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三个境界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三种境界”出自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理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说,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词,意思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其词表现了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句诗词十分熟悉,它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说,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而这词也被梁启超称其“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三种境界

王国维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是文艺批评类著作。

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达到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

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

境,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也运用过这些词语,如宋朝严羽的"兴趣"、清朝王士桢的"神韵"、袁枚的"性灵"诸说,但都是就风格、技巧而言,王国维则提到美学的本质论高度。

他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①"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②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

王国维之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

明显地,跟他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无回﹐也未曾留下地址。

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昨天黄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让晏殊澈夜无眠与悲痛无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

诗人晏殊失恋了﹐对方离他而去﹐他连月亮也怪罪起来了。

是不是正因为他深深爱着对方﹐但对方却离他而去﹐才引发出这深深的伤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是稍后一点儿另一位词人欧阳永叔的名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疲惫。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指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一棵。

楼记高楼,盼天下天涯路”,这词句出来晏殊的《蝶恋花》,原意就是说道,“我”上高楼远眺亲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意译,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必须存有执著的崇尚,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晰目标与方向,介绍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就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求解,这几句就是情感沉积、杨开第期,就是对下文“盼天下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就是说道:“众里找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提及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表示此词“离愁幽独,伤心人别存有默默”。

这就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并无商谈。

王国维已先自说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为最终最低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之治学三境界解读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专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

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忘我)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说的是顿悟。

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

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分论点及论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细细品来,颇有意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要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就拿我自己考大学这件事来说吧。

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那叫一个大呀!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快被压垮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去一个更大的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所重点大学。

那校园可真大,建筑漂亮,绿树成荫,还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学长学姐。

看着他们自信的笑容,我心里羡慕极了。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这样的好学校。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早早起床背单词,晚上挑灯夜战做习题。

有时候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一想到那个美好的目标,就又有了动力。

这就像独上高楼,虽然孤独,但能望尽天涯路,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味着为了实现目标,要有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

高考前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拼了命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

数学题做了一本又一本,英语单词背了一轮又一轮。

因为长时间坐着学习,我的腰都酸了,背也疼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衣服穿在身上都显得宽松了。

有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特别不理想,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

但是哭完之后,我还是拿起了书本,继续复习。

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实现梦想。

我就像那为了心爱的人而憔悴的人一样,为了考上好大学,再苦再累也绝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最终会在不经意间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王国维,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耳熟,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叨叨着那些有趣的读书故事。

说到读书,王国维可谓是个“行家里手”,他总结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三种境界,顺便轻松一下,没准能从中获得点启发呢。

一、第一境界:书中自有颜如玉首先,咱们得从第一境界开始说起。

王国维说,读书的时候,最初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哎呀,这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书里那些精彩的情节、动人的文字,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这个阶段呢,就像是恋爱,刚开始总是充满了新鲜感。

你看看这书里的角色,仿佛都在和你对话,跟你倾诉心声。

读的时候,那种愉悦感就像是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咕噜咕噜下去,清爽极了。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享受这份快乐。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电影一开始,音乐一响起,眼睛就被那些绚丽的画面吸引住了,根本顾不上思考剧情是怎样的。

读书也是一样,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忘却了外面的喧嚣。

总之,这第一境界,就是让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心里那个小鹿乱撞,真是美滋滋。

二、第二境界: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第二境界。

这一阶段呢,王国维可说得相当精辟——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可不是开玩笑,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智慧。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会发现,书本不仅给了你一份快乐,还给你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

就像是你在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一道菜,吃着吃着,发现竟然有个大厨在后面给你示范,教你怎么做。

在这个阶段,你开始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试图去理解那些深奥的道理。

或许你会把自己和书中的角色进行对比,想:“哎,我跟这个主角真像,都是在追寻梦想!”这时候,读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成了你成长的一部分。

你开始会心一笑,觉得原来读书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心中那个知识的渴望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哇,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三、第三境界:书中自有千古事最后,咱们来聊聊第三境界。

这一境界可就高大上了,王国维说,书中自有千古事。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三境界”这一概念,意指词人在创作词作时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初学未精”、“已有成就”和“已臻化境”。

首先是“初学未精”境界。

这个境界是指词人在学习词作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掌握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阶段,词人的作品往往还不够纯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王国维认为,这个阶段的作品虽然有些缺陷,但也有一种天真和纯粹的美感,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接下来是“已有成就”境界。

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掌握了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词作。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更加完善和精致,展现出词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最后是“已臻化境”境界。

这个境界是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最高境界,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超越了技巧和形式的局限,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词人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不仅具有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之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从王国维对“三境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词作的发展过程和境界的逐渐提升。

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词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完美,同时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三境界”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

虽然《人间词话》主要讨论了词作,但“三境界”的概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也会经历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的过程。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艺术家可能只能勉强描绘出形象,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更加精美和生动的作品。

当艺术家达到“已臻化境”的境界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完美,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引用的词句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引用的词句

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引用的词句
摘要:
一、引言
二、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
三、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四、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王国维,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古代文学和美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提出了人生三大境界,用诗词描绘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可能经历的三种心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二、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
1.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一境界描绘了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独自面对困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站在高楼之上,展望远方,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都义无反顾地前行。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表现了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即使付出极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
承。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界意味着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追求后,终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发现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蓦然回首的惊喜和领悟,使人们更加珍惜和坚定自己的信念。

三、结论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把握人生经历的新视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境,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做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他在《人间词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种境界也是我们做学问、做事所要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

这三句词都是宋词里抒写爱情的名句。

第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苦苦地找寻自己的恋人;第二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于柳永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执著不悔地追求恋人;第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的意境是最后有了惊喜的收获——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国维把宋词中风神摇曳的情诗的意境来比喻干事业、做学问的境界,现在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象热恋情人一样热爱事业、热爱学问、热爱阅读,那么,我们的事业、学问、就会臻于最高境界!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是一个立志之境。

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独上层楼”中的“独”字就写出了这种意境,我们的学生要远离网络、远离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成年人要抵制外面花花世界对我们的诱惑,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再次,我们要寻找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就是“探幽”的乐趣,读书一开始就象《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我们只有走过开始的极狭的路,我们才能进入读书的“世外桃源”。

读书的大门并不向所有的人打开,只向那些勇于探索的人打开。

王国维的第二境界是一个探索之境、身体力行之境,就是我们要为实现远大的阅读目标而坚忍不拔去努力。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清代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各出自哪个作品 ?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清代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各出自哪个作品 ?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清代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各出自哪个作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是一个立志之境。 这是求学、读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
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是一个 探索之境、身体力行之境,就是我们要为实现远 大的目标而坚忍不拔去努力。 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为实现自己 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 后悔。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是一个学有所获、功到自然成之境。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
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 正在向你微笑呢!• 成就Fra bibliotek事业大学问是这样,
• 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滴水穿石
• 无论是什么做法,贵在坚持。 • 只要坚持你就可以成功。
• 人性含灵, • 待学成而为美。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的意思如下:
1、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读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2、第二境界
王的读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3、第三境界
王的读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
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的读书学问三个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读书做学问比喻成功“三个境界”,使用三首宋词进行了归纳,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首宋词是:第一首是北宋诗人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