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分析和内外治法

合集下载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一、概述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的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以及剧烈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多因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或脾胃运化失司,外泛肌肤所致。

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调理,以内服中药为主,同时辅以外治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随着中医外治法在湿疹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在湿疹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外治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湿疹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医外治法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湿疹的发病基础,降低湿疹的复发率。

中医外治法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不同医家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其处方用药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中医外治法在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差异较大。

对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医外治法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1. 湿疹概述: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响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疾病,以其慢性和瘙痒的特性而著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疹的形成与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红斑、水肿、瘙痒以及皮疹等症状,这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因方面,湿疹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遗传因素在湿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少湿疹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背景。

免疫功能的异常也是湿疹发病的关键因素,患者的免疫系统往往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对外部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食物过敏等,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临床表现上,湿疹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皮肤的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同时伴随剧烈的瘙痒感。

这些症状在不同类型的湿疹中表现各异,如急性湿疹起病急,但瘙痒剧烈;慢性湿疹则病程长,皮肤常出现肥厚、苔藓样变等。

中医治疗湿疹,这些方法不服不行

中医治疗湿疹,这些方法不服不行

中医治疗湿疹 , 这些方法不服不行湿疹是指由瘙痒引发的过敏性炎症,属于皮肤病范畴。

这一病症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瘙痒情况加剧,出现丘疹,红斑及丘疱疹,皮损呈多形性,湿疹具有反复性、对称分布,且治疗时间较长的特点,中医的观点认为此病主要是因体内湿热而起,可通过熏洗、外敷等多种手段干预,起到对病情的抑制作用。

湿疹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这三类,若按皮损范围划分则可以用局限性湿疹与泛发性湿疹予以概括。

湿疹多表现为皮肤表面发红,出现小米粒状的红疹,顶部有水泡,产生瘙痒感,破裂后会流水,一般成片分布,自愈后会结痂;伴有口干舌燥、舌苔较厚且发黄,尿液偏黄等情况,需要使用中医疗法进行清热祛湿。

产生湿疹的内因源自自身,比如:失眠、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障碍、情绪异常波动等情况;而干燥、寒冷、炎热及日光刺激这类外因也会导致湿疹的出现。

预防湿疹的方式同样需从自身入手,例如,控制酒精摄入量,避免食用辛辣类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与人造纤维材质接触等。

而对于这一病情的治疗,中医多采用外用疗法。

熏洗法是较为传统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甘草、苦参、黄芩、地黄、地肤子、白鲜皮各60g以水煎熬后,等水温凉至人体温度能接受时,即可对湿疹部位进行洗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为最佳。

第二种方法可采用艾叶、野萝卜秧以及陈豌豆秧,按比例混合后用水煮沸,待水温恢复正常后可用于患处擦拭,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左右。

第三种方法是把适量的盐、艾蒿和花椒加入水中煮30分钟,将杂质滤净后用于洗澡,艾蒿能起到镇静及抗过敏的作用,而花椒能发挥止痒、消炎的功效。

第四种方法更适用于小儿湿疹,取黄柏15g、苍术15g、生军15g、苦参15g、蛇床子15g、白藓皮15g再加上地肤子15g,同样用水煎煮后过滤多余物质,把药液放置温凉后,清洗湿疹部位,每日1剂,每天3次。

熏洗法能在清洁皮肤表面的过程中改善患者的皮肤状态,使其逐渐恢复正常。

除熏洗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湿敷法治疗湿疹,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湿敷法,最后一种可熏洗亦可湿敷。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对肛门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肛门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的湿热、风邪、血虚等因素有关。

湿热下注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体内湿热蕴结,下注于肛门部位,就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渗出、糜烂,瘙痒剧烈。

患者可能还会有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往往红肿、灼热,触摸时有明显的湿感。

风邪侵袭也是引发肛门湿疹的一个因素。

风邪善行而数变,当风邪侵袭肛门肌肤,会导致瘙痒无度,且症状时轻时重,变化无常。

皮肤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等表现。

血虚风燥则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由于久病耗伤阴血,导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皮肤粗糙、肥厚、干燥,伴有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患者常常面色无华,容易感到疲倦乏力。

在中医治疗肛门湿疹时,会根据具体的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肛门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包含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利湿,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得以清除,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同时,还可以配合外用的中药洗剂,如苦参汤,以增强清热利湿、止痒的效果。

风邪侵袭型的肛门湿疹,治疗重在祛风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加减,其中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驱散风邪,缓解瘙痒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择薄荷脑洗剂等,以清凉止痒。

对于血虚风燥型的肛门湿疹,治疗则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加减,其中包含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血,润燥祛风,改善皮肤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用润肤止痒的膏剂。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曲池等,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疹的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常见症状湿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皮肤瘙痒:湿疹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引起晚上无法入睡。

2.皮肤红肿:湿疹病灶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等症状。

3.皮肤干燥:湿疹发作时,皮肤往往会变得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4.皮肤硬化:长期患有湿疹的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变得硬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方面。

2.1 辨证中医辨证湿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湿疹的发病部位:湿疹的发病部位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发病部位反映了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例如面部湿疹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手足湿疹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等。

2.皮肤症状:中医辨证还需要观察湿疹病灶的皮肤症状。

例如,湿热型湿疹病灶皮肤湿热红肿且有渗液,寒湿型湿疹病灶皮肤冷凉发白等。

3.患者体质:中医认为,湿疹患者体质的强弱也会影响辨证施治的选择。

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补阳气,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滋阴养血等。

2.2 施治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可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湿热型湿疹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寒湿型湿疹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等。

同时,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草药泡澡等。

2.针灸: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中脘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等,缓解湿疹症状。

3.艾灸: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进行热熏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神阙、太溪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湿疹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湿疹可采取以下常见方案:1.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湿疹中医的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的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的治疗方法(一)急性湿疹多湿热并盛,治宜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性湿疹多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多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方用四物消风散加减。

1.湿热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使干结,小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潮红,糜烂、渗出,剧痒为主要辨证要点。

②病机:湿热之邪流溢肌肤则皮疹潮红、糜烂、渗液、剧痒。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症。

2.血热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红斑,丘疹,血痂,口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心火炽热夹湿蕴肌肤则见红斑、丘疹、血痂;热灼津液则口干,舌红。

脉细数为血热之象。

3.湿阻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辨析:①辨证:皮损色暗,水疱少,但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致水疱液水浸淫。

苔白腻,脉濡滑为湿困中焦之症。

4.血燥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辨析:①辨证:皮损肥厚,角化破裂,经久不愈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肥厚,角化破裂。

脉沉细为阴虚血燥之症。

(二)中药外用:急性湿疹可用鲜马齿苋煎液,或马齿苋、黄柏、苦参煎液或野菊花、苦参、明矾煎液,待凉后湿敷;亚急性湿疹外用青黛散加香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慢性湿疹可外用天麻膏、湿疹膏等。

【方药】地肤子、蛇床子,枯矾。

【用法】水煎浓液,每天1剂,分2次涂擦患处。

【疗效】2—3剂痊愈。

(三)药酒疗法【处方】豆薯子(又称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药炒黄、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时候,湿敷患处。

中医治疗湿疹

中医治疗湿疹

中医治疗湿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医治疗湿疹--湿疹的用药时间:2008-10-22 浏览:15289 作者:admin在湿疹治疗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几十年相关皮肤病临床经验总结,我们深刻体会到诸如湿疹类急慢性皮肤病,最理想实效的治疗方法,应该采用中医治疗,因为从我们接诊众多患者反馈的信息也可以明显看出来,极大部分患者刚开是由于对湿疹的患病比较轻视,以为服几粒药丸,或抗过敏激素药就解除问题了,可是经过些天湿疹又变本加利的复发,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才认识到湿疹的缠绕是很痛苦,在重复的换医院重复的换医生,发现主要治疗湿疹的西药基本就是那些轮流搭配治疗,从药物方面的得不到根本的治疗,这才求助于中医。

那么中医是怎样认识辨治湿疹的呢?传统的中医治疗湿疹认为:皮肤病大多为外邪入侵,血燥夹杂瘀毒,因而在湿疹的用药时大多采取清热、凉血之法,重用苦寒之物,初期有效,但往往不能去本,长期使用湿疹治疗造成皮肤病转为慢性迁延反复发作,脾胃功能失调,胃腹胀痛,湿气日重,继发感染。

西方湿疹治疗的医学认为:皮肤病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细菌、、真菌)入侵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破坏皮肤基底膜,引起一系列皮肤受损的症状,在湿疹的用药大多使用激素对症处理,奏效快,容易复发。

在湿疹治疗方面《内经》说,诸湿胀满,皆属于脾,湿性重浊粘滞,易于阻遏气机,皮肤表现为水疮、、渗出、等。

根据中医治疗湿疹原理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主要在于生肌不足,生发受阻不能推动气血运行,也就是说血液皮肤失去正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而应调元气,使重新焕生机,养太和,机体天人合一,神形合一,通过肺脾肾同行治疗各类皮肤病,并以焕血活肤疗法秘传。

我们对中医治疗湿疹法对于湿疹的用药,讲究通过宣肺、健脾、益肾,焕发血液生机,恢复血液正常的组份和应有的功能,使坏死的肌肤或细胞脱落,新生正常的肌肤,治愈湿疹等皮肤病,方法如下:1.内治法:⑴,通常是因感染湿、毒导致皮肤大面积产生水疱且剧痒,治宜方法要根据患者发病的部位来开中药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从而改善湿疹症状。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艾灸、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和症状,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雷公藤、槐角、蔓越莓、地龙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止痒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减轻湿疹的症状。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也常常使用中药外用来治疗湿疹。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黄连、苦参、地榆、地肤子等。

这些中药可以直接涂抹在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的症状。

针灸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湿疹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针灸治疗湿疹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见效。

艾灸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另一种方法。

艾灸可以通过给特定的穴位施加热刺激,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郄丰、太渊、神门等。

艾灸治疗湿疹一般需要连续多次进行,疗效与针灸相似。

推拿也常常用于治疗湿疹。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减少湿疹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按、捏、推等。

推拿治疗湿疹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中医疗法进行。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平时的生活调整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湿疹与饮食、作息、情绪有关。

饮食调理方面,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

作息调理方面,湿疹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改善湿疹有帮助。

情绪调理方面,湿疹患者应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运动、休息、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艾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改善湿疹的症状。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斑、水泡、瘙痒等症状,甚至会有出血、糜烂等情况发生。

对于中医而言,湿疹属于气血瘀滞或湿热停滞所致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上,湿疹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湿邪的侵袭和脾胃功能失调。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湿疹进行解释。

一、湿邪侵袭是湿疹的主要因素之一湿邪属于中医传统五行理论中的水性物质,有滋润之势。

但是,如果积聚过多,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以及脾胃功能的发挥。

由于湿邪入侵人体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从而导致水分代谢失调、又引起气血的产生,使气血瘀滞。

湿邪进入人体表面时,会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类型。

当人体受凉、暴饮暴食、环境潮湿等情况时,容易引发外湿,表现为皮肤潮湿、出汗、皮肤发痒等症状。

而内湿则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如暴食过多、拒绝运动等。

长期存在的内湿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还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造成气血的瘀滞,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二、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疹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医理论上,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是人体气血的生成和代谢的基础。

当脾胃功能紊乱时,会造成水液不行、肌肤失养,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脾胃功能不佳的原因可能是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

而此时,脾胃不能及时消化和运输食物和水分,从而形成湿邪,导致湿疹的发生。

三、为什么用中药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外部病症,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湿疹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

中药配方是由具有不同功效的药物组成的复方,经过科学配置而成的,因此其疗效相较单一的中药更加强大。

中药可通过口服、外用、泡浴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调理气血,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调理运化等效果,可帮助病人排出湿邪,清除瘀血,加速湿疹的愈合。

四、中医祛湿的治疗方案1、湿热消毒法从中医理论上来看,湿热是湿疹的第一主因。

湿热以湿气和热气组成,中医理解上属于一种外邪。

因此,治疗湿疹时应选用湿热消毒法。

湿热消毒法的主要药材有黄连、苦参、金银花等,此类药材能够清热解毒、消除湿热邪气。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

中西医治疗外阴湿疹良方湿疹是瘙痒剧烈的皮肤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皮肤,其中发于外阴部者称外阴湿疹。

湿疹的发病,常因多种内在因素,如各种“阴”“道”炎或宫颈炎过多白带的刺激、糖尿病患者的糖尿浸渍、先天性过敏体质、精神神经因素等;以及外界刺激,如卫生纸或月经带的刺激或过敏、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多种因素而诱发本病。

本病属中医“阴痒”、“阴蚀”等病症范畴,多因湿热蕴结,精血亏虚所致。

一、外阴湿疹的诊断1.病史:常有过敏体质,有对吸人物过敏史;有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物接触史;有白带增多或糖尿病病史。

2.病变多发生于两侧大阴唇,亦可累及小阴唇及两侧大腿皱襞,双侧常对称分布。

3.病损区灼热及剧烈的瘙痒,遇热后加剧。

4.急性期外阴开始红肿,继而在发红的皮肤上发生许多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且很快变成丘疱疹或小水疱,合并感染后有脓疱,破裂后出现红色湿润的糜烂面并流出浆液性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痂皮,痊愈后不留任何痕迹。

5.慢性期外阴皮肤干燥,变厚,粗糙不平,常有苔癣样硬化,上覆鳞片,并伴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

如反复发作或有慢性感染时,可引起淋巴郁滞,外阴局部皮肤呈象皮样改变。

二、外阴湿疹的鉴别诊断1.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鉴别:后者的特点为易发现接触的致病物质,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多为单一形态,病程短,去除病因后易治愈。

2.慢性湿疹应与神经性皮炎鉴别:后者常继发于外阴瘙痒,病因反复搔抓引起,无急性过程,病损区常为成片丘疹,干燥,有碎小鳞屑,皮损中央肥厚,边缘变薄,多为小的扁平丘疹,边界清楚。

三、中医治疗外阴湿疹1.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证候]阴户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呈泡沫米泔样,外阴局部红肿;心烦少寐,口苦而腻,小便灼热,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泽泻10g、苦参10g、车前子10g、木通10g、白鲜皮10g、苍术10g、黄柏10g、甘草6g。

慢性湿疹中医如何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中医如何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中医如何治疗方法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出现红肿、瘙痒、渗液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主要与体内湿邪的积聚有关,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解湿祛湿、清热燥湿、调理气血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1. 排湿祛湿:首先需要排除体内的湿邪。

常用的方法有温经汤药物治疗,例如猪苓汤、茵陈蒿汤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艾灸、刮痧等方法刺激穴位,促进湿邪排出。

2. 清热燥湿:湿邪与热邪相结合时,可采用清热燥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荆防败毒散、秦皮败毒散等,可以清热解毒,干燥湿气。

3. 补益气血:湿邪困扰久了,会导致体内气血不足,影响皮肤的自愈能力。

中医常用补中益气、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慢性湿疹。

常用的中药有参苓白术散、当归补血汤等,可以补益气血,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4. 调理脾胃:脾胃虚弱是湿邪易于侵袭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湿疹时,常常会调理脾胃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香砂养胃汤、四君子汤等,以调理脾胃,增强体内阳气。

5. 外用药物疗法:中医也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慢性湿疹。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膏方、油膏、草药泡脚等。

其中,使用膏方药物可以直接作用在患处,起到清热祛湿、止痒消肿的效果。

6.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慢性湿疹时,饮食调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湿疹与饮食中湿邪过多有关,因此建议患者尽量避免食用湿热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而多吃一些温补养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白芷、黄芪、山药等,有助于调理体内湿邪。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解湿祛湿、清热燥湿、调理气血等。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而定,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慢性湿疹需要耐心和坚持,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第⼆节 湿疹(Eczema)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献有数⼗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病因及发病机理】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

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湿疹可能发⽣在⽪肤的⼀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常常发⽣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

凡有此素质的⼈,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物中蛋⽩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及⽻⽑、肠道中寄⽣⾍,感染灶等的作⽤较正常⼈容易发⽣过敏反应。

有的甚⾄连⽇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有时还可能同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定的关系,⼀⾔以蔽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种因素共同相互作⽤所致的。

诚然,临床上也可见到,由于坚持锻炼⾝体或环境改变,使湿疹病损⾃然消退⽽获痊愈。

还必须指出,湿疹易复发,原因何在?有⼈解释为这是患者敏感性增⾼以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之缘故。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在全⾝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背等部位。

常呈对称分布,⼀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全⾝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疹可互见。

也就是说,在同⼀病变处,于同⼀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

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

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耐受性的不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

还有因搔痒⽽易并发细菌感染,从⽽引发⽑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肤病。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主要与体内的湿邪有关。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指的是体内湿气的过多积聚,失去了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

以下是对湿疹中医观点的分析报告:首先,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邪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来源于外邪入侵、饮食失调、情绪不稳定等因素。

在湿疹发作时,体内湿邪积聚,阻滞了身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痒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湿疹的关键是排湿解毒,清除体内的湿邪。

其次,中医认为湿疹的发作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将脾胃视为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其功能强弱直接影响着湿邪的生成和排除。

当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时,就会导致湿邪的积聚。

因此,在中医治疗湿疹时,往往会从调理脾胃入手,增强其功能,帮助湿邪的排除。

此外,中医认为湿疹与情绪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与湿邪有密切的关系,情绪不稳定会导致体内湿邪的生成和积聚。

因此,中医在治疗湿疹时也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情志调理,帮助患者平稳情绪,减少湿邪的生成和积聚。

最后,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湿疹不仅关注病症的局部治疗,更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

中医认为,湿疹是一种内因外发的疾病,治疗时需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技术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正气升阳、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认为,湿疹的发生与湿邪的侵袭、脾胃功能失调、情绪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排湿解毒、调理脾胃、平稳情绪等方法,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中医治疗湿疹综合考虑内外因素,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功能,对于湿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如何治湿疹 中医偏方效果好

如何治湿疹  中医偏方效果好

如何治湿疹中医偏方效果好
道湿疹是一种及其易复发的皮肤疾病,让患者非常难受,它时刻在我们身边围绕着,不仅会影响到大家的容貌和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带来源源不断的伤害和损失。

湿疹一定要尽早治疗,以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质量。

患有了湿疹的病患者,找对方式去治疗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湿疹可外用不含激素的帕芙欧珍肤膏,每日擦在患处1-3次,坚持半个月即可康复。

治疗湿疹的常见方法
1.针灸疗法:常选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针穴位如肺穴、神门、皮质下及内分泌穴等。

2.中医疗法:中医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期的表现,治疗也不同。

急性湿疹如湿热重,红肿渗出时宜清热泻火,凉血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亚急性湿疹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慢性湿疹则宜养血祛风,活血润燥,方用四物消风汤加减。

3.内用疗法: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常用的有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剂。

对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作静脉封闭。

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

湿疹严重的影响和损害到了患者的生活,在治疗中还需要患者多吃碱性的食物如:海带,蕃茄,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等。

湿疹患者需忌食海鲜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这些对于湿疹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湿疹(湿疮)中西医临床及用药总结

湿疹(湿疮)中西医临床及用药总结

湿疹(湿疮)- 中西医临床及用药总结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皮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文献有数十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皮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一、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手足背等部位。

常呈对称分布,一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

也就是说,在同一病变处,于同一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

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

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自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

还有因搔痒而易并发细菌感染,从而引发毛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皮肤病。

急性湿疹如经妥当处置可获痊愈,但易复发。

临床上也时常观察到由本型湿疹移行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二、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反应缓解、红肿、渗出明显减轻。

整个病变以丘疹为主,间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且伴有少许结痂或鳞屑、则可称之为亚急性湿疹。

干燥性湿疹中医治疗方案

干燥性湿疹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干燥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将其称为“湿毒疹”。

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疼痛、皲裂等。

中医治疗干燥性湿疹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干燥性湿疹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 风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出现干燥、瘙痒等症状。

2. 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阻碍气血运行,肌肤失养,发为湿疹。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肌肤失养,出现干燥、瘙痒等症状。

4. 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肌肤失养,出现干燥、瘙痒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风邪侵袭型治法:疏风散寒,养血润燥。

方药:消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当归、生地黄、白芍、甘草等。

(2)湿热内蕴型治法:清热利湿,养血润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白芍、甘草等。

(3)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润燥。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等。

(4)脾肾阳虚型治法:健脾温肾,养血润燥。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2. 外治法(1)中药熏洗法将适量中药煎煮后,用其蒸汽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泡其中。

常用药物有: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矾等。

(2)中药敷贴法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水或醋调匀,敷于患处。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苦参、地榆等。

(3)中药油涂擦法将中药煎煮后,过滤取汁,加入适量植物油,涂擦患处。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川芎、丹参、红花等。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的发病原因复杂,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中医治疗湿疹注重调整患者的体质。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因此在治疗湿疹时,首先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清热祛湿,调理脏腑,改善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湿疹的发作。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泽泻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调理。

其次,中医治疗湿疹强调局部治疗。

湿疹患者常常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渗液等症状,中医通过外用药膏、药浴等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皮肤的愈合。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黄连上清软膏、玉屏风软膏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此外,中医治疗湿疹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湿疹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杂粮等,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减轻湿疹症状。

最后,中医治疗湿疹还包括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针灸、艾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促进经络畅通,有助于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减轻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样,包括调整体质、局部治疗、饮食调理、物理疗法等多个方面。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医生的指导,调整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湿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治疗方法对湿疹患者有所帮助。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

这三类人最易得湿疹,中医治它有妙招!发布时间:2023-02-22T01:09:30.4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刘毅[导读] 湿疹作为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其虽然属于小病,刘毅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刘毅诊所四川广安 638400湿疹作为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其虽然属于小病,但病发时,患者患处往往会有剧烈瘙痒症状,拉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像婴儿、孕妇、工作繁忙的白领这三类人,属于湿疹高发群体。

而中医认为湿疹主要是因人体湿度、湿热过盛所致,中医对湿疹治疗讲究辨证施治,需要按照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症状制定系统化调理方案,以此使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治愈。

1、婴儿湿疹原因及治疗原理婴儿较易患上湿疹,《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明确指出,婴儿体质普遍表现有“脾常不足”现象,这也导致婴儿脾胃极易受外邪侵扰,从而诱发湿疹,且婴儿湿疹常伴有其他较为典型的症状,比如大便臭、口臭明显等。

对于此类风热型婴儿湿疹,中医治疗原理即借助清热利湿、强健脾胃原则给药,祛除婴儿体内湿邪,便可有效治愈,婴儿病情痊愈后湿疹也不会反复发作。

2、白领人群湿疹原因及治疗原理白领人群由于工作繁忙,频繁熬夜,一旦思虑过度、休眠不佳时,脾胃便会进入虚弱状态,难以云华水谷精微,湿邪积聚,随时间推移,湿邪自体内蕴蒸至表层肌肤,便会诱发湿疹。

尤其很多白领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三餐时间不规律,脾胃功能便会大幅减弱,一旦短时间食用过多味含量食物,如青菜、水果等,必然伤及脾胃阳气,脾胃功能受损,湿疹症状便会愈发严重。

对于白领人群所患湿疹中医治疗原理,需明确其是脾虚湿盛所致,极易反复发作,患者患处多表现为淡红色丘疹、并伴有水疱状,有一定瘙痒感,患者自身食欲也会明显减退,大便难以成型,疲倦乏力现象明显。

对于此类湿热型白领人群湿疹,中医治疗原理即采取具备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疗效方剂便可使之得到有效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中医分析和内外治法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

’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

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

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

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
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

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

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

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

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
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

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

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
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

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

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

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
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

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

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

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药用:
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

在这里特别指出:
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

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

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

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

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

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

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

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

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
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
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

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

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
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

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

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
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
A.不用水洗。

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

13.忌口。

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

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

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

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
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
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
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

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

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
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
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

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

湿疹治疗,多取内外二法。

这里仅介绍外治法治疗湿疹。

(1)急性湿疹的外治法①水疱、糜烂、渗水者,用黄柏10克,马齿觅10克,生地榆10克。

任选一味药,水煎湿敷;如伴有脓疱者,每味药用量可达15—30克。

②红粟瘙痒,搔破出血者,用止痒洗剂:
苯酚2毫升,生石膏10克,氧化锌10克,白矾3克,甘油5克。

蒸馏水可加至100毫升,外用。

每日外擦4~8次。

也可用生石膏30克,白矾10克,凉开水一杯,约300毫升,调匀外搽,日4次。

③苦水疤渗水不多,皮肤灼红赤肿,糜烂结痂者可用青白散:
青黛15克,海螵蛸36克,煅石膏120克,冰片3克。

共研细末,以麻油调敷,日2次。

或用湿疹膏1号:
始粉80克,黄柏80克,氧化锌80克,苯酚20克。

液体石蜡适量,凡士林加至1000克,调成膏外敷。

日2次。

或用湿毒膏:
青黛150克,黄柏300克,煅石膏300克,炉首石180克,五倍子90克。

先研前二味药,再共研细末,调成30%软膏外敷。

(2)慢性湿疹的外治法①疱形肥厚黯淡者,外用慢性湿疹膏:
硫黄15克,雄黄10克,广丹8克,白矾5克,胆矾3克,轻粉5克,蛤粉20克,五倍于15克,煅石膏15克。

共研细末,配成20%软膏。

或用皮肤一号膏:
硫黄30克,雄黄30克,五倍子50克,煅石膏50克,白矾20克,轻粉lO 克。

共研细末,无水羊毛脂100克,液体石蜡适量。

凡士林加至1000克。

或用薄肤膏:
密陀憎30克,白及10克,轻粉6克。

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50%油膏。

均外擦患处,日2—3次。

②若干燥皲裂者,可用兰油膏:
青白散20克,凡士林80克,调成药膏外涂。

②外洗药有:
紫背浮萍、土大黄、土槿皮、苍耳子、白蒺藜、苦参、白藓皮、地肤子、蛇床子、石菖蒲,任选上药2—4味,水煎外洗,日2次。

(3)伴有脓疤、疖、黄水疮者,外敷金黄膏:
如意金黄散,加凡士林配成20%软膏。

或用玉露膏:
芜蓉叶研细末,加凡士林配成20%软膏。

或用黄连膏:
川连粉,加凡士林配成20%软膏。

日2次,外涂患处。

(4)细菌性湿疹,可用以上任何一种膏与湿疹膏一号等量合用,外敷1日2次。

(5)注意事项力劝湿疹患者发痒勿用手搔抓;忌服辛辣、鱼腥、海味等物;勿用热水、花椒水,或食盐水烫洗,忌用碱水、肥皂或化妆品类;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及疲劳。

疡痒剧烈,见风更甚,辅以外洗法,药用:
苦参、白藓皮、蛇床子、荆芥、防风、艾叶、大黄。

搔痒渗液流水,除内服外洗外,还可敷以湿疹散,药用:
枯矾10xx,雄黄
7.5克,滑石25克,煅石膏40克,甘草5克,冰片
1.5克。

上药共为细面,香油调擦。

周鸣岐婴儿湿疹,我用三心导赤散,疗效明显。

该方组成:
连翘心、莲子心各6克,桅子心3克,元参、生地各
4.5克,甘草梢、车前子、车前草各3克,茯苓、白术各10克。

水煎取汁,乳母服三分之二,乳子服三分之一,每日4—6次,每次10—15毫升。

外用药:
生地榆、虎杖等分,研细末,植物油调成糊状,涂之,每日l一3次,可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