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中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中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一、建立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将在中学教育课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公民责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实施德育纲要,我们将加强对中学德育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同时,建立德育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工作。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进行全面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加强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加强家校合作,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育人合力。
六、建立德育宣传教育平台。
我们将建立中学德育宣传教育平台,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宣传渠道,加强德育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七、加强德育监督和督导。
为了确保中学德育纲要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加强德育工作的监督和督导,建立健全的督导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全面提升中学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为中学德育工作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七年级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德育工作计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学生的历史老师,我深知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七年级历史德育工作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1. 通过历史教学,传授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的道德典范,如孔子、孟子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
3. 借助历史故事和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德育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庄严和伟大,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2. 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1. 设计合理的德育评价指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德育表现,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等方面。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德育表现,定期进行个人成长报告,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3. 定期组织德育评比活动,表彰优秀学生和班级,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五、加强师生沟通与合作1. 定期组织德育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
2. 组织家长会议,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建立德育工作宣传栏,及时发布德育工作动态和学生的优秀事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王朝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时期的重要王朝和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和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的各个重要王朝及其特点。
2. 难点:理解不同时期的王朝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包含古代中国王朝演变的时间轴、图片等资料。
2. 材料:《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
3. 实物:古代中国的王朝时期的遗物、文物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王朝演变过程,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期的重要王朝及其特点,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延伸: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王朝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4. 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5. 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王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历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案教学内容: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了解丝绸之路对于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现代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启示。
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入丝绸之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1.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分析丝绸之路对于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小组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进行研究和讨论;2.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鼓励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现代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启示。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读后感或者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思考丝绸之路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资源准备:1. 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2. 小组研究和讨论的材料。
评估方法:1. 小组合作完成的报告成果;2. 学生展示、讨论和提问的表现;3.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2. 如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
初中历史课教案德育

初中历史课教案德育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 商、周时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成就;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历史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4.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2. 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1. 商、周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2. 商、周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合作法;3. 观察体验法;4. 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2. 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讨论合作(15分钟)分组讨论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共同探讨商、周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观察体验(10分钟)观察商、周时期的文物、遗址或书籍,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
五、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商、周时期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总结(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商、周时期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写作或研究任务,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培养了爱国主义和历史意识,提高了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同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应继续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历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风气多元、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辨别历史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通过教学案例、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落实教学方案。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 进行教学实施。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其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4. 效果评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高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五、总结。
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德育实施方案,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道德观念,提高其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一、历史学科德育研究范畴(一)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
通过历史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为鉴,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二)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调整个人或群体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世界意识世界意识的含义是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包容性程度。
通过历史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四)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个人的特质和品质的反映。
通过历史学习,应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初中历史学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表二、历史学科德育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说明1.本纲要制定的依据为修改后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本纲要在“德育研究范畴”中仅列出本学科德育的要点,其他德育内容,诸如民主与法制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审美意识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
历史德育教学实施方案

历史德育教学实施方案一、前言。
历史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历史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历史德育教学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三、实施方案。
1. 课程设置。
在历史课程中,要注重融入德育元素,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历史文化素养。
4. 评价方式。
在历史德育教学中,评价方式要注重综合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和历史思维能力。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个人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四、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历史德育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的历史德育教学实施方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三历史德育实施方案

高三历史德育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高三学生是整个学校中最需要德育引导的群体之一。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三历史德育实施方案,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历史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施内容。
1. 多维度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历史文化展示、历史影视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案例分析,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3.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历史文化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5. 德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施方法。
1. 教师引导,教师要做好德育教育引导工作,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3. 多方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五、实施效果。
通过高三历史德育实施方案的落实,将会取得以下效果:1. 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2. 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树立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
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历史学科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工作目标1. 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爱国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具体措施1. 课程内容整合:将德育元素融入历史教学中,确保每堂课都包含德育教育的点。
2. 主题教学活动:定期组织与历史相关的德育主题活动,如历史人物故事分享、历史事件讨论等。
3. 课堂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4. 德育资源开发: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开发丰富的德育教学材料,如历史纪录片、在线展览等。
5. 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6. 评价机制完善: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德育表现纳入综合评价中。
四、实施步骤1. 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德育教学计划,明确每单元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2. 教学过程中:定期检查和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3. 学期末:总结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为下一学期的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预期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六、监督与评估1. 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
2.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
3.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七、资源保障1. 确保德育教学所需的教材、资料和设备齐全。
2. 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以提升其德育教学的专业能力。
八、总结与反馈1. 学期末对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成效,找出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初步了解,讨论他们的优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几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如何将历史人物的优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情感升华(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2. 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师总结,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提醒学生注意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示要将历史人物的优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贡献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初中教师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历史德育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历史素养和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3.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工作内容1. 强化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 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具体措施1. 配合历史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的培养。
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 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竞赛,如历史知识竞赛、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 开展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丰富校本课程设置,增设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四、工作保障1. 健全师生活动开展机制,建立健全的历史德育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与任务,确保历史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历史教育水平和德育水平,通过研修、培训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合力。
学校可以主动将历史德育工作与家长会、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历史德育工作。
五、评估和总结1. 定期对历史德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收集和统计工作,了解历史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六、工作总结历史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
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德育教育目标:一、打牢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学科是促进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打牢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
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专题课程、历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了解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释放学生个性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验和经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队精神,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也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从而对德育教育目标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鼓励学生思考和发问鼓励学生思考和发问是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还要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人物的成长以及他们的背后的了解,孵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发问时的价值,并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历史中的教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四、营造好的课堂氛围营造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温馨、和谐、开朗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增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历史的德育计划

历史的德育计划一、背景介绍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情,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德育计划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目标和任务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认识到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公正和平等、勇于承担责任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道德典范和道德败坏的例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包括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勇于正义等。
3.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实施步骤1. 课程设置: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历史课程的学时,并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历史课程中,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中的道德问题。
2. 教材选择:选择符合德育要求的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准确,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的道德考量。
3.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 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源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5. 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估,包括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道德判断、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等。
四、预期效果1. 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历史的德育计划,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中的道德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历史的德育计划,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具备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历史学科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描述、辩证阐释的学科。
历史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客观性应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应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反思历史、汲取智慧的能力。
(二)民族性历史也是民族兴衰的发展史,民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属性。
历史课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客观呈现文明变迁及民族奋进的历程。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观、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世界性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树立和而不同、相互学习的历史观。
(四)人文性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具有人性启蒙的重要价值。
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养成人文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德育范畴(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分析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深对重大科学发展、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认识,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从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积极的人生观。
历史德育刚要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解读研讨学科德育是我们课题教学中应该遵循主原则,请阅读本学科德育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且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我们的历史教师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神圣而伟大、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发掘和提炼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以提高德育效果。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首先,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应明确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
学生应该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偏不倚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贡献和错误。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再次,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能够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参与政治活动,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能够正确地评价和选择政治领导人和政治制度。
最后,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应该能够发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只有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初中历史德育实施方案

初中历史德育实施方案一、前言。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明素养。
因此,历史德育在初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历史德育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以期为广大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明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实施方案。
1. 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氛围。
通过布置历史主题墙、历史人物展示、历史文物展览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践化。
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3. 强化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
4. 加强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素养教育等内容,使历史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5. 营造积极向上的历史学习氛围。
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主题演讲比赛、历史文化节等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历史,弘扬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德育教育能力。
2. 完善学校历史教学设施和资源。
学校要加强对历史教室、历史实验室、历史教学资料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和资源条件。
3.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历史德育实施方案

历史德育实施方案历史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教育,更是对学生品德和思想素养的培养。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历史德育实施方案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历史德育实施方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
历史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这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来达到。
其次,历史德育实施方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讲解,同时也要注重历史人物的塑造,通过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传记来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历史德育实施方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除此之外,历史德育实施方案还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传授历史知识,也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和历史文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历史德育实施方案还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历史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历史德育实施方案应该注重改革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课堂表现、项目研究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总之,历史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历史德育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历史德育的实施方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历史学科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描述、辩证阐释的学科。
历史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客观性
应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应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反思历史、汲取智慧的能力。
(二)民族性
历史也是民族兴衰的发展史,民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属性。
历史课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客观呈现文明变迁及民族奋进的历程。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观、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
演进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世界性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树立和而不同、相互学习的历史观。
(四)人文性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具有人性启蒙的重要价值。
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养成人文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德育范畴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分析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深对重大科学发展、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认识,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
用,并初步学会从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积极的人生观。
(二)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自强不息的求索创新精神、前仆后继反侵略的抗争意志等优良传统,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
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国民优良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类历史自身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精神逐步得到体现发扬的过程。
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加深其对人的尊严、价值的深切体认,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关切。
(四)民主法治
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公民素养教育资源。
人类步入近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
通过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历史过程的学习,通过世界近现代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捍卫人权而付出的努
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观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热情。
(五)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型文化的核心精神,包含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
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六)世界意识
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相互依赖、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与能力,树立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观念。
三、实施建议
四、评价案例
德育评价既是对学科德育效果的检验,其本身也是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要明确评价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
评价应密切结合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发
展的信息,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效果。
教师要不断对评价方案与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学科德育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
现依据上述德育范畴,相应给出评价案例数则,以供参考。
案例一:“感怀五四精神”主题报告会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别从“文字描绘中的五四”“影像记录中的五四”“歌曲吟唱中的五四”等方面,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
2.在全班学生中推选出数名代表,分别做“我心目中的五四精神”主题报告。
3.报告完毕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2.评价方法:观察法、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是否对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与敬佩之情。
(2)是否将认同与敬佩之情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树立刻苦学习的意识。
(3)是否有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的意愿,表现出对当下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案例二:“民主法治的天空”演讲比赛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近现代民主法治历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民主法治进程的认知基础,以及对民主法治精神的感受与体验,据此设计演讲比赛的选题范围、比赛要求和规则。
2.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民主法治的案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文献为线索,梳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参考中国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联系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等内容。
3.推选出每个小组的参赛代表,教师指导参赛选手撰写并修改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加强对民主法治的理解,增强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民主法治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对民主法治的内涵理解是否准确。
(2)是否充分认识到民主法治的确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是否表现出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强烈意愿。
案例三一封信带来的启示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史料:《抗日英雄的妹妹给侵略者妻子的一封信》
1938年,空军英雄陈怀民撞向日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此时,人们发现了日机驾驶员高桥的妻子写的劝其珍惜生命的家信。
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了这样的回信:
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中日两国人民竟是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
……目前我能向你说的,即是任何国家,若不能控制它的疯狂的侵略野心,这些悲剧是永不能停止的……
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
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我家里的父母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女儿一般。
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沉浸在年轻人的热情里。
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2.介绍这封信在当时的世界上产生的影响
这封用血泪写成的信,在当时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舆论武器,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真诚愿望。
让全世界看到中日之间的这场战场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义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胜利。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无人能及陈怀民和陈难一家,而为什么恰恰是这样一家人在刚刚被日本法西斯夺去亲人的时候展示了这样的胸怀?
3.小组讨论:是什么促使陈难超越个人怨恨,盼望有一天能和敌国的人民“互相友爱”地握手?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被侵略国和侵略国的人民同样带来了灾难。
正是这种灾难唤起人内心深处对和平、对人类友爱的渴望。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关爱生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人文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能全面辩证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
(2)能深刻理解人类之间亲情、友爱力量的伟大。
(3)能理性地树立关爱生命、珍惜人类和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