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参考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國哲學史參考資料92/9/5 序論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學第三章墨子哲學第四章孟子哲學第五章老子哲學第六章莊子哲學第七章名家哲學第八章荀子哲學第九章法家與韓非哲學第十章戰國至秦之發展第十一章漢代哲學第十二章魏晉玄學第十三章中國佛教哲學第十四章宋明理學第十五章清代哲學序論哲學與中國哲學史1哲學是什麼?.1哲學之名義、貣因、目的.2哲學有什麼用2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1哲學與知識「哲學之所以為哲學,尌是要了解各種學問之相互關係,及其與人生之關係。

……把各種學問,以種種方式之思維,加以關聯貣來,貫通貣來,統整貣來;或將其間可能有之衝突矛盾,加以銷解。

這種學問,可以說在各種學問之間,亦可說在各種學問之上,或各種學問之下。

總之,……即名之為哲學。

」(唐君毅《哲學概論》).2哲學與科學.3哲學與亯仰、宗教3哲學的一般內容(參考吳康《哲學大綱》).1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或方法論(Methodology)----關於知識問題a.邏輯(Logic)----知識之形式原理b.認識論(Epistemology)----知識之質料原理,論知識之內容,狹義的知識論.2形而上學(Metaphysics)----關於孙宙問題a.孙宙論(Cosmology)----探討孙宙之貣源等問題孙宙、空間、時間、物質----自然哲學(Philosophy of Nature)生命之貣源及其性質----進化哲學(Philosophy of Evolution)b.本體論(Ontology)----討論孙宙構成之質料,即所謂實體(Reality)或存在(Being)的問題.3人生哲學(Philosophy of Human Life)----關於人生問題a.弖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討論弖靈之本質及其活動程序靈魂問題、弖靈與身體、意志自由b.價值哲學(Axiology or Philosophy of Value)討論人類行為之事實所表現之價值知識價值----知識價值論(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道德價值----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審美價值----美學或美之哲學(Esthetics or 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宗教價值----宗教哲學(Philosophy of Religion)c.社會哲學(Philosophy of Society or Social Philosophy)----討論人群生活組織及其行為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經濟哲學(Philosophy of Economics)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法律哲學(Philosophy of Law)文化哲學(Philosophy of Culture)、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等4中國哲學的特色5中國哲學的範疇天(道):天、道、元氣、精氣、五行、陰/陽、無極/太極、理/氣、道/器、體/用、無/有、靜/動、一/兩、清/濁、神/形、弖/物、常/變、性/命、健/順……人(道):人、天/人、弖/性、性/情、中/和、理/欲、兯/私、義/冺、善/惡、名/實、仁/義、知/行、頓/漸、經/權、理/勢、能/所、王/霸、末發/已發……6哲學史的目的7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萌芽1殷周之際的轉變----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憂患意識----敬德、明德周書.多方:「惟聖罔念作(則)狂,惟狂克(能)念作聖。

中国哲学史参考文献目录

中国哲学史参考文献目录

专业期刊和重要图书(含电子期刊)参考目录:主要刊物:1、《哲学研究》1978年至今2、《新华文摘》1986年至今3、《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至今4、《中国哲学史》创刊至今5、《近代史研究》1990年至今6、《孔子研究》创刊至今7、《文史知识》1986年至今 8、《求是》1980年至今9、《中国文化研究》创刊至今 10、《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至今11、《人大复印资料》创刊至今 1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0年至今13、《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至今 14、《学术月刊》1980年至今15、《文史哲》1980年至今 16、《马克思主义研究》创刊至今17、《高校理论战线》创刊至今 18、《社会科学论坛》创刊至今19、《历史研究》1982年至今 2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2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0年至今 2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23、《南开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 24、《复旦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25、《南京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 26、《武汉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27、《中山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 28、《浙江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至今29、《山东大学学报》(哲社)1984年至今 30、《黑龙江大学学报》(哲社)1984年至今31、清华同方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32、清华同方数字资源《优秀博硕文库》主要图书文献:1、《四库全书》2、《四部丛刊》3、《四部备要》4、《丛书集成》5、《大藏经》6、《道藏》7、《诸子集成》 8、《新编诸子集成》9、《百子全书》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评传》1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12、《理学丛书》。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整理)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文献选编.

(整理)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文献选编.

原始文献:一.《论语》(节选)(一)论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二)论礼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三)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参考书目,供您参考:
《中国哲学史》(第一卷至第四卷)- 冯友兰
这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现代的哲学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另一部著作,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

《中国哲学史纲要》- 钱穆
钱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这本书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和分析。

《中国哲学史》- 李泽厚
这本书是一部系统而详细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学派。

《中国哲学史》- 王若飞
这本书以清华大学的教材为基础,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内容详实且易于理解。

《中国哲学史》- 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这本书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中国哲学史》- 陈来
这本书是一部较新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不同方面和时期,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参考书进行阅读。

同时,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在线资源,以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哲参考书目

中哲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史专题:参考文献: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道家哲学研究参考文献:《老子》;《庄子》;《管子四篇》;《文子》;《鹖冠子》;《淮南子》、《列子》;《黄帝四经》;《老子旨归》;《王弼集校注》;郭象《庄子注》;《阮籍集》;《嵇康集》;王邦雄《老子的哲学》;周立升《老子的智慧》;王博《老子哲学的史官特色》、《庄子哲学》;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熊铁基《秦汉新道家》;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管子四篇诠释》;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白奚《稷下学研究》;丁原明《黄老学论纲》;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颜世安《庄子评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牟宗三《才性与玄理》;许抗生《魏晋玄学史》;余敦康《魏晋玄学史》;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王弼评传》、《郭象评传》、《嵇康评传》、《儒释道与魏晋玄学的形成》;高晨阳《阮籍评传》、《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等。

魏晋玄学专题四、参考文献:必读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余敦康《魏晋玄学史》作者: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晓毅《嵇康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必读文章: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宗白华《清谈与析理》4.冯友兰《论风流》5.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6.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7.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8.唐长孺《清谈与清议》9.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宋明理学专题参考文献:《周敦颐集》;《张载集》;《二程集》;《朱子全书》;《王阳明全集》;《陆九渊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侯外庐《宋明理学史》;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钱穆《宋明理学概述》、《朱子新学案》;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中国心性论》;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宋明理学》;杨国荣《心学之思》、《王学通论》等。

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写一篇关于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文章,首先要了解刘文英先生的学术成就,他曾教授历史及哲学等,曾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关于中国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刘文英先生和其他一些学者一起,研究了许多古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特点。

在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中,他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其中包括中国哲学演变的全新见解,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深入,并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研究不仅仅限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而且还将其与西方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古代哲
学思想的影响力。

例如,他提出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当今世界的观点,以及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变化等等。

他还提出了许多极具智慧的见解,比如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当代和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习俗等的研究。

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工作量可谓艰巨,并且他的成果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中国哲学及其影响力的途径,这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对我们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巨大的贡献,他的成果将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思考。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内容提要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识总结

中国哲学史知识总结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中国哲学专业 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专业 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专业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专业的参考书目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读物:
•基础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新编中国哲学史》(郭齐勇、冯达文)、《中国哲学史》(郭齐勇)、《中国哲学十五讲》(杨立华)等。

•原著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坛经》、《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传习录》(王阳明)等。

•专题类:《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冯契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忻剑飞、方松华)、《中国哲学原论》(唐君毅)等。

•西方哲学与比较哲学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主编)、《哲学的伦理学》(汤姆.L.彼切姆)、《哲学问题》(罗素)、《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等与中国哲学相关的专题研究著作。

以上书籍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历史、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与中国哲学相关的西方哲学和比较哲学的内容。

当然,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参考书目远不止这些,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来定。

同时,阅读这些书籍时,建议结合注释、译文和相关研究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

611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原创实用版】目录1.611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的背景和意义2.具体的书目列表3.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参考书目正文611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是针对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旨在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权威、全面的参考资料。

这些参考书目覆盖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先秦哲学、汉代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唐宋哲学、明代哲学、清代哲学等。

通过这些参考书目,学习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

具体的书目列表如下:1.《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2.《中国哲学史大纲》(梁漱溟著)3.《中国古代哲学史》(郭沫若著)4.《中国哲学史教程》(陈荣捷著)5.《中国哲学史》(任航著)6.《中国哲学史纲要》(王文琪著)7.《中国哲学史》(张岱年著)8.《中国哲学史》(谢冰淇著)9.《中国哲学史》(李约瑟著)10.《中国哲学史》(陈来著)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参考书目呢?首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参考书。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较为通俗易懂的书籍,如《中国哲学史教程》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可以选择更具学术性的著作,如《中国哲学史》等。

其次,学习者应该结合实际课程和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参考书目。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重要的哲学观点、概念和理论进行笔记和整理,以便于日后的查阅和复习。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学者和研究者交流心得,拓宽视野。

同时,可以关注国内外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以便于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

总之,有效地利用 611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需要学习者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阅读计划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

料 学 家 研 究 成 果 的评 价 上 。评 价 是 研 究 学 术 思 想 的不 可缺 少 的环节 , 其 基 本 的 要 求 是 客 观 。但 从 以 往 学 术 研 究 的实 际 看 , 研究 者 出于x l , - / i  ̄究 对 象 的 好 恶 , 往 往 出现 人 为 地 贬 低 或 盲 目地 拔 高 的 情 况 。《 史论 》 在评 述 史 料 学 家 们 的 研 究 成 果 时 就 突 破 了这 一 点 。作 者 在 评 述 时一方 面充 分 肯定各 位史 料 学家 的成 就 , 另 一方 面 也 绝 不 回避 他 们 的 缺 点 和 不 足 。比 如 对 梁 启 超 研 究 成 果 的评 价 , 认 为存 在着 “ 研 究 视 域 不 纯 粹 ”、 “ 缺 乏 自主 的 学 科 意 识 ”、 “ 史料 方法 尚待深 入 ” 的不足 ; 朱 谦 之相 关研 究成 果 的不 足之处 为 “ 篇 章体 例设计 欠 规范 化 、 科 学化 ” , 史 料学 方 法 的理 论 阐述 “ 不够集 中、 不 够 充
作者 简介 : 王 大观 , 男, 中 国 海 洋 大 学社 会 科 学部 硕 士研 究 生 。 邮 编 : 2 6 6 0 0 3 陆信 礼 , 男, 中 国海 洋 大 学社 会 科 学 部 副 教 授 , 哲 学 博 士 。邮 编 : 2 6 6 0 0 3
1 2 6
作 为一 部 系 统 总结 中 国哲 学史 史 料 学 发 展 的著
称为 “ 现 代 学 者 研 究 中 国哲 学 史 史 料 学 之 总 成 绩 ”。通 读《 史论 》 一书, 笔者认为具有 这样几个方 面的特色 。
第一 , 创 新性 。
家, 比如 冯 友 兰 、 张岱年 、 萧 蓬父 等 , 哲学 史 研 究者 在 将其作 为研究 对象 时 , 往 往偏 爱其 哲学 思想 而忽 视他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_读_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_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_读_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_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5-05May ,20152015年第3期NO.3,2015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和基础。

试图进入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必须先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有相当的了解。

近百年来,有很多学者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石峻、萧?父等。

要掌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成就,就必须全面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系列成果。

然而,与此相关的著作和资料书太多了,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系统地把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呢?最近出版的曹树明的新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史论》)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有一部很有影响的文献学著作,名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据此,该书也可以称为“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总成绩”。

通读《史论》一书,笔者认为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都会在研究内容或方法上有所创新。

《史论》一书在很多方面就实现了创新性突破。

从总体上看,《史论》的选题本身就是一项重要创新。

在该书出版前,很少有学者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路径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反思。

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学者所做的相关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的评介,比如《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读后》、《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先秦两汉的著编体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读后感》;二是新的史料学著作对前人成果的简单总结,比如《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对冯友兰、张岱年、刘建国、萧?父史料学著作特点的概括。

这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完善以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都偏爱哲学思想,对文献性质的史料考证或史料列举等内容提不起足够的研究兴趣,或者由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基础性质而认为它是一种水平偏低的研究,从而对之不屑一顾。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 二、《老子》的版本问题 三、《老子》音释 四、结语
一、版本与篇目 二、内外篇之关系 三、各篇著作时代 四、庄子三派
桓谭的著作 王充的著作
《列子》伪书考证 魏晋思想与弘明集》中所见三教思想斗争之一般内容 《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中三教斗争史料
《宋元学案》批判 《明儒学案》批判 《学案小识》批判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史料 太平天国思想史料 戊戌维新思想史料 辛亥革命思想史料
Ⅰ.古代哲学 Ⅱ.中古哲学 Ⅲ.近古哲学 Ⅳ.近代思想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其 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中国景教》等。
目录分析
1
出版说明
2
第一讲史料学
3 第二讲殷商哲
学史料
4 第三讲中国人
的智慧—— 《易经》
5 第四讲 《老子》
史料学
第 五 讲 《 庄 子 》1
书之考证
第六讲桓谭与 2
王充的著作考
3 第七讲 《列子》
书与魏晋清谈 家之关系
4 第八讲 《弘明
集》之研究
5 第九讲四朝
“学案”批判
第十讲近代 思想史料选

附录古典哲 学著作要目
什么是史料学? 什么是哲学史史料学? 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中国哲学史起源考 殷商史料试探 甲骨文字中的哲学史料
《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 《易》学的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参考教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刘文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萧萐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刘建国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冯友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三联书店1982《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商聚德、韩进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文献学参考书目文献学一般《校雠广义》(目录、典藏、版本、校勘)程千帆·徐有富著 1998·济南《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 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 1985·北京《中国图书史》陈力 1996·台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 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 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 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 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 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 1989·重庆《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 1994·北京《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 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 1930,1967·台北《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 1984·兰州《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 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 1986·北京《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 1974·东京《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 1987·兰州目录学《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 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 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 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 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 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 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 1990·北京《古书通例》余嘉锡著 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 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丌健·赖茂生编 1985·北京《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 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 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 199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 1993·北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 1972·台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 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 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 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 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 1989·上海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 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 1983·北京《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 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 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銮·顾美华点校 1987·上海《文献通考经籍考》上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 1985·上海《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 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弨订正《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 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辩证》1-4 余嘉锡撰 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著 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 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 1990·杭州《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钰等编 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 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 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 1959,1979·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 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 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 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 1980·上海《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 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 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 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 傅增湘撰 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瞿凤起校点 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 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 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 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 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 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 1997·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 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 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 1994·杭州《汲古阁校刻书目》《澹生堂藏书目》《道藏目录详注》藏书家·藏书史《江浙藏书家史略》吴晗著 1981·北京《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资料》李希泌·张椒华编 1982·北京《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袁 秋·曾季光主编 1997·北京《历代藏书家辞典》梁战·郭群一编著 1991·西安《宋代藏书家考》潘美月著 1980·台北《近代藏书三十家》苏精著 1983·台北《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徐雁·王燕均编 1990·成都《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郑伟章·李丌健著 1986·北京《中国藏书家考略》杨立诚·金步瀛编俞运之校补 1987·上海版本考·著作考《版本学概论》戴南海著 1989·成都《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 1990·北京《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著 1984·北京《古籍版本鉴赏》魏隐儒著 1997·北京《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撰张秀民校 1987·天津《汉籍版本入门》陈国庆著泽谷昭次译 1984·东京《荀子版本源流考》高正著 1992·北京《两浙著述考》上下宋慈抱原著·项士元审订 1985·杭州《浙江文献丛考》洪焕椿著 1983·杭州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 1982·北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孙楷第著 1958·北京《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上下朱一玄编 1986·太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订稿(初稿)》大冢秀高编 1984·东京《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编 1982·北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柳存仁编著 1982·北京《小说考证》上下蒋瑞藻编·江竹虚标校 1984·上海《水浒书录》马蹄疾编著 1986·上海《古小说简目》程毅中著 1981·北京《小说书坊录》韩锡铎·王清原编 1987·沈阳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 1985·北京《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崔建英编 1986·北京《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骆兆平编著 1982·北京《稀见地方志提要》上下陈光贻撰编篡史·印刷史《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 1986·北京《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顾力仁著 1985·台北《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 1991·北京《四库全书篡修考》郭伯恭著 1937,1967·台北《四库全书篡修研究》黄爱平著 1989·北京《四库全书答问》任松如著 1988·成都《四库全书荟要篡修考》吴哲夫著 1976·台北《类书流别》张涤华著 1985·北京《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著 1982·北京《中国类书总目初稿》庄芳荣编 1983·台北《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 1989·上海《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编著 1984·北京《雕版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 1990·北京《活字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 1990·北京《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肖振棠·丁瑜著 1980·北京《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邱陵编著 1984·哈尔滨《宋元书刻牌记图录》林申清编著 1999·北京校勘·考伪·禁书《校雠学》胡朴安·胡道静著 1931,1991·上海《校勘述略》王云海·裴汝诚著 1988·开封《校勘学史略》赵仲邑编 1983·长沙《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 1987·北京《校雠学史》蒋元卿著 1935,1967·台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 1980·上海《朱熹辨伪书语》宋朱熹撰开明书店编译部编 1969·台北《四部正讹》明胡应麟撰顾颉刚校点 1968·台北《校史随笔》张元济著 1937,1981·台北《销毁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清乾隆中官撰用光绪九年刊咫进斋丛书本影印1972·台北《清代禁毁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清姚觐元编·孙殿起辑 1957·上海《清代各省禁书汇考》雷梦辰著 1989·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