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痰饮方,水凌心肺此方尝;
中阳不足为病因,温阳化饮健脾阳。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数。

临床运用: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西医多种病症属脾虚饮停者,用之皆有效,如耳源性眩晕、呕吐、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狭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脑积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有报道用本方加泽泻、姜半夏等治疗水饮眩晕;加泽泻、黄芪、党参、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充血性心衰;加葛根、牛膝、夏枯草治疗高血压眩晕;和泽泻、丹参、远志、葛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加肉桂、车前子、泽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加附子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加味治疗胃潴留、肾病综合征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用。

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诠释】伤寒误吐误下后,损伤中焦阳气.饮邪内聚,犯胃上逆,引发心下痞满,呃逆嗳气,气上冲胸;饮阻清阳则头眩。

水气凌心则心悸,脉现沉紧者,则为里寒水饮沉伏之象。

治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平冲降逆,温化水饮。

若再发汗,更伤阳气,津伤血亏,筋脉失养,肌肉抽动,身为振颤而动摇,故尔汗法力应戒之。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逆。

【方药组成】茯苓4两,桂枝3两(去皮),白术2两,甘草2两(炙)。

【服法与禁忌】上药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经方方论】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群方之冠,用治痰饮水气病的基础方、通用方,依此而化裁者多方。

苓桂术甘汤由四味药组成,性属甘温,作用于中焦脾胃,起到甘淡渗利,通阳化饮,温建中州,平降冲逆的功效,是治疗饮停中焦,痰浊气逆的显效方剂。

【经方新用】(1)苓桂术甘汤加北五加皮10克,制附子10克,防己8克,丹参15克,治疗风心病,水气凌心之心悸,脘痞而下肢微肿者。

(2)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5克,生姜30克,党参20克,厚朴15克,猪苓30克,治疗胃下垂,胃内潴留蓄饮之呕吐胀满之水逆证。

(3)苓桂术甘汤配制附子12克,泽泻15克,半夏12克,生姜30克,治疗饮阻清阳之头眩欲呕者。

(4)苓桂术甘汤配薤白18克,枳实15克,半夏12克,川芎15克,治疗饮阻胸阳、痹阻闷塞之冠心病。

(5)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克,葶苈子10克,石韦30克,椒目15克,桑白皮30克,治疗饮邪泛肺之胸闷哮喘,伴下肢浮肿呕吐痰涎者。

【新用方义】(1)风心病系风湿罹患心肌瓣膜出现硬化狭窄之组织性病理改变带来心律失衡,纤颤紊乱,甚者浮肿尿少,端坐呼吸,倚息难卧,心悸恍惚。

此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胃中水满,口唇发绀,胁下硬,按之痛,舌淡黯,苔白,脉沉伏细弱或参次不齐。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健脾温胃、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原料】炙甘草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9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原料洗净,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取汁饮用。

【功能主治】健脾温胃,祛湿化痰。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用法用量】一次服用,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苓桂术甘汤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原料易得,适合在家中制作。

该汤剂药性温和,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健脾温胃的中药汤剂。

苓桂术甘汤的原料主要包括炙甘草、白术、茯苓和桂枝。

炙甘草性味甘温,具有益气养阴、和中止痛的功效;白术性味甘苦,具有健脾胃、固表止汗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性味辛温,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祛除湿气,化痰止泻。

制作苓桂术甘汤时,首先要将原料洗净,然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待汤剂煎煮完成后,将渣渣滤去,取汁饮用。

一次服用,一日3次,可以在餐前或餐后饮用,以加强对脾胃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该汤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孕妇服用后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因此,孕妇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的来说,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简单易行,药性温和,适合在家中进行调理。

然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希望大家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

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

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个月。

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

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

舌苔白滑而腻。

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

稀者为饮,稠者为痰。

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苓桂剂类方鉴别

苓桂剂类方鉴别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棗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

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

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

关于水液代谢:《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气)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

(一)类方:一、苓桂术甘汤(苓桂剂的代表方):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條)伤寒误治,(正治---汗法)。

误吐---伤胃、或者误下---伤脾。

心脾阳气损伤,土不制水,下焦水邪因此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

脉沉紧---病不属表寒,而是里有水饮。

故脉不浮紧。

发汗(犯虚虚之戒)-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

“身为振振摇者”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病机同82条),同属阳虚水停,可用真武汤治疗。

《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

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痰饮重者,病之重心在肾,用真武汤温化。

水寒射肺---外寒内饮(咳喘,吐大量泡沫清稀痰)。

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肺)饮。

小青龙汤-辛温燥烈药过多,不可久用。

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

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

临床用苓桂术甘汤: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

“小青龙汤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

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组成】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胸胁支满,晕眩,心悸,气短;吐痰清稀,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

【证析】痰稀、心悸、气短、目眩是本方主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是此证病机;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是阳虚饮停的辨证依据。

水液畅行三焦,有赖肾的气化,脾的输运,肺的宣降。

今因脾气虚弱,不能运湿,肾阳不振,气化失司,津停为饮,聚于胃脘则胸胁支满,凌于心则心悸短气,犯于肺则吐痰清稀,上干清阳则目为之眩。

何以知为阳虚水停?从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知之。

舌淡为阳气不足证象,苔滑为水饮停聚表现。

“脉偏弦者,饮也”,脉之所以弦者,水饮停于脉管夹层故也。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化气,培中渗湿法。

【方义】《金匮要略》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方是以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本方用桂枝温肾阳以助气化,白术、甘草培脾土以复健运,病因脾肾阳虚,用此振奋两脏功能,正是治病求本之意。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脾,淡能渗湿,既可增强白术、甘草培中效力,又可祛其已停水饮,四药同用,能呈温阳化气,培中渗湿功效。

【应用】1.原著谓:“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阳虚饮停,蓄于胃,则满;逆于上,则气上冲而头眩;误发其汗,阳随汗泄,经脉失其温煦,复为饮邪浸溃,则身为振振摇。

《金匮要略》所谓”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指此种机理。

用此方温阳化气则诸证可解。

2.《金匮要略》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咳痰清稀及眩晕,即据此条而来。

3.又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方。

此方与肾气丸同出一条,说明也有温肾化气作用,注家纯从中阳虚损阐述此方方理,似有片面之嫌。

4.《类聚方广义》谓:”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生云锻,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苢(车前子)尤有奇效。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梅尼埃综合征
郭某某,女,48 岁,患头晕一年多, 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发作。头晕 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 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 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 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治以苓桂 术甘汤2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 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l2g, 服1月痊 愈,以后未复发。(《经方发挥》)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 阳虚者。本方加牛膝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型)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气挟湿,头晕、咳 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病案
视物不清 (飞蚊症) 李某某,女,68岁,其子患冠心病,服中
药治愈。遂有心服中药诊治眼病。双目视物不 清,时有“飞虫”或“苍蝇翅”等,治疗多年 不愈。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肿,大便溏,脉 沉弦,诊为“水气上冲”, 蒙敝清窍,治用苓 桂术甘汤加茜草1Og、红花1Og。服药20余剂, 双目视物正常,停药。半年后,病人出现双视 现象,观其舌脉同前,仍以原法统方调治月余 而愈。随访2年,病未发。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
刘渡舟应用本方的经验
1)在辨证方面 刘老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 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 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 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沉 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 反映水寒为病。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 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 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入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 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中药方剂英文名:Linggui Zhugan Tang
中药方剂汉语拼音:Líng guìzhúgān tāng
【来源】《伤寒论》
【组成】
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甘温解表,苦温燥湿。

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后有大汗之证。

本方适用于外感太阳,表虚易汗者;表实者不宜用本方。

【用法用量】水煎,一日两剂。

【质量标准】
1. 视色:本方粉末为黄白色,以茯苓颗粒和桂枝棒均匀分布为宜。

2. 气味:本品气清香。

3. 性味:本品甘苦微温。

4. 杂质:不得有明显杂质。

【注意事项】
1.忌生冷寒凉、辛辣、饮酒。

2.孕妇、小儿、虚弱者慎用。

3.感冒初期不宜使用本方,感冒症状加重或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3.2 处方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2]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3.3 功能主治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治肾着。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苓桂术甘汤
肾着汤
肾着汤又名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记载于《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2]。
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3]
[返回]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2]
水煎服。
[返回]
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主治痰饮病。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3]
3.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4.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精液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返回]
6.1 方名
肾着汤
6.2 组成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6.3 主治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返回]
7.1 方名
肾着汤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日常养生和各类亚健康】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日常养生和各类亚健康】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日常养生和各类亚健康】郭生白推荐的《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用于日常养生,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人,长期服用可消除各类亚健康,对慢性病调理也有辅助作用。

附录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日常养生和亚健康调理)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以上中药捣碎泡水喝,或者水煎分两次服用。

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

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宜温阳健脾化饮。

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

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

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

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脾阳虚者。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摘录《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原文地址:[转载]苓桂术甘汤——摘自《经方的魅力》(黄煌著)作者:学习中医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可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是以心悸为主证。

茯苓、白术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肿者,是仲景常用的利尿剂。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知此方有利水作用。

因此,本方主要用于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心脏病,尤其多见于以风心为代表的心瓣膜病。

这类疾病出现轻度心衰时可用本方。

此时,既要用桂枝,又要加肉桂,心悸甚者还要加龙骨、牡蛎。

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与真武汤合用。

另外,一些神经衰弱,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也有用此方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茯苓这个方根。

它多用于体质虚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

加上白术即是本方。

加上大枣是苓桂枣甘汤,主治自觉腹主动脉异常搏动者。

腹主动脉异常搏动多见于瘦人,大枣是营养安神剂,方中重用茯苓与大枣以加强镇静作用。

加上五味子是苓桂味甘汤,用于肺气肿、肺心病的咳喘。

此喘为虚喘,多伴有心悸、汗出,我多加麦冬、人参、山萸肉、龙骨、牡蛎。

桂枝甘草茯苓变化之方,其所主之病总离不开心血管疾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苓桂朮甘汤一类方《伤寒论》。

主证证候: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寒饮内停→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它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

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为痰饮,这个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

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从表现来说,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

气机不利,就饮邪随气上逆。

饮邪上逆可以水饮犯肺,短气、咳嗽、胸邪支满。

这是常见的。

饮邪上逆,上干头目,上干清阳,可以头晕目眩。

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像。

这是中焦阳气不足,造成寒饮内停,饮邪阻滞气机,寒饮之气上逆,上逆于心,水气凌心或饮胁迫肺,或饮邪上干清阳所造成。

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说明痰饮较重。

脉弦滑或沉紧,有是寒饮内停,偏于阳虚有寒这种脉像。

从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苓桂朮甘汤是一个痰饮内停中焦,是由中焦虚寒,阳不能化气,水湿内停形成的。

功用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解君茯苓渗湿利水,平冲降逆,臣桂枝温阳化气,佐白朮苦温,能健脾燥湿,使甘草调和诸药,补气气。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

因为水饮内停中焦,而且还突出反应在饮邪上逆,茯苓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平冲降逆。

特别是茯苓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这种冲逆引起的心悸头眩。

对于茯苓这类用法,在仲景使用当中有规律性的反应。

我们前面讲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这种平冲降逆,水气上逆,针对水气上逆这个用法。

在这里做为君药,是全方立足于化饮,通过利水渗湿,当然茯苓还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饮。

方中的桂枝,擅长温阳化气,能温化水液。

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种既能温阳化气,更是平冲降逆的一种基本组合。

《伤寒论》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个平冲降逆,平水气上逆的作用。

但桂枝的平冲和茯苓的平冲,有一定区别。

桂枝往往对寒气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气上逆。

伤寒论演义:16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演义:16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演义:16苓桂术甘汤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来讲伤寒故事。

上一次我们讲到仲景先生,把小牛姑娘的一个远房的亲戚,来借点东西吃啊,这么一个亲戚,路远劳累,多饮伤阳导致的心下悸,欲发奔豚这么一个症状,仲景先生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给她治好了。

小牛姑娘她这位亲戚,这个姨呢,用药之后啊,她无非就是饮水过多,水气过盛了,所以服药后一晚去了很多次厕所,小便一次又一次,自然就把这个水气泄出去了,这个病自然也就好了。

因为这个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啊,效果呢,非常理想。

乡下人虽然穷,虽然条件差,但是都是知恩图报,都是很感恩仲景先生。

所以虽然来一趟不容易,路途遥远,但是感觉仲景先生是救命恩人,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小牛姑娘这个亲戚借到粮食回家之后,没过两天,就又来了一趟。

这一趟是专门来感谢仲景先生的。

当然这个穷人家说实话也没什么好东西是吧,就是在附近山坡上采了点残存的野枣。

自己也舍不得吃啊,要过来给仲景先生送礼嘛,所以还是饿着肚子来的,走了一路。

当然这个天热了,路途遥远肯定还口渴呀。

她吸取上次的教训,上次是渴了就喝,喝饱了又走,再走渴了又喝,喝起来喝得有点过度了。

上次喝水过多导致生病,所以这次呢,她这个亲戚就注意了。

尽管口渴,但是呢,尽量少喝,不再大渴想喝水的时候就暴饮。

所以这次她带着山上采的一点野枣,来到仲景先生这边的时候,仲景先生也是非常地感动。

乡下人,这么朴实,给看个病相当于走了几十里路啊,为了送这么几个野枣,而且家里也没吃的,饿着肚子过来,表达一个感激之情。

那时候的人呀,就是这么淳朴。

所以现在我们医患关系能像古代那样,真正能够做到,医患心心相交,也许很多病不需要吃那么多药,它也就好了。

小牛姑娘这个亲戚,她来的时候走得还是有点急,毕竟她这次来呢不是为了借东西了。

家里临时可以过日子了,只是过来表达感激之情,所以打算快去快回,尽量地快走,尽量早点来还想当天赶回去。

仲景先生呢,就想请她吃顿饭,说你吃了饭再回去。

这个患者呀,坚决不肯吃,她说我来就是为了感谢仲景先生,怎么能让仲景先生请我吃饭呢?这万万使不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
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
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
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
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7 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

”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

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

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性,19 岁,1977 年 l0 月 3 日初诊。

两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苔白,脉沉细。

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 10 克,茯苓 18 克,苍术 10 克,炙甘草 6 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亦大减。

原方增桂枝为 12 克,茯苓 24 克,又服六剂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