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的语法意义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环境等,译为:“从”、“到”、“在”。★①“从”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2.夫鹓鶵发于南海
3.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4. 休祲降于天
5.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6.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7. 舜发于畎亩之中
8. 虽然,受地于先王
9.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②“到”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饮于河、渭
3.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4. 仓鹰击于殿上
5. 而飞于北海
6.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9.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在”
1.战于长勺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于厅事之东北角
6.其一犬坐于前
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8.骈死于槽枥之间
9.欲信大义于天下
10.信义著于四海11.相与步于中庭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货恶其弃于地也
17。今有人于此
18。于是鸱得腐鼠
1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介绍动作行“让”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跟”“给”“对”“向”“让”。★①跟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 曹操比于袁绍
★②“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对”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胡不见我于王3。告之于帝
★⑤“让”。请广于君
3.介绍比较对象,一般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比”
1.所欲有甚于生者2。皆以美于徐公3.贤于才人远矣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为”字的用法
(一)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
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天下为公③中轩敞者为舱
(二)介词wèi
⒈“替、给、向、对”例:①愿为市鞍马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wéi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三)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而”的用法
“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如:
①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④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醉翁亭记》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⒊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⒋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之”的用法分类
(一)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忘路之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如:渔人甚异之
(三)动词
1.相当于“到”、“往”、“去” 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如:辍耕之垄上
“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②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④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