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回延安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

1、了解作者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诗人展示的这一形象的。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二、综合探究

4、诗人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浓郁的地方色彩。按提示写出有关诗句。(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4)延安人待客的食物:

5、本诗叠字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从诗中找出相关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

(2)表数量的:

(3)表情态的:

(4)表颜色的:

【拓展提升】

一、文本拓展

课后查找并鉴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体会信天游的特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此时此身何处来?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此来关山几万重

水几重啊,山几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水绕山环桂林城。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二、表达提升

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填空。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

2、给下面形近字组词。

厉()搂()梢()捎()

励()楼()稍()哨()

炕()喘()抢()朴()

坑()湍()抡()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1、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运用下列修辞手法的句子摘抄下来。

(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2、你发现《回延安》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2、在回延安部分中作者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又写“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请你谈谈这一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三、综合探究

4、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5、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你找出一句,并说一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提升】

一、文本拓展

黄梅戏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