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

合集下载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系统建模与同步仿真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系统建模与同步仿真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系统建模与同步仿真路勇;李建;李博;熊丽君;侯秀芹【摘要】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技术能突破传统机械凸轮机构的限制,实现气阀配气参数柔性调节,改善柴油机性能.为了研究全可变配气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基于CY4102BG柴油机,借助GT-power建立柴油机整机与全可变配气系统的同步仿真模型,利用优化得到的气阀运动最佳配气参数,完成电液全可变配气柴油机的性能同步仿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中低转速工况下,柴油机有效功率的增幅为0.33%~5.65%,有效油耗率的降幅为0.33%~5.35%;在高转速工况下,柴油机的性能改善不明显.%Fully variable electro-hydraulic valve technology can realize the flexible regulation of valve parameter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diesel engine, and thus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chanical cam mechanisms.By using a CY4102BG diesel engine and GT-power, we established a synchronous simulation model on the complete diesel engine and the full variable valve system.These step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 fully variable gas distribution system on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Furthermore, by using the optimum gas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on valve motion, which were attained via optimization, we achieved the synchronous simulation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full variable distribution diesel engine.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low-speed conditions, the effective power of a diesel engine can be improved by 0.33%~5.65% and that fuel consumption rate can be reduced by 0.33%~5.35%.However, the improvement is not significant under high-speed conditions.【期刊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7【总页数】6页(P1129-1134)【关键词】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建模;同步仿真;配气参数【作者】路勇;李建;李博;熊丽君;侯秀芹【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1.3随着内燃机行业的高速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已经成为发动机的发展目标。

基于AMESim和遗传算法的发动机配气相位仿真与优化

基于AMESim和遗传算法的发动机配气相位仿真与优化

基于AMESim和遗传算法的发动机配气相位仿真与优化张文铎;王自勤;田丰果;陈家兑【摘要】为了验证一种新型全可变配气系统的工作效果和为下一步发动机台架试验提供数据参考,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单缸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模型,并以函数模块形式在发动机模型中嵌入上述新型全可变配气系统.结合上述全可变配气系统的调节特性,使用遗传算法对全可变配气系统的配气调节参数进行优化,分别以最大充量系数和最小泵气损失为优化目标,得到满负荷不同转速下的最佳进气晚关角和排气早开角.经过优化,发动机充量系数和扭矩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5页(P20-23,28)【关键词】全可变配气系统;发动机;AMESim;遗产算法;优化;配气相位【作者】张文铎;王自勤;田丰果;陈家兑【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0;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0;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0;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TK417发动机可变配气技术是通过改变发动机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时刻以及气门升程,以满足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对进、排气流通特性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1-4]。

目前,国外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技术方案有丰田的VVT-i,本田的i-VETC,宝马的Valvetronic等,这些技术方案主要是基于机械式的,只能实现改变凸轮轴转角或者凸轮形线的阶段式突变或者配气相位和升程的有限连续可变[2-3]。

而国内对此项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产汽车厂商主要以仿制国外技术为主,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变配气技术。

贵州大学发动机可变配气技术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与液压装置的新型全可变配气系统,可对气门相位角和气门升程的进行独立、连续调节,能满足发动机各个转速和负荷工况下的最佳配气策略需求。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定时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定时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定时的研究与优化设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定时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摘要】目前机械系统设计分析的有力手段是多体系统动力学运用到机械的仿真中,本文针对某发动机配气机构系统,建立参数化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

采用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动力学仿真试验,分析出对响应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回归分析得到响应变量关于试验因子的响应面方程,以此作为优化目标进行寻优计算,实现了对配气机构的设计参数和局部凸轮型线的动力学优化。

【关键词】动力学;配气机构;参数;仿真与优化1.引言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冲程的内燃机都采用气门式配气构机构。

由于配气机构的设计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与可靠性,其性能好坏对内燃机的性能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配气机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有很多种。

一般来说,低速系统配气机构,转速低、载荷小,进行运动学分析即可。

对于中速系统,转速和载荷较高,气门偏离理论运动规律较大,并出现构件在润滑、磨损、强度等方面问题,因此需要用动力学模型研究其动力学特性。

对于高速系统,转速和载荷很大,气门将显著偏离理论运动规律,并受到机构在开始和落座时的冲击反跳,在工作阶段的飞脱,以及润滑、磨损、强度等多方面问题制约,必须用动力学模型研究其特性,并尽可能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目前运用比较多的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有离散质量模型—包括单质量模型,多质量模型以及多体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发展,配气机构的实验也能更精确地反映配气机构工作情况下的实际情况和得到更精确的动力学数据。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配气机构的动力特征,也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模型的原始数据。

由于配气机构组件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柔性特征,部分组件产生一定的变形,导致组件的实际运动规律偏离凸轮型线。

而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实验可以测量机构组件的实际运动规律,分析配气机构参数对组件实际运动规律的影响。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探析优秀论文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探析优秀论文

摘要2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3(一)、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原理31、可变配气相位调整原理42、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条件5(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现状5(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发展趋势6二、国内外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一)、可变配气机构分类7(二)、可变气门技术的发展现状7三、可变配气相位技术研究意义8三、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设计浅析9(一)、连续可变凸轮轴作用9(二)、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的工作原理9(三)、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与传统可变配气技术凸轮轴优缺点比较9(四)、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条件11四、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发展趋势11参考文献13本文介绍了从进气晚关角及进排气的动态效应几方面着手,不断改进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以及进排气系统,使发动机的实际性能曲线逐步接近计算机仿真曲线。

配气相位、进气门间隙、排气门间隙、转速、负荷五个调整参数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在配气机构多刚体模型中引入柔性体,描述了配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

建立了柔性体气门弹簧,分析了气门弹簧动刚度的非线性行为,并且依据模态技术计算得到其动态应力。

该方法为优化设计配气机构等机械产品及对其进行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依据。

该仪器可检测各种汽、柴油发动机的启动性能、高压点火性能、燃油喷射性能、充电性能、动力性能、配气相位、发动机异响震动分析等30余种技术参数,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检测过程中,可随时显示各种波形及技术参数和结果并可随机打印,该仪器内存有一百多种国内外发动机技术参数,内容十分丰富,随时可以与检测结果对比。

Passat B5轿车有4缸和6缸两种发动机,4缸机有4G54与4G64两种型号,6缸机型号为6G72,其配气机构均采用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

介绍了气门间隙自动调整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维护与保养。

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

汽车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对其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气污染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汽车发动机中,发动机转速变化时,气流的速度和进排气门早开迟闭的绝对时间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发动机的气门开闭由凸轮驱动,进、排气门的早开角、迟闭角固定不变,这实际上只能使发动机在某一转速范围下处于最佳的配气相位,而在发动机转速很低或者很高的时候,其配气相位处于不理想的状态。

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可变配气相位的优化研究

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可变配气相位的优化研究
转速(m n r l / ) 进 气 C mTm n A g a i i nl g e C 原机为 4 0 (A ) 6  ̄C )
4 75 6 .
6 5 m n增 压基 础再加上可变配气正时后 , 0 / i) 2 r 汽油 机的扭矩和功率 ,都较单纯增压和原机都有大幅度
增加 , 但充气效率略微有所提高。整体来看 , 优化后 增压汽油机的性 能 ,在低速段和高速段改善得相对 中速段要 明显 , 中充气效率 、 其 功率 、 扭矩 的最大增
加一套附加机构 ,同时不需要对原有凸轮轴作太大的 维持原机的参数即可 ; 在高速段( 0 6 5 m n 5 0 0 /i) 6 2 r 改动 , 相对而言较好实现, 原理也相对简单网 。
应适当延迟开 闭进气门, 排气门正时基本维持不变 。 优化配气相位后的计算对 比如图 1 所示。
25 6
3 0 O 0
( 当于 IO早 开 1. (A 。 相 V 8 。C ) 5 I VC早闭 1 . (A) 8 。C ) 5
4 5 4
( 当于 E O迟开 1。C ) 相 V 5( , A E C迟闭 1 。C ) V 5 ( A)
25 6
在本章完成 了可变配气相位优化 的工作 ,配气 相位优化后得到以下结论 : 其一 , 是在低速段( 0 ~3 0 m n应该适当 1 0 0 / i) 0 5 r
能够得到完全地发挥 。 叫
开启 时的曲轴角度 。
若采用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则可 以使汽油机在 选用这种技术 ,是 因为 :根据 国内外现有的机 不同工况下采用不同的配气相位 ,以此来满足汽油 构 , 对进气和排气 凸轮轴实行调节相位 , 能够非常显
收稿 日期 :O 1 l一 1 2 l- O 1 基金项 目: 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桂科基 0 9 0 3 9 10 ) 作者简介 : 李露露 (9 6 )女 ( 1 8一 , 壮族 )广西 河池人 , , 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为 内燃 机节能与排放控制 。 研 8

任务一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和可变进气系统

任务一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和可变进气系统
ECU 空 气 动力阀 真空管 控制方式: ECU→真空电磁阀→真空 →膜片真空气室→动力阀
谐波增压控制系统 ACIS
低速时,进气控制阀关闭,压力波传播距离长,发动机低 速性能好。 高速时,进气控制阀打开,压力波传播距离短,发动机高 进气控制阀 进气道 速性能好。
喷油器 空气滤清器 节气门 进气室
任务一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和可变进气系统
进气控制系统
目的:提高进气量,改善发动机动力性能。 类型:动力阀控制系统、谐波进气增压系统(ACIS)、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VTEC)等多种。
动力阀控制系统:是控负荷时的进气量需求,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利用了进气管内的压力波与进气门的开启配合,当进气门 开启时,使反射回来的压力波正好传到该气门附近,从而形成进气增压的效果, 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功率。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根据发动机转速、负荷等参数变化来控制VTEC
2. VTEC机构的组成
中凸轮升程最大,次 凸轮升程最小。 主凸轮的形状适合发 动机低速时单气门工 作的配气相位要求; 中凸轮的形状适合发 动机高速时双进气门 工作的配气相位要求。
3.VTEC工作原理
发动机低速时,电磁阀断电,油道关闭。在弹簧作用下,各活塞均回 到各自孔内,三个摇臂彼此分离。此时,主凸轮通过主摇臂驱动主进 气门,中间摇臂驱动中间摇臂空摆(不起作用),次凸轮升程非常小, 通过次摇臂驱动次进气门微量开闭,以防止进气门附近积聚燃油。配 气机构处于单进、双排气门工作状态。
发动机高速运转,且发动机转速、负荷、冷却液温度及车速均达到设 定值时,电磁阀通电,油道打开。在机油作用下,同步活塞A和同步 活塞B分别将主摇臂与中间摇臂、次摇臂与中间摇臂插接成一体,成 为一个同步工作的组合摇臂。此时,由于中凸轮升程最大,组合摇臂 由中凸轮驱动,两个进气门同步工作,进气门配气相位和升程与发动 机低速时相比,气门的升程、提前开启角度和迟后关闭角

一种新型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机构的设计

一种新型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机构的设计
、 l

匐 似
种新型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 与气 门升程机构的设计
Desi gn of a varabl i e val ve phas and val itm echani e ve l f sm ornew f engi odel ne m
务I
种 类 型 。此 类 机 构 结 构 原 理 简 单 ,可 以保 持 原 发
匐 似
动 机 电 脑 ( CU)控 制 。 步 进 电 机 控 制 原 理 如 E 图 3 示 。 发 动 机 电 脑 主 要 根 据 转 速 、 负 荷 、 水 所
动 机 气 门 系统 不 变 , 只用 一 套 额 外 的 机 构 来 改变 凸轮 轴 相 角 , 对 原 机 改 动 较 小 ,便 于 采 用 ;其 缺
陈建 华
高 志贤
CHEN Jan h a. i - u GAO i i n Zh. a x
( 邯郸职业技术学 院,邯郸 0 6 0 ) 5 0 1

要 :本 文分 析了可变配气相位 技术的研究现状 ,提 出了一种新的发动机可变 配气相位与气门升程机 构的设计思路 ,能方便实现对进 、排 气门的配气相位及气 门升程的全范围控制 。
点是 不能 改变 气 门升 程和 气 门开 启持 续时 间 。 2 )变 换 凸轮 曲线的 可变 配 气相位 机 构 这 类 机 构 可 以提 供 两 种 以 上 凸轮 曲线 ,在 不 同 转 速 和 负 荷 下 采 用 不 同的 凸轮 曲线 驱 动 气 门 。 如本 田公 司 的 可变 配 气 相 位 与 气 门升 程 ( E ) VT C 机 构 ,就 能根 据 发 动 机 运 行 工 况 的 变 化 ,通 过 变 换 驱动 气 门 的 凸 轮 ,来 实 现 对 配 气 相 位 及 升 程 的控 制 。但 此 种 机 构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与可 变 气 门升 程 不 是连 续变 化 的 , 而 只是 分 成 两 个 阶 段 , 因此 ,还 是不能 满 足所 有 工况 变化 的需 要 。 3 )既 改变 凸轮 轴 相 角又 变换 凸轮 曲线 的 可变 配 气 相位 机构 丰 田公 司 的智 慧型 可变 气 门正 时 及 升 程 控 制 系统 ( VVT —) 由两 部 分 组 成 。一 部 分 由VV i Li T—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机构设计与仿真研究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机构设计与仿真研究

发动机电液全可变配气机构设计与仿真研究
陆传荣;路勇;李建;侯秀芹
【期刊名称】《应用科技》
【年(卷),期】2017(044)001
【摘要】为了突破传统机械凸轮机构的限制,改善柴油机任意工况下的动力性、
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本文根据发动机全可变配气性能要求,设计一套基于电液驱动的全可变配气驱动系统,在分析配气机构工作原理基础上,基于GT⁃power建立
电液驱动执行器和控制器模型,仿真分析不同工况下全可变气阀的升程和落座速度。

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气阀开启相位、升程以及持续期的全可变,气阀落座冲击较小,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全可变配气控制需要。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陆传荣;路勇;李建;侯秀芹
【作者单位】海军驻上海711所军事代表室,上海201108;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421.4
【相关文献】
1.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的研究进展 [J], 郭建;苏铁熊;王军
2.摩托车发动机三维凸轮可变配气机构的研究 [J], 耿爱农;李辛沫;王大承;李建春
3.某小排量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试验研究 [J], 黄旭; 李冲霄; 尹琪
4.某小排量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试验研究 [J], 黄旭; 李冲霄; 尹琪
5.基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液压可变气门驱动系统研究 [J], 郑利锋;苑明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活塞 活塞环
上升油缸充满 调节器下行
回油阀 下降油道
高压油
张紧器
下降油缸充满 调节器下行
活塞环 活塞
换向阀
上升油道
宝马7系列进气升程调节机构
宝马7系列进气升程调节机构
宝马7系列进气升程调节机构
宝马7系列进气升程调节机构
宝马7系列进气升程调节机构
谢谢大家!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好
大家好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
制作 赵骏 主讲 赵骏
武汉市汽车应用工程学校 武汉市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学校
电控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VTEC)
1.对配气相位的要求 2. VTEC机构的组成 3. VTEC机构的工作原理 4. VTEC系统电路 5. VTEC系统的检修
对配气相位的要求
副正时链 (右侧) 自动张紧器
主正时链
副正时链 (左侧) 自动张紧器
副正时链 (右侧) 主正时链自动张紧器
副正时链 (左侧) 惰轮
曲轴
链张紧器
– 主链张紧器
棘轮式止回机构
拆/装维修孔
链张紧器
– 左右气缸组各1个副链张紧器
销子(止动器)
链张紧器
单向球阀 弹簧
左侧气缸组
机油压力 (来自缸盖)
液压气门间隙调节器
➢当发动机高速运转,电脑向VTEC电磁阀供电,使电磁阀开启, 来自润滑油道的机油压力作用在正时活塞一侧,此时两个活塞 分别将主摇臂和次摇臂与中间摇臂接成一体,成为一个组合摇 臂。此时,中间凸轮升程最大,组合摇臂受中间凸轮驱动,两 个进气门同步工作。
➢当发动机转速下降到设定值,电脑切断电磁阀电流,正时活 塞一侧油压下降,各摇臂油缸孔内的活塞在回位弹簧作用下, 三个摇臂彼此分离而独立工作。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凸轮发动机配气相位联合仿真优化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凸轮发动机配气相位联合仿真优化

转 速 n/ ri r・ n a
b燃油消耗率
图 1 试 验 数据 与仿 真结 果 对 比
1 发 动机 与 电磁 驱 动 气 门 系统 模 型
1 1 发 动 机 模 型 .
12 实测 的电磁驱 动气 门升 程 曲线 .
图 2示 出 所 研 制 的 电 磁 驱 动 气 门 执 行 器 及 其 控 制 系 统 。 该 电磁 驱 动 气 门 不 同 于 国外 较 常 见 的双 电
关 键 词 :电磁 驱 动 气 门 ;遗传 算 法 ; 真 ; 化 ; 气 相 位 ; 油 机 仿 优 配 汽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4 TK 1 . 文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10 —2 2 2 1 )20 1—6 0 12 2 ( 0 1 0—0 90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 r beVav mig 技 术 较 Vai l a leTi n )
设 计 的联 合仿真 优 化 系统 由 5个 模块 组成 ( 见 图 4 。智 能优 化 模 块应 用 遗 传算 法 程 序对 配 气 相 ) 位进行 多参数迭 代 , 并根 据 返 回 的 目标 值 决定 各参
数 值 的 取 舍 ; 磁 驱 动 气 门 模 块 模 拟 无 凸 轮 配 气 机 电 构 的特 点 , 气 门 升 程 和 相 位 进 行 控 制 ; 计 的参 数 对 设
图 5 遗 传 算 法 操 作 步 骤
遗传 算法直接 利用 由 目标 函数构建 的适 应度 函
2 配气 相 位 联 合仿 真 优 化 方 法
2 1 联 合 仿 真 优 化 实 现 原 理 .
数, 而不要 求 目标 函数具 有连续性 和可导性 。同时 ,
由 于 采 用 多 点 搜 索 , 大 减 少 了 搜 索 过 程 中 收 敛 于 大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原理研究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原理研究

动机比油耗为式(2
在式(1)中,
K1是一个常量,
m汽车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在式(2)中,p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12C26213202387)。

在式(3)中,K
图1 换气损失比较图 2 不同气门升程进气流速对比76 集成电路应用 第35卷第5期(总第296期)2018年5月
它们的开启和关闭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由于受到发动机曲轴转速的限制,所以,只有发动机的曲
在这上面,目前无凸轮式发动机的进排气门开闭控制技术是有优势的,这种技术下,发动机进排气门开闭速度不再受曲轴转速的影响,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只占发动机气门开闭持续阶段很小一部分。

保证了发动机在各转速下的充气
同时,进排气门不再受曲轴驱动,省去了曲轴驱动气门的能量,使发动机的整体效率得到一
目前各品牌汽车采用的可变配气相位技术,)保持汽车发动机的进排气门升程和持续变,通过改变发动机凸轮轴的相对转角,这种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发展趋势。

6 结语
目前汽车发动机基本都是多气门的单凸轮轴和双凸轮轴,在双凸轮轴发动机上,单独控制进、排气凸轮轴,可以很方便对汽车发动机的进气门关闭角和气门重叠角进地有效控制。

如果发动机是单凸轮轴,针对凸轮轴结构的较小改动,也可以实现对进气门配气相位的控制。

对进气凸轮轴实施调相法,能够显著提高发动机性能。

而这种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对原有发动机改动量较小,只需要在原发动机上加一套附加机构,易于实现,便于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图 3 不同气门升程换气损失对比。

理想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分析论文

理想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分析论文

理想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分析姓名:张文所在单位: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新技术正朝着提高汽车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方向快速发展。

大量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使汽车对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等性能变化可以进行精确的控制,使汽车的各种性能可随发动机工况变化而更加合理的精确的进行变化。

例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点火正时、怠速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可燃混合气浓度的精确控制,使可燃混合气可以完全燃烧,提高了经济性,减少环境污染。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但都没有完全实现理想的可变配气相位变化。

一、发动机动力性能对配气相位的理想要求:〈一〉影响充气系数的主要因素:1、压缩比提高压缩比,使气缸余隙容积相对减少,气缸内残余废气量相对减少,进气初期废气膨胀后所占空间减少,新鲜混合气所占空间增大,从而增大了进气量,充气系数提高。

2、进气终了参数1)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压力是指进气行程末期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压力,提高进气末期气缸内的压力,相对增大了缸内可燃混合气的密度,增大了进气量,使充气系数增加。

2)进气终了温度新鲜混合气在进入气缸的过程中和在气缸中,总要受高温机件和残余废气加热的影响,混合气受热越多,温度升高越多,气体的密度越小,充气系数就越小。

降低进气终了温度,可提高充气系数。

3、排气终了压力由于排气系统阻力的存在,排气终了时缸内残余废气的压力总要高于大气压力。

排气终了时缸内压力高、密度大,废气量多,残余废气系数就大,充气系数下降。

残余废气的压力,主要取决于排气系统的阻力,特别是排气门处的阻力。

降低排气阻力,可提高充气系数。

4、负荷汽油机的功率调节属于量调节,是靠调节节气门的开度来调节负荷的大小,负荷小,节气门开度小,节气门处节流损失增加,使进气阻力增大,进气终了压力减小,充气系数减小。

5、转速气体流动阻力除了与进排气系统的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气体的流速。

气体流动阻力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而流速与转速成正比。

基于可变配气相位的创新设计

基于可变配气相位的创新设计

车辆工程技术50车辆技术1 绪论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固定配气相位机构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而配气相位机构作为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固定配气相位机构[1-2]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汽车发动机性能的要求,而可变配气相位机构能够大大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行性、有效降低废物排放[3]、改善怠速稳定性和低速平稳性,全球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部门都致力于研究一种可变配气相位机构来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已迫在眉睫。

2 可变配气相位的原理 新型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基于原有固定配气相位机构的缺点,综合各种可变配气相位的优缺点,采用机械式与电气控制结合的方式设计可变配气相位机构,设计时主要控制进气门关闭角。

改善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对于提高发动机性能极为重要,同一工况下,拥有更优良的配气机构的发动机往往拥有更好的性能,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在气门重叠角不变的情况下,进气门关闭角加大,使有效压力的峰值移向高速;反之则移向低速。

传统的固定相位配气机构一般是机械式,采用弹簧以及对凸轮轴进行改进,这种方式能够使发动机在某一转速范围内进气门关闭角增大从而得到最大进气有效压力,但是对于低于或超出这一转速范围的工况,这种方式反而会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假如进气门关闭角可控,使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都能够得到最大有效进气压力,那么发动机的动力性将会得到大大改善。

通常高速汽油机配气相位设置偏重高转速,进气门关闭角较大,发动机在怠速或低速运行时,气缸内的混合气会回到进气管中,使缸内燃烧不稳定,功率下降,怠速不稳定。

如果进气门关闭角可变的话,发动机在怠速或低速工况下进气门闭合角适当减小,这样发动机在怠速或低速时依然能够有较好的动力性和稳定性。

新型可变配气相位机构采用电阻尼与弹簧结合方式,传统配气机构凸轮轴与弹簧结合使进气门能够以固定进气闭合角进气,凸轮离开时进气门在弹簧的作用下紧接着闭合,如果这时有一个阻尼作用在气门上,抑制进气门的关闭,使进气闭合角增大,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高速工况下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而采用阻尼系数可变的电阻尼,施加一定电气控制,就可以精确的改变进气门闭合角,在低速下减小闭合角,高速下增大闭合角,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的研究

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的研究

的机构走 向可 变 。如 可变压缩 比、可 变尺寸进气 系 统 ( 振进 气 系 统 ) 可 变 排 量 和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等 Ⅲ。 谐 、 为此 ,综合各种可 变配气相位机构 的优点 ,建立 发 动机模型 。对进气 门压力进行计算分 析 ,在此基础 上进行进气 门相位 的确定及 优化 。
0 引言
近年来 。电子技术 的发 展和新 型机构的开发使
发 动 机 设 计 朝 着 电 控 和 变 参 数 方 向发 展 。 以前 固定
用沃西尼 7 年提出的经验公式。 9 8
2 发 动 机 进 气 门处 压 力 计 算 及 分 析
发 动 机 进 气 门 处 压 力 对 发 动 机 充 气 效 率 有 决 定 性 的 影 响 ,它 与气 缸 内 的 压 力 、进 气 门流 通 面 积
维普资讯
20 0 7年 2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2期
发 动 机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的 研 究
王 凤 军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江苏 无锡 2 4 5 ) 1 1 3
摘 要 : 目前 ,人 们 不 断挖 掘 发动 机 自身 的潜 力 ,使其 朝着 电控 和变 参 数 方 向发 展 。而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技 术 由
共 同决 定了发动机 的充气效 率 。因此 ,基于 凸轮轴 调 相 原 理 的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系 统 设 计 的 目 的 就 是 为 使进气 门关闭 角与进气 门处 的压 力波形相 适应 ,使
进 气 门 关 闭 时 刻 尽 量 接 近 压 力 波 峰 值 ,以得 到最 大
的充 气 效 率 。
矩 曲线 趋 于平 坦 ,燃 油 经济 性 也 有 较 大 的 改善 。 关 键词 :动 力 机 械 工 程 ;可 变 配 气 相 位 ;理论 研 究 ;发 动 机 ;配气 机 构 中图分类号 :T 4 3 K1 r-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 1 a (o 7o - o 1 —0 0 3 8 x 2 o )2 2 3 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03T16:30:34.4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何巍[导读] 摘要: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发动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发动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发动机系统性能更加优越,必须要对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

目前模糊P1D控制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优势,成为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鉴于此,文章重点就模糊P1D控制技术在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模糊PID;控制系统;可变配气相位;仿真分析
引言
模糊控制已成为智能自动化控制研究中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成果的领域,其中模糊P1D控制技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仍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应用的重点技术之一,这完全可以从过去的传统与现代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历史来理解。

到目前为止,现代控制理论从许多控制应用中获得了大量成功的范例,然而在工业过程控制中,PID类型的控制技术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化工、冶金过程控制中,众多量大面广的控制过程(温度、流量、压力、液位等),基本上仍然是应用着PID类型的控制单元。

虽然未来的控制技术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广、被控对象可以是越来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技术也会变得越来越精巧,但是以PID为原理的各种控制器将是过程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控制单元。

1模糊PID控制原理
1.1模糊PID控制系统结构
模糊PID控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可控PID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

可控系统主要任务是完成直接通知,模糊控制主要任务是对PID参数的在线修正。

1.2PID参数调整规则
数字式PID控制器一般用以下函数表示:
2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研究
2.1VCT控制系统的组成
图1为VCT系统结构图,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对凸轮相位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传来的信号来判断凸轮相位相对于上止点的位置,EMS根据相位的实际位置和MAP图来控制机油控制阀动作,完成可变配气相位的控制。

EMS有一个专门用于凸轮轴相位的特性场,根据发动机数据匹配的目标,在转速-负荷表格中设定了这些凸轮轴相位,凸轮轴相位由一个闭环控制回路根据VCT特性场进行调节。

机油控制阀为比例电磁阀,根据控制电流的大小,输出不同的电磁力,使阀杆处于不同位置,进而控制VCT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及流通的截面积。

根据流动方向确定相位调节的方向,通过改变流通截面积控制相位调节的速度。

通过分析可知,在比例电磁阀工作区间内,液压执行元件的响应与占空比之间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这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图1VCT系统的结构图
2.2模糊变量确定
3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其输出经过执行器以后,产生一个主动控制力作用于被控对象,得到的仿真控制效果如图3,图2为常规PID的控制效果图。

从图中各控制方法的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应用PID在电液比例系统的控制过程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将两种控制结果相比较,PID控制系统阶跃响应效果在大相位调整阶跃响应曲线具有上升快、过渡过程时间短、超调量小的优点。

在小相位调整时,差别不太明显,这表明利
用PID可以基本实现VCT系统的准确控制。

图2传统PID阶跃响应控制
图3本次研究中PID阶跃响应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中存在些许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发动机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而本次研究中引入了模糊集合论,将模糊PID控制技术合理应用其中,通过仿真研究发现,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克服了原有的缺陷,提高了整体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建武,李理光,苏岩,肖敏,曾朝阳.基于智能控制的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系统[J].机械工程学报,2003,(09):101-105.
[2]陶建武,李理光,常文秀,肖敏.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可变配气相位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03,(03):304-308.
[3]桑海浪.无凸轮电液驱动配气机构的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