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教案新版[浙教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1)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1)教案 (新版)浙教版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 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修正策略
作业布置
1.《作业本》;
教学反思
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 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 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物体的内能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堂教案

物体的内能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堂教案

普通的一根铁丝,想想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 的温度升高(即:使它的内能增加)?
A、放在太阳下晒 B、在石头上摩擦
C、用力反复弯折 E、用锤子敲打 G、放在热水中烫
D、放在火上烧 F、放在手中捂
发生能的转化,转化为铁丝的内能。
晒 烧捂烫 摩擦 弯折 敲打
热传递 做功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 课堂教案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科学(浙教版)
物体运动 物体具有 动能
物体的内能 热运动P99
形变的弹簧(物体) 具有势能。
由于分子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力, 因此分子之间也 具有势能。
物体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分子 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
原子、离子 内能
一、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叫做物体的内能。
不能,因为气体有足够时间向周围散热,温 度达不到着火点了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P101划线
①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如图所示,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 筒,筒内放一小团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 快速压下活塞,观察棉花能否燃烧起来。 压缩乙醚气体对乙醚做功,乙醚温度上升, 内能增加。达到乙醚着火点,乙醚燃烧。
神六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发热燃烧。
提问P101记下来 1、压下活塞时,谁对谁做功?
手对活塞做功、活塞对空气做功
2、能量如何转变?
机械能→内能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3、棉花燃烧的原因? 温度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
4、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压缩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大
5、若缓慢推动活塞可以使棉花着火吗?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教学难点:1.内能的概念。

2.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

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第一课时。

内容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对学生来说,内能的概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比较抽象,他们在生活中和小学《科学》中对物体的内能虽有所了解,但对热平衡的概念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讨论分析,争取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启发诱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你猜测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并举例子说明。
1.温度高低:一杯两份---分子个数
3.状态不同:100℃的水继续加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势能
15分钟
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相互交流。
引入本课主题
3、师生互助,合作研讨。将问题逐步深化,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
能力目标:
⒈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⒉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⒉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解决措施: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和借助实验来促成问题解决.
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能相互吸引,将他们分开后他们具有的能叫_________
分子势能和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分子间距_____,分子势能增大。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请判断:哪些物体具有内能?说明原因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一节具有实践性学习意义的物理课,主要研究“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较为能量以及内能知识储备,但对于微观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理解有一定困难,分析实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内能的概念。
⒉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2.对流:液体或气体例如:烧水
3.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5.3.5.1 物体的内能(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学讲互动】﹡﹡﹡﹡﹡﹡﹡﹡﹡﹡﹡﹡﹡﹡﹡﹡﹡﹡﹡﹡﹡﹡―――――――—————――【自主预习】—————――――――1.物体内部大量做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又叫做能。

内能的单位是。

2.物体的内能决定于物体的,越高,内能越大。

3.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4.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的______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为止。

————――――――――――【突破点拨】—————――――――1.如左下图的实验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右下图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大量实验表明:外界,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如下图的实验表明: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将。

3.放在教室里的一杯水逐渐变凉了,则()A.水内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不变 B.水的内能减小了C.水含有的热量减小 D.水分子逐渐停止运动—————――――――――【沙场练兵】—————――――――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摄氏度冰的内能为零;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为零;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2、扩散现象表明( )A、分子有一定大小;B、分子有一定质量;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分子就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B、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
⑵压缩气体做功:
体验实验:
快速在桌面摩擦图钉
演示实验-5
快速向下压活塞
演示实验-6
向可乐瓶内打气
结论:____改变物体内能
联系与应用:
一根粗铁丝的内能增加了,是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呢?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不同,但改变内能的结果是相同的。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上是等效的。

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索:
1、课堂有较大思维容量,需学生全力集中参与,因此,在师生互动的引导上需更多思考。

2、教学实验的合理利用有效化解了难点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3、在现代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上还应进一步做精细设计。

专家点评。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课题 3.5物体的内能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

2、技能领域: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热量难点热量的计算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板书设计第5节物体的内能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四、燃料的热值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二)新课教学1、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设疑: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出示: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并填空(课本113页图3-56)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图中发生的现象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2、燃料的热值引入:从人类最早发明火种开始,介绍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

说明人类获利内能主要是从燃料中获得。

燃烧: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从能的转化角度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注:单位质量、燃料的种类、完全燃烧三个要素。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体的内能》word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体的内能》word教案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2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克服摩擦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2.知道内能改变的两种途径,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用热量来亮度热能的变化;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4.认识燃料的热值,说明生物体能量的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并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概念,从热量联系到燃料,又引出了燃料的热值概念。

教学过程:一、内能1、引入:(1)滚摆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下运动,机械能如何变化;有阻力情况(现实情况下)下的机械能如何转化?(2)自行车刹车时,原来的动能是消失了呢?还是转化成了其他的能,它称为什么能?2、红墨水扩散实验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表明分子运动越剧烈。

由此可以推知,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从温度的高低来间接反映。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跟温度直接相关,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

同时,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内能。

我们以前所说的“热能”是内能的俗称。

教学中要提示注意“大量”两字,指出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对单个分子谈热能、温度等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讨论:物体的温度高低只反映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无论是高温、低温物体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过渡:内能与机械能能相互转化吗?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先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实例:为什么搓掌可以保温?为什么钻木可以取火?为什么滑梯而下会发烫?2、演示克服摩擦做功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

用稍宽一点的布带,绕在金属管外,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

现象解释:迅速来回拉绳子,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气体膨胀,橡皮塞被弹起,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并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知道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用较为直观的实验来反映或解释深层次的规律,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据此来解释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难点: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体的内能
复习旧知:(学生回答)
1、什么是内能?
2、同一物体内能大小跟什么有关?
3、内能可以改变吗?(展示热水冷却图片,引入内能的改变)
探究发现:
冬天双手很冷,你通常用什么办法使它变暖?(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展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提问体和毛巾的内能有改变吗?。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3教案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3教案新版[浙教版]1

3.5 物体的内能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知道热机的概念,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2.借助于模型、挂图和动画视频,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3.了解热值的概念以及燃料燃烧的热量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这两种内燃机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内能的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过程播放蒸汽机工作原理视频。

介绍热机的种类以及播放播放蒸汽机车,涡轮发动机,火箭的内部构造图●热机的共同特点: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用的比较多的是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由图片学习汽油机的构造:火花塞、进气门、排气门、活塞、气缸、连杆、曲轴。

●阅读课本上有关汽油机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四冲程汽油机包括哪些主要部件?2.什么是冲程?修正策略教学过程 展示汽油机各冲程的图。

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这四个冲程中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

出示汽油机模型,对照模型介绍各部件的名称,演示各冲程,可以直观地看到各冲程活塞运动的方向、两个气门的开闭情况。

观察模型,总结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几次?曲轴转几圈?对外做功几次?柴油机柴油机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内燃机,它与汽油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请阅读课本柴油机的相关内容,与汽油机进行对比,说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

给出柴油机的结构示意图和实物模型。

用动画演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柴油机对空气的压缩程度比汽油机更高,因此在做功冲程中气体的压强也大于汽油机,因而可以输出更大的功率。

柴油机较笨重、工作噪声大,多用于大型机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体积、噪声和污染等方面缺点逐步得到改善,柴油机也开始小型化了,得到更多的应用。

完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教材分析《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演示实验(1)大试管中装适量水,软木塞塞住管口,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加热使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汽,水蒸汽会把软木塞冲出去。

提出问题:水蒸汽为什么会把软木塞冲出去?(2)摇晃一瓶密封的可乐,迅速打开瓶盖,可乐喷洒出来。

提出问题:剧烈摇晃过的可乐为什么会猛地喷洒出来呢?以实验引入,直观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内能的变化。

4.学会热量的计算5.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技能目标: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3.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热量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引人:这前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能量的形式--------动能与势能,以及动能与势能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种能量的形式。

新课学习:内能【回忆实验】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1:这是什么现象?(扩散现象)提问2: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提问3: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相应的能叫什么能?(内能)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粒子做热运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

设问4:它们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温度中,扩散的速度不同说明什么?(物体温度越高,微粒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越大。

提出内能和热运动的概念、关系并板书(强调:热现象是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对单个微粒谈热运动、温度、内能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根据温度的变化(宏观)反映热运动(微观)的剧烈程度和内能的变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体的内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体的内能》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5节物体的内能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正确使用各种温度计。

温度计等。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温度1.引出温度的概念;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二、温度计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

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4.温度有哪些种类?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6.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7.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说明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符合“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T=273+t。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教材分析
本节有两部分,“燃料的热值”从生产和生活的一些现象出发,说明了现代社会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内能,且由燃料燃烧得到.又提供了科学资料,列举了几种燃料的热值,并给出了热值的定义和单位,本处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的计算.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来举例分析,而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能量主要还是从燃料燃烧中获得的内能.
“燃料的热值”,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的或教师提供的科技资料,学习热值的概念,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会进行有关的热值计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水的比热的意义,了解物体吸、放热的计算,燃料热值的意义
2.技能目标:掌握热量的计算,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3.情感目标: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料的热值,吸、放热的计算
难点:燃料热值的理解和吸、放热的计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把手放在火炉边取暖
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它们吸收的热量哪个多?
试计算
放出了多少热量?”
(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一、热量
1.水的比热容的意义:
2.比热容的单位:
3.热量的公式:
4.单位:焦
二、燃料的热值
1.热值
2.燃料完全燃烧的放热公式:
教学反思
比热容的单位是由质量、温度、热量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单位。

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科学意义上来掌握复合单位的组成,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3.5.2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5.2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拓展建议:
- 进行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力学实验装置,观察物体内能的改变。
- 参与科学讨论小组:建议学生加入科学讨论小组或俱乐部,与其他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一起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
- 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一些科普视频,如YouTube上的科普频道,了解物理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力的作用”和“温度的概念”,对力的作用和温度有一定的理解。本节课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并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同时,学生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具体包括:
- 进行科学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如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比赛或研究项目,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七、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明确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结构清晰:板书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为引言、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实践活动、讨论和总结等部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跟随教学思路。
在素质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素质特点,创设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习惯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科学:3.5《物体的内能》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上)

最新科学:3.5《物体的内能》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第5节物体的内能(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4、知道燃料的热值重点难点分析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教学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试管、机械能转化内能演示器、压缩空气引火仪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提问: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热能)演示: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学生思考学生观察学生听讲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1)克服摩擦做功:(如课本图3-52所示)(2)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解释:(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1)如课本112页的图3-54实验(2)生活例子: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5节 物体的内能 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5节 物体的内能 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

(5)培养学生综合宏观量来分析微观量的方法和能力(6)通过分子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类比来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来分析问题。

2学情分析〔1〕学生在七年级〔下〕课程中已经学习分子动理论的根本观点,包括物体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很大的间隙空间;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混乱运动。

〔2〕学生在九年级〔上〕课程中已经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根本概念及影响其大小因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1、区分温度、内能两个物理量;2、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扩散也加快。

《第三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物体的内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物体的内能”。

在初中科学课程体系中,内能是物态变化、热量传递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等更高级科学概念的重要起点。

因此,本节课将围绕内能的概念、单位、表示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学习。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内能的概念及物理意义,了解内能的单位;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内能的关系。

2. 技能与操作:能够识别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内能变化,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热量的传递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树立物质变化与能量守恒的科学世界观。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和准确度,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变凉、冰块融化等)引出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学习: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及表示方式,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内能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物体状态变化时内能变化的实验演示,如摩擦生热、水结冰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

5. 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强化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计算能力。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记录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能力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疑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疑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疑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髙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
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泄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髙,内能越大,0C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一一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暧;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
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髙,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髙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而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輻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囤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岀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虽:从髙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一一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髙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一一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一一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髙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岀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 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別。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虽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髙(降低)1°C所吸收(释放)的热戢,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 吸二cm (t-t0)> Q 放二cm (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 ?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

下而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髙。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疑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左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