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常见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疼痛科常见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疼痛科常见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一、关节穿刺的并发症及预防

1、关节感染

为较严重的并发症。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技术,一般很少发生,其感染率低于万分之一。如适应证掌握不严或未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则很可能发生关节内感染,可造成关节毁损或引起败血症。

关节穿刺部位一经消毒后即应视为无菌区,应按严格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关节穿刺后应以无菌敷料包盖,保护穿刺孔清洁不受污染,并连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至少一周。如发现有感染可能时则按关节感染予以早期处理。最常见的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此时宜加大有效抗生素用量,并按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治原则进行处理。

2、穿刺部位血肿或关节积血

常用的穿刺部位(如前述)均已按操作要领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很少发生关节出血,除非关节本身存在易出血的病变或有血凝机制障碍等血液病。术前应予相应治疗,纠正凝血障碍后再决定做关节穿刺。

3、关节软骨面损伤一般不易发生,如器械不良(例如穿刺针头不光滑或残缺),操作粗暴或未按正确要求进行操作则很易损伤关节软骨。术后早期常不被察觉。如软骨面损伤严重则可形成病灶,尤其在负重关节可引起继发性关节推行性变。

4、断针穿刺针本身这段或质量低劣于操作时易断损。所以在穿刺前先仔细检查,挑选玩好光滑、粗细适当的穿刺针并按操作要求轻巧手术。

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并发症的种类

?神经阻滞针穿刺引起的疼痛, 此种疼痛可引起高血压或休克。

?多次穿刺和粗暴穿刺引起的皮肤及组织损伤。

?刺破血管引起血肿(胸膜引发气胸), 由于血肿或气胸的扩散诱发二次损伤, 如压迫、肿胀等。

?损伤周围脏器。

?刺人神经导致神经损伤而引起感觉异常。多数神经阻滞中, 阻滞区域必然产生感觉异常。但是, 从理论上来讲, 阻滞针的穿刺可能产生损伤。

?感染。非无菌操作或使用污染的操作用具。即使无菌操作, 也有可能发生感染。

?神经阻滞针损坏, 如果在体内损坏, 将形成异物。

?晕针。

2、并发症的预防

?施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技术麻醉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证书,同时还要求从事临床麻醉或疼痛治疗工作两年以上。不具备执业医师证书的年轻麻醉医师或进修麻醉医师不得独立进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操作。

?施行该项治疗技术的负责医师在操作前应该对就诊病人进行系统的病情分析,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高龄、危重有严重合并症病人应经科主任审批,必要时应报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施行。应掌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应有必要的防范措施。

?负责医师应在操作前做好各项治疗和抢救准备工作,包括麻醉机、气管插管设备、麻醉及各种治疗药品。要对麻醉机、麻醉设备及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保证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要对治疗药品进行仔细核对,配制药品要贴上标签以备核查。

?治疗过程中负责医师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指针。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治疗过程中病人发生的异常病情变化要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局麻药中毒、药物过敏、心脑血管意外

和神经损伤情况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治疗操作结束后还应该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随访,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应登记备查。特殊病人在治疗后还应住院观察。

在进行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治疗的目的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并取得患者自愿签写的麻醉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随门诊病历保存。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一、局麻药的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的防治措施

(一)局麻药过敏反应及防治:

过敏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多见于重复使用药物后引起。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丁卡因易发生过敏反应;酰胺类局麻药物较少发生过敏反应,如利多卡因。过敏的发生与麻醉药剂量无关,用药后很快即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水疱、剥脱性皮炎、结膜炎及喉头水肿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发生休克者亦称速发型特异免疫反应,是由于病人用药后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所致,来势凶猛,这种反应至今尚无可靠的预防方法。

出现过敏反应的治疗措施:

1.立即停止使用局麻药。

2.轻症者局部涂搽氟氢松软膏,口服地米,严重者静滴琥珀氢化可的松。

3.出现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处理。

(二)局麻药的中毒反应及防治:

大剂量局部麻醉药进入血管或注射到血管丰富的组织中被迅速吸收,使血液中麻药浓度升高,超过阈值而发生中毒。

1.局麻药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的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大量局麻药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的中毒。早期:耳鸣、头晕、目眩,视力听力障碍,多语烦躁不安,眼球震颤,寒战,脑电图正常。晚期:如果药物浓度继续升高(未注意早期反应)则发生全身强直性阵发性惊厥,发展到中枢神经系统完全抑制,神志昏迷,在惊厥时脑电图呈癫痫大发作表现。

2).循环系统症状:主要是大量局麻药抑制心肌、心脏的传导系统及心血管的植物神经系统而出现症状。早期:出现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晚期: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电图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2.如何预防中毒:

1).熟悉所用麻药的药理、药代、最大剂量及浓度,用最小剂量及合适浓度。

2).局麻药应用时可加肾上腺素:神经阻滞1:20万;局部浸润1:40万;粘膜麻醉1:80万,高血压及肢端阻滞禁用。

3).注射局麻药时应先回抽无血再注入。

4).术前可用安定或巴比妥类药物等(成人)。

5).有过敏史者禁用。

4.中毒反应的处理

1).中枢神经兴奋、惊厥者:可静脉缓注硫喷妥钠1-2mg/kg或安定0.1mg/kg,如无效可静脉注射肌肉松施药琥珀胆碱0.5-1mg/kg,但须同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误吸。

2).维持循环:用多巴胺或间羟胺纠正低血压,阿托品0.4-0.5mg纠正心动过缓。

3).惊厥时应保暖、防止口唇、舌损伤上开口器。

4).监测:BP、P、心电图。

5).做好心肺、脑复苏准备,一旦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1、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常见副作用

①胃肠道损伤

胃肠道损伤是应用NSAID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道溃疡,严重者可致穿孔或出血,甚至死亡。因症状严重而中断用药者约占2-10%。

NSAIDs致胃肠道损伤的防治

胃肠道损伤是NSAIDs最常见的并发症,故应重视其防治。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高危病人不用或慎用;消化道溃疡未愈或用泼尼松者不宜应用;有溃疡病史或老年患者慎用;②选用反应较轻的药物,或包有肠溶衣的药片;③短期使用;④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米替丁等)对防治NSAIDs的急慢性胃粘膜损伤可能是有益的或能促进其愈合;⑤前列腺素E1、E2均能有效的预防或减少NSAIDs 引起的胃肠道损伤,起保护作用。

②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NSAIDs 可引起多种血液系统损害,包括各种血细胞减少和缺乏,其中以粒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常见,一般发生率不高。吲哚美辛引起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在1%以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约10%;甲氯芬酸钠服用者有1/6发生血红蛋白和细胞比积降低;服用阿斯匹林后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者为 1.6%。在文献中,有萘普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双氯芬酸钠引起血小板减少以及吡罗昔康发生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告。

③对肝、肾的损害

多数NSAIDs可致肝损害,从轻度的转氨酶升高到严重的肝细胞坏死。服用NSAIDs 致肝病的危险是未用NSAIDs者的2.3倍。大剂量长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严重肝损害,尤以肝坏死常见。这是由于对已酰氨基酚经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过量活性代谢产物N-已酰对苯醌亚胺所致。

NSAIDs导致的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衰、肾病综合症、肾乳头坏死、水肿、高血钾和/或低血钠等。由于NSAIDs抑制肾脏合成前列腺素,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导致肾功能异常。

④对血压及降压药作用的影响

多数NSAIDs对血压正常者有轻度升压作用,可能与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环氧合酶途径,导致前列腺素(PG)生成减少有关。NSAIDs对多数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也有部分或完全的拮抗。抗高血压药与NSAIDs伍用,约1%病人发生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老年人或肾素活性低的高血压病人危险性更大。NSAIDs可减弱噻嗪类、襻性利尿剂、α-和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的抗高血压作用。

⑤过敏反应

NSAIDs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及光敏,也有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及多型红斑。阿斯匹林较易产生过敏反应,此反应又以哮喘急性发作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多数情况下,超敏反应在用药后2小时内发生,且多有既往过敏史,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⑥神经系统

NSAIDs引起神经系统副效应的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等,可发生视神经炎和球后神经炎。还有些不常见症状如:多动、兴奋、肌阵挛、震颤、共济失调、幻觉等。NSAIDs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5%。但吲哚美辛所致高达10~15%的发生率。大剂量阿斯匹林可引起水杨酸综合征(salicylism syndrome),表现为眩晕、耳鸣、呕吐、精神错乱及呼吸中枢兴奋,引起通气过度甚至呼吸性碱中毒。

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氧化酶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昔布类)与非选择性的传统NSAIDs相比,能明显减少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选择何种NSAIDs,剂量都应个体化;只有在一种NSAIDs足量使用1—2周后无效才更改为另一种。

?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同时服用,因其疗效不叠加,而不良反应增多。?老年人宜选用半衰期短的NSAIDs药物,对有溃疡病史的老年人,宜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坚持阶梯式增加用药量直至达到最好疗效和阶梯式渐次减少用量。

?坚持吃一半饭时或饭后服药。

?如口服肠胃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另外途径给药,如外涂、塞肛或肌注;但一般选择栓剂塞肛。

胃部不能耐受时,亦可选用腸溶剂型。

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 见不良反应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即指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上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其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本身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用药经验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不良反应详细的药品其实都有长久的临床实践支撑,或者有相应的文献或者病例报道支持。说明书作为法定文件,提供完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尽到告知义务是其基本功能。所以详尽的信息给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加了一道锁。另外,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安全的,只需要加强观察即可,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简直比你中彩票还要难。但是,抗结核药品需要联合和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更显突出。 临床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严重损害: 肝损害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最高! 血小板降低导致死亡! 药物急性过敏! 急性肾功能衰竭! 听力损害!等 ——以上通过早期发现均可救治成功! 不良反应包括: (1)副作用: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副作用常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反应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

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毒性和副作用较难区别,习惯则按反应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定。一般情况下,毒性是指可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反应,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3)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的时候,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因而可引起较强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则常导致过度作用,对于这类药物,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使机体逐步适应。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5)停药综合症:或称撤药反应。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 (6)特异质反应:少数人用药之后,会发生于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多数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比如缺乏某种酶所形成依赖性喉,断药后体内不能维持正常,出现,有时很严重,可发生惊厥,甚至死亡。 (7)致畸:在妊娠期内,特别是头三个月胎儿器官形成期,此时某些药物可作用于胎儿而形成。 (8)致癌:具有致癌作用的药物称,不少化学药品属于此类物质。 (9)致突变反应:DNA的构成发生和,可引起此变异的因子称变异原。短时间内变异原通过机体内因起作用,发生显着的生物学变异,如或肿瘤的生成。 不良反应分类:

(推荐)卧床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预防措施

卧床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预防措施 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 措施:1、保持皮肤清洁,床单位平整、干燥、舒适,无渣屑。 2、移动病人时避免推、拖、拉动作,以避免损伤皮肤,还要教会家属如何正确取放便器。 3、牵引病人要及时观察足背皮肤,有无皮牵引带压伤。足跟,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每2小时环形按摩一次,压力由轻到重,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已发生一度压疮时不可再按摩,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可采用局部减压或外涂红花酒。 4、未肢体制动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一次。改变顺序:平卧位—左45度侧卧位—平卧位—右45度侧卧位,脊柱手术病人应轴线翻身,保持脊柱平直。 1.潜在并发症:坠积性肺炎。 措施1、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手拢呈杯状,方向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同时鼓励患者用力将痰咳出,每日做深呼吸锻炼,以改善肺功能。 2、若病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应予以雾化稀释痰液以利咳出,必要时协助吸痰,执行无菌操作。 3、无疾病限制者,进食时应采取半卧位,进食速度适宜,以避免食物窒息。脑中风病人进食后应评估口腔有无食物残留。 1.潜在并发症: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措施:1、患者因骨折术后,石膏夹板术后,肢体活动障碍时,应嘱健侧肢体在床上做功能练习。骨折两周内嘱患者做骨折远端关节屈伸活动。下肢骨折可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足趾屈伸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发生。骨折两周后可做骨折上下关节轻微不负重活动,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定时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感觉及肿胀情况,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除主动功能锻炼,可嘱家属予以被动功能练习,原则同上,但要适度进行,循序渐进。以主动锻炼为主。还可进行双下肢向心方向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4、潜在并发症:肾结石及泌尿道感染。 措施:1、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卧床病人每日饮水大于2000毫升,以稀释尿液,预防并发症。 2、保持外阴清洁,每日会阴冲洗一次,需留置尿管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尿袋每日更换一次,尿道口用0.1%新洁尔灭消毒每天两次,尿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收缩功能,预防膀胱萎缩。 3、鼓励进食高维生素高营养饮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潜在并发症:耐药菌感染(院内感染) 措施: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包括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手卫生工作制度。吸氧病人每日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湿化瓶,吸氧管每日更换;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袋低于引流口,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口用0.5%碘伏严格消毒;定时叩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带手套的手不可触及工作记录本,医护人员的个人物品等,预防交叉感染发生。 3、使用呼吸机病人,管路每天消毒更换。 4、监测体温变化,口腔护理时观察有无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膜生成。 5、及时、剂量准确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6、有发生便秘的危险。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

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2007-10-03 09:33在畜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或便于使用药物,常将数种药物配合在一个处方中,这就要求兽医临床工作者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某些药物在一起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或变成有毒物质。 药理性药理性配伍禁忌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互相配伍后,由于药理作用相反,使药效降低、甚至抵消的现象。属于本类配伍禁忌的药物很多,如中枢神经兴奋药与中枢神经抑制药、氧化剂与还原剂、泻药与止泻药、胆碱药与抗胆碱药等。因此,只有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在临床用药时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另外,必须注意本类药配伍禁忌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情况而定的,有时会出现转化。例如,有些药物在发挥其防治作用时是配伍禁忌,而当某一药物中毒进应用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解救,即不属于配伍禁忌。 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常见注射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其中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去钾肾上腺、阿托品、氯丙嗪等混合使用;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氯丙嗪、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头孢菌素忌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可与生理盐水或复方氧化钠注射液配伍;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遇pH值较低的酸性溶液易析出沉淀,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 盐代谢平衡类药物这类药物较多,其中9g/L氯化钠、50g/L葡萄糖、100g/L葡萄糖、复方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见抗生素类药物所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使新霉素变色、影响其抗菌活性,因此不宜与新霉素混合使用。60g/L右旋糖酣除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必须缓慢,以免血钙骤升,导致心率失常;它对组织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注射时严防漏到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肿胀或坏死,若不慎漏出应立即用注射器吸取漏出液,再在漏出局部注入250g/L硫酸钠溶液10-25mL,以便形成无刺激的硫酸钙,严重时应进行局部切开处理;本品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镁注射液合用;另外,氯化钙葡萄糖注射液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不是同一种药,不可混淆。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速度也应缓慢,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碳酸氢钠、CoA、硫酸镁注射液并用。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忌与酸性药物配合使用;碳酸氢根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等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故本品不与含钙、镁离子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对患有心脏衰弱、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钾并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病畜应慎用;临床不宜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维生素K3、杜冷丁、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盐酸氯丙嗪、青霉素G 钾、青霉素G钠、复方氯化钠、维生素C、肾上腺素、ATP、CoA、细胞色素C注射液等;一般情况下,50g/L碳酸氢钠只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氯化钾注射液在动物尿量很少或尿闭未得到改善时严禁使用;晚其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畜应慎用;用本品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抑制心肌收缩,甚至导致心跳骤停;本品在临床上除不与肾上腺素、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配伍外,可与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1不宜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邻氯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配伍;维生素B1在临床上未见与任何药物配伍禁忌的报道;维生素K不宜与巴比妥类药物、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配伍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在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失效,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另外不宜与钙剂、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混合注射。 能量性药物这类药物临床常见的包括ATP、CoA、细胞色素C、肌苷等注射液,其中不宜与ATP、肌苷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注射液等;宜与细胞色素C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G钠、青霉素G钾、硫酸卡那霉素等;不宜与CoA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青霉素G钠、青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疼痛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一、局麻药中毒 1.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如利多卡因不得超过,丁卡因不得超过。 (2)浓度过高:如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2%,最大不超过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2.中毒表现 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3.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硫喷妥钠6~8mL.抑制型的给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脂肪乳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立即复苏。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4.中毒的预防 (1)限量使用:一般不允许超过限量,尤其对耐受力低下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2)限制浓度:不得超过限制浓度,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要加以限制。 (3)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即每次推药前必须回吸无血;同时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用药浓度和用量要偏小;在局麻药中加人适量的肾上腺素,通常每l00ml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延缓麻药的吸收,减少中毒的发生,又可延长麻醉时间,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老年患者及指(趾)端手术的局麻药中忌加肾上腺素。 二、晕针及防治 1.临床表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的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虚脱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症状。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穿刺感染及防治 1.临床表现多在治疗1~3天出现头疼、畏寒、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可伴有发热、局部红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 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 可沉积牙齿引起牙齿黄染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婴儿骨发育,孕妇授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5 局部刺激症状 6 二重感染 7 过敏反应可诱发红斑狼疮或狼疮细胞阳性和一般过敏反应。 8 可生成差向四环素,服用后产生范康尼氏综和症,表现:恶心;呕吐,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产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9 神经系统损害少见,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升高。 (五)氯霉素 1 再生障碍性贫血难逆转,但少见。 2 红细胞生长抑制较多见,与剂量,疗程有关;周围血象是明显贫血,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3 白血病儿童或5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见。 4 灰缨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中采用大剂量后引起的全身循环哀竭。 5 视神经炎症甚至失明,长期大剂量用可发生,可引起听力障碍,共济失调,

放疗的常见并发症和处理

放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皮肤反应与损伤 ?急性 ?I度(干性皮炎):20Gy时可有红斑、充血、潮红,伴烧灼和刺痒感,30Gy后逐渐变成暗红,有表皮脱屑; ?II度(湿性皮炎):40Gy后可见充血、水肿、水泡形成、糜烂,有渗出液; ?III度(放射性溃疡):75Gy后可发生边界清楚、底部光滑的火山口型溃疡,表面可有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伴剧痛。 ?慢性 ?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 ?表皮萎缩变薄,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有色素沉着、脱屑、皮肤搔痒,易受损溃破; ?易发生蜂窝组织炎,表现为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抗炎治疗有效,易复发; ?晚期放射性溃疡:照射区皮肤保护不利或损伤未愈发展而成,可破坏深部组织,甚至累及骨组织,出现坏死性骨髓炎。 ?预防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理化刺激:放疗中禁用湿敷、热敷、化妆品及有刺激性的药膏,避免烈日曝晒和严寒冷冻,不要剃须,衣领要软; ?禁忌搔抓、按摩,避免外伤。 ?处理原则 ?干性反应:可不处理或1%冰片滑石粉涂抹; ?湿性反应:暂停放疗,局部清洁暴露、涂抹龙胆紫、2%硼酸软膏等,避免感染,一般10~14天即能愈合; ?放射性溃疡:局部VitB12外敷;伴感染者作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湿敷;反复换药,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和愈合;药物治疗无效者可切除皮损,行皮片或皮瓣移植等。 口咽粘膜反应 ?一般在放疗2~3周时最严重,多数可自行缓解;

?表现:充血-白斑-融合成片-浅表溃疡,可有伪膜; ?症状:口咽部不适或疼痛、吞咽疼痛和声音嘶哑等。 ?急性粘膜损伤的分级: ?0级:无变化; ?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 ?2级:片状粘膜炎或有炎性分泌物,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3级:融合的纤维性粘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 ?4级:溃疡、出血、坏死。 ?预防 ?保护喉,戒烟酒,避免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进半流质高蛋白饮食,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局部处理:含漱剂如洗必泰、5%碳酸氢钠等,局部止痛消炎含化药物如华素片、银黄含片等,石蜡油滴鼻液等; ?预防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 ?处理 ?1、2级反应,可口服清热解毒药、消炎止痛药、局部抗炎剂喷涂等; ?3级反应:局部用药+抗生素及激素; ?4级反应:暂停放疗,抗炎,补液,清热解毒中药; ?自制含漱液:地米10mg+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24万单位+生理盐水500ml; ?咽痛合剂滴咽:地米5mg+VitB25mg+1%普鲁卡因5ml+板蓝根注射液4ml;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金因肽、贝复济局部应用,可促进溃疡愈合。 头颈部反应 ?面颈部水肿:一年左右可逐渐消退,硬性水肿易发生感染,治疗用抗生素+激素; ?中耳炎及听力减退:抗炎治疗、耳咽管通气等可减轻症状; ?张口困难:咀嚼肌和颞颌关节纤维性强直所致,早期经功能锻炼后可恢复; ?发音变化:照射3~4周后声音嘶哑,60~70Gy时可失声,结束后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日期: ?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赫氏反应 ?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3肾损害正常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药学毕业论文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一般规律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大量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 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 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 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见表1。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 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见表2。 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 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 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 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例)、头孢 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

疼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疼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疼痛临床医学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其他治疗了许多用传统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疼痛病人,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痛苦,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及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疼痛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一、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在疼痛临床中局麻药的应用治疗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很大。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物身的毒性强度、注射部位和途径及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内局麻药的药量有着密确的关系。归纳起来,临床上常见的有中毒反应、过敏反应和高敏反应等三大类,这三大类不良的性质虽不尽相同,但在临床表现中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当突然出现严重的反应时均可有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严重抑制,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除上述三种反应外,有时也可发生正铁血红蛋白形成,此不良反应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也能造成不良后果。 (一)中毒反应 局麻药中毒反应是因血液内的局麻药浓度快速或持续不断升高,超过机体内的负担能力和代谢速度。 据Daivhni(1960)的统计,在应用局部麻醉的过程中,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0.2%,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有98%属于毒性反应所致。 1、全身性毒性反应的主要因素 (1)同的给药途径造成机体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误入动脉内是目前共认的局麻药诱发全身性中素反应的主要因素。 (2)病人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小剂量局麻药注射产生毒性反应的现象,往常被认为是药物过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头颈的用药,可将局麻药加压注入小动脉内,使药物逆行从颈动脉进入颅内,使脑内血液中的局麻药突然增高,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作者在为一颈椎病患者做星状神经节阻滞时,注射1%利多卡因1.5ml(mg)后引起了严重的呼吸抑制的意识消失。 2、中毒反应的临床表现 (1)中枢神系统兴奋是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轻者表现为面红、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眩晕、耳鸣等;中度中毒反应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视物模糊、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肌肉抽搐、惊厥、窒息等,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死亡。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抑制由大脑皮质逐渐至延髓,其表现为嗜睡、痛觉消失、意识丧失、呼吸浅而慢,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病例一 (3)局麻药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局麻药对心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阻碍去极化期间的钠传导,使心肌兴奋性降低,复极减慢,延长不应期。临床上常用治疗剂量无明显影响,如果在单位时间内麻药浓度超过2-5UG/ML时,(利多卡因)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当血液浓度达5-10UG/ML时,心肌收缩呈进行性下降,心排血量下降;若超过10UG/ML时心肌呈显著抑制,并出现低血压。利多卡因在疼痛治疗时的剂量仅在100MG以内,但有些患者也出现了毒性反应(误入血管)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反应,心脏亦受到一定的损害。 3、毒性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惊厥、抽搐、缺氧。此时,由于肌肉痉挛致呼吸\心跳受累,可危及生命.积极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是关键。 1)有效预防毒性反应的药物是安定,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对惊厥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术前口服5-10MG或肌肉注射10MG。 2)麻药误入血管内,注射前必须细心抽吸有无血液回流,在注入全剂量前,可先注入少量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约束带使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血液循环障碍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肢体局部循环障碍T立即松解约束T评估伤情T更换约束部位T 报告医生、护士长一活动肢体,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回流T安抚患者及家属T观察局部循环有无改善(如有改善,给予热敷、理疗如磁疗,烤灯照射等; 如局部循环无改善或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者请外科医生会诊处理) T记录局部皮肤情况T做好床旁交接班T科室讨论分析T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二)皮肤破损、皮下淤血 处理流程(1)约束致患者皮肤破损T立即松解约束带T更换约束部位T 评估伤情一报告医生、护士长一局部涂擦0.5%碘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避免摩擦和受压-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安抚患者及家属-记录受损部位皮肤情况 - 床旁交接班 - 科室讨论分析 - 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2)约束致患者皮下淤血 - 立即松解约束 -更换约束部位 -评估伤情 - 报告医生、护士长 -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 安抚患者及家属 - 加强局部观察 - 记录受损部位皮肤情况 - 床旁交接班。 (三)约束带松脱 处理流程出现约束带松脱 - 查找原因 - 重新约束,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 做好解释、宣教 - 加强巡视。 (四)肢体麻木、关节僵硬、骨折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关节僵硬相应症状 - 立即松解约束带 - 立即通知医生、护士长 - 查找原因 - 查看评估伤情 -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 安抚患者及家属 - 观察病情并记录 - 做好床旁交接班 - 如出现骨折,科室讨论分析 - 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可编辑

、危重患者翻身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坠床 处理流程患者发生坠床T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T评估伤情后再搬动T 取合适体位一检查受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必要时拍X光片)一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f安抚患者及家属f观察病情并记录f做好床旁交接班f科室讨论分析 f 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导管扭曲、脱出,引流液逆流 处理流程患者发生管道脱落 f 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 f 由医生确认处理方法并进行处理(普通患者的胃管和留置尿管可由护士重新置入) f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f 安抚患者及家属 f 观察病情并记录 f 做好床旁交接班 f 科室讨论分析 f 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三)皮肤擦伤、撞伤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皮肤破损f查看破损情况f局部涂擦0.5%碘伏f严重时报告医生、护士长f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f安抚患者及家属f观察病情并记录 f 做好床旁交接班 f 科室讨论分析 f 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四)脊髓损伤、关节脱位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关节脱位相应症状 f 立即保护好患者头颈部,避免再度扭曲 f 睡硬板床 f 报告医生、护士长 f 评估伤情 f 做好抢救准备 f 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f 安抚患者及家属 f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注意呼吸及氧饱和度)f 做好床旁交接班f科室讨论分析f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完整版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疼痛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一、局麻药中毒 1.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如利多卡因不得超过0.4g,丁卡因不得超过0.1g。 (2)浓度过高:如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0.4%~2%,最大不超过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2.中毒表现 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3.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6~8mL.抑制型的给

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脂肪乳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立即复苏。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4.中毒的预防 (1)限量使用:一般不允许超过限量,尤其对耐受力低下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2)限制浓度:不得超过限制浓度,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要加以限制。 (3)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即每次推药前必须回吸无血;同时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用药浓度和用量要偏小;在局麻药中加人适量的肾上腺素,通常每l00ml局麻药中加入0.1%肾上腺素0.3ml,可延缓麻药的吸收,减少中毒的发生,又可延长麻醉时间,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老年患者及指(趾)端手术的局麻药中忌加肾上腺素。 二、晕针及防治 1.临床表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的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虚脱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症状。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一、急救工作启动流程 1、先期处理 发生急救病例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遵照各项应急预案(见附件1)进行即时的应急处理,并有责任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情况,请求帮助。 2、信息报告和通报 一旦发生急救病例,上级医师必须在接报后第一时间赶往急救现场。上级医师无法立即赶到的,必须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理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上级医师和/或医疗组长必须到场支援抢救。凡疼痛科工作人员均有义务主动参与急救工作,并服从科室调配。 4、指挥与协调 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统一指挥、协调相关事宜。主要包括:(1)指挥现场急救工作; (2)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如呼吸科,心内科等共同参与抢救; (3)组织适当人员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 (4)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保持现场稳定; (5)必要时与患者家属做好知情解释及沟通安抚工作; (6)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急救工作进展情况;

5、急救结束 急救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患者生命体征平衡后,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工作。 6、善后处理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必须与相关科室协商,妥善安置患者去向,如各科监护病房或医院中心ICU;尽可能保证患者获得必 要的监护及进一步支持治疗;跟踪随访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收 集急救病例的所有资料。 7、回顾、学习和进步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应收集、整理的所有病史资料,于病例讨论会上汇报病史,探讨可能的发生原因,分析整个治疗急救 过程,总结该病例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改进 的措施,以利于全科人员的共同提高。 二、本常规所称急救病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生命 危险或严重损伤的紧急事件,包括:过敏反应,局麻药中毒,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心率失常等。 三、上述各类急救病例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急救病例可能 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