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中国大地迅速回暖,并以稳健迅疾的步伐走入世界的前列,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儒家传统思想道德栉风沐雨,在历史的长河里吸收日月精华,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修身养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89-02
历史的车辙缓缓的碾过中国写满沧桑的土地,模糊依稀,早已物是人非,岁月的脚步袅娜的走过五千年的文明,花开花谢,却芬芳依旧,时代的印记清晰的镌刻在民族的纹路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在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世事流转中,华夏儿女在中国的沃野上辛勤耕耘,用思想和灵魂灌溉文化的幼苗,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炫目的文化之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历过王朝更迭,流派争鸣的风雨浪潮,儒家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披荆斩棘,从芸芸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的文化正统,从历史的幽径中一步步走来,带着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携着与时俱进的新鲜气质,走向21世纪这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列中来。
21世纪是一个追求高度物质文明经济理性而自我逐渐迷失的时
代,21世纪的中国是腾飞的时刻,21世纪是华夏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稳定话语权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也无形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清冽的冲击。泛功利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在我们的文化结构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泛功利主义更多的把人作为经济理性动物理解,忽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全面发展,缺乏对个体精神情感的关怀,泛科学主义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诉诸科学,以致科学迷信,强调客观法律制度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而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然而用道德建构的社会才真正具有恒久不变的魅力。
发展是硬道理,道德建设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中国的经济势如破竹,祖国母亲的乳汁养育着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尽其所能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儒家传统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中流砥柱,与时俱进。其根本标准在于生存的需要,道德之为道德固有其规范在,固有其规则在,但其所重皆在于能使人合理而恰当的生长,违反了生长之理,故而违背了道德,盖“天地之大德日生”,和谐的基本精神是共生。和谐不仅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基本权利,还关注人的精神情感,人不仅有物质追求,还有爱和价值的需要,制度管理忽视人的精神,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紧张,缺乏人情味,这就加剧了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中国儒家传统的和谐特别注重的内在和谐,强调个人内在修炼,主张由内到外,由小到大,实现身心和谐,
然后以此为基础,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要成为圣人,君子,必须从自我做起,自思反省,所谓“切问而尽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运用主观认识的能动性,参照他人的表现,了解自我,培养道德品质,如孟子主张的“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这就是反求诸己,又集养浩然之气,这是一种见之于主观的动态修养方式,既是一个心理状态和稳定过程,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培养过程,人人都能由此得到自我发现,调整事端,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道德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北京推为世界的焦点,万众瞩目,渗透着中国人海纳百川的中和精神的方块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汗牛充栋的鸿篇巨制的三千学士,无一不是文化背后的道德支撑起的民族气节和傲骨。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琳琅满目的物质产品充塞着人们的视野,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具有君子之德,应该主忠信,君子襟怀坦荡,重义轻利,仁义和忠恕思想作为君子之行的第一要义,对于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将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重新赋予时代内涵,转化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民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儒家思想中,“荣”,
“辱”。“廉”,“耻”是重要概念,儒家强调明理知耻,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作支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个体是社会的细胞,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的素质提高了,整个民族的道德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人民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将成为衡量道德建设的准绳。
个人修养在儒家传统道德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个人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儒家强调义以为上,主张见利思义,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一种道德标准,儒家的整体道德体系,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道德对人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荣誉感,责任感来实现,人们对道德普遍遵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保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觉悟,一个人如果违反社会道德的要求,就可能带来孤立和羞辱,一个精神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北京暴雨是
天灾对于一个城市的考验,也是对于公民道德一次考验,面对急风暴雨,很多人离开了,很多人倒下了,很多人在路上。首都机场大批滞留的乘客被有序组织的出租车载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是人民的英雄,用自己的义举为社会塑造了道德标杆。
此外,儒家有人能为善的思想传统,人能为善是道德与礼制的基础,儒家人性理论以性善论为主流。和谐本身就是善。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善是应被普遍关注的道德概念,因为善是真正彰显了人性的魅力。命运多舛的祖国母亲在发展的过程中跌跌撞撞,然而,前进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自然灾害的摧残反而激发了民族的大善和凝聚力。雪灾,地震,暴风雨的魔爪袭击中国的时候,十几亿民众的内心沸腾了,冰冷黑暗的世界被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和人情关怀温热了,照亮了。
每个人的道德价值不是只有涉及到民族大义,大善的时候才闪耀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光辉,人立于世,必然会和社会人群产生交集,而真正的君子之德不仅在大灾大难之时崭露头角,而是随时随地恪守道德保持羞恶之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可耻也”。羞恶之心是一种不需要外在的强制而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文化修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反思自己及他人的感受,才能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