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合集下载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目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宋时的经济比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据推算,宋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为世界最高水平。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盛唐。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表现①宋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材料1: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的计算,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

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吴晓波著:《浩荡两千年》P136材料2: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4806斤,宋代6231斤,比唐代提高30%。

——《中国大通史・宋卷》②宋代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③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④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②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宋代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1:宋人庄绰《鸡肋编》里的一条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

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济农业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经济的核心和基础。

同时,在生产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发展也不断地推向前进。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农业生产技术、贸易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与扩展,人类逐渐进入了社会分工的阶段。

在此时期,经济农业发展成为社会分工与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华夏文明的发展与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相互交织,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需要从早期人类的集猎生活阶段讲起,经过了“华夏时期”、“夏商周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清朝时期”等不同阶段。

在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

生产技术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上,中国古代农民使用了犁、耷拉等农具,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还采用农民互助的方式,使整个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工业生产、贸易往来方面,古代中国也具备了先进的技术与技能。

例如,在陶瓷制造领域,中国古代人民早在兴起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制作陶器;在铁器制造领域,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极为先进,并出现了许多极著名的铁器制造业。

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犁耕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

从史料上可以知道,早在夏朝时期,中国就有了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犁愈加精细,犁铧也逐渐增加,农业生产逐步得到了提高。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田亩制度、田间管理制度、耕作技术、灌溉技术、肥料运用、种植技术等。

其中,田亩制度是对土地分配的制度安排,而田间管理制度则是对土地的管理方式。

耕作技术,主要指勾、耕、耙、锄、插、施肥等;灌溉技术,则是发展在古代的一种农田水利系统,将水流引入田地以满足灌溉或排洪的需要,为现代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的发展1.垄作法〔材料一〕大田①多稼,既种既戒②,既备乃事。

以我覃③耜,载④南亩,播厥⑤百谷。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二〕信⑥彼南山,维禹甸⑦之。

⑧原隰⑨,曾孙田之。

我疆⑩我理,南东其亩。

──《诗经·小雅·信南山》〔材料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任地》【解读】垄作法是我国古代先进的耕作方法。

1.西周时垄作法就出现了。

垄是田地中高出地面的畦畴,也就是亩。

2.材料中所说“俶载南亩”、“南东其亩”,即农民把庄稼种在垄上。

南亩,泛指农田。

《诗经》中还有“有略其耜,俶载南亩”、“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等。

实行垄作,可以加深耕土层,提高地温,便于条播,增加通风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增加抗旱防涝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随着垄作法广泛采用,亩逐渐趋向规格化,一般以宽六尺,长六百尺为为一亩。

春秋战国时,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备的“畎亩法”。

畎是沟,亩是垄,即将田地耕翻成一条条沟垄,根据土地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耕种。

材料三所说“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就是这种耕作法。

这句话的的意思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畎内,有利于抗旱保墒;在地势低洼的田地里要将农作物种在田垄上,有利于排水防涝。

材料三还指出精耕细作的方法,即播种之前耕五次,播种之后锄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细彻底。

耕种的深度,以见到湿土为限,这样,杂草不生,又无害虫,今年种谷子,明年种麦子,定能获得丰收。

【注释】①大田:即公田、井田。

②戒:农具。

③覃:锋利。

④俶载:开始。

⑤厥:其。

⑥信通“伸”,伸展。

此句形容南山原野远又长。

⑦禹:夏禹。

甸:治理。

⑧畇畇:平坦整齐。

形容已开垦的土地。

⑨原隰:广平低湿之地。

⑩疆:划分界限。

上田:地势高的田地。

弃亩:不要把庄稼种在亩上。

亩,高的田垄。

下田:地势低洼的田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历史第一单元---发达古代农业

历史第一单元---发达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含义
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和劳动,采用先进的 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耕作方式和生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工程、
产工具
灌溉农具
春秋战 铁犁牛耕 垄作法---当时 国 (农用动力革命) 世界最先进
都江堰
两汉
耦犁---赵过 推广、犁壁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世(界神最农早是培中植国水 农稻业和的粟始;祖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耧车
代田法---赵 过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魏晋南 北朝
北旱田耕耙耱技术、 南水田耕耙技术
翻车(灌溉、经济重心转移 江南一年两熟、水力高转筒车 江浙地区 一年三熟 (丘陵山地)
明清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⑵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2、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技术; 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⑶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旱、涝等自然灾害,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封建政府赋税、徭役沉重;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铁农具的使用: 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汉耧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东汉:一牛挽犁(山地)
唐:曲辕犁(水田)
(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2010天津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经营技术层面: 从粗放式农耕→精耕细作
(3)组织方式层面: 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4)生产工具:材质: 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 打制—磨制—冶铁、铸造 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3、影响:作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1.生产力: 命,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史料研究:
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14· 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 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③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②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③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1高考人民专题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2021高考人民专题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开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开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耕作方式开场形成开展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成熟唐代出现了构造更为完备的曲辕犁(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开展。

(2)消极: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开展。

[形象记忆]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沿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①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别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乱不安。

③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未能成功。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当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轻巧识记]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四、水利灌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原始社会大禹开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立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根本解除了水患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创造了高转筒车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小农经济史料一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预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问题思考1材料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什么时期?答案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时期。

2.商周农业(1)概况(2)影响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问题思考2曲辕犁创制于唐朝,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非常缓慢。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勿夺农时)。
史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
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
问题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此其分事也”的本质含义? 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 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 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 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 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 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例3(2015·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 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
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
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 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问题3:据史料三分析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何特别重视“稳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经济重心南移: 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 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 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

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此渠称龙首渠。

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

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

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

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

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

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

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

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

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

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

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⑦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

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⑧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