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选择--比较·体验·诵读
工程招标公告范本标题:工程招标公告范本引言概述:工程招标公告是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的重要文件,它是招标人向潜在投标人发布招标信息的文书,内容包括招标项目的基本信息、招标条件、投标要求等。
一份规范的工程招标公告能够有效地吸引优质的投标人,保障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工程招标公告的范本内容。
一、招标项目基本信息:1.1 项目名称:明确标明招标项目的名称,以便投标人准确理解招标范围。
1.2 项目地点:说明招标项目所在地,方便投标人了解项目具体位置。
1.3 项目规模:介绍招标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包括工程面积、工程量等。
二、招标条件:2.1 资格要求:明确投标人需要满足的资格条件,例如注册资质、经验要求等。
2.2 投标文件要求:详细说明投标人需要提交的文件清单和格式要求。
2.3 投标保证金:说明投标人需缴纳的保证金金额和支付方式,保障招标过程的严肃性。
三、投标要求:3.1 投标截止时间:明确投标截止日期和时间,确保投标人按时递交文件。
3.2 投标方式:说明投标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递交投标文件,如邮寄、送达等。
3.3 投标评审标准:概述投标评审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
四、招标公告发布:4.1 发布媒体:说明招标公告将在哪些媒体发布,如报纸、网站等。
4.2 公告期限:明确招标公告的发布期限,确保投标人有足够时间准备文件。
4.3 补充公告:如有必要,说明是否会发布补充公告,以便及时通知投标人。
五、联系方式:5.1 招标人联系信息:提供招标人的联系方式,方便投标人咨询和沟通。
5.2 招标文件获取:说明投标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招标文件,如网站下载、邮寄等。
5.3 其他事项:如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可以在联系方式中详细说明。
结语:一份规范的工程招标公告范本能够为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确保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为编写工程招标公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现代文阅读品味语言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品味语言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学作为一项关键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品味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语言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阅读品味语言教学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一、目标明确,理论引领语言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阅读品味的培养是主要任务,同时注重学生对现代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此外,也要关注学生对作品主题、情感和思想的感受与思考。
理论引领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需要熟悉各种现代文体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阅读中的审美价值与人生意义。
二、选材精准,注重多元文本语言教学设计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本,并注重多元性。
通过引入不同文体、不同题材和不同作者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
除了经典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引入新闻报道、广告语言、网络文本等当代文本,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课堂活动,激发思考与表达在语言教学设计中,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阅读品味提升的关键环节。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文本中的人物,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和背景;还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相互倾听,交流感受和理解。
四、写作训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书面表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比如写文章、写读后感、写评论等。
同时,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评价方法,全面多元语言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还要关注教学评价。
评价应该贴近教学目标,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味。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来表达和深化。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阅读中,(一)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感知语言能力,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景,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愈《进学解》)。
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
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以朗读为突破点,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当我们诵读和赏析后,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之中,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
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
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设题意图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从“侍坐”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
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
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
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已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
品味语言
品味作品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
五、生活体验法 学习、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要从生活方面去体 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 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其义, 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 自我的、独特的体验。
例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听诵读录音,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学 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接着,教者让学生默读深思、分角色诵读,诵 读最能揭示小珊迪美好品质的句段。 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小珊迪的同情、赞扬的 炽热的感情来诵读全文。 —— 《小珊迪》 小珊迪》
例
《 春》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 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 ━━━清新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 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平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 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 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例
《春》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妈 妈抚摸时的感受好吗?(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 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 的温暖、柔和、宜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师:(学生沉默不语,片刻后追问)描写春风却大 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描写恰 到好处。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会不会有这样“婉转” 的 音乐?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教给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方法
教给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方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语言,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语言描写,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读:一横向比较,感知差别众所周知,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说话的形式是不同的。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截然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两人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时,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他们两人对别人和自己的称呼有什么不同?学生从文中就可以看出:廉颇说话必先“我”怎么怎么,称呼蔺相如都是直呼其名,显然有不敬之意。
不仅如此,还说蔺相如“素贱人”。
连出身也搬了出来,更突出了廉颇对蔺相如的鄙视和侮辱。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细看蔺相如的语言,一句一个“廉将军”表现出他真心诚意地敬仰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他对自己却直呼姓名。
这样不同的称呼,就把廉颇的居功自傲和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很鲜明了。
其次,两人说话的内容重点又有何区别呢?学生反复研读两人的语言内容就能明确:二人说话的内容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廉颇说话的重点是自己的赫赫战功和自己的不服气,以个人私利为中心。
蔺相如说的是如何抵抗强秦,保卫赵国,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是“先国家之急”,顾全大局也是他的个性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人物的语言形式、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同舞台上的人物,不用老师说,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人物的语言,人物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
二纵向比较,准确感知人物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
品味语言的方面
为什么要品味语言语文课的目的是学生学语言,即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语言是语感教学最主要的特征。
而课文的思想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真情。
作者是先有情思而后成章,读者是看了文章再体味作者的情思。
我们要学会敲击文本,倾听文本中间发出的每一个音符,探寻文本中可能的每一个裂缝,让我们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拨动生命的琴弦,让自己最终在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乐的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成为行动的主体。
品味语言的角度: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
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品味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会心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因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主动探索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
(要选好点,比如说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表达技巧等)一、咀嚼法所谓的“咀嚼”就是细细品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词。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三、朗读品味法进而感受到它的情境、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
四、生活体验法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立足于文本,又联系实际生活,使“假懂”变成真懂,对语言有感性的认识。
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
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其方法一是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二是品味语句。
标签:语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呢?我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那就是:品味词语和品味语句。
一、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这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方法。
品词可以从词性方面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
比如《社戏》一文中通过“跳、拔、点、磕、架、踊跃”等动词的品读小伙伴们的特点及看戏心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苏州园林》中通过“艺术、技术、标本”等词语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珠光宝气、俯仰生姿”等词语来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黄河颂》教学中抓住“望”、“奔”、“掀”、“劈”四个动词以及“澎湃”、“万丈”等形容词来感受黄河惊涛澎湃的雄伟气势。
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具体方法有一下四点:(一)在替换比较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的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在词语上的正确运用。
(二)在前后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的运用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从词义上理解词语运用的表达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精品文档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精校WORD版)
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该继续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言语实践。
而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品味语言。
下面谈谈品味文学语言的几种方法:一、注重朗读,以读带品。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和特级教师洪镇涛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视朗读为习得语感能力的必由之路,主张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涵泳品味、感悟融通、积淀言语。
我们十分欣赏这种与古代语文教育中虚心平气、优游品味传统一致的阅读教学法,它朴素而有真味。
当然,朗读应该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地说,可以有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组内读、个人自由读等多种方式。
比如,为了调动班级的气氛,可以让学生齐读。
那些情绪高昂的文学作品就很适合齐读。
学生在齐读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融入文本中,体会语言的味道,感悟背后的情感。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学生就可在齐读中读出气势,感悟到诗人对自由的热切向往。
杜甫的《登高》就适合个人读,才可以读出其中的感伤、凄凉的味道。
话剧最适合分角色读,学生通过读体会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二、改变语调,体味区别有些语句一味让学生读,学生还一时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感受其中的不同,然后把握文本中的语言味道。
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雷雨》中用的很多的是哦字,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读出不同,揣摩潜台词。
下面举几个例子:(1)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2)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3)哦。
(4)哦?你说说看。
(5)(苦痛)哦!(6)(汗涔涔地)哦。
上面都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台词,同样的哦,不同的语气可以有不同的意思:(1)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停顿稍短;(2)周朴园处在回忆中,停顿稍长;(3)一般性应答词,停顿短;(4)表示惊奇,声调上扬重读;(5)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窘态语,可以短促重读;(6)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
品味语言
句子赏析(品读)方法指津:(1)词语角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
(2)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
(3)其它角度:①特殊句式:长短句、整散句、变式句、反问句、排比句、双重否定句等。
②语言风格:朴实自然类、生动优美类、意蕴深刻类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④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⑤表现手法:象征、讽刺、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1、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采用何种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2、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采用何种描写方法(1)他从破衣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3)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3、分析划线词语或句子的内容(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屠户的神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屠户______ 的心理。
(4)父亲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外貌。
4、牛刀小试: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
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4、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
教给学生几种品读的方法-教育文档
教给学生几种“品读〞的方法品读是在熟读根底上深入阅读的一种方法。
所谓品读就是通过潜心体味到达对言语作品深入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言语经历,将言语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构造,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历。
要做到涵泳品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比照探幽,品味语言比照是认识事理区分优劣的有效手段,比照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向纵深开展过程。
比照探幽是师生双方积极的心智活动。
教师应发现言语的开掘点,从而精心设计出比拟思路。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品味言语,增强语感。
第一,词语运用之比照。
汉语中存在着很多同义词,同义词在程度*围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总是存在差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来比拟,可显示出原句中词语的含义、作用及不可移易处,并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差异的敏感性。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历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
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
在语感教学中,应注意比拟分析词语的细微差异,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华,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精华,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深层奥秘的审美洞察力。
巍巍在"我的教师"里面说:“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发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中的“狡猾〞本意是贬义词,在这里就不是贬义的了,只是来说明儿童的得意,能更好的表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第二,不同句式之比照。
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用反问句还是用陈述句;是用常句式还是用变句式;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都是很有讲究的。
在语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拟不同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微妙。
浅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五种方法
浅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五种方法一、动作演示法它是一种以直观的方法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的方法。
即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表演,从而品味出语言的甘味,并且从中受到感染。
如《范进中举》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来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文字可谓描写得细致入微,造词精妙,讽刺意味十足,有力地刻画了胡屠户贪婪爱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那么怎能使学生很好地理会呢?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动作演示的方法。
首先请学生回答这一段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划出相关的动词,接着请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动作的模拟表演,最后请一同学上台演出。
这个学生握紧拳头一舒一缩,绘声绘色的表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起来,学生兴趣大增,教室气氛活跃,学生很快领会了屠户那种见财心喜、假意推入、口是心非的内心活动,体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比较法把作品中所用的词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比、咀嚼,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以获得美感的方法。
运用比较法,便于求同求异,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具体方式如下:1.删除即指导学生有意删去用得准确的词语,然后比较原句与删去某些词语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如《孔乙己》一文写道:“大约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掌柜正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两个平淡无奇的词语的分量与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删掉了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词举足轻重的作用。
“忽然”表现了掌柜是见到欠钱的粉板才意识到世上还有一个孔乙己的心理,反映出孔乙己是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仍然”传神地说明掌柜对孔乙己生或者死的漠不关心,表现了掌柜的自私、冷漠。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品味语言
二、语言风格
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 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 感情。
•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 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 笛人之心。
•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 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 别的痛苦。
•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 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 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 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 ‘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 无余,所以“长”;一个“圆”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一个“圆”和“直”, 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气欲坐月蒸济观湖无垂云水 舟 钓梦平 楫 者泽, , ,,涵 端 徒波虚 居 有撼混耻羡岳太圣鱼阳清明情城。。。。句仿湖放三写佛的在、出广滋“四了大养岳句湖的哺阳实的沼育城写丰 泽 。 ”湖厚 地 而 上。的 带 “ ,“蓄 都 波 衬气积 受 撼 托蒸, 到 ” 湖”句 的 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 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 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 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 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 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 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
f) 6 对材 料 中的某 个 问题 或某 种社 会 现象 谈谈 参 考文 献 :
自己的观 点或感 受 。 仿 句式 造句 。 模 这是 近几 年来
流 行 的 主观性 试题 . 没有 固定 的答 案 . 活性 很 且 灵
高。 学生 一般 都 比较 害怕 这类题 目。 宜把评 分标 准 版 社 .
忍 的特 点 放 着 罢 ! ” 加 以 品 味 , 会 发 现 表 达 效 果 上 差 别 以诵 读体 会 又 如作 者 在表 现 北 京 人 “ ” 再 就 引用 了 自己写 过 的小 说 中 的人 物对 话 , 下文 中 就 大 了 前 一 句 比 后 一 句 语 气 更 显 得 急 促 . 情 更 时 . 心
阅读 教学 中一定 要 引导 学生 在 品味 语 言 时要 联系 “ ・ 二 ” 革命 政 变 . 作者 陷 人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四 一 反 使 语 境 而不 能脱 离语 境孤 立地 分析 所谓 语境 . 是运 迷 惘和 困惑 之 中 。那 种 白发 的战 斗热 情 受 到 了沉
用 语 言 的 环境 。 括 内部 语 境 ( 文 章 中心 、 下 重 的打击 。还有 , 包 如 上 从作 者 当 时的 家庭 境 况来 看 。 他 文等) 和外 部语 境 ( 会背 景 、 社 文化 背景 、 际关 系 刚从 南 方 回到北 平 , 徙 之 乱 、 济 之 苦 , 不 使 人 迁 经 无 等) 。先说 联 系 内部语境 , 可联 系 中心 , 系上 下文 他 感 到气难 舒 、 难静 。 样一 联 系 自然也 就理 解 联 心 这
笔 者 也经 过 自己的 整理 教给 学生 。
得分点 , 笔者认为强化训练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国
1叶 圣陶语 文教 育论 集 . . 2 张鸿 苓 主 编 . 文 教 育 学 .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 语 北 3 韦志成 . 代 阅读教 学论. 西教 育 出版社 . _ 现 广 4 司马 鞍 . 实和深 化语 言 教 学 . . 充 中学 语 文教
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课程建设成为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语文课型也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半壁江山,而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帮助极大,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哪些呢?品味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语言所支撑出来的世态万象、人文风景,足以让我们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美丽,读出人生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和老师们共交流。
一、诵读中品味朱自清说“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熹说诵读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司空图说的“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角色,把课文巧妙地整理成合适的朗读材料,对文段的诵读做了这样的处理:(男领)看!--(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品味语言内涵,注重词语运用
品味语言内涵,注重词语运用【摘要】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达,更是一种深刻的意义和情感传达方式。
在使用语言时,我们需要注重品味语言内涵和词语运用,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还能展现我们的修辞技巧和文学造诣。
语言内涵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体现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而词语运用的艺术则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生动。
语言的表达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是展现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性,而在文学作品中,词语的运用更加突显作者的文学功力和情感表达。
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语言品味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展现出语言的美感和魅力。
要想提升语言品味,除了积累词汇和修辞手法外,我们还可以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语言内涵和词语运用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味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关键词】品味语言内涵, 注重词语运用, 语言内涵的重要性, 词语运用的艺术, 语言的表达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的词语运用, 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如何提升语言品味, 语言的美感.1. 引言1.1 品味语言内涵品味语言内涵是一种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敏感和理解,是对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体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而品味语言内涵则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言辞之间的微妙之处,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品味语言内涵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其他表达形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品味语言内涵,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品味语言内涵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和提升的能力。
1.2 注重词语运用注重词语运用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
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
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
“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如何品味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
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味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一、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
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
如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
二、品味修辞法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
把握修辞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如读贾平凹的美文《延川城》:“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警。
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强,枣大羊肥,那一定会俗不可耐。
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
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为这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树木的丰满。
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
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景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
三、填补空白美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像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
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着天地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波涛翻涌。
四、比较揣摩法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越。
如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思想态度迥异。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味,便可敲开文学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美。
重视语言品味回归语文本色泗安镇中学赵小兰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语文课程本位迷失的现象。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呢?本文将联系自己的认识及课堂实践并截取几位老师上课的精彩片段,简单归纳一下几种技法。
关键词:语言品味方法毋庸置疑,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简单的方块字的巧妙组合可以构建一个神奇的语言国度,其中玄奥即使我辈白首穷经也未必能真正领悟的。
汉语之美展露在我们中学生面前的不过是薄纱一角。
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就是要带领孩子们在含英咀华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情操。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刘国正)。
然而冷静思考前阶段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状态,有必要反思几种现象。
现象一:一堂语文课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上网查阅资料,分组活动后有的同学忙,有的同学走走看看什么也不干。
现象二: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便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小组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是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无人开口。
反思: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还有就是一定强调小组讨论,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
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坐下来,静静地读一会书,静静地品味文章呢品味语言呢?品味语言是打开文学秘密之门的钥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分析文章如果放弃了品味语言,就意味着失掉了文章最美的灵魂。
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语言的品味呢?以下便是几种方法举例:一,酌。
这里所谓“酌”是指推敲句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这些词犹如沙砾中的珍珠一句子因之而显光彩。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
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古人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僧敲月下门”之中对“绿”,“敲”二字的推敲佳话。
现在的我们虽不必提倡苦吟工夫,但我认为抓住一些特别的字词就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巧劲走进文本。
如《散步》一文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师问:“你从哪个词可以感到母亲身不好?你感受到母亲身体不好到什么程度?”文字是生命的酒,一个“熬”字不知包含了多少关切,多少恐惧!让学生品味一个“熬”字就能马上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风烛残年的母亲的深深的关切及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之情。
再如鲁迅《孔乙己》中当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众人打趣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从口袋里排出九文钱”一个“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只是动作,还有动作者的神态,当孔乙己把九文钱一个个地排在台子上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心里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
这个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对那些嘲笑者有力的回击,也可以想见孔乙己那可怜而又微薄的自尊。
二,比。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