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语文版优秀版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讲课人:吴翠霞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析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诗人诗意田园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认识陶渊明的归隐,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语言、全面认识陶渊明的归隐,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展示的这首诗“英杰那堪屈下僚,遍栽门柳事萧条。
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请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谁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陶渊明师:对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他的作品,有哪些呢生:《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师:是的,你们还记得其中的内容吗生:《桃花源记》中对于景物的描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是的,陶渊明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还记得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吗生:陶渊明所写的作品以表现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保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以及他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高洁情操。
师:陶渊明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田园诗当中的巨作归园田居(其一),再到他诗一般的田园生活里去感受他的那份淡泊名利那份高洁。
(板书课题)二、解题;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生:诗歌所写的是关于田园生活的。
师:这首诗题的题眼是哪个字生:归师:很好,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生:诗人从什么地方归,诗人想要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归去以后怎么样......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咱们今天围绕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方”,“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三、读文,感知|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导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作到二者并重。
我们认为对人文的尊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学生生活以及生命意识的关照。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生活。
以往,我们在教学有关陶渊明的诗文的时候,对于他的归隐的行为常常是这样评价的,他的归隐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浑浊的世风中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选择又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就一定是这样的吗?我们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实录: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不善农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还挺高兴的从事农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逸农村的志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意在官场中迷失自己,我们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生1:我觉得作者的品质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为一个剥削劳动人民的人。
生2:我认为作者在那样污浊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品质真不容易。
生3:我认为作者应该选择像莲花一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隐居。
师:为什么?生3:因为,如果他不归隐的话,他作官一定会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贡献!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如果他作官的话,这是与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活着我觉得就应该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为自己而活着。
他的生活是自私的!生4:在那样的世风中,他的归隐是对统治阶级的很有力的批判,这不是他的贡献吗?更何况,他在归隐生活中写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难道不是他的贡献。
生3:我说的是当时的作者的选择,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诗作会流传千古?生5:你们不要争论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去给作者的选择定性,我觉得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之份,选择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自由。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归园田居》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吗?陶渊明。
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愿望?生答:作者向往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社会,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田园诗,继续了解这位文学家的思想。
二、明确学习要点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归园田居》这首诗2到3遍。
2.点名一生朗读。
正音。
果然学生有读错的音强调秽(huì)长(Zhǎng)荷(hè)师板书联想:哪首诗中也读hè?提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师:是什么意思?生:戴着师:这里的是什么意思?生:扛着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应该掌握什么?学什么?生:会读,意思生:思想感情。
师板书音、义、思想感情师:除了黑板上的应该掌握还有什么应该特别注意?生:荒秽是杂草的意思。
还有带月。
师:(有些不明白学生所指。
)板书:带月?生:不是这个带,是戴着帽子的戴,译的时候应该写成那个“戴”。
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过我想起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带着月色回家”,这又是一种很浪漫的境界了,也是可以用这个带的,可以说“带着月色”或者“带着月光”。
预习的很细,还有吗?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们重点了解诗的思想感情。
三、分思想感情。
师:归是什么意思?生:回来师:从哪里回来?学生迟疑生举手:是从田里干完活回家。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跟附近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就近交流。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很自信举手:“……”(拿过参考书读)。
师:合上书,能说出你记得的内容吗?生很无奈,答不上。
师: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你把书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哪怕是一句也好。
坐下。
生2:陶渊明这时候是辞官回家了。
师:对。
说的好。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
板书:官场。
回到哪里?田园。
板书:田园那么,具体官场给他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回来呢?生:他不愿意做官。
师:为什么不愿做官呢?生:……师:听老师介绍。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
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
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
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
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
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
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
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生:起立。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老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陶诗的风格特点。
这样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因是,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毕竟,如果我们初次接触某位诗人,只学了他的一首诗歌就来讨论他的诗歌风格,那是比较勉强的。
既然陶渊明是一位老朋友了,那这些【手指PPT,PPT上的内容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人,东晋大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他宅前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基本的知识我们就不再多说,因为这些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作为重点学习过了。
老师现在要强调的是,这些课文【指示PPT:《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都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那我想问一下,我们学了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向往自由。
生: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的热爱。
师:很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陶诗都是这样的主题,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主题呢?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又或者某几句来谈一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纲式的写出来。
(学生准备,老师巡回观察,三分钟后)师:看着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谁来说一下?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是热爱山川田园的”,迎合世俗,就是迎合官场,说自己年少时就没有这样的本性,“性本爱丘山”生性就喜欢丘山,从这儿就可以看出他喜爱田园。
师:你看,他是不是说地非常明确,“爱丘山”,那如果我们要把这份对山川田园的“爱”读出来的话,你会怎么读这一句呢?(生读这一句,“爱”字读音较重)师:请坐,读这一句,“爱”字如何来读很重要,我们同学是重读了。
大家还能想起《再别康桥》的第一吗?念出来。
《归园田居》教学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教学课堂实录《归园田居》教学课堂实录20XX年X月XX日,我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加了兰州市红古区新课改教学观摩课。
面对四十几位同学陌生的面孔,起始还真有点紧张,但这很快就过去了,不一会我就和这群可爱的孩子有了很默契的交流,使这堂似乎充满悬念的课取的了圆满的成功。
在评课时,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是新课改理念展示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取的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本堂课的过程实录如下: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生:想……师,好,既然大家激情这么高涨,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地去听,读,然后过把写诗的瘾!在次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归园田居》,同学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生:(默然后一阵私语)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
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愿”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1、1600多年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这样的诗人:他性情高远,思想深刻,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是“踏落英缤纷,寻梦中桃源”的雅人;他是“穿官场围墙,识斗米昏浊”的强光!(出示图片)他是谁呢?对!他,就是那个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
(齐读作者介绍)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3、写作背景:陶渊明辞别官场归隐园田后,写下了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新词、“迎新我”的颂歌。
这组诗歌就是—解题1、请你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你为什么这样读?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归就是回归的意思,他要从哪里回归到哪里去?从写作背景中你能否找出答案?——(生接)从官场回归园田,居,隐居度日。
——他要告别官场,回归园田,隐居度日。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归/园田居)4、作者归园田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三、挑战一、初读课文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2、大家有没有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这首诗,韵律优美,押了韵。
请你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押了什么韵。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读音(依次板书拼音)他们每个拼音都有相同的韵母i,所以这首诗押的是i韵。
所有押韵的字都在句末,称之为韵脚。
一般情况律诗要求偶句押韵,奇数句可押可不押。
因此2、4、6、8、句末尾押了韵的字“稀、归、衣、违”就是这首诗的韵脚。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生:没有!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生:对!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
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
(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
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
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师:一种是“田居”,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怎么说呢?一种是回到家园自己在田地里居住,一种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过着田居生活,你们选择哪一种?生:归园——田居师: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其一)(生齐读第一首部分诗句)师:意思懂吗?生:不懂。
师:哪里不懂?谁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无人举手)师:小的时候就没有追求荣华高贵的心情,本性就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丘,山陵,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这一去就是多少年啊?(生:十三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我不愿做的事情。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 (其一)》抒发了诗人归田后的欢悦心情,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的闲情逸趣。
(一) 教室内,坐得满满的连前面上课学生的两侧,也都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可是八年级的学生,居然也有这样童真可爱的时候当干老师请女同学把《陋室铭》背出来的时候,班里很多的男生居然也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样“ 背呀,背呀”地催促挑衅起来女生先是一阵哄笑,随后开始背诵,背得很正确,可是也只能说是在背诵而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背就会把诗意失去,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看来干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达“爱――莲――说,周――敦――颐――”,声音开始有些拖沓,再加上一个迟到的男孩子拿着书匆匆进来,一下子吸引了一些同学的注意,过一会儿声音才整齐而响亮起来,然后更紧凑了,越读越快,但是跟散文本身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关联照着书读,男生惟一的变化就是读得更熟练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诗跟今天要学的诗之间的关系?” 干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候,又从外面传来了眼保健操的音乐声,于是,学生们有的低头去看书,有的看着老师,但没有人举手干老师随手请他面前的一个男生回答,其他学生莫名地发出了笑声这个男孩1/9子其实很大方,站起来说:“这两篇散文诗和今天学的这首诗讲的都是植物” “讲的都是植物”老师重复了一下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学生又忍不住发出了笑声可是当老师问“你为什么笑”“你认为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教室里静下来,老师连问了几声“谁来?”,却依然没有人举手后面一个短发、瘦瘦的女孩子站起来,她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景生情,以物托志” 老师将她的观点又做了梳理,“你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风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表面在写风景,其实写的都是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出了他们写作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很好” “还有吗?”“ 还有吗?”干老师又面向全班问了几次,回答他的依然是又埋头在书页上黑黑的小脑袋《陋室铭》和《爱莲说》就是八年级学生本册课文中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基本上每个孩子的书上,各种批注蝇头小蚁似的密密麻麻,但是,让他们脱离惯常的“字词解释、诗句解释”等练习式的学习,而直接言说这首诗的时候,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艰难古诗学习,仅仅是“读字”,而不是“读诗”,中学和小学的问题一样存在啊于是,干老师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学生他让学生串联的意图:“这种串联的能力就看出你们的思维水平如果你没有发现,我就要提醒你,要告诉你,你们学过了前面两篇,要把三首诗之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系就是陶渊明的诗是这两篇文章的祖师爷他们是追慕陶渊明,仰慕陶渊明,才写出《陋室铭》,才写出《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弟子,也就是说,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隐士,而后面的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和他风格相近的诗文像《爱莲说》,尤其是《陋室铭》,这就是他们精神上的关系” 在老师讲的时候,从课前到现在一直有些躁动的课堂慢慢安静下来,学生开始显出专注的神情,对于老师讲述完后的反问“你不觉得他们有精神上的关系吗”,几个同学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了老师还想尝试让学生继续串联:“在《爱莲说》中,作者对于陶渊明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依然没有发言老师提醒道:“作者推崇的是什么?” “莲”学生回答2/9“莲指什么?”老师追问“花之君子者也”学生又一起说了出来“君子是怎样的?”老师再追问学生声音很响亮地齐答:“品德高尚的人” “用书中的话来说”老师依然一追到底学生翻书,但是只听到“哗哗”翻动书页的声音,并没有人说出来老师再次提示,他用缓慢的语调说:“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马上齐声跟了上来“(花之君子)是这样的人认为陶渊明只是一个花中的隐逸者也我认为,这是诗人周敦颐没有读明白陶渊明,他误读了陶渊明”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师的速度放慢,尤其“没有读明白”“误读”这些词老师说得很慢很重,学生很注意地听老师继续说下去“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那么陶渊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今天通过学一首诗,来走近陶渊明” (二) 很多同学现在的眼光一直在盯着老师了,尤其是刚才那个回答问题的瘦瘦的女生一直在很注意地听着,神态明显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我本来要考考大家关于陶渊明知道多少,现在我不考了,因为刚才那个班的同学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陶渊明的知识,我想他们知道的你们肯定也知道所以有关陶渊明的知识我们就不考了,我们直接走进他的诗”“ 今天要学的诗是《归园田居》,”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陶渊明” 三个大字的背景消失,“归园田居”四个宋体字显现出来老师指了一下大屏幕,对学生说:“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是哪两种?” 学生小声在试念老师请了后面一个男生来读,他的意见是: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呢?”老师又问“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嗯,就是乡村里生活那种……一种是到大自然里去生活”这个男生这样解释其他的同学一直在听他们的对话“哦,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一种是‘归园——田居’,一种是‘归——园田居’”老师特地又强调了一下题目的两种读法,他接着说道:“怎么说呢,一种解释是说,回到家园,自己的田地去居住而一种呢,则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田园的生活种田的生活你们准备学哪一种?” 有男生马上低声回应:“ 种田” 也有同学说“ 回到田园” 老师再一次明确问大家:“ 是‘ 归——园田居3/9’ ,还是‘ 归园——田居?’ 我们把题目读一下” 学生选择的是“归园——田居”齐读题目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向着全体学生说:““《归园田居》有五首非常精彩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顿了顿,他又说:“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归园田居》的,可以说一点都读不懂,为什么,我们来看第一首”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老师说:“大家一起来把第一首的部分诗句读一下” 学生齐读,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学生读完后,老师问大家“ 意思懂吗” ,又是齐刷刷地回答“不懂”,只有那个瘦瘦的女孩在连连点头,老师又问“哪里不懂” ,学生不齐答了,课堂响起了纷乱的回应,听到了一个男生在说“哪儿都不懂” 老师又询问了一下“ 哪个不懂 ? 谁来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但无人应“好的,那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和学生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老师说:“小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的心情,本性是喜欢大自然,喜欢丘山的,喜欢山林,可是,错误地进入到了尘世的网络中,进入到了牢笼中,这一去啊,就是多少年?(学生回答十三年)” 老师回转身,面向大家,又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什么事情?”这时除了那个瘦瘦的女生之外,没有人举手,神情上看像是在头脑总搜索答案,也在等待老师继续往下说“——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很自然地,老师提示一个头后便全班跟着一齐说了出来“还要去拜见长官,还要和长官一起喝酒,所以我这一只被羁绊起来的鸟,思念我的旧日树林啊,我这一条,放在小池塘里的鱼,想念我的故乡的那深渊啊”随着老师的讲述,学生一直盯着大屏幕上的文字,“我在这个樊笼中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能够回到大自然了”老师以一种喜悦的语气结束了讲述,再问同学们:“现在知道意思了吧,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又读了一遍,不过感情不能像刚才老师讲的那样,能打动人老师问:“这几句诗写了题目中的一个字,哪个字?” “归”学生回答得很整齐“因为这组诗里有两组词,大家看,”老师请学生看大屏幕,在4/9刚才诗句的下方,分别出现了两组词,一组是“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一组是“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中间用一个大大的写着“归”的箭头相连老师接着讲道:“‘ 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都是作者不喜欢的,不希望的,可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而另一组词是‘ 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学生跟着一起念出),现在作者终于能够脱离那些,归来了!” 大屏幕上,又换上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老师以非常愉快的语气读了这句话后,又反问了学生一句:“ 为什么胡不归呢 ? 所以,刚才的这几句诗仅仅讲了一个字——归”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长长的文字,老师说:“《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其实很长,中间还有一部分,我们把它黄色字的一部分读一下好不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依然很整齐地把这些诗句读完了不过把“ 嗳嗳” 读成了“暖暖”了老师笑着提醒大家说:“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是哪里知不知道?” 面对学生迷惑的表情,他又提示到:“ 是‘ 暖暖远人村’ 吗?” “不是,是嗳”学生睁大眼睛,辨别后说“嗳组什么词啊?”老师又问“暧昧”这个词几乎是同时说了出来“什么叫暧昧?”老师的追问马上又过来了“不知道”八年级的孩子也有好玩的一面,一面书说“不知道” 一面却都在捂着嘴窃笑还有一个学生在说“ 男女之情的”他的话又引来一阵笑声老师对“嗳”字进行了分析:“ 嗳是什么旁,日字旁,所以暧、昧就表示太阳朦胧不明因此,嗳嗳,不是说男女之爱,而是太阳光,或者风景看不清楚的样子远处人的村落是嗳嗳的,跟后面的依依是一样的,这就写出了一种朦胧的美啊” 学生一直听得很专心“好,这里写出了题目中的哪个字?”老师又问——园“这就是诗人想要归去的那个园啊还剩下哪几个字?” ——田居“田居这里有没有写?”老师问5/9学生赶紧再睁大眼睛看大屏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时候,那个瘦瘦的女生用很清晰响亮的声音说:“有” 老师请她说,她站起来,看着大屏幕一字一字地念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园,还是田居?”老师再问其他学生眼睛都看着屏幕,可能心里也都在思索吧“有田‘方宅十余亩’”那个女生又强调了一遍“哦,‘方宅十余亩’这个宅是田吗?十余亩是他家旁边的地方,古时候人烟稀少,但是土地空旷,所以一间草屋,就有很大的地方但是这是不是他的田啊?”老师讲解后再问“不是”全班学生一起应答“他的田在哪里呢?”老师继续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学生引用诗句回答“他在哪里开荒啊?”老师问到底“南野际”学生的回答也达到了最准确“所以这里只用了一句诗来写田居,写得不明白而其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就是写出了——” “田居”学生一起应和道“对了”老师非常欣慰,接着说道,“现在读诗的步骤就有了先请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 大屏幕上也已经换上了《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诗句,学生自由朗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6/97/98/99/9。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XXX,中学语文特级教师,XXX名誉教授,XXX副理事长,XXX高级职称评委,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中青年专家,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现任XXX语文教师、校长助理。
老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归园田居》。
南朝的XXX曾说XXX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那么隐逸诗人之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1: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
学生2:我认为是第一位。
学生3:我觉得宗证明XXX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
学生4: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老师:非常好!老师:XXX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种诗歌范式,从此中国士大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
田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存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个生命之场,是一个意象。
XXX的田园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划出关键词。
学生1:陶渊明的园田是草屋。
学生2:陶渊明的园田是榆柳。
学生3:陶渊明的园田是桃李。
学生4:陶渊明的园田是远人村。
老师:很好,远人村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为人村。
请继续。
学生5:陶渊明的园田是XXX。
老师:请注意,桃李罗堂前中的罗列是动词,所以你的概括有误。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就是XXX的这首诗,这就是XXX心中的园田。
园田是XXX、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哪位同学能朗读这首诗呢?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老师:读得非常好!突然我想起XXX先生的那句话,真正的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甚至是大学士。
老师问道,田园诗人的园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猜测可能是干净、有空闲。
老师指出,XXX不仅仅是表面的干净,更是指心灵的纯洁。
XXX的诗歌就是这样,他的作品是一种XXX的境界,表现出心灵的纯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二是联想思辨——诗人伟大的人格。
教学目标(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
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
(语速慢了些)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生:因为他看透了官场的污秽和黑暗,对现实很失望,他希望能够回归到田园生活中。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从“尘网樊笼”中归来,是因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吗?生:对。
四、为何而归?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为何而归?生:寄情于山水田园生活。
师:非常好,诗人为何对田园生活如此迷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生:因为田园生活可以远离纷扰,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师:非常好,田园生活可以让诗人远离现实的纷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这也是他为何而归的原因。
五、归向何处?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归向何处?生:归园田居。
师:非常好,那么“归园田居”在诗中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生:它是一个安静、舒适、自由、美好的地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师:非常好,归XXX是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也是诗人想要回归的地方。
六、归去如何?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诗人归去如何?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非常好,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生:诗人回归到田园生活中,能够自由自在地采菊观赏美景,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师:非常好,诗人归去如此自由自在,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也是他想要回归田园生活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通过解读XXX的《归园田居》,了解了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去如何等问题。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
XXX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表达诗人归隐田园的诗歌,其中体现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厌恶,以及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诗人清高孤傲,选择回归田园是为了躬耕劳作,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
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热爱自由,向往田园生活。
归隐田园虽然让他得到了精神自由,但也付出了饥寒交迫的代价。
在诗人心中,田园美景是无与伦比的,其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是最美的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回顾经典
在这节课开始,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段视频,它取自于我们初中学过的很熟悉的古文名篇,请你们猜猜是什么?
还记得陶渊明是如何描述桃花源记里那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呢?
桃花源记现实存在吗?是的,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没有桃花源,但是作者陶渊明却在一直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找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名作《归园田居》来寻找答案。
二、诵读,整体把握
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这首词的生字词,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理清了脉络,现在,我们来进行简单的复习
生字词读音,释义
2.以题切入,把握脉络
我们知道,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结合题目,本诗的“诗眼”——“归”以“归”字为点,归纳诗歌的线索:
“归”之因——“归”之境——“归”之感
分别对应那几句呢?
三、品读,描绘“归”之境
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就让我们跟随“田园诗”派泰斗级人物的脚步来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
请大家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语句,深情诵读
1.课前,我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写在作业本上,下面请一位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为何选取这些景物呢?
3.学生交流讨论: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显出农家本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写院外村落,给人平静安闲、无限亲切之感“狗吠”“鸡鸣”以动衬静,鸡犬之声相闻,写出乡村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
——这些景物勾勒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然风光
赏析田园诗情
问题探究:
1.这些景物皆是我们日常所见,为何在诗人笔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交流:移情的作用。
这些景物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这就是意象。
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移情描写吗?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句:每次看到袅袅炊烟,我都会想到家,想起每个周末回家时在灶台做饭的母亲,一阵暖流就会在心中流淌。
品析田园画作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令很多人向往,无数画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其艺术魅力,请我们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知识,结合你对文中诗句的理解,思考,这两幅图是否适合作为我们本诗的插图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作表现的内容:
确定画作类型:写意画
(2)从着色、布局、细节方面点评画作
总结:
这幅田园风光图,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
淡淡的山水写意笔触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
正如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这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在人间。
”
四、研读,理解“归”之因
问题引领:陶渊明为何把这田园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寻找答案
探究一:
1.学生诵读前八句,要求读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处理
思考:为什么会读出这样的语气语调?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一是“爱”——爱田园,一是“憎”——憎官场
探究二:
2.为何如此憎恶仕宦生涯?
——展示课前预习成果,知人论世
(1)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成果
陶渊明先后四次出仕,四次归隐: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36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0岁,任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2)教师强调补充最后一次归隐(即本文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连续发生的时代,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辞官归隐,彻底告别仕途,直至逝世。
萧统《陶渊明传》载:在其任彭泽期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归园田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转折关头和心理背景下写成的。
找出寄托作者情感的词语,思考:诗人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呢?
学生交流、讨论:
——比喻:鸟和鱼本是自由翱翔之物。
“羁鸟”“池鱼”则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
比喻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用“尘网”比喻官场,表现了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将诗人的心灵牢牢束缚。
——夸张:“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张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加上一个“误”字更显诗人悔恨之深。
——对比:污浊的仕宦生涯和纯真的田园生活对比
师生综上所述,总结回答:诗人在经历了仕宦的痛苦折磨之后,摆脱了“樊笼”“尘网”,复归田园,自然有一种如释枷锁的轻松与欣慰,所以在他眼里,田园的景物是那样的淳朴宁静、美好亲切。
五、联读,品味归之感
归来的感受
1.学生依序深情诵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句,要求读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出情感处理。
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明确:
——本句是全诗的主题思想
——“樊笼”对应“尘网”,“复得”对应“误入”,“自然”对应“丘山”,反映出诗人在经历痛苦生活之后,重返“自然”,重新获得精神自由的愉悦。
归来的实况
陶渊明的回归生活真如诗中所写那样美好吗?让我们来看看“桃花源”的实况
教师补充材料:
《五柳先生传》中描写的陶渊明的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艰难)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
晏如是,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2)落魄时所写诗歌《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饥饿驱使,不知到何处去。
来到这个村落,敲开门却说不出话来。
一个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毅然辞去县令的大丈夫,一个“晨夕看山川”的诗人,如今踟躇着走上行乞的艰难道路,胆怯地叩着人家的门,吞吞吐吐不知怎样开口——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悲苦辛酸的情景。
3.陶渊明生活如此窘迫还毅然辞官,在他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和贫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陶渊明的形象。
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
六、兴读,感发志意
教师出示资料:
《非诚勿扰》中的马诺提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交流。
陶渊明宁可穷困乞食,也不放弃自己的人格操守
陶渊明宁可在田园中隐居躬耕,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陶渊明宁可身居茅檐草舍,也不愿登上官府高堂
陶渊明宁可聆听鸡鸣犬吠,也不面对车马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