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合集下载

四年级桂林山水读后感

四年级桂林山水读后感

四年级桂林山水读后感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我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绝美风光。

读完那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被桂林的山山水水深深地吸引住了。

课文里对桂林的山的描写,真是太生动啦!那一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我眼前瞬间浮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我就在想啊,这得是怎样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才能造就出这样奇特的山呢!它们有的像弯腰驼背的老人,似乎在给孩子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有的像庞大的巨象,粗壮的腿,长长的鼻子,仿佛随时都会发出一声响亮的鸣叫;还有的像慢悠悠的骆驼,驮着重重的货物,在山间艰难地行走。

还有那句“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更是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仿佛看到自己站在那些陡峭的山峰旁边,胆战心惊,连大气都不敢出。

那些怪石,有的像张牙舞爪的怪兽,有的像锋利无比的宝剑,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扎到人似的。

说起桂林的水,那更是美得让人心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几句描写简直绝了!我能想象到自己坐在一艘小船上,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江面上,没有一点儿波浪,平静得就像一面大镜子。

江水清澈见底,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石子、水草,还有欢快游动的小鱼,都看得清清楚楚。

那水绿得哟,就像一块温润的翡翠,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光滑。

我想起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趟桂林。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我们刚到桂林,就被那里的美景震撼到了。

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青山绿水,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我们第一站去的就是漓江。

坐上一艘竹筏,顺着江水漂流而下。

筏工伯伯熟练地撑着竹竿,竹筏稳稳地向前行进。

我坐在竹筏上,脚丫子伸进凉凉的江水里,别提有多惬意了。

沿途的风景就跟课文里写的一模一样。

江边的山形态各异,有的像仙女下凡,有的像猴子望月,让人忍不住连连惊叹。

桂林山水——神宇下天界地灵

桂林山水——神宇下天界地灵

• 月亮山,位于桂林市平乐县青龙乡郡塘村, 是目前中国所有月亮山当中最秀丽、最险 峻,也是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当地村 民正准备把这里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同时,这里也非常适合户外攀岩运动。 2011年春节,这里将举行万亩油菜花节。 全世界的游客可以一睹她的风采。
八角寨
• 八角寨又名云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个翘角 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围4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 度及品位世界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品 位一流”。其山势融“泰山之雄、华山之陡、峨眉之秀” 于一体。八角寨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沿着 西南坡的一条古老、陡峻崎岖的曲径可登山顶。登斯山顶, 方晓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谛。景区中的眼睛石完全出 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毕肖,令游者和 文人骚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 云台山八角,险、峻、 雄、奇、秀、幽自然结合,似鬼斧神工凿就。其一角名叫 “龙头香”,横空出世,宛若巨龙昂首欲飞、上接苍穹, 下临深渊,山势雄伟险峻,堪称一绝。
遇龙河
• 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 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 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 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 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 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 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 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 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 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 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璞归真的自 由天地。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 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 河畔;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 宅民居,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 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荡舟平湖,轻松愉悦,被人们视 为挡不住的诱惑,酷煞人的时尚。人们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漫游遇龙河 的感觉:那就是:“爽”!

科学小故事: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小故事: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小故事: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人们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那么,桂林的奇山秀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桂林山水这罕见奇景的创造是大自然的杰作。

在许多万年以前,广西一带被汪洋大海所淹没,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并且分布也非常广阔。

以后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变成了陆地,流水将石灰岩溶解带走。

从物质结构上来說,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温度越高,石灰岩溶解得越快,因此溶解是石灰岩被破坏的主要方式。

这种破坏方式使岩石在破坏后不会形成大量的泥沙使江水浑浊,而是溶于水中,所以漓江的水是清澈透明的。

同时,这种破坏过程不像一般岩石那样由表及里,层层剥落,而是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受到破坏。

只要石灰岩有裂缝,那么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见缝就钻,时间长了,水就能将裂缝渐渐溶成空洞,并且不断冲刷,使缝隙不断地扩大。

如果这时石灰岩的缝隙是直立的,那么空洞就会变成漏斗状的洼地。

当它们继续扩大且彼此相通时,那么石灰岩就会剩下孤立的残柱。

这就是课文中所說的“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峰怪石了。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大家也看出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那么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分析。

首先,要讲明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阅读、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

现在我们分析课文,其实就是阅读。

同时,也是来学习写作,看看范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领会的。

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

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去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

本文一个亮点,就是运用人们熟知的一句俗话来开头,且一开头就提到了桂林山水,这就是开门见山,开得不凡。

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学习作文,就要学习名家的,从名家的作文里吸取营养。

桂林山水仙雕成

桂林山水仙雕成

桂林山水仙雕成桂林,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它出现在秦代。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广西一带设置了桂林郡。

因为郡内郁江、黔江沿岸遍布玉桂树,所以郡名“桂林”,取意“桂树之林”。

今天的桂林市处在当年桂林郡的北部边境,市内玉桂罕见,却满城都是桂花,“桂树之林”也就演变为“桂花之林”了。

桂林风光名冠天下,号称“山秀、水碧、洞奇、石美”四绝。

桂林的山峰大多拔地而起,重重叠叠,变幻无穷,如市中心的独秀峰,孤峰耸立,气势非凡。

桂林周围有漓江、桃花江、相思江、小东江、良丰河等水道,江水碧透,回环透遗,与两岸的山峰相映生辉。

桂林山多,岩洞也多。

七星岩、芦笛岩是桂林的两个大溶洞,洞中的石钟乳有的似人,有的像树,还有的如狮子、龙蛇,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而这些奇山异水之中又有许多形状特异、妙不可言的石头,如象鼻山的垂钓石,七星岩的飞来石、翠屏石,伏波山试剑石,还有普陀石林、西山石林等,都令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桂林的山水为何如此之美,大自然为何对桂林这块地方特别宠爱?今天的科学解释是,桂林一带石灰岩岩层厚,碳酸钙含量高,长期处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之中,极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

可是,古代的人们却是以美丽而富有想象的传说来解释这个问题的。

科学的解释可以启迪人的智慧,而虚构的故事常常更能激发人们的美好想象。

据说,秦始皇有一根赶山鞭可以把山赶走。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与南海龙王打仗,打输了。

秦始皇醒来之后非常生气,就用赶山鞭把南岭一带的山赶去填海。

南海龙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就贴出榜文,要属下臣民设法阻止秦始皇填海。

有一个美貌的玉雕女工献了一条妙计,她让龙王扮做农夫,把自己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得了美女之后,十分欢喜,就在桂林停下来摆酒庆贺。

为了博美人开心,就在这位女子面前用赶山鞭把山赶来赶去。

这位机灵的美女趁机要求秦始皇把赶山鞭交给自己玩玩,当秦始皇把赶山鞭递到她手中的时候,她立刻拿着鞭子跑回南海去了。

没有了赶山鞭,秦始王无法把山赶走,这些山就留在了桂林。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科学故事
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由东北向东南,与西来的阳江相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

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唐朝诗人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概括了桂林山奇水秀的特色。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是历史名城,中唐以后即成为风景胜地,有很多文物古迹,仅石刻就有两千余件,遍布各风景点,自古即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是谁创造了这种美丽的奇景呢?是流水。

原来,我国桂林和其他一些地方,过去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量的海洋沉积物,形成了石灰岩层。

由于地壳运动,海底升起成了陆地。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特别在高温湿热的情况下,由于地层错动,形成了裂缝,水流则不断扩大这些裂缝,再经过不断溶蚀,就把岩层溶蚀成了各种奇峰怪石!当雨水渗透到地底下后,它就像个多才多艺的建筑师,见缝就钻,不断雕塑扩大成洞穴。

这个大自然的巧匠,还用水滴,一滴一滴地沉淀堆积,生长和发育出许许多多的石笋、石柱和石钟乳。

石灰岩受到水的侵蚀破坏,没产生大量泥沙,因此水流保持了清澈。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科学故事点评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
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去看一看美丽的桂林了呢!。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尹国兴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

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

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

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

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

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

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

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

《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桂林”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称“桂林八树”。

与史籍记载相对应,桂林是一处与《山海经》有关的地理名胜,壮美的桂林山水也就是一座形制巨大的《山海经》雕像园。

古史经典“伏羲画卦”“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二郎担山”“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巴蛇吞象”“猩猩知人语”等都在桂林山水中有系统的演绎,形成了一个壮观卓绝又构架复杂的人形山系统。

桂林的山川,夏人根据传世《山海经》的记载进行了系统的修饰和整理,直接反映了夏人对《山海经》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夏代的时候《山海经》就已经成书很久了。

这个沿着漓江走行的夏代人文地理单元,长度达数百公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能力和智慧。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

最新《桂林山水》读后感

最新《桂林山水》读后感

《桂林山水》读后感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就被那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要早日去桂林,亲眼目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桂林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

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

哪里的水能同时有这样三个特点呢?读到这儿,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这三个词语来赞美桂林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还知道桂林的山有“奇、秀、险”三个特点。

它“奇”在“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

我们这里的山大多都是连绵起伏的,但是,从平地上拔地而起又有着千姿百态的山,我哪里见过!桂林的山“秀”在色彩明丽上。

秋天,我跟父母到栖霞山看过红叶。

那被霜打过的枫叶远远望去,真像火一样红啊!但是,却没有色彩明丽的感觉。

我想色彩既明亮又艳丽的山一定非常好看。

桂林的山“险”在“危险凸立、怪石嶙峋”上,我觉得那里的山不一定很高,但一定都很险峻,看了一定会别有趣味。

读到文章最后“这样的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时,我想到,这真是一副十分美丽的图画,来到这里一定会有置身于仙境的感受。

我爱美丽的桂林山水,我更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被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想去桂林,亲眼看一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从文中我知道了桂林的水静、清、绿”三个特点。

这种“静”赛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清”得直接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粒,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

哪里的水能同时有这样三个特点呢?读到这儿,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这三个词语来赞美桂林山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从作者叙述中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形态上与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同,颜色上与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也不同。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文本解读

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映衬着青山,山中 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再加上空中云雾 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这连 绵不断的画卷点缀得更美了,令作者陶醉,读者 共鸣。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道 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情趣,与开 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 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过渡自然、节奏明 快、情景交融、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作 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在文 字音符的跳动中,秀美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给 读者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教材分析——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 第二课时: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 美,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仿写课文。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 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 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 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 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 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 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 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 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 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 环节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说明:
为使学生直观体会到山水相依的特点, 我将《桂林山水》的板书设计成一幅立体式 的风景画——讲读漓江水的段落时分别板书 其特点:静、清、绿;讲读桂林山的段落时 分别板书:奇、秀、险;学到第四自然段时, 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语言中,于是教师顺 势作画:画面上,用绿色粉笔勾勒的三座山 分别突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倒映水中的三座山分别用虚线标示,从而更 直观地突显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微 波中,船上的游客正在观光游览这里的秀丽 景色,给画面以动态感与真实感,同时又与 画面的题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遥 相呼应,整个画面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一主题。

桂林山水园林赏析

桂林山水园林赏析

桂林山水园林赏析桂林山水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园林艺术的代表。

其以其独特的美景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桂林山水园林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合了山、水、洞、石等自然元素,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以下将从桂林山水园林的概况、景点赏析、文化含义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桂林山水园林的概况桂林山水园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之一。

桂林山水园林景区面积约680平方公里,以其奇峰怪石、幽深溶洞、清澈溪水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园内有七星岩、象鼻山、普贤塔等著名景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桂林山水园林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园林设计而著名。

园中湖泊、山峦、古建筑等景观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壮丽景色。

园内的自然景观更是各有特色,有如锦霞洞、银子岩、水晶宫等奇特的溶洞,有如七星岩、象鼻山等神奇的山峦。

这些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的融合,使桂林山水园林的景色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受。

桂林山水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其园林设计以山水为主题,注重营造山水画卷的意境。

园中的湖泊、溪流、山峦等自然元素以及建筑、亭台等人工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幅美丽而和谐的景观画面。

园内的建筑也是桂林山水园林的重要特色,其中的古典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二、桂林山水园林的景点赏析1. 七星岩七星岩是桂林山水园林的主要景点之一,被誉为“桂林山水之冠”。

园中的七座岩峰分布成犹如北斗七星的形状,依次排列在溪水旁边,犹如七颗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底色中。

在阳光照射下,岩石散发出七种不同的颜色,美不胜收。

七星岩内有许多奇特的洞穴和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七星岩石刻。

这些石刻保存完好,刀痕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 象鼻山象鼻山是桂林山水园林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得名于其形状犹如一只大象的鼻子。

《桂林山水》精品课件1

《桂林山水》精品课件1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 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 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 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 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 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小结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 林山水
水:静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山:奇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秀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山水相映: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
练习操练: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看上图展开想象写句子: 桂林的水真___, 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水真___, 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把绿的漓江水比作无瑕的翡翠。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平如镜 漓江:静、清、绿
与大海相比,突出了漓江的静 与西湖相比,突出了漓江的清与绿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 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
的山真险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
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排比句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
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比喻)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 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桂林山水的资料简介

桂林山水的资料简介

桂林山水的资料简介桂林山水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于世。

桂林的山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语出刘伯温的《山水记》。

这里的山峰陡峭、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山水景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桂林的山水主要由两个著名景区组成,一个是漓江,另一个是阳朔。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代表,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山水风景之一。

漓江的水源来自桂林,河长83公里,流经阳朔,最终注入西江。

漓江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形态各异,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山峰,漓江的水质清澈见底,河水如镜。

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漓江仿佛蒙上了一层银色光晕,被誉为“一江春水向东流”。

游览漓江还可以乘坐竹筏,欣赏漓江上的山水风光,更能深度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

阳朔则是桂林山水的延伸,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

阳朔的山水以奇山、怪石、清水、漂流为主要特点。

阳朔位于桂林市的东南部,地处于山水之间,环境幽静,气候宜人。

阳朔的山峰常被雾气笼罩,如梦似幻,给人以神奇的感觉。

阳朔的溶洞、泉水、湖泊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阳朔附近的漂流更是一大亮点,可以亲身体验到桂林山水的奇妙之处,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除了漓江和阳朔,桂林还有一些其他著名的山水景区,如象山、叠彩山、银子岩、七星岩等。

象山是桂林的城市象征,象山上百余个名峰、名岭、名洞鳞次栉比,景色秀丽,历史底蕴深厚。

叠彩山则是桂林山水的经典之作,山上峰峦叠翠,颇有画卷之感。

银子岩是一座古老的佛教道观,岩洞内壁覆盖着银色的锈迹,故称为银子岩。

七星岩是桂林山水的奇特之处,岩洞内独特而神秘的地形吸引着许多游客。

桂林山水的风景不仅仅吸引了国内游客,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桂林山水以其绝美而又独特的景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多次被国际旅游杂志评为世界最美的景区之一。

桂林山水还有一个著名的小说——《桃花源记》,它通过文字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美,使其成为中国传世名篇。

《桂林山水》课文解读

《桂林山水》课文解读

《桂林山水》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本文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句开头,接着详写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其中运用了对比、衬托和十分贴切的比喻、恰当的形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开篇的名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可以感受到桂林山水之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外,还要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共24页文档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共24页文档
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桂林山水》课文分析与研究

《桂林山水》课文分析与研究

《桂林山水》课文分析与研究《桂林山水》以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山水画,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一、多样手法绘美景1.引用开篇,巧设悬念。

开篇引用了清代诗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既点明了课题,总起了全文内容,又交代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2.比较引入,侧面烘托。

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时,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山水,而是采用了比较引入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山水的独特之处。

你看,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来衬托漓江水之平静,而比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漓江水又平添了清、绿之特色。

这漓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样,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样高大雄伟,而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尽显奇、险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红一片,而是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绘。

在主体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

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等。

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在主体部分采用了这两组排比,它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绘就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美妙画卷,写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动人诗篇。

一个“真”字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而严谨的句式强化了表达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课文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的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经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

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来自雨水,也有地热水和来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径流,称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

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

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尹国兴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

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

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

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

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

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

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

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

《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

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正史看待,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人形山和人头山,是史前人物的聚会,也有大量的瑞兽形象。

漓江百里画廊,峰丛之中不时出现的人像,有头像和全身像。

其中还有孕妇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

桂林山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园林山水工程的遗址,其设计和修凿与《山海经》有直接的关系,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的作品。

桂林山水是上古历史和神话的雕像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阳朔是桂林山水的核心区,史有“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谓,现主要以阳朔县黄布滩一带的山峦为例,试述桂林山水与《山海经》的关系。

1、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史前地理名胜,出自于《山海经》。

《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北部,属建平县。

其地表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是一个人持戈(或手杖)奋力奔跑的状态(图1)。

在黄布滩,夸父是一个拄臂而眠的男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图2)。

图1 牛河梁北部夸父逐日地象及其线图图2 黄布滩夸父逐日之山2、精卫填海精卫填海,为史前地理名胜,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大遗址的南方。

精卫鸟的嘴前有一座山,是一颗石子的样子(图3)。

此即精卫填海的神话。

《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

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

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

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黄布滩有一处山峦,是一只鸟叼着石子的样子。

这幅图景,古人称之为精卫填海,是说精卫鸟叼着石子要去填平大海。

此处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一事的重新演绎。

图3 牛河梁南部的精卫填海地象图4 黄布滩精卫填海之山3、女娲补天女娲补天,上古神话。

上古时期,共工与帝颛顼争神,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倾,于是天降大雨,洪水滔天。

共工把天捅出了一个大窟窿,女娲因此炼石补天。

女娲为上古女神,为伏羲之妻。

伏羲为太阳神,人首蛇身,称太皞氏;女娲为月神,人首蛇身,主月事。

黄布滩有女娲补天之山,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捧着一块石头的样子(图5)。

图5 黄布滩女娲补天之山4、一手拘缨一手拘缨,是一只手去抓缨穂的模样。

《海外北经》:“拘缨之国在其(禹所积石山)东,一手把缨。

一曰利缨之国。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为一石匣墓。

室内仅见一人的颅骨与一只手的掌骨。

墓主的一只手应是放在发辫之上的,虽然发辫早已腐朽不存。

此寓意为“一手拘缨”,也称“一手把缨”(图6)。

黄布滩有一手拘缨的雕像,是一个女神的半身像,一只手抚着发辫,在夸父逐日的旁边(图7)。

图6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手拘缨”之墓图7 黄布滩一手拘缨之山5、刑天舞干戚刑天,远古时期的英雄,神话人物,也作形天。

《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黄布滩有刑天之山,是一个站立的无头男子,砍断的头颅放置在身后一旁(图8)。

图8 黄布滩刑天之山6、织女之山织女,主管蚕桑纺织,历史人物原型为上古时期的嫘祖,为轩辕黄帝之妻。

历史上,嫘祖发明了养蚕和蚕丝之法,民间奉为蚕神,后世也称“先蚕”或“先蚕祖师”,即织女星,也称须女。

织女星中有一位教民种麻的女神,称麻星,她发明了种麻之法,人类从此拥有了衣装,并且开始了结绳记事。

她因而被列为“上三皇”,也称“天皇氏”。

桂林山水中有许多女子的形象,其中应该有织女星和麻星,主管桑麻、纺织和衣服之事(图9)。

图9 女神及其祭坛(碧莲峰)7、嫦娥之山嫦娥,原作姮娥,一说即《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

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嫦娥奔月。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桂林山水中有年轻美貌的女神,戴着圆帽,穿着高领的衣服,旁边有祭坛作为附属建筑,或是月中的女神嫦娥(图10),祭坛或为月坛。

图10 女神嫦娥(姮娥)8、人面鸟喙之山人面鸟喙,出于《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远古时期,有山川望祭之俗,在“五帝”祭祀区,有人面鸟喙之山,虚空之中有一男子,应为驩头,即欢兜(图11)。

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喙之神,代表南方朱雀,其中,第一星东井为女神(图12)。

朱雀共有七宿,各施所职,也是人面鸟喙的形象(图13)。

图11 “五帝”祭祀区内的人面鸟喙之山图12 人面鸟喙之山(东井)图13 人面鸟喙之山9、狗首人身之山狗首人身,也作兽首人身。

《海内北经》:“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

”《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海内北经》:“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牛河梁西部有山如狗,为天犬(图14)。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座狗形的大山(图15),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狗神崇拜。

历史上,犬戎、壮族、畲族都曾是崇拜狗神的民族。

图14 牛河梁北部牡犬地象图15 狗首人身之山10、人面鸟身之山《山海经》多次提及人面鸟身之神。

《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大荒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身之山,为女神的陪祀(图16)。

图16 人面鸟身之山11、人面虎身之山人面虎身,即白虎,四象之一,代表西方,又名驺吾、驺虞,为远古图腾。

《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内蒙古翁牛特旗北部的大山,卫星地图清晰显示出了两只白虎的图案,一雌一雄,曾交尾之状。

虎的尾巴在沙漠之中,比身子还要长。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绿松石镶嵌的驺吾之兽(图17)。

黄布滩有人面虎身之山,为远古图腾,是一处大型的虎雕,为一儒雅的男子,人面长须,头戴长巾(图18)。

图17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镶嵌驺吾之兽图18 黄布滩人面虎身之山12、人面象身之山黄布滩有人面象身之山,是一只大象的形象,在人面虎身之山的旁边,面部已残损(图19)。

图19 人面象身之山13、人首驼身之山桂林山水中有人首驼身之山,俗称骆驼峰,骆驼的样子,头部是一长须男子的头像(图20)。

图20 人首驼身之山14、人首蛇身之山《山海经》多次提到人首蛇身之山,历史上是伏羲女娲的图腾标志物。

《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一曰贰负神在东,为物人面蛇身。

”《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列子》:“庖牲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黄布滩除女娲补天为人首蛇身之外,附近还有一座人首蛇身之山,应为太昊伏羲的形象(图21)。

图21 黄布滩人首蛇身之山15、月亮山远古时期,月亮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有祭月的传统。

祭祀月亮要修筑月山,桂林山水中有月亮山(图22)。

月亮山与太阳山古时合称日月山。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远古时期没有现代的计时系统。

日月山的一个作用在于计时。

一年之中的某一天,月亮(或太阳)正好在山脊上升起(或落下)。

古时以此为标准判断时间,指导打渔、狩猎、放牧、耕种、砍树、祭祀等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此称为“月令”。

图22 月亮山16、太阳山桂林山水中还有太阳山,是祭祀太阳的地方。

太阳山的形态如同城墙的垛口,古人从太阳升起的位置判断时间和节气。

这样的垛口,称雉堞,是人工建筑,记录太阳升起的位置。

桂林山水中的太阳山被巧妙设计在一个男子胡须的位置,这个男子应是古人崇拜的太阳神,即太昊伏羲氏(也可能为祝融氏、炎帝等)。

太阳山有的有三个垛口(图23),有的有六个垛口(图24)。

太阳在垛口之间循环一次,表示一年,每个垛口表示不同的时节。

图23 华江的太阳山图24 桂林的太阳山17、天门山天门,是天界的大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其外形如汉字“山”字,所以也称为山门。

《大荒西经》有“吴姬天门山”。

辽宁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灰坑内出土了一件滑石质地的“印章形器”,也称“石碑状器”,是天门山的地象图,代表了天门的所在(图25)。

桂林山水中发现多处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

黄布滩有天门山,是“山”字造型(图26)。

图25 牛河梁出土印章形器(天门)图26 黄布滩的天门山18、天门星之山和天关星之山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有星神把守,称天门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