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首先,费尔默·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可以归结为责任心、宽恕、克制、勤奋和谦虚。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向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并努力实现其责任。
宽恕是指一个人能够宽容他人的过错,同情他人,及时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责怪他人。
克制代表一个人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沉着应对压力,平和处理冲突。
勤奋是指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时有积极的态度,行动力强,动力充沛,有毅力。
谦虚指一个人有自我谦虚的态度,能够谦逊地对待别人,以及谨慎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作者:孟青源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弗洛姆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其中对性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性格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性格特征,而是指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具有共同的倾向,性格可以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并将社会性格分为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
他将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定义为非生产型性格。
[关键词]弗洛姆;性格结构;生产型性格;非生产型性格[中图分类号]B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 0091- 03埃利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 - 1980)是20世纪德国美籍著名学者,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荣誉。
他的学说中糅合了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时至今日弗洛姆的著作对现实社会的讨论都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一、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的内涵弗洛姆认为人格可分为脾性和性格两方面,性格是人格的本质,性格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性格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性格结构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弗洛姆接受并延续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性格可分为两方面——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个人性格可以使同一集体成员之间存在行为差异;社会性格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会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行为,是性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条件是性本能,也可以称之为通过力比多组织的各种类型。
在这一方面弗洛姆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性格不仅仅是依靠性本能,而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构成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一生当中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与他人产生联系,意识行为水平会不断提高,性格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论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人的人格培养
论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人的人格培养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基本的功能组成的,即自我、他者和社会。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过程是由这三个功能的协调完成的,而这三个功能的发展过程也是相互关联的。
现代人的人格培养也是基于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现代人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就要培养自我、他者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要培养自我功能,即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
其次,要培养他者功能,即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最后,要培养社会功能,即认识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参与社会活动等。
只有将这三个功能统一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人格。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探究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探究摘要弗洛姆将人格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人格是制约人的潜能实现的方式,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基础。
尤其是生产性人格能够激发并引导人性中理性和爱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推动个体行为向善并且成为善良的人。
生产性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往往是不同人格取向的综合,那么,人格塑造就是发育生产性人格在整个人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弗洛姆以生产性人格为核心规范建立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人格生产性人格健全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关注人学,提倡马克思主义,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后来的人格理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
弗洛姆终其一生,其学术宗旨始终在为现代人探索一条既能摆脱个人孤独又能实现个性独立的道路,以使现代人努力认清自我,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
弗洛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因此最能体现其思想宗旨的概念理应是“生产性的人”,因为只有由健全的人构成的社会才能是健全的社会。
相对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等中性的概念,生产性的人在弗洛姆思想中则是属于褒义的概念。
从弗洛姆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他说:“生产性是人运用他之力量的能力,是实现内在于他之潜力的能力。
”生产性亦即生产的能动性是“非异化的内驱力的关键概念。
”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概念,它蕴含了人的物质性生产和精神性生产。
“生产性的人”就是弗洛姆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促使社会向良性发展的动力。
那么,“生产性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首先、“生产性的人”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
弗洛姆提出“生产性的人”,其理论贡献在于:从整体上恢复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来面目,重申并拓展了劳动在人的自我实现与解放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那种将马克思哲学曲解为只重人的物质需要、无视人的精神需要的所谓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定必向着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从人的生存的内在冲突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入手,并把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人内在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结构结合起来,他的理论是在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进一步讨论。
弗洛伊德致力于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社会心理学批判和文化批判,把扬弃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确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性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以“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性格理论,进一步揭示并批判了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况。
弗洛姆提出性格的根本基础是“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特殊类型”,在生活中,人通过和外界的人或事物接触、发生联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导人的能力的较为固定的方式就是性格。
他认为,性格特征是构成人的行为的基础,但他强调性格特征中的普遍性因素,人的行为基础的性格的本体是整个性格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性格特征。
在此理解基础上,弗洛姆将性格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在性格分析中,他更重视社会性格,这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性格中,弗洛姆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又将之分为生产性性格结构和非生产性性格结构。
而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是缺乏超越和创新的,是异化的。
并且被分为接受型性格倾向、剥削型性格倾向、囤积型性格倾向和市场型性格倾向四种类型。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一种解剖。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积极意义,也有缺点。
他的理论的积极的的方面表现在:第一,弗洛姆摒弃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而考察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符合时代精神,是进步的。
第二,弗洛姆认为人的潜能是乐观的,他相信人有能力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建成一种精神健全的社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主义会使许多人受到鼓舞。
第三,在研究对象方面,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能更广泛地揭示群体的普遍性人格。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人学在西方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学科。
它发端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使命的古希腊时代,但科学的人学则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对人的问题的世界性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人学正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的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二十几年的路程。
在此期间,人学研究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学理角度说,尚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讨论的问题比较分散,对为什么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立体感与层次性,好的主观愿望,常常带来坏的结果,即从研究具体完整的人开始,以失去真实的人而告终。
人学自身以及外部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迅速提高学理水平,建立研究规范。
向西方人学研究者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原则,是弥补我们的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的研究为个案,尽力展示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对人学研究中规范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人学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弗洛姆《自为的人》一书的编者在编者前言中所说,我国的人学研究较为落后。
“大家只是就‘哲学的对象是不是人’,‘人是不是出发点’之类入门性问题,在‘人学大厦’门外争论不休,解决这类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径直破门而入,从各个角度对人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①弗洛姆找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人的性格(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格),并且对其做了既有继承又有独创的研究。
以往许多学者都是把性格当作一个心理学问题对待。
他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是以孤立个体的人为对象的,割裂了个体的人与周围的联系、性格与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联系,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过去,具有静止不变的特点。
而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理解则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性格问题的人学价值得以显露。
人格的精神分析论
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其多年对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而在20世纪初提出的心理治疗和解释人性的系统理论。
他认为,要理解人格必须探寻人格的潜意识领域。
自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以来,后继者们一直在修正他的理论。
下面将概要地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结构论以及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人格类型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庞大,包罗万象。
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本能驱动的,幼年生活经验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
这个以潜意识本能驱力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也被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当婴儿看见他想要的东西时,不论这东西是否是别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会不顾一切要得到它。
即使长大成人了,这样的“反射动作”也不会消失。
本我为人格的活动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它源自人的生的本能。
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见图16-2)。
图16-2弗洛伊德理论的人格结构图示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ego)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即是说,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
由于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
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见热点问题讨论16-1)。
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superego)开始形成。
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人格的精神分析论
• 四种心灵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 直觉
•
八种人格类型
• 个人潜意识
• 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 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 构成
•
( 组合)
• 情结就是随着一个共同主题所组织起来的 情绪、记忆、知觉以及欲求的模式和核心
• 集体潜意识
•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的层次
• 原型 指包含在集体潜意识之中的普遍共同经验的 形象。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 阴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人格分类 • 接纳型 • 剥削型 • 囤积型 • 市场型 • 生产型
(三)、人格发展
• 力比多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自出生到青春 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 口腔期 0~1岁
• 肛门期 2~3岁
前生殖阶段
• 性器期 4~5岁
• 潜伏期 6~12岁
• 生殖期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 自我
• 是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 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
• 一组对立的精神态度:内向性和外向性
• 遵循快乐原则(唯乐原则)
自我
• 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人格结构 的现实部分,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 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
• 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 和潜意识之中
• 现实原则
超我
• 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是人 格结构中上层部分,是内化了的道德 标准,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
• 两个次级系统: 自我理想和良心 • 至善原则
(二)、人格动力
• 泛性论 • 力比多(欲力) • 欲力对象
自我防卫机制
• 力比多的活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并寻求立 即求得满足,求得快乐,因而不可避免的与超我 发生冲突而引起焦虑,为了减少焦虑,自我就发 展出一套防卫机制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1950:弗洛姆 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弗洛姆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 精神分析部. 1957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 授;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 座教授. 1974年:搬到瑞士Muralto;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2,压抑的机制——社会过滤器 ,压抑的机制 社会过滤器 (1)语言 ) 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经验成为社会无意识.如 文化台独之禁中国意识(所谓正名),历史研究方面 的禁区. (2)逻辑 ) 逻辑指导特定文化中人的思维,不合逻辑的经验 就被排除在意识之外. (3)社会禁忌 ) 每个社会都排斥特定的思想,感情,使之得不到 思考,感受和表达.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 弗洛姆还是法 弗洛姆 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 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 弗洛姆 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 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 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 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Alfred Weber (1868-1958)
14生命之爱人的处境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性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的反映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一,生平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 弗洛姆 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 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 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 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 洛伊德的 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 精神处境,弗洛姆 弗洛姆在此被尊为 弗洛姆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 Erich Fromm,1900 - 1980 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从小受到了犹太教的性善思想的影响,毕生追求人本主义的社会理论。
在西方国家中,弗洛姆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闻名。
他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退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如此。
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试图用这种学说来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在他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提出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创发性性格,一种是非创发性性格。
一、创发性性格创发性性格,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其固有的各种潜力。
他们富有创造性和爱心,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理解世界,具有稳定的同一感,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群体之中。
其实质的内容是理性和爱。
理性包括创发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创发性思维,又包括了智慧、推理和客观性三个方面。
了解了这三者的不同也就对创发性思维有基本的了解。
智慧是人们用来达到实际目的的工具,而推理和客观性就是要按照目的的实际情况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留意个体本身的实在。
对思维对象的强烈兴趣促使着创发性思维者去关心这一思维对象。
思维者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思维者能用客观、尊重、关心的态度去仔细地研究客体。
创发性思维是研究某一对象的整体,而不是只关注它的某一方面。
这样,对于一切包含着创发性思维的巨大发明创造来说,思维者都是由关心、尊重和客观地评价整个问题而促动的。
幸福是创发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它伴随着所有的创发性活动。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指出: “幸福是生活艺术上的优点的一个判定标准,又是按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美德一词的意义讲美德的判定标准。
”人生的幸福,是生活艺术和爱的艺术的一个美好的标准。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者状态,也是增强整个有机体,带来日益增强的活力,生理健康和实现一个人的潜力的状态。
具有创发性的人是积极乐观的幸福的人。
弗洛姆说:“幸福感是一个人在生活的艺术中获得成功的证明,幸福是最伟大的成就。
”①再看道德心,弗洛姆把道德心分为两种,权威主义的道德心和人本主义的道德心。
权威主义的道德心体现着一种内化了的外部权威,它指挥着人的行为。
这种权威可能是父母,国家或任何别的团体,是通过个人害怕由于违反权威的道德规范而受到惩罚来调整人的行为的。
因此,对自我而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评定者是外部的,对自我的活动和成长具有抑制作用。
由此,权威的道德心与创发性生活是对立的。
人本主义的道德心是自我的呼声,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它是内在的、个人的。
这种健康的人格可以使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①程良道《浅评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3期行为能够引起内部赞同感和幸福感。
所以,创造性的人格能够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调控。
创发性的爱,是指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独具特性。
弗洛姆认为这种爱能够“对人的生存问题做出唯一正确的和令人满意的答案。
”它“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
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像学习其他的艺术。
”②那些没有获得爱的人是由于缺乏爱的能力,或者是发挥爱的能力失败了。
他认为爱能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摆脱孤独感,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为了解决“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就需要爱的艺术,并且需要培育创发性的爱。
他把爱视为人的生命中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它的基本因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本质是给予,他说“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关心他的健康和生存,以促进他的成长和发展。
创造性的爱包含着对别人采取负责的态度,能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而且,爱一个人就要尊敬他,尊重他的个性,这就要充分而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爱与被爱之间的平衡。
达到创造性的爱,在人的一生中是难得的成就之一。
创发性的爱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活动,而且必须把爱的热情和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创发性的爱并不只局限于性爱上,还蕴含着兄弟情谊般的爱和母爱。
母爱是一种体现着人性的发展,关心别人的生理成熟和人格完善的崇高而伟大的爱,是创造性的爱的典范。
在这种创发性的爱中,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他人取得了联系,从而②弗洛姆《爱的艺术》达到了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融合。
但是一个人的自我并没有被同化或泯灭于他所热爱的另一个人中,而是保留着同一性和独立性。
③创发性性格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类型,是伦理学所追求的目标,人们应该培养创发性性格在整个人格构成中的决定性比重,从而使人真正成为道德上、心理上健康的人。
④二、非创发性性格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性格出了毛病,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不再体现生产性或创发性特征,而是体现于非生产性或非创发性特征,这是社会深层次的异化。
⑤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接受型性格倾向,它的特征是缺少主体性和自主性,不愿意也不敢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在一切方面都依赖于权威或他人。
弗洛姆说,凡属接受型指向的人都会感到一切好的来源都在外面。
他相信要得到他所需要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或是爱情、幸福、知识、快乐,惟一的方法是从外界获得。
在这种指向中,对爱的问题几乎完全是被爱,而不是去爱别人。
这样,他们往往在乐观、自信、友善、诚实的表象下,暴露出焦虑、屈从、贪婪自虐的性格特征。
剥削型性格倾向,这种性格倾向也认为一切好的都来源于外部这个事实,但它与接受型倾向相区别的地方在于:它是主动地用各种手段强行索取或骗取他人的东西。
弗洛姆说,花言巧语的嘴似乎是这③程良道《浅评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3期④曲蓉《人格塑造的道德合理性——弗洛姆产生性人格评述》,第64页⑤白雪晖《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对人的异化扬弃途径的探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月,第37卷,第1期,第81-82页种指向的象征,也是这种人最显著的特征。
他们的态度参杂着敌对和蒙混,每个人都是他们剥削的对象,同时根据其利用价值作出判断。
因此从性格特征上看,他们没有接受型的乐观、自信、友善、诚实的表面特征,而是多表现为猜疑、妒忌、刻薄、羡慕。
囤积型(储积型) 性格倾向,它的特征是反对从外面接受或索取东西。
弗洛姆说,这种指向的人缺乏从外界得到任何东西的信心。
他们认为,安全是以储蓄和节省为基础的,而消费是一种威胁。
他们吝啬,包括金钱、物质以及感情和思想方面。
他们多愁善感,怀念过去,总是沉浸在以往的感情和经验的回忆之中,而无法自拔。
他们不具备创发性的思维,这样就表现为吝啬、条理、刻板、守时的性格特征。
市场型(买卖型) 性格倾向,弗洛姆认为,这种性格倾向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物化人格,它把自己和他人都视作商品,进行交往与交换。
他说,在市场指向方面,人们面临的问题的是,自己的权力变成一种被人拿去的商品。
他不拥有权力的,而是去保护权力,因为他关心的不是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而是在销售权力过程中他是否成功。
这意味着可变性是他们的首要的性格特征,这种类型的人虽显得自由,但毫无个性可谈,一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死生恋型,死生恋型包括恋死(恋尸)的人格倾向和恋生的人格倾向,纯粹的恋死或恋生倾向的人是非常少的,一般是二者混合地体现在个体身上,不过以其中一种占优势。
具有恋死倾向的人,爱死亡胜于爱生命,甚至扼杀自己的恋生倾向。
他们渴望死亡,认为活着不如死了。
他们对死后的愉悦和安适的幻想要比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享受更有兴趣,他们不但对无机界比对生命更有感情,而且把自己的同类也当作无生命的事物来看待。
他们过分关注法律,注重使用武力。
他们表现出走向死亡的勇气,并常以死为赌注。
弗洛姆指出,恋死倾向是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之本能不同的。
因为这些人爱上了生命的反面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机械的、无机的、无人性的事物的引诱的结果,即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病理症状。
弗洛姆说: “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二十世纪人死了。
”病态的社会产生病态的人,二十世纪的世界是一个毫无活力的无生命的死世界,因而也就产生了具有恋死倾向的人。
相反,具有恋生倾向的人,是那些能与死亡和衰败抗争的人,他们关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即使处于“死亡阴影之谷”的边缘也能重新点燃生之火。
⑥弗洛姆认为上述五种非创造性人格倾向都是不健康的,并且具有病态的。
但是每种人格倾向又都包含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例如,接受型人格倾向中,积极方面有认可的、忠诚的、顺应社会的等,与之对应的消极方面有被动的、服从的、没有自信心的等。
非创发性人格倾向是可以转变为创发性人格倾向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确实需要有从别人那里接受、索取、贮藏或交换东西的能力,需要服从权威,接受别人的领导。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体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人格特性的混合物。
不过,其中的某一种表现的更为突出,占据⑥程良道《浅评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3期支配地位而已。
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人格特性的比例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