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cabe17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2.png)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 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ab3d8c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b.png)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f6b1f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1672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c.png)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ff810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a.png)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现代虚词的用法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文言文虚词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
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
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
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文言中常用的副词有:“益、少、略、略无、但、方、几、既、既而、固、盖、乃、弗、非、未、毋、勿、莫、窃、谨、敬、请、幸、辱、愚、相、见”等;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及”等;常用的连词有:“而、且、则、虽、然、然则、固”等;常用的助词有:“也、矣、耳(尔)、焉、乎、欤(与)、邪(耶)、哉、夫、者、所”等。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17edd8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8.png)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45d690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c.png)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f9257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c.png)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代词。
代指人、事、物。
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⑤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二、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拿”、“用”等。
2、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认为”。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未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②第一人称代词“我”。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四、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五、于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注:如果前半句情况属实,则译为“虽然”;如果不确定,则译为“即使”。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101a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d.png)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b9c5a2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1.png)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和例句的内容:
1. “之”字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呀!它可以做助词呢,就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里的“之”,在这里呀表示“的”的意思,这不是很厉害吗?
2. “而”字有时候像个连接大师呀!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在这里表示转折呢,把前后情况给连接起来啦,多有意思呀!
3. 嘿,“以”字用处多着呢!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是不是很妙呀?
4. “于”字也不简单哟!像“战于长勺”里的“于”,就是“在”的意思呀,感觉就像给事情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舞台呢!
5. 哇塞,“其”字有时候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呀!你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里的“其”指的是“那个”呢,这感觉就像给特定的人来了个特写镜头,神奇吧!
6. “为”字也很有个性呀!“山峦为晴雪所洗”中它是“被”的意思呢,就好像东西被某个力量给影响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7. “乃”字有时候是个惊喜制造者呢!像“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的“乃”表示“才”,就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好呀!
我觉得文言文虚词真的是很有魅力呀,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大大的作用,能让句子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呢!。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3798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7.png)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121c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2.png)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b473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2.png)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e52d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d.png)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字是古文词语,是汉字文字的一种特殊种类。
它们一般不会有具体的意义,而是通过语境表达出抽象的概念,用来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
它们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以(亦称“虚、空、空字”)结尾,而作它的开头部分,可以是名、动词或其他虚。
文言虚词字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其用法有以下几种:一、具有联结作用的虚文言虚词字常用以联结句子,如“而”、“乃”、“以”、“若”等,有时是表示“因此”或“接着”,而有时又可以代表“又”“还”或“本来”等意思。
二、表示“比喻”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比喻”的意思,如“如”、“似”、“若”等,一般用来表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或者表达不同的叙述。
三、表示“提示”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提示”的意思,如“倘”、“欤”、“其”等,表示某种假设的情况或结果,也可以用来对某种可能性做出警示。
四、表示“疑问”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疑问”的意思,如“有”、“无”、“何”等,用来表达疑问,或者代替“否定”来表示不肯定或不确定的意思。
五、表示“总结”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总结”的意思,如“则”、“然”、“乃”等,表示对以前所讲内容的总结,或者将分类事物归纳出一定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
文言虚词字有着多样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尤其是古典汉语文体中,它们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它们非常重要。
总之,文言虚词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特征,它以其抽象的概念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具有很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魅力。
它们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可以以联结、比喻、提示、疑问或总结等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性和多样的表达功能。
掌握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898473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2.png)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古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古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b4191a227916888486d774.png)
古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https://img.taocdn.com/s3/m/c4032ee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3.png)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d55410b52acfc789ebc926.png)
1 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乎、其、为、以、于、则、之]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3a85af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c.png)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指的是那些在句子结构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功能上起到连接和修饰其他成分的作用的词语。
它们常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等。
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并且能够增加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几个常见虚词及其例句。
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1. 虚化代词功能:在文言文中,“之”可用于指示前面所述事物,起到限定或强调作用。
例句:圣人居治必先正己以定家,乃至以养天下。
此生活之大原则也。
2. 功能表示结果或程度:一些副词与“之”连用,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句:“明月之照耀”、“碧波荡漾之处”。
3. 状语从句引导词:当“之”后接一个完整的动词短语时,可引导一个状语从句。
例句:“明明朝稻谷丰登而食者多富饶矣。
”三、“乎”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乎”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反问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夫人之为道,岂特偶然诞生而已乎?”2. 强调语气:在感叹或强调的语句中使用“乎”,增强语气。
例句:“吾闻孔子之德,观其周身非常之物也!愿效法焉。
”四、“所”字的用法及例句1. 动宾关系:当“所”置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时,表示主动发送者与被动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例句:“君子能专心致志于学术,使外界所知革命。
”2. 虚化动作结果成分:有时在文言文中,“所”可以虚化一个动作或行为的结果部分。
例句:“骨肉未寒而内外人所以忧那三桓禽。
”五、“得”字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可能性:在条件状语从句中,“得”可以表示可能性、许可或条件约束。
例句:“上得则兼备六艺,下达则原本清净一无是非。
”2. 虚化助词:当“得”置于动词之后时,可以虚化动作的行为者。
例句:“黄昏未晩,犹得及入城。
”六、“焉”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焉”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问题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曷以遗君?”2. 介词或方位副词:在表示地点、时间、状态等方面,“焉”可起到介词或方位副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的语法意义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环境等,译为:“从”、“到”、“在”。
★①“从”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2.夫鹓鶵发于南海3.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休祲降于天5.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6.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7. 舜发于畎亩之中8. 虽然,受地于先王9.则其受于人者不至★②“到”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饮于河、渭3.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4. 仓鹰击于殿上5. 而飞于北海6.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9.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在”1.战于长勺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于厅事之东北角6.其一犬坐于前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8.骈死于槽枥之间9.欲信大义于天下10.信义著于四海11.相与步于中庭12。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5。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货恶其弃于地也17。
今有人于此18。
于是鸱得腐鼠19。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介绍动作行“让”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跟”“给”“对”“向”“让”。
★①跟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 曹操比于袁绍★②“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1.万钟于我何加焉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万钟于我何加焉★④“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
胡不见我于王3。
告之于帝★⑤“让”。
请广于君3.介绍比较对象,一般用于形容词后。
可译为“比”1.所欲有甚于生者2。
皆以美于徐公3.贤于才人远矣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由于、因为”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为”字的用法(一)动词wéi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天下为公③中轩敞者为舱(二)介词wèi⒈“替、给、向、对”例:①愿为市鞍马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⒉“被”wéi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三)语气助词夫子何命焉为“而”的用法“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
如:①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④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醉翁亭记》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⒊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如:①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⒋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⒌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
如: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之”的用法分类(一)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如:忘路之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5.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二)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如:渔人甚异之(三)动词1.相当于“到”、“往”、“去” 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如:辍耕之垄上“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②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④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4.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虚词“乎”的用法及含义类型一、语气词。
主要用法有六种类型: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③表示赞美或感叹语气,“啊”“呀”“吧”。
④表示测度、推测语气,“吧”“呢”。
⑤表示祈使语气,“吧”。
⑥表示商榷语气,“吧”。
1.表示疑问语气,“吗”“呢”。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③其名为鹓鸱,子知之乎?•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然,胡不已乎?•③孰为汝多知乎?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⑤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⑧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表示赞美或感叹语气,“啊”“呀”“吧”“呢”。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表示测度、推测语气,“吧”“呢”。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祈使语气,“吧”。
①由,诲女知之乎!②然足下卜之鬼乎?6.表示商榷语气,“吗”。
①将军岂愿见乎?②等死,死国可乎?二、介词,“于” 。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