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12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1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及代码:药物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B类学分:4.5计划学时:72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方向)1 前言1.1课程定位《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

本课程是学习基础药学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药物定性、稳定性考察、纯化制备、制剂、检验、养护、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考核模块的要求。

1.2设计思路药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4门专业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组教师经与医院、制药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将医院和制药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各个方向共同培养的职业能力作为开发平台课程的依据,医院药学、药物制剂方向各自培养的职业能力作为开发职业方向课程的依据。

该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该类药物的制剂调配、鉴别、贮存保管及临床使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药物合成的能力,重在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明确主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任务。

其一,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其二,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物的合成、稳定性、药效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Ⅰ。

化学治疗药物一、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青霉素钠(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2)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达罗(3)β-内酰胺酶抑制剂:①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②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他唑巴坦(4)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②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4、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二、合成抗菌药1、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原核生物DNA回旋酶为作用靶点):(1)萘啶羧酸类:(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3)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2、磺胺类抗菌药(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3、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三、抗结核药1、抗生素类抗结核药:(1)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2)利福霉素类(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2、合成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异烟腙、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四、抗真菌药1、唑类抗真菌药:(1)咪唑类:硝酸咪康唑、酮康唑(2)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2、其他抗真菌药:特比萘芬(烯丙胺类)、氟胞嘧啶五、抗病毒药1、核苷类抗病毒药物(1)非开环核苷类: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扎西他滨(2)开环核苷类:阿昔洛韦、盐酸伐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咯韦、泛昔洛韦、阿德福韦酯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依发韦仑(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3、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4、其他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膦甲酸钠、磷酸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六、其他抗感染药1、其他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克林霉素、磷霉素2、异喹啉类合成抗菌药:盐酸小檗碱3、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4、噁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利奈唑胺七、抗寄生虫药1、驱肠虫药(1)咪唑类: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苯并咪唑类)2、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3、抗丝虫病药:4、抗疟药(1)喹啉醇类:奎宁(2)氨基喹啉类:磷酸氯喹(4-氨基喹啉类)、磷酸伯氨喹(8-氨基喹啉类)(3)2,4-二氨基嘧啶类:乙胺嘧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4)青蒿素类:青蒿素(倍半萜类)、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八、抗肿瘤药1、烷化剂(1)氮芥类:美法仑、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2)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司莫司汀(3)乙撑亚胺类:塞替派(4)甲磺酸酯类:白消安2、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顺铂、奥沙利铂3、抗代谢药物(1)嘧啶类抗代谢物①尿嘧啶抗代谢物: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卡莫氟②胞嘧啶抗代谢物:盐酸阿糖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2)嘌呤类抗代谢物:巯嘌呤、氟达拉滨(3)叶酸类抗代谢物:甲氨蝶呤(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亚叶酸钙(提供四氢叶酸,抗贫血)、雷替曲塞(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培美曲塞(多靶点抑制作用)4、抗肿瘤天然药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1)抗肿瘤抗生素醌类抗生素(蒽醌类):盐酸多柔比星、盐酸柔红霉素、盐酸表柔比星、米托蒽醌(2)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份及其衍生物:①喜树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羟喜树碱、盐酸伊立替康、盐酸拓扑替康②鬼臼生物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托泊苷、替尼泊苷③长春碱类(阻止微管合成,诱导微管解聚):硫酸长春碱、硫酸长春新碱、硫酸长春地辛、酒石酸长春瑞滨④紫杉烷类(诱导和促使微管合成,抑制微管解聚,导致微管束排列异常):紫杉醇(二萜类)、多西他赛5、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1)蛋白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非尼(作用于多个激酶靶点)(2)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6、激素类药物(1)雌激素拮抗剂①抗雌激素药物:枸橼酸他莫昔芬(三苯乙烯类)、枸橼酸托瑞米芬(三苯乙烯类)②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2)雄激素拮抗剂:氟他胺Ⅱ。

药物化学形考册答案

药物化学形考册答案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评讲(1)1、什么是药物的杂质?药物的杂质限度制订的依据是什么?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一章绪论:化学药物的质量与杂质的控制。

答:药物的杂质是指在生产贮存过程中引进或产生的药物以外的其它化学物质,包括由于分子手性的存在而产生的非治疗活性的光学异构体。

杂质的存在,有的能产生副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药物中杂质限度制订的依据是在不影响疗效,不产生毒副作用的下,便于制造、贮存和生产,允许某些杂质的存在有一定的限量。

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应明确指出是生产贮存过程中引进或产生的药物以外的其它化学物质;在药物中允许存在有一定限量的杂质。

2、试从药物的不稳定角度解释为什么苯巴比妥钠要做成粉针剂,以反应式表示。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巴比妥类药物。

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应了解,由于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互变异构为烯醇式而弱酸性。

苯巴比妥类药物的酸性比碳酸弱,其钠盐与酸性药物或吸收空气中的CO2,可析出药物沉淀,钠盐水溶液放置还会发生水解,主要是易开环脱羧,受热逐步分解生成双取代乙酸钠和氨。

3、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地西泮和奥沙西泮?说明其原理。

C 2H 5C 6H 5CO O NH N ONa C 2H 5C 6H 5CHCONHCONH 22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地西泮和奥沙西泮化学结构上的差异。

答:加稀盐酸加热,再加入酸性亚硝酸钠,然后加入碱性β-萘酚,出现橙红色的沉淀的是奥沙西泮,无橙红色沉淀出现的是地西泮。

原理:酸性加热条件下,水解后,奥沙西泮含芳伯氨基,地西泮则无。

注意:地西泮和奥沙西泮同属于苯二氮卓药物,都具有酰胺及烯胺结构。

但奥沙西泮在酸、碱中加热水解后的产物具有芳伯氨基,经重氮化后和β-萘酚偶合,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可供鉴别。

4、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哪些结构类型?各举一例药物?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抗精神失常药的结构类型及分类。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十七章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第一节合成抗菌药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药品。

合成抗菌药物是指除抗生素以外的抗菌化合物,能有效的杀灭病原性微生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合成抗菌药物,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奎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等。

一、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1、磺胺药物的发展环胺类药物通称磺胺,是一类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合成抗菌药物。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杀死细菌。

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对多种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变形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炎、脊髓膜炎及上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细菌性感染。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在药物化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

其重大意义:①使当时死亡率较高的细菌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②提出了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新途径。

③是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的可能性。

④根据其副作用又发现了具有磺胺结构的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是1945年以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以及取代基团对抗菌火性影响的研究。

(2)第二个时期是开始与50年代以后,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后来研究中发现某些化合物口服后吸收快,排泄慢,能长时间的维持血药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寻找中效乃至长效的磺胺药物。

2、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①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

②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无取代基。

③磺酰氨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吸电子取代基),N,N—双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

④苯环不可取代。

⑤PKa 6.5~7.0 抑制作用强3、抗菌增效剂抗菌增效剂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种药物分别给药时的总和。

药物化学简单整理

药物化学简单整理

药物化学绪论药效团:符合某一受体对配体分子识别所提出的主要三维空间性质要求的分子结构要素。

具有某一特定药效团的分子,也就具有了与某一特定受体结合的主要性质,就会显现出某种生理活性。

脂水分配系数:P是药物在正辛醇(1-octanol)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浓度之比值,即P=CO /CW,常用logP 表示,logP=log(CO/CW)。

脂溶性利于透过细胞膜;水溶性利于在体液中转运。

logP是构成整个分子的所有官能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总和。

生物电子等排体: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既符合电子等排体的定义,又具有相似的或相反生物学作用的化合物。

前药:(P172他汀类P289类环磷酰胺)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

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硬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第一章麻醉药麻醉药:指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痛觉消失,从而起到麻醉作用的药物;分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分类:芳酸酯类(普鲁卡因)、酰胺类(利多卡因)、氨基酮类(电子等排体-CH2-代替酯基中的-O-,由于氨基酮类结构中的酮羰基较酯基和酰胺基稳定,因此麻醉作用持久,穿透力强,用作表面麻醉;达克罗宁)、氨基醚类(醚键代替酯或酰胺基,更稳定,麻醉作用强而持久;奎尼卡因)、氨基甲酸酯类(地派冬);局麻药构效关系:结构三部分:亲酯性部分(I)、中间连接部分(II、III)、亲水性部分(IV);(I)苯环作用最强,引入给电子基活性增强;反之减弱;(II、III)与麻药作用持效时间及作用强度有关:持效时间:酮>酰胺>硫代酯>酯;麻醉作用:硫代酯>酯>酮>酰胺。

药物化学中抗病毒药物

药物化学中抗病毒药物
间接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干扰病毒在体内的传播等。例如,干扰素通 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利巴韦林则通过抑制病毒RNA聚合酶,阻止病 毒复制。
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历程
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早 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一些天然产物,如植物 提取物、抗菌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理 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病毒的特定靶点进 行药物设计和筛选,发现了许多具有抗病毒 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提供基础。
药物筛选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 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候选
药物。
结构优化
根据抗病毒活性测试结 果,对候选药物进行结 构优化,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副作用。
临床试验
对新药进行多阶段临床 试验,评估其在人体内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病毒药物的生产工艺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04
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抗病 毒药物,如抗生素。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激活宿 主细胞的抗病毒蛋白合成而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主要用 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金刚烷胺主要 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03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生 产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
确定病毒的特异性靶点 ,如病毒酶、受体或关 键蛋白质,为药物设计
化学合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抗病毒 药物,如核苷类似物。
基因工程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蛋 白或多肽类抗病毒药物。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病毒抗 体或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质量控制

药物化学(1)总论

药物化学(1)总论

药物化学总结名词解释: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药效团:相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化学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部分结构称为药效团。

广义的定义是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具有相同的疏水、电性和立体性质,具有相似的构象。

前药:将一个药物分子经结构修饰后,使其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进入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这种结构修饰后的药物称作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生物电子等排体:外层电子数目相等或排列相似,且具有类似物理化学性质,因而能够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一组原子或基团。

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产生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强度主要是因为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使药物分子与特异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在空间发生互补的相互作用或复合,所以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分子形状、体积和表面积、立体化学状况、功能基配置、电荷分布都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上述各种性质都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而研究开发的一类药物。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通常与不耐酶的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是一类抗菌增效剂。

药物: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化学品。

“me-too”药物:“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结构与同类的已有的专利药物相似。

―――Chapter 5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写出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什么巴比妥酸无活性?答:在生理pH7.4下,Pk a=4.12,未解离度0.05%,成离子状态,几乎不能透过细胞膜和BBB,药物很难被吸收。

药物化学-第十二章-合成抗感染药

药物化学-第十二章-合成抗感染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抗菌谱广,对G+菌和G-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大于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至泌尿道、胃肠道等感染。
酸碱性:在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液中易溶。
01
稳定性: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遇光变色(光照分解,哌嗪开环)。
02
鉴别(叔胺基团)——与丙二酸和醋酐反应,显红棕色。
03
鉴别(有机氟)——本品经氧瓶燃烧破坏后,吸收液与茜素氟蓝和硝酸亚铈试液作用生成蓝紫色配合物。
04
诺氟沙星
盐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抗菌谱广,对所有细菌的活性比诺氟沙星强,优于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 可用于呼吸、泌尿及消化系统的感染。
1
2
喹诺酮类抗菌药
左氧氟沙星
开创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化学治疗的新纪元; 启示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 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来寻找新药的途径; 启发从研究药物的副作用来发现新药。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 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易渗入脑脊液中,为治疗和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至今在临床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稀盐酸、氢氧化钠试液和氨试液。
本品具芳香第一胺基,遇光易氧化生成偶氮化合物和氧化偶氮化合物而变黄并逐渐加深。
本品具有芳香第一胺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本品的钠盐水溶液与硫酸铜试液作用,产生草绿色铜盐沉淀。
甲氧苄啶(TMP)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冰醋酸。 本品的醇溶液加稀硫酸和碘试液,即生成棕褐色沉淀。 本品为抗菌增效剂

药物化学-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学习指南

药物化学-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学习指南

《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学习指南一、 本章学习要求1、 掌握代表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异烟肼、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硝酸益康唑、氟康唑、盐酸金刚烷胺等的化学名、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2、 熟悉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病毒药物、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的结构类型、构效关系;3、 熟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的作用特点;4、 了解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结核药物、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结构特点与化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二、 本章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能够应用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解决该类药物的制剂调配、鉴别、贮存保管及临床应用问题。

2、能根据合成抗菌药物的结构特点,判断其化学稳定性,解决基本的临床应用问题。

难点:药物理化性质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

三、本章作业(一)选择题1 .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 __________A 磺胺醋酰与甲氧苄啶B 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C 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D 磺胺噻唑与甲氧苄啶E 对氨基苯磺酰胺与甲氧苄啶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磺胺醋酰 B.磺胺嘧啶 C.磺胺甲恶唑 D. 磺胺噻唑嘧啶 E.对氨基苯磺酰胺A .百浪多息D.对氨基苯磺酰胺2 .复方新诺明是由B. 可溶性百浪多息 E 苯磺酰胺C.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4. 异烟肼的水解产物中,毒性较大的是_________A 异烟酸B 肼C 二氧化碳D 吡啶5. 下面哪个药物不可发生有机氟的反应?A 、氟哌啶醇B 、氟烷C 、环丙沙星 6 •磺胺甲恶唑的化学结构为 __________ 。

7. 磺胺甲噁唑的作用机制是 __________ 。

A.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B.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C.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酶D.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丙沙星的化学结构为 。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3、鉴别: A、本品含有芳香第一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B、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
色银盐沉淀。
储存及临床用途: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 金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本品应遮光、密 封保存。
本品抗菌作用和疗效均好,优点为血中有效浓 度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药物易透过血脑屏 障,为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盐酸乙胺丁醇
OH
HH
N
H3C H
N OH H
CH3
·2HCl
, 2HCl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两大类: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分类: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
素、灰黄霉素和西卡宁等。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噻康唑和伊曲康唑等。 (三)其他抗真菌药物: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等。
磺胺类药物按其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类:
短效磺胺,如磺胺异 唑; 中效磺胺,如磺胺嘧啶; 长效磺胺,如磺胺地索辛。
二、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TMP)为广谱抗菌药,其主要作抗 菌增效剂使用。其作用机制是可逆性地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影响细菌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 细菌的生长繁殖。
密闭保存。 2、本品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也用于治疗皮肤和黏
膜真菌感染。
典型药物
硝酸益康唑
Cl
Cl
O*
N
N
Cl
·
, HNO3
典型药物
氟康唑
N
HO
N
N
F
N N
N
F
第五节 其他类抗菌药物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

药物化学之药物分类Ⅰ。

化学治疗药物一、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青霉素钠(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2)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达罗(3)β-内酰胺酶抑制剂:①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②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他唑巴坦(4)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②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4、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二、合成抗菌药1、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原核生物DNA回旋酶为作用靶点):(1)萘啶羧酸类:(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3)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2、磺胺类抗菌药(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3、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三、抗结核药1、抗生素类抗结核药:(1)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2)利福霉素类(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利福平、利福喷汀、利福布汀2、合成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异烟腙、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四、抗真菌药1、唑类抗真菌药:(1)咪唑类:硝酸咪康唑、酮康唑(2)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2、其他抗真菌药:特比萘芬(烯丙胺类)、氟胞嘧啶五、抗病毒药1、核苷类抗病毒药物(1)非开环核苷类: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扎西他滨(2)开环核苷类:阿昔洛韦、盐酸伐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咯韦、泛昔洛韦、阿德福韦酯2、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奈韦拉平(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依发韦仑(HIV-Ⅰ逆转录酶抑制剂)3、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4、其他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盐酸金刚乙胺、膦甲酸钠、磷酸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六、其他抗感染药1、其他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克林霉素、磷霉素2、异喹啉类合成抗菌药:盐酸小檗碱3、硝基咪唑类合成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4、噁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利奈唑胺七、抗寄生虫药1、驱肠虫药(1)咪唑类: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苯并咪唑类)2、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3、抗丝虫病药:4、抗疟药(1)喹啉醇类:奎宁(2)氨基喹啉类:磷酸氯喹(4-氨基喹啉类)、磷酸伯氨喹(8-氨基喹啉类)(3)2,4-二氨基嘧啶类:乙胺嘧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4)青蒿素类:青蒿素(倍半萜类)、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八、抗肿瘤药1、烷化剂(1)氮芥类:美法仑、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2)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司莫司汀(3)乙撑亚胺类:塞替派(4)甲磺酸酯类:白消安2、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顺铂、奥沙利铂3、抗代谢药物(1)嘧啶类抗代谢物①尿嘧啶抗代谢物: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卡莫氟②胞嘧啶抗代谢物:盐酸阿糖胞苷、吉西他滨、卡培他滨(2)嘌呤类抗代谢物:巯嘌呤、氟达拉滨(3)叶酸类抗代谢物:甲氨蝶呤(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亚叶酸钙(提供四氢叶酸,抗贫血)、雷替曲塞(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培美曲塞(多靶点抑制作用)4、抗肿瘤天然药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1)抗肿瘤抗生素醌类抗生素(蒽醌类):盐酸多柔比星、盐酸柔红霉素、盐酸表柔比星、米托蒽醌(2)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份及其衍生物:①喜树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羟喜树碱、盐酸伊立替康、盐酸拓扑替康②鬼臼生物碱类(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托泊苷、替尼泊苷③长春碱类(阻止微管合成,诱导微管解聚):硫酸长春碱、硫酸长春新碱、硫酸长春地辛、酒石酸长春瑞滨④紫杉烷类(诱导和促使微管合成,抑制微管解聚,导致微管束排列异常):紫杉醇(二萜类)、多西他赛5、基于肿瘤生物学机制的药物(1)蛋白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非尼(作用于多个激酶靶点)(2)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6、激素类药物(1)雌激素拮抗剂①抗雌激素药物:枸橼酸他莫昔芬(三苯乙烯类)、枸橼酸托瑞米芬(三苯乙烯类)②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2)雄激素拮抗剂:氟他胺Ⅱ。

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抗寄生虫病药(药物化学课件)

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抗寄生虫病药(药物化学课件)

驱肠虫药分类
哌嗪类 咪唑类 嘧啶类 三萜类
酚类
哌嗪类
H N
CH2COOH
, 2 HO C CHOOH , 5H2O
N
CH2COOH
H
枸橼酸哌嗪
H
N
*
S N
咪唑类
H3C S
H
N
H
N
OCH3
N O
H N
NHCOOCH3 N
O
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F
H N
NHCOOCH3 N
O
氟苯达唑
嘧啶类
CH3 N
S N
Cl
Cl Cl
CH2 N NO
N
NH2
N
NH2
硝喹
CH3 H
OO H3C
O H
O
CH3
H O
青蒿素
萜内酯类
CH3 H
CH3 H
H3C
OO
O H
O
CH3
H OH
双氢青蒿素
H3C
H3C
CH3 H OO
OO
O H
O
CH3
H OCOCH2CH2COOH
青蒿琥酯
O H
O
CH3
H OCH3
蒿甲醚
抗血吸虫病药的分类
➢锑剂:酒石酸锑钾(由于锑剂类药物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 ➢非锑剂:吡喹酮、硝硫氰胺、硝硫苯酯、
呋喃丙胺、呋喃双胺、呋喃烯唑
O
N
N
O
吡喹酮
非锑剂
O2N
O2N
NH
NCS
硝硫氰胺
S
NH
NHCO
硝硫苯酯
非锑剂
日本血吸虫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药物化学课件)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药物化学课件)
3
按药物的作用环节分类:
• 1、阻止病毒在细胞上吸附的药物:丙种球蛋白 • 2、阻止病毒穿入的药物:金刚烷胺 • 3、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阿昔洛韦 • 4、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沙奎那韦 • 5、免疫调节剂:干扰素
4
按结构分类
• 1.三环胺类; • 2.核苷类; • 3.多肽类;
5

• 因为病毒必须依靠缩主细胞进行复制,理想的抗 病毒药应能有效地干扰病毒的复制,又不影响正 常细胞的代谢。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一种抗病毒药 可达到此目的。
2
病毒的特点
• 1.病毒的结构: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DNA病毒 RNA病毒
• 2.病毒的致病过程: • 吸附 穿入 脱壳 复制 合成蛋白质
组装子病毒释放
抗病毒药与病毒
• 临床感染性疾病60-65%由病毒引起,如流感、 麻疹、乙肝、狂犬病、艾滋病。
• 药物少,62-93年,25个,疗效不理想。9397年上市十个,用于抗爱滋病、肝炎
1
• 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宿主活细 胞内,利用宿主的核酸、蛋白质、酶等进行自身 繁殖。病毒在寄生细胞内的增殖称为复制。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1)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1)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药物的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

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药学专业知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化学基础课与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用途;2.熟悉常用药物的发展概况、结构类型;熟悉重要化学结构类型的构效关系;熟悉部分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熟悉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化学稳定性、作用特点之间的关系;3.了解新药研究、药物新进展、药物体内代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药物的性质实验、稳定性实验和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药物的调剂、制剂、分析检验、贮存保管及临床使用等问题。

(三)素质目标1.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时数分配及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药物、化学药物、杂质的概念。

2、熟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内容、药物质量评定及药品质量标准、杂质的来源及危害、药物的名称。

3、了解药物化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药物化学的内容与任务二、药物化学的发展概况三、药物的质量四、化学药物的名称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学目标:1、掌握苯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盐酸氯丙嗪、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咖啡因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临床用途;掌握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一般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磺胺基团是碳酸酐酶抑制剂活性所必需;
❖ 2. 磺胺基上的N原子上不能有取代基团,否则无活 性,若有取代基则只有抗菌活性;
❖ 3. 杂环上N原子有取代不影响碳酸酐酶抑制剂活性, 如醋甲唑胺;
❖ 4. 杂环母体必需具有芳香性; ❖ 5. 具有高酯水分配系数和低pKa值的杂环磺胺类药
物碳酸酐酶抑制剂活性和利尿效果较好。
磺胺甲噁唑
❖化学名:N-( 5-甲基-3-异噁唑基)- 4-氨基苯 磺酰胺(SMZ)
❖ 芳伯氨基特征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OO N O SN H
H2N
磺胺甲噁唑的合成
COOC2H5+ COOC2H5
O CH3C CH3(1()2C)H2H+5ONaCH3COCH2COCOOC2H5
H2NOH.HCl
COOC2H5
H3C
C OH
N O
H
-H2O H3C
COOC2H5 N O
NH4OH
H3C
CONH2 N O
NaOCl NaOH
H3C
NH2 N O
H3COCHN
SO2Cl
NaHCO3
H3COCHN
SO2NH N
O
CH3
NaOH H2N
H2N
SO2N
Na N
O
SO2NH N O
CH3
HCl CH3
磺胺嘧啶
第12章 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H2N
SO2NH2
NH2
H2N
NN
SO2NH2
百浪多息
H3CCONH
SO2NH2 H2N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SO2NH2 对氨基苯磺酰胺
作用机理
❖ 磺胺类药物的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与细菌生长所 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极为相似,与对氨 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生成无功能的伪 二氢叶酸(eseudo dihydrofolic acid),从而抑 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O CH3 CH O
O CH3
O CH3
H3C O H3C O
CH
O
+ H3COH2C CH2 C
N
O CH3
NaOC2H5 H3C O H3C O
N CH CH2OCH3 OH
- H2O
H3C O
O CH3
H3C O
N
O CH3
β-甲氧基-α-(3,4,5-三甲氧基苯甲叉基)
-丙腈
H3C O
NH
❖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 广谱(抗G+和G-菌、抗支原体、衣原体等),体
内分布广,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
(78年- ) ❖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 ❖ 超广谱抗感染药物
R5 R6 6 5
7B
R7
8
R8
OO 4
A 3 OH
N 12 R1
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制
❖ 喹诺酮类抗菌药以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IV为靶点,与上述两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导致细胞的死亡,而 起到抗菌作用。
❖ 4)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没有取代基,若有取代基则必须 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如 RCONH-,R-N=N-,-NO2等基团,否则无效。
❖ 5)磺胺类药物的酸性离解常数(pKa)与抑菌作用的强度有 密切的关系,当pKa值在6.5~7.0时,抑菌作用最强。
杂环磺胺类利尿药的构效关系
❖5- [(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 4-嘧啶二胺
❖ 甲氧苄啶
NH2 N H2N N
O
O O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 对氨苯甲酸 (PABA)
↑ 磺胺类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当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联合应用时造成协同的抗 菌作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 ①增强抗菌作用 ②扩大抗菌谱 ③延缓耐药性产生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4
RHN
1
SO2NHR'
❖ 1)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 磺酰胺基必须处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无抑菌作用。
❖ 2)苯环若被其它芳环或芳杂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它 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 3)磺酰胺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大多为吸电子基团取代 基,可使抗菌活性有所加强。吸电子基团可以是酰基,也可 以是芳香杂环。N,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O
0.24nm RN S
SO2NH2
O
0.69nm 磺胺类 药物
O
H
0.23nm
CH
N
O
H
0.67nm 对 氨基 苯甲酸
代谢拮抗学说(Wood-Fields学说)
❖ 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 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地和特定 的酶相作用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 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 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
R5 R6 6 5
7B
R7
8
R8
OO 4
A 3 OH
N2 1
R1
不良反应
❖ 喹诺酮类药物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在光照下7 位哌嗪可发生分解反应,得到7-哌嗪环开环产 物。在酸性下回流可进行脱羧,得到3-脱羧产 物。
F H2NH2CH2CHN
OO OH
N CH3
F H2N
OO N S NN H
H2N
•N-2-嘧啶基- 4-氨基苯磺酰胺 •SD
酸碱性
❖ Sulfadiazine钠盐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 析出沉淀
❖ 酸碱两性:稀盐酸、强碱中溶解 ▪ pKa (HA) 6.5 ▪ pKb (HB+) 2.0
OO N S NN H
H2N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
H3C O
HN
NH
N
O CH3
H
H2N NH
H2N
CH3ONa
O CH3
O H3C
H3C O
H2N
N
O CH3
N NH2
❖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
❖ 抗菌谱窄(抗G-菌),易产生耐药性,作用时间短, 毒性大
❖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 广谱(抗G-菌、抗G+菌和绿脓杆菌),不易产生 耐药性,毒副作用小,体内分布广泛
13
合成 没食子酸(3,4,5-三羟基苯甲酸)为原料
O
O
HO
H3C O
OH
(CH3 )2 S O4
OH CH3OH H3C O
HO OH
NaOH H3C O
O CH3
H2SO4 H3C O
O
NH2NH2.H2O H3C O
H3C O
NH NH2
K3Fe(CN)6 NH4OH
H3CO H3C O
O O CH3
与 DNA结合部位
R6
与酶的结合部位
R7
R5 O X8 N
O
O- 与酶的结合部位
R1
自动组装区
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 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G-)菌和革兰氏阳性(G+) 菌,包括绿脓杆菌、厌氧菌和对抗生素耐药的耐药菌, 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均有作用,其作 用的强弱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