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综合防雷接地设计

合集下载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 2. 引导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
导电体)。 接地的两种结构型式:
A型(单独的水平/垂直接地体) B型(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或围绕建筑物的环型人 工接地体)
接地分析(1)
l 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 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l 地分为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和重复接地。
l 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子:
l
影响接地电阻的最重要因素是接地电极周围
大地的电阻率,次要因子是接地电极的形状和尺寸

l 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l
R=0.5ρ/ A
l
其中,A为建筑占地面积(m2)
l
ρ为土壤电阻率(Ω·m)
A型接地分析
1.不少于2个接地极 2.在土壤电阻率很低, 接地电阻很容易低 于10Ω时, 无 其他要求 3.土壤电阻率较高, 接地电阻不易达到 10Ω以下时,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体有 一长度要求。
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 例如,建筑物、防雷装置、户
2 术语
6.外部防雷装置 :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注 :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与被保护的建筑物脱离者称为独立 的外部防雷装置, 其接闪器称独立接闪器。
7、内部防雷装置: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8、接闪器: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 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③ 换土。
l
④采用降阻剂。
接地分析
在高频(如1MHz)下, Ω=Rf+2πfL 很大,接地线成了天线 问题一: 环路感应出高电位
Uoc/max=μ0b l H1/max/T1 问题二: 引下线长度为干扰频率的波长λ的λ/4或奇数位时产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物防雷和接地系统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以确保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的安全性。

Ⅰ. 规范要求1. 防雷系统的规范要求建筑物防雷系统必须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规范要求,例如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等。

以下是建筑物防雷系统的一些常见规范要求:(1)防雷保护等级: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相应的防雷保护等级,以确保其能够承受雷击冲击。

(2)外部闪电保护: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应具备外部闪电保护能力,包括安装避雷针、避雷网或避雷带等,以将雷电能及时引导到接地系统。

(3)内部线路保护:建筑物内部线路应设有合适的防雷装置,以防止雷击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害。

2. 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系统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要求如下:(1)接地装置的选用: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并能够有效将雷电能引导入地,采用适用的接地装置材料和接地引下线。

(2)接地电阻的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规范要求。

通常,建筑物对地电阻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以保证接地系统的有效性。

(3)地埋深度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电极的埋深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规定的最小深度,以确保接地装置能够达到预期的防雷效果。

Ⅱ. 设计原则1. 建筑物特点的考虑在设计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系统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特点,包括建筑物的高度、形态、材料等。

建筑物的高度和形态将直接影响防雷系统的设计,例如高层建筑可能需要更多的避雷装置和接地电极来提高其防雷能力。

2. 安全保护与可维护性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建筑物和其中设备的安全性,并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

合理布局不同部分的接地装置和避雷装置,确保其易于检修和维护。

3. 技术的综合应用在设计防雷与接地系统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相关技术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雷电探测技术,可以使系统能够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降低雷击的危害。

防雷检测规范综合

防雷检测规范综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引下线间距※但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1当建筑物高于30m时,从30m起每个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栏杆,门窗及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5m.※1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2现场浇灌的或预置构建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第一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外的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3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应将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4钢构架和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5应利用钢柱和柱子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引下线.6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的金属物顶端和低端与防雷装置相连.7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当其壁厚不小于4mm时,可不装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少于2处,两接地点间距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2建筑物宜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3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宜在烟囱上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环保护.多支避雷针应连接在闭合环上.当非金属烟囱无法采用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保护时,应在烟囱口装设环形避雷带,并应对称布置三支高出烟囱口不低于的避雷针.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钢筋应在其顶端和低端与引下线和贯通连接的金属爬梯相连.高度不超过40m 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超过40m的应设两根引下线.可以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金属烟囱应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4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应将6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宜采用防直击雷措施.※在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防雷装置第一节接闪器第4.1.1条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针长1~2m.: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钢管为4Omm.第4.1.2条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采用避雷环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rnm.第4.1.3条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35 mm2的镀锌钢绞线.第4.1.4条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二、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应小于;三、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4mm,铜板不应小于5mm,铝板不应小于7mm;四、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厚沥青层或1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第4.1.5条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条一款的规定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旗杆、栏杆、装饰物等,其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4.1.1条和第条的规定.二、钢管、钢罐的璧厚不小于,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璧厚不得小于4mm.注: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和第条的规定.第4.1.6条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外,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扬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第4.1.7条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共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第二节引下线第4.2.1条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防腐揩施应符合本规范第4.1.6条的要求.注:利用建筑构件内钢筋作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和第条的规定.第4.2.2条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 mm2.第4.2.3条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通路.第4.2.3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至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第4.2.5条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至地面下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第三节接地装置第4.3.1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其厚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 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第4.3.2条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4.3.3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一、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本规范附三的规定.二、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采用降阻剂.四、换土.第4.3.5条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一、水平接地体局部深埋不应小于1m;二、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三、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第4.3.6条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第4.3.7条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规定,其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

浅谈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

浅谈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
器 包 括 多种 形 式 , 如 独 立接 闪 杆 、 架空接 闪线 ( 网) 、 接 闪 雷 电会产生较强 的干扰 ,特别 是会 引起 电磁脉冲 的耦 合能 流 , 带) 等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装设独立接 闪杆 、 架 空接 闪 力, 进而对 电气通信设备产 生严重 的威胁 , 其破坏形式 主要分为 网 ( 网) 等接闪器 , 网格 尺寸不大于 5 m ̄ 5 m或 6 mx 4 m: 对于第 二 两种 : ① 借助金属 管线或者 是地线进行 传导 , 进而损坏 设备 ; ② 线 ( 带) 或 接 闪杆 或 由 雷 电电磁脉 冲产 生的浪涌对设备的影响 。其 中最 为主 要的原因 类 防 雷 建 筑 物 宜 采 用 在 建 筑 物 上装 设 接 闪 网 (
免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 有效 的保护了建筑 物。在建筑物 的发展 3 . 1 建筑 的外部 防雷 接地设 计 中,电气 设计的可靠 性和 安全性对 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不 可忽 建筑的外部防雷主要是直击雷, 目的是避免建筑 物本 身受 到 视 的影 响。因此 , 需要在充分 了解 防雷接地原理 的基础 上 , 按照 雷 电的损害 , 其设计 主要包括接 闪器 、 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等各个 定 的原则 , 进行建筑物 的防雷接地设计。 部件组成 。 ( 1 ) 接闪器作 为防止直击 雷的主要金属导体 , 能够接收雷 电 1 建 筑 物 防 雷接 地 设计 原 理
建材发展导向 2 0 1 3 年 8月
规 划 与 设 计
浅谈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
林 琰
( 福建省环 境保护设计院)

要: 在建筑的电气设计 中, 防雷接地设计是一个关键 环节, 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功能。 本文笔者从建筑防雷接
地设计的原理 着手 , 分析 了防雷接地设计 的基本原则 , 探讨工程设计 中防雷接地的措施 , 保证建筑的质量和使 用性能。

浅谈建筑物的综合防雷接地设计

浅谈建筑物的综合防雷接地设计

关键 词 : 建筑物
1 防 雷 设 计 基 本 原 则
1 建 筑物 均 应按 G 50 -9 ( 0 0版 ) 建 筑 物 ) B 0 7 - 4 20 “
防雷设计 规范” 的规定 , 安装 外部 防雷装置。 2 建筑物 的防雷宜考 虑环境 、 域因素 、 电活动 ) 地 雷 规律 、 建筑物 内设备的重要性 , 发生 雷灾后果 的严重 程 度, 确定防雷分类 , 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 3 建筑物 的防雷应坚持 全面规划 、 ) 综合治理 、 化 优 设计 、 术先进 、 技 经济合理 、 进行综合设计 。
由于雷 电对 架空线 路或 金 属管 道 的作用 , 电波 雷 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 内。危及人 身安全 和损坏设
备。
低压线路宜全 线采 用 电缆直 接埋 地 敷设 , 入户 在
端应将 电缆金属 外皮 、 管接 到 防雷 电感应 的接 地装 钢
点 。由于雷 电无孔 不入 地侵 袭 电子信 息 系统 , 电防 雷
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 属管线或地 线产生 浪涌
迅速流 入大地 , 而产 生很 高 的对 地 电压 即静 电感应 从 电伏 , 能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 间隙发生火花放电。 电磁感应 : 雷电发生时产生很 大 的雷击 电流 , 又是
在极短 的时 间内发生 , 其周 围空 间里产生 交变 电磁 在 场, 不仅会使 处在 这一 电磁场 中的导 体感应 出较大 的 电动势 , 还会在 附近 的传输 信号线 路 、 埋地 电力线 、 设
静 电感应 : 由于雷云的先导 作用 , 雷云 的静 电感应
是指带 电的雷云接 近地 面时 , 导体 感应 出与 雷云符 对
号相反 的电荷 , 筑物 或设备 顶部 大 量感 应 电荷 不能 建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理,第1.0.2第1.0.3第1.0.4第2.0.1策2.0.2,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注,第2.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第第第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 或6m×4m。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对于建筑物而言,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保障建筑物免受雷击和电磁干扰。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以及一些常用的技术和材料。

一、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1.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在进行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因素,包括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等。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防雷系统设计。

2.合理选择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特点,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

常见的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接地网等。

不同的防雷措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合理布置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建筑物防雷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将雷击电流传导到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因此,在接地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布置接地体和接地网,确保接地电阻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的步骤1.调查与分析首先,需要对建筑物周围的雷击情况、地质条件以及建筑物的用途进行调查与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

2.确定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防雷措施。

比如,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采用避雷针作为防雷装置,在工业厂房中可以采用避雷带等。

3.设计接地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

需要考虑接地体的数量、位置以及合理布置接地网等因素,确保接地电阻达到要求。

4.施工与检测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接地系统的检测。

通过测试接地电阻等参数,验证接地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常用的技术和材料1.避雷针避雷针是常见的防雷措施之一,它能够吸引和接收雷电,将雷击电流传导到地下。

避雷针通常由导体材料制成,比如铜或铝。

2.避雷带避雷带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周围,能够将雷击电流引导到地下,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避雷带通常由导体材料制成,比如铜带或铝带。

3.接地体接地体是接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雷击电流传导到地下。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接地电阻的国家标准(2000版)依据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条: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小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装置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共用接地装置。

第3.3.9条: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架空管道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引人、引出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对架空金属管道尚应在距建筑物约25m处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3.4.2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第3.4.9条: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电源系统接地电阻的要求依据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4章接地与安全:第.3条要求,当机房接地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时,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

因此对于监控机房和通讯机房接地均应与建筑物防雷地等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

依据GB50089-98《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第12章:电气;第条: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第12.7.2条:输送危险物质的各种室外架空管,应每隔20~25米接地一次,每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12.7.3条:危险区域应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日期:2008-3-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策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规范

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规范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总则)作者:国家标准…文章来源:国家标准局点击数:1235 更新时间:2005-6-3 10.5.1 总则建筑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适用于新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电视塔、有爆炸危险的油罐的防雷设计。

10.5.2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其生产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往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大量爆炸物质,如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l级或G-1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2级或G-2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同周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3级火灾危险场所;b.根据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为0.01及以上并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的建筑物;c.历史上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d.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少雷区高度可为20m及以上。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按防雷要求分为两类。

第一类民用建筑物: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机关、迎宾馆、大会堂、大型火车站、大型体育馆、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等的主要建筑物.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a.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如大型百货公司、大型影剧院等,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者;b.根据雷击后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 -3级火灾危险场所。

防雷接地设计说明

防雷接地设计说明

防雷接地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建筑概况。

2、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标准及法规。

3、系统设计根据整个建筑物面积及高度(按最不利建筑物),及广东省佛山市的年平均雷暴日,计算的预计雷击次数为(见防雷计算参数表)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

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焊接成笼,构成等电位法拉第笼,在屋面装设由接闪网(带)和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外廓剪力墙内相邻两条或立柱对角两条主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接地装置采用基础地梁及桩的钢筋焊接成闭合的接地网格,形成均衡电位的自然接地装置。

强弱电系统及防雷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姆。

强弱电分开接地干线。

本工程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D级。

4、防雷计算参数。

二、防直击雷措施:1、在天面女儿墙(檐口、屋角、屋脊等)内敷设接闪带,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并在高出天面建筑物的阳角处装接闪杆,所有接闪杆与接闪带相互焊接连通。

(1)、接闪带:采用直径10mm热镀锌圆钢明装,与所有引下线焊接连通,接闪带转角要圆滑,焊接不得用对焊,虚焊,要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不小于钢筋的6D,焊接要饱满。

采用双面焊。

如施工有难度采用单面焊,应不少于12D。

明装接闪带规格:采用直径10mm热镀锌圆钢。

接闪带支持卡采用25*4mm的热镀锌扁钢,支高0.15m,支架间距1.0m,转角处0.5m,接闪带支撑必须牢固可靠不得破坏建筑物防潮层。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45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线上或其外。

(2)、接闪杆:采用直径12mm 热镀锌圆钢(接闪端做成半球状,其弯曲半径为10mm),高出建筑物400mm 。

2、突出屋面的金属设备、管道及建筑金属构件(如钢爬梯、放散管、风管、透气管等)用直径12mm热镀锌圆钢,就近与接闪带焊接连通。

3、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装设接闪器,并和屋面接闪带焊接连通。

建筑物防雷接地规范

建筑物防雷接地规范

接地装置施工完 成后,应及时进 行测试,确保接 地电阻值符合设 计要求。
接地电阻的测量: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测量,确保接地电阻值符合规范要求。 导体连接的检查:检查接地装置的导体连接是否牢固,有无松动或腐蚀现象。 接地装置的外观检查:定期对接地装置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变形。 运行状态监测: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接地装置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特殊情况下,如大型公共建筑等, 接地电阻值应小于等于5Ω
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其防雷接地电 阻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接地装置的安装 位置应避开人行 道、建筑出入口 附近,并尽量减 少对城市美观的 影响。
接地极的埋设深 度应符合设计要 求,一般不小于 0.5米。
接地装置的连接 应牢固可靠,不 得有松动、断裂 等现象。
连接方式:接地装置应 采用焊接、压接、螺栓 连接等方式与建筑物主 体结构连接,确保连接 牢固可靠。
防腐措施:接地装置应 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 如涂抹防腐涂料、采用 阴极保护等,以延长使 用寿命。
建筑物防雷接地电阻值应小于等于 10Ω
电子信息系统接地电阻值应小于等 于4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防雷接地能够有效地降低雷电对建 筑物的影响,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 扰和破坏。
建筑物防雷接地能够减少雷击 对人员的伤害
建筑物防雷接地能够保护建筑 物内的人员安全
建筑物防雷接地能够减少火灾 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建筑物防雷接地能够提高建筑 物内电子设备的稳定性
保护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免受雷击损坏 确保建筑物内的电器设备正常运行 维护建筑物内的通信设备正常通讯 保障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
防雷接地设计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高,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因此防雷接地设计至 关重要。

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准则

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准则

1.4 当防雷及等电位采用共同接地时,接地电阻应按各系统中的要求的最小值设置(≤1Ω)。
1.5 分层机电设备接地,兹分为水泵、配电盘、强弱电间、桥架及母线、3大运营商机房、外露风机及冷却水塔、发电机等。
1.6 弱电设备指建物内外监控设备浪涌保护,及室外立柱监控设备防雷保护。
二 建筑物本体防雷设计
2.1 接地体的设置类型:①筏板或箱形基础,②独立基础,③桩基。
表2.2 雷区防护分区 LPZ0A区 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于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LPZ0B区 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是遭受直接雷击,属于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LPZ1区
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 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2.7 屋顶彩灯或屋顶外轮廓照明装置的设计的原则
2.7.1 屋顶照明装置应设有防雷保护装置,同时其线路必须穿金属管。
2.7.2 供屋顶照明用配电盘内需设浪涌保护器,并就近与防雷装置连接。
三 分层机电设备等电位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总等电位由紫铜板制成,应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接地干线、设备进线总管、建筑物金属构件、集中采暖季空调系统的升压管等导 电体进行连接,总等电位联结均采用各种型号的等电位卡子,不允许在金属管道上焊接。
2.2.2
规格:当钢筋≥φ16时,应利用两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当钢筋≥φ10时,应利用四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 线。
2.2.3 室外需接地的设备:外墙引下线在地坪下0.8~1m处用40X4或φ12mm镀锌导体引出与室外接地线焊接,并作防腐处理。
2.2.4

建筑物防雷接地做法汇总

建筑物防雷接地做法汇总

建筑物防雷接地做法汇总电气装置或电气线路带电部分的某点与大地连接、电气装置或其它装置正常时不带电部分某点与大地的人为连接都叫接地;亦可说成电力设备、杆塔或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通过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与大地连接。

电力系统地装置,故障设备外壳的电压就和相线对地电压相同,比起接地电压还是高出很多的,因此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电力系统的接地,又称工作接地,一般在变电站或变电所对中性点进行接地。

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很小,对大型的变电站要求有一个接地网,保证接地电阻小而且可靠。

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使电网的中性点与地之间的电位接近于零。

低压配电系统无法避免相线碰壳或相线断裂后碰地,如果中性点对地绝缘,就会使其他两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到3倍的相电压,其结果可能把工作电压为220的电气设备烧坏。

对中性点接地的系统,即使一相与地短路,另外二相仍可接近相电压,因此接于其他二相的电气设备不会损坏。

此外可防止系统振荡,电气设备和线路只要按相电压123座和外壳;(2)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3)配电、控制和保护用的盘(台、箱)的框架;(4)交直流电力电缆的构架、接线盒和终端盒的金属外壳、电缆的金属护层和穿线的钢管;(5)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或钢筋混凝土构架的钢筋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拦和金属门。

4.重复接地;在低压配电系统的TN-C系统中,为防止因中性线故障而失去接地保护作用,造成电击危险和损坏设备,对中性线进行重复接地。

5.防静电接地;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61231.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水平敷设。

其接地体采用长度为2.5m、直径不小于12mm的圆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角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钢管,并用截面不小于25mm×4mm的扁钢相连为闭合环形,外缘各角要做成弧形。

2.接地体应埋设在变(配)所墙外,距离不小于3m,接地网的埋设深度应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最小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6m。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防雷装置检测和维护
防雷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测,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 对于损坏或失效的防雷装置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防雷装置的检测和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04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措施
安装防雷装置
接地措施
建筑物应安装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防雷装置,以避免直接雷击对建筑物造成 损害。
建筑物应采取可靠的接地措施,将雷电流 引入地下,避免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内 设备造成损坏。
屏蔽措施
等电位连接
建筑物内的电缆、金属管道等应采取屏蔽 措施,以减少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内电 子设备的干扰。
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的电位差,避免 设备损坏和人员触电。
电涌保护器选择与安装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04
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可能遭受 的雷电威胁,选择合适的电涌
保护器等级和规格。
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应靠近 被保护设备,并确保连接线尽 可能短,以减小电感效应。
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应与防雷 接地装置相连,以确保可靠接
地运行。
电涌保护器测试和维护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contents
目录
• 防雷设计基本原则 • 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 • 防雷装置与安全要求 •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01
防雷设计基本原则
目的和意义
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通过防雷设计,减少雷电对建筑物造 成的损害,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一般规定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遵循国家相关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规定。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导言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人员在雷电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的关键措施。

合理可靠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并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的损害。

本文将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总体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与方法、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的总体要求1.1 防雷装置的安全性防雷装置必须能够确保建筑物及其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它们应能够可靠地引导和分散雷电流,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1.2 防雷装置的可靠性防雷装置必须具备良好的可靠性,能够长期稳定地工作,承受高强度雷电的冲击。

装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1.3 防雷装置的可维护性防雷装置的设备和材料应易于检修和更换。

必要时,应能够对装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修复,保证其长期有效运行。

1.4 防雷装置的美观性防雷装置的设计应与建筑物整体风格相匹配,美观大方。

装置的设置和安装应尽量减少对建筑物外观的影响。

二、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原则与方法2.1 整体设计原则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结合具体的建筑结构和功能需求,采用整体设计的原则,确保装置的全面覆盖和连续性。

2.2 初级与终极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初级和终极防雷两个方面。

初级防雷通过合理设置避雷针、避雷带等装置,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影响。

终极防雷通过规范的接地装置设计,将雷电流安全地分散到大地中。

2.3 分层保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等因素,采取分层保护的措施。

不同层次的装置应相互补充,形成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2.4 确定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是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接地装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合理确定接地电阻的大小,确保接地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3.1 接地类型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接地装置可采用直接接地、接地针、接地网等不同的接地形式。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9-精选文档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9-精选文档

这部分外部防雷装置。
2 术语
外部防雷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 的电气绝缘,即间隔距离组成。
3 建筑物防雷分类
分类原则: 根据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 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 分 类: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爆炸性粉尘环境
四种粉尘 ——易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氧气很少的环境也能着火,呈 悬浮状时能产生剧烈的爆炸,如镁、铝、铝青铜等粉尘 ——可燃性导电粉尘:与空气中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导电
性粉尘,如石墨、炭黑、焦炭、铁、锌、钛等粉尘
——可燃性非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 非导电性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小麦、玉米、 砂糖 、可可 、木质、米糠、硫磺等粉尘 ——可燃纤维: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纤维,如
L、W、H为长、宽、高。(适用于H<100m)
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一类 防雷建筑物 1. 制造(使用、贮存)炸药(火药、起爆 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的建筑物,因 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 身伤亡 2. 具有0区或10(2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 物 3. 具有1(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因电火花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 身伤亡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9)
1—5章节
1 总则
2019版规定:适用于新建、扩建、 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与2000版相比:不适用于天线塔、 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
工户外装置的条文已删去。
原1.0.1条保留
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 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 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 产损失,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 电子系统损害或错误运行,做到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的综合防雷接地设计
摘要:接地是避雷技术很重要的环节,建筑物接地系统的合理与否,是直接采用关系到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问题。

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它形式的雷,采用何种类型的防雷设备,都要求将雷电流尽快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大地。

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就不能有效地防雷。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物防雷接地的基本要求,然后介绍了接地装置,最后阐述了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接地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筑物防雷接地的基本要求
防雷接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类接地极把雷电流快速、顺利地泄放到大地中,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和电气设备安全,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与电网连接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应当可靠接地。

各种防雷保护装置都必须配备合适的接地装置,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保护作用。

需要保护的二次设备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防雷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接地以及引下线路的布线工程,整个工程的防雷效果甚至防雷设备是不是起作用,都取决于此,所以必须认真、系统地研究。

2接地装置简介
接地线和接地极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一般包括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

变电站中可利用的自然接地体,可以是与大地可靠连接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是
埋设在地下的金属管道,还有穿线的钢管以及电缆金属外皮等。

防雷接地装置一般多用垂直接地体,对泄放雷电流的进出线构架、避雷针(线)构架和避雷器的接地均应设置人工集中接地,通过集中接地体可加强对雷电流的散流作用。

一般集中接地体由长3-5根垂直接地体组成,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3.0m,埋设的深度为0.6-0.8m,间距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3倍。

垂直接地体的材质可选用角钢、钢管或扁钢等。

独立避雷针(线)应设立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on。

而且避雷针(线)到被保护设施的空气中距离和地中距离,还要符合防止避雷针(线)对被保护设备反击的要求。

避雷器引下线的接地装置要设置集中接地体。

其接地线应以最短的距离与接地装置连接。

3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3.1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避雷针(线)是接地的导电物,一般高于被保护物体,它们的作用就是将雷电吸引到自己身上,安全并迅速地导入地中。

避雷针通过自身的高度,在其尖端的高突处形成电场的畸变,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当尖端的电场强度大于空气电离场强时,开始电离空气,形成迎面先导,并与雷云的雷电先驱相遇,完成雷击过程。

为了使雷电流能够顺利下泄,必须有良好的导电通道。

因此,避雷针(线)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接闪器(引发雷击的部位)、引下线和接地体。

3.2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是指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
磁感应对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危害:静电感应:由于雷云的先导
作用,雷云的静电感应是指带电的雷云接近地面时,对导体感应出
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大量感应电荷不能迅速流入大地,从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即静电感应电伏,能击穿数十
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

电磁感应:雷电发生时产生很大的雷击电流,又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在其周围空间里产生交变电
磁场,不仅会使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还
会在附近的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等部位产生感应电流并侵入设备,使连接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设备遭到损害。

3.3屏蔽
屏蔽是隔离电磁场干扰的措施。

既可以防止外来电磁场的干扰,也可以防止本身电磁场辐射对外界的干扰。

屏蔽通常利用铜或铝等低电阻材料或磁性材料,将需要隔离的部分全部包裹起来,并需要有良好的接地,从而可以防止某个指定的空间内,外部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的影响。

屏蔽可分为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线缆管道屏蔽。

建筑物屏蔽是利用建筑物的钢筋和其他金属结构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与接地网形成可靠的电气连接,从而构成一个法拉第笼,形成初级屏蔽网。

设备屏蔽要求设备的屏蔽层要厚,网孔密度大,屏蔽材料导磁率高,这样能更有效的阻挡和衰减外界的电磁干扰。

线缆屏蔽采用屏蔽电缆,其屏蔽层两端应做等电位连接接地。

当建筑物之间的互连电缆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与建筑物的等电位体有电气连接的金属管道内。

3.4防雷等电位连接
避雷器的接闪装置在遭受雷击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装置附近的、还处于地电位的导体产生旁路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对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危害。

为了减少这种闪络危险,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物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以及在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部件和系统,都应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3.5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spd)是一种箝制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

当spd被并联到被保护的低压电气线路或电子线路时,如果线路上流过的是正常的工作电压,则其呈高阻抗状态;只有在线路上出现过电压和过电流时,它们才呈低阻抗状态,此时电涌电流通过spd 泄入大地,从而保护了后端的电气或电子设备。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spd的作用,看作是防洪工程中的分洪泄流来比喻。

当然,spd 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spd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spd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值、spd的电压保护水平、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雷击类型以及需防护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所在地的年平均雷暴天数等等。

有些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标准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味强调什么“层层设防、多重保护”不仅大量地浪费了资源,而且会适得其反地破坏了spd的保
护作用。

对于具备各类电子系统的现代建筑物大楼防雷工程,是一项多种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的系统工程。

只有按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使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密切结合,整体地采用各种防雷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雷的有效作用。

任何单方面的措施,其防雷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现代建筑物大楼的防雷工程,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雷击对现代电子系统的侵害。

3.6接地电阻
大地是个导体,当其中没有电流流通时是等电位的,可以认为大地具有零电位。

如果地面上的金属物体与大地牢固连接,在没有电流流通的情况下,金属物体与大地之间也是等电位的,该金属物体就具有了大地的零电位,这就是接地。

实际上,大地并不是理想导体,有一定的电阻率。

如果有电流流过,大地就不再保持等电位。

流进大地的电流是经过接地体注入的,进入大地后的电流会向四处扩散。

当雷电流通过接地极进入大地时,接地极附近土壤中的电流密度很大,接地体周围的土壤就被击穿。

在这种情况下,接地极附近的土壤导电性能明显增大,此部分的土壤电阻率就大大降低,成为良好的导体,接地电阻减小。

又由于雷电流的等值频率较高,这就使接地体本身的电感影响增大,阻碍电流流向接地体远端,从而使接地体得不到充分利用,接地装置的电阻大于工频接地电阻值。

所以,对于同一接地装置在冲击和工频电流作用下,将具有不同的电阻值。

4结语
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

通过本文对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的研究,希望对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规范》(gb50057-94)2000版.
[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1312).
[3]《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173-1998).
[4]《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64-83).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6]关象石《防雷技术标准规范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
版,1999.
[7]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