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编制
考编都有什么编制
考编都有什么编制
编制是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内对人员分工的数量、内容和条件等进行统一规定的制度。
考编则是指通过选拔考试程序,确定人员编制及其所属单位的过程。
1. 行政编制
行政编制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等主要使用的编制类型。
行政编制主要通过行政机关设置、整编、安排人员等方式确定编制数量。
2. 教育编制
教育编制是指教育单位中所使用的专门分类的编制。
教育编制通过设置学校、学科、年级班级等信息对人员进行教职分工。
3. 军事编制
军事编制是指军队中的编制情况。
军事编制严格按照部队规模、兵种、职务等设置合适的人员编制。
4. 医疗编制
医疗编制是指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设置的编制,主要用于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的配备和管理。
5. 科研编制
科研编制是指科研单位中用于研究人员的编制。
科研编制主要通过设置科研项目、研究方向来确定各类人员需求。
6. 文艺编制
文艺编制是指文化机构中用于文学、艺术表演等人员的编制。
文艺编制适用于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等文化单位。
综上所述,不同领域的编制涵盖了行政、教育、军事、医疗、科研、文艺等各个方面。
通过考编程序,合理设置编制,实现组织人员的科学分工,有助于提高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古代军队编制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
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
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
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
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
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古代军队组成与编制
古代军队组成与编制古代军队的组成和编制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
从古代战争的纪录来看,各种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军队组织结构,每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军事需求来设计军队编制。
本文将以古代军队的各个方面为线索,逐一探讨古代军队的组成与编制。
一、兵种分类古代军队的组成以兵种分类为基础。
常见的兵种有骑兵、步兵、弓兵和战车兵等。
这些兵种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并根据战争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协调。
首先是骑兵,骑兵在古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备高度机动性的骑兵可以快速穿插敌方阵营,进行突击和追击敌人。
骑兵往往由贵族或富裕的士兵组成,他们通常驾驭精良的战马,并配备弓箭或者长矛等武器。
其次是步兵,步兵是古代军队的主力。
步兵主要通过步行来参与作战,他们在战场上组成密集的方阵,以士兵之间的紧密连结为基础,增加战斗力和防御力。
根据装备的不同,步兵可以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
再次是弓兵,弓兵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远程打击力量之一。
他们使用弓箭作为主要武器,可以在远距离内进行攻击,给敌军造成无法预料的伤害。
弓兵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强身健体,以保持持弓的精准度和射击频率。
最后是战车兵,古代战车是一种特殊的兵器,也是战争中的杀伤力量。
战车通常由马匹拉动,上面装备有弓箭手或者枪兵,可以在战场上快速穿梭并进行打击。
战车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演变出不同的种类,比如装甲更加坚固的重型战车。
二、军队组织结构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集团军、大队、营、连和小分队等不同层级的编制。
集团军是由不同兵种组成的较大军队,通常由将军或指挥官领导。
集团军在战争中具有较高的指挥能力和战斗力,可以独立完成一定规模的军事任务。
大队是军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通常由几个连组成,由上尉或者少校担任指挥官。
大队负责指挥和控制连队的行动,同时还承担着一些特殊任务,比如侦查、反恐等。
营是军队编制中的更小单位,由几个连组成。
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
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正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部队编制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适应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军事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决定进行部队编制体制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效能和战斗力,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
本文将针对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探讨和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改革目标部队编制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军队编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机动化,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整合编制:通过对部队编制进行整合,消除重叠和冗余,达到编制极限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优化结构:重点优化各级指挥机构和作战功能部队的编制结构,强化作战力量,提高指挥效能。
3. 加强战略能力:提升军队跨地域、跨军种、跨领域的战略能力,增强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的能力。
4. 完善保障机制:改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提高战斗力的持续保障能力。
二、改革举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但不限于:1. 精简机构:对各级军事机构进行精简,取消重复职责和冗余岗位,提高指挥效能。
2. 转变功能:对非作战职能单位进行整合或转换,确保部队编制更加精干和专业化。
3. 强化作战力量:针对当下安全形势和作战需求,重点加强陆军、海军、空军等各军种的作战能力和装备建设。
4. 加强联合作战:推动军事联合作战体系建设,提高跨军种、跨领域作战协同能力。
5. 改进后勤保障: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后勤保障机制,确保部队在战斗中的供应和支援。
三、推进措施为了顺利实施部队编制体制改革,需要采取以下推进措施:1. 加强领导和组织:明确改革责任部门,建立统一的指导机构,确保改革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2. 深入研究论证:针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科学确定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
3. 强化信息化支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编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编制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军队各级干部对改革的理解和领导能力。
美军编制序列概述
美军编制序列概述美军编制序列概述( 2007-04-02 )美国武装力量主要由陆、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组成。
最高机构有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
总统担任美军总司令,总统通过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部队进行指挥,紧急情况下总统也可直接对部队进行高度指挥,只有总统有权下令使用核武器。
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任主席,成员有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财政部队及总纺安全顾问等,负责帮助总统制订军事国防政策。
参谋长联席有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司令等组成。
美国防部下设陆军部、空军部和海军部和海军陆战队。
美国的整个武装力量,若按地区区分,可分为五大战区,即北方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和欧洲司令部。
非洲司令部(组建中)现任司令:海军少将罗伯特·莫勒驻地:未定辖区:除埃及之外整个非洲大陆及周边岛屿和水域2006年,当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下令成立了一个计划小组,对在非洲大陆建立一个新的战区司令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方案。
就在拉氏离开五角大楼的同一天,布什总统正式授权成立这个新司令部。
在非洲司令部组建之前,非洲事务分别由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来负责。
但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在上升,美国希望借助非洲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成立非洲司令部是必然之事。
另外,美国组建非洲司令部,可以进一步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反恐合作,严防恐怖组织在非洲重新组建起新的基地。
非洲司令部的人员编制、司令部驻地和其他细节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司令部筹建小组已经在德国斯图尔特的美军基地内组建完毕。
布什总统还提出2008年9月之前非洲司令部将全面运营。
美国原计划将非洲司令部设在阿尔及利亚,但遭到拒绝。
现在司令部暂时设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凯莱兵营。
有消息说美国瞄上了马里和尼日尔。
但也有分析家认为,美军非洲司令部很可能设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因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附近海域“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古代军制编制单位
古代军制编制单位中国古代军事是一个悠久而多样的社会历史过程,数千年来,权利、政治、战争等因素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复杂网络。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朝代文化和政治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的不同类型。
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到三国时期,从西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形式大体上都可以以部队和营为基本单位来概括。
商代的军事编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军事编制单位,商代称其军队为“负乡兵”,其部队编制单位由步兵、骑兵、弓箭兵和车兵等组成,每个部队由十个营组成,由一营一骑组成,每营由100名士兵组成。
西汉时期的军事编制单位主要包括:军队兵科编制单位和步兵、骑兵、弓弩兵编制单位。
西汉时期,军队编制主要采用五十人一营、五十营一部、五百营一师、五千营一军、五万营一兵种的编制方式,军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等不同的兵种。
东汉时期,军事编制单位继续采用西汉时期的部队编制形式,但在此期间,军队采用更严格的兵种编制,将部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箭兵、车兵等不同的兵种,其中以步兵、骑兵数量最多。
到了三国时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编制单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兵、骑兵、弓箭兵、车兵这些兵种的编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军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和车兵四大兵种。
明朝时期,军事编制更加标准化,军队采用更加严格的兵种编制,将部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和车兵四大兵种。
此外,明朝还引进了大量外国兵种,并创造了新的编制单位,例如锋骑、铁骑、枪械骑兵等。
清朝时期,军事编制单位在明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兵种编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步兵、弓弩兵、铁骑、投枪骑兵等,其中火炮部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的轮廓,随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军事编制单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军事编制单位,但是本质上它们都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
部队编制_精品文档
部队编制引言:部队编制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定,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定军队的组织形式和人员数量的过程。
在现代军事中,部队编制是保证军队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军队编制的意义、军队编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军队编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军队编制的意义1. 提高作战效能:通过合理的编制,可以确保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2. 统一指挥管理:部队编制可以明确军队的指挥结构,确保指挥层级的清晰,便于高效的指挥管理。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精确的编制,可以根据作战需求合理配置军队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军队编制的原则和方法1. 原则:(1)适应任务需求:根据作战任务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适合的编制形式和人员配备。
(2)均衡发展:要保证各个军兵种之间的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兵种过度强大而其他兵种相对薄弱。
(3)灵活机动:部队编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4)科学合理:部队编制应符合科学原理,合理配置各种兵种和保障力量,确保编制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方法:(1)根据任务需求:根据实际任务需求,确定要建立的部队的职能和任务种类,确定编制形式。
(2)综合考虑:在编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理环境、作战方式、兵员素质等,确保编制的合理性。
(3)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部队编制经验,借鉴其中的优点,加以改进和创新。
(4)实践检验:部队编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际运用中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三、军队编制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导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编制也呈现出信息化导向的趋势。
部队编制将越来越注重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和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提升。
2. 合成化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部队编制将越来越趋向于合成化发展,即将不同兵种的作战力量集成到一个编制之中,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
3. 精简高效:为了提高部队的运作效率和战斗力,军队编制将越来越趋向于精简高效的发展方向,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和精简指挥层级,提高指挥决策和行动执行的效率。
元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军事改革
元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军事改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军事制度与军队编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以及军事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元朝的军事制度元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代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创新。
元朝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行省制度,军事管理从中央直接下达到各地。
军事统一由中书省掌管,设立了宣德院、中书省西库、内院、外院等机构,管理着军队编制、军事勾结和赏罚等事务。
元朝在军事组织上实行了军民合一制度,即汉人和蒙古族等族群一同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军事制度中还设置了矛兵、枪兵、弓弩兵等不同的兵种,并且有专门的组织和指挥机构,使得军队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元朝的军队编制元朝的军队编制分为武臣军和阿骨打军两个主要部分。
武臣军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阿骨打军则主要由汉人组成。
两者在元朝的统一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元朝军队编制中,蒙古军占据了主体地位。
元朝成立后,大量的蒙古族被编制为军队,其中最精锐的便是蒙古部落贵族旗军。
这些贵族旗军在元朝征战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元朝军事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阿骨打军则是由汉人组成,他们在元朝的军队编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元朝为了稳定统治和加强军威,特别注重统一汉地的军队编制。
元朝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阿骨打统制制度,将汉地的军队编制纳入统一控制之下。
三、元朝的军事改革元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元朝的统治和军事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实行了一种以兵制农的政策,通过军户制度来征集军队。
这种制度使得元朝能够快速调动军队,并且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补给能力。
元朝还在军事组织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例如设立了千户所、万户所等军事机构,提升了军队指挥的效率。
同时,元朝还注重对军队的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了军队的实力。
另外,元朝在战术上也有一定的改革。
元朝军队常使用骑兵、弓弩兵和火器等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灵活运用战术手段,强调速度和突击的优势,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指挥方式
晋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与指挥方式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军事制度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晋朝军事制度、军队编制以及指挥方式展开论述。
一、晋朝军事制度晋朝军事制度相对稳定,主要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在军事组织上,晋朝采用了一元化的制度,即以皇帝为最高统帅,全权领导军队。
同时,在各地设立都督、刺史等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具体指挥和管理军队。
其次,在兵员征召上,晋朝采取兵役制度,实行募兵制度和徭役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晋朝会定期征召士兵,作为正规军队编入军队中,同时还会适当征用地方民众作为辅助部队。
此外,晋朝还注重军事设备的统一和规范。
他们大力发展军器制造业,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晋朝还建立了军器监等机构,统一管理军器的制造和分发。
这种制度对于保障军队装备的充足与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晋朝军队编制晋朝的军队编制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晋朝设立了“百官军”制度,将一些文官和武官结合起来组成军队编制。
这种制度不仅考虑到了军队的实际需要,也充分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
晋朝军队按照类别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军。
其中,步兵是主力部队,骑兵则主要用于侦察和运输,而水军则负责江河水域的保卫和交通线的防护。
另外,晋朝还根据战争的需要,组织了一些特种兵。
比如,设立了特种部队负责城市的防守和特种任务的执行。
这些特种兵的编制根据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晋朝的指挥方式晋朝的军队指挥方式主要继承了汉朝和魏晋时期的传统,吸收了一些新的因素。
晋朝采用了“三军分置”的指挥制度,即将军队分为左军、中军和右军,由各级指挥官负责指挥和管理。
在战斗中,晋朝的指挥官通过旗号和鼓号来传递命令和保持队形。
同时,晋朝注重将指挥官的个人能力和战斗素质进行培养和选拔,以提高指挥的效果和作战能力。
此外,晋朝还设立了军事顾问和谋士机构,由有经验和才干的人员担任,负责参谋和指导作战。
明朝军事管理制度
明朝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制度的组成明朝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征兵制度、兵役制度、军事人事制度、军事编制制度、兵器装备制度、军事训练制度、军事指挥制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明朝军事管理的体系,为明朝军事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
1、征兵制度明朝征兵制度主要是指征集民兵和士兵的制度,明代的军事编制以十制为单位,实行“一保一应”、“二练”制度,即每十户为一保,保为一个编制单位。
在平时,每户要配备一名壮丁,作为“保甲”,在战时,则实行“应训”,即进行动员。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军队的数量和战备状态,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兵役制度明朝兵役制度主要包括选举、抽丁和服役等内容。
选举指的是官府每年会按照府、州、县的等级和户口数等进行选举,选出有志于从军的男子。
抽丁指官府通过摸签的方式,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抽取一定比例的人口服役。
服役则是选中的人口进行服兵役。
兵役制度在明朝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在维护军队数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军事人事制度军事人事制度主要包括军官的选拔、晋升、裁决等内容。
明代军官的选拔主要依据功绩和家世,但也有通过科举考试的渠道。
在晋升方面,根据军功和年功,对军官进行逐级晋升。
此外,还有军官的裁决制度,对于军事方面的错误或过失,进行相应的处罚或调整。
4、军事编制制度军事编制制度对军队的规模和组成有详细的规定。
明朝军队分为五营,即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和中军,人口都在两万到三万左右。
另外,还有左右翼、先锋、后卫、骑兵等不同类型的兵种,各自有着不同的编制和任务。
5、兵器装备制度兵器装备制度对军队的武器和军械进行规定。
明代军队装备有弓箭、枪矛、刀剑等各类兵器,同时还有护甲、盔甲等装备。
官府规定了军队不同兵种的装备标准和数量,对维护军队的作战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6、军事训练制度军事训练制度是对军队的日常训练进行规范化的制度。
明代军队进行军事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战术训练、武器使用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炼兵素质,强化战斗力。
军事常识
方面军
由若干个集团军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隶属于统帅 部或战区。设有领导指挥机关。为诸军种、兵种合 成的战略战役军团。通常在战时组建,其编成主要 视作战方向的战略地位、战场容量、敌方可能投入 的兵力和己方兵力情况及作战企图等因素而定。一 般能独立地进行一个战役方向的作战,还可与其他 方面军共同进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 向的作战。有的国家的方面军还可用于完成陆战区 一个战略方向或数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任务。建立方 面军的目的在于对重要方向上作战的部队实施统一 指挥,使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作战任务。有些国 家将与方面军性质、任务、编成相类似的军队组织 称集团军群。
军编制
由若干个师(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 区、方面军。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 队、分队。为战役战术兵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 任务,亦可独立作战。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陆军军 (步兵军)、坦克军、空军军、空降军等。
集团军
由若干个军(或师)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 军区或方面军、集团军群。设有领导指挥机关,并直辖 一定数量的战斗、勤务保障旅(团)、营。为基本战役 军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战役作战任务,亦可独立 担负作战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区分为诸兵种 合成军团(有的称野战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 团军、防空集团军、战略火箭集团军等。集团军通常在 战时编设。一个国家的军队平时是否编设集团军,主要 取决于军队规模、领导指挥体制、作战方式和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等因素。平时编设集团军的国家,集团军一般 为部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战时则可为方面军(集团军群) 编成的基础。集团军通常编制不固定,规模有大有小, 一般依据集团军的性质、战役使命、所担负的任务、战 区的地理环境和敌方军队的编制等条件而定。
秦朝的军队编制
秦朝的军队编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强大的军队而闻名于世。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着手改革军队编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军队编制,包括军队组成、军阶制度和军事管理等方面。
一、军队组成秦朝的军队由三大主力组成:步兵、骑兵和车兵。
步兵是主要的作战力量,由全国范围内征集的士兵组成。
士兵通过选拔和训练后,被编入不同的军队,根据不同的战术任务分为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
轻装步兵主要作战于山地和平原,擅长机动战术;而重装步兵则适用于攻城和固守等重要任务。
骑兵在秦朝军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中国大地地势复杂,骑兵的机动性为秦朝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秦朝的骑兵主要分为重骑和轻骑两个大类。
重骑主要使用重装战马,配备强力弓箭,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而轻骑则擅长快速进攻和侦查任务,采用轻便的武器和装备。
车兵是秦朝独有的兵种,由战车和战车手组成。
秦朝的战车使用两匹马拉动,其中一名士兵负责操纵战车,而另一名士兵则负责射击。
战车上装备有尖刺和铁锯等刺杀器,用于与敌军接触时造成伤害。
车兵主要用于军队的机动打击和冲锋,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二、军阶制度秦朝的军阶制度相对完善,军队中设有不同的官职和军阶来区分各级军事指挥员。
最高职位为大将军,由秦始皇或皇帝亲自担任。
其下设有诸侯将军、都尉和校尉等级,各级将领负责指挥军队进行作战和巡逻等任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军队奖惩制度。
对于立下战功的士兵和军官,会受到丰厚的奖励;而对于逃兵和战败的士兵,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可能被处以死刑。
这种奖惩制度激励了士兵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三、军事管理秦朝采取了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训练水平。
秦朝设有军官学校,负责培养军事指挥官和行军作战的技能。
同时,军队中还设有军医院和军械库等机构,负责士兵的医疗保健和装备维护。
此外,秦朝实行了军队的巡逻制度,以确保国境的安全和军队的作战状态。
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属于什么级别?
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属于什么级别?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是军队的正规编制,但是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纵队,大队等军事编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抗战时期正规军的编制是固定的,比如一个师8000人,一个团2000人,正规军的人数是一定的。
因为”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兴起,抗日已经不只是军人了,普通老百姓也纷纷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了,也就是慢慢地形成了各地的抗日武装了。
因为地方武装在不断扩大,所以传统的正规军的编制自然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形势了,所以后来出现了游击编制。
游击编制: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纵队(军级)八路军最早的纵队编制是1939年5月组建山东纵队,后来称之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的纵队与八路军正规师平级。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纵队相当于军一级,纵队司令其实就是军长,49年部队整编”纵队“直接改称为”军“。
总队(师级)抗战时期国军部队的教导总队是示范性的师级部队。
当时国军在进行军事改革要进行国防师的试点,在摸索阶段,所以只知道总队是师级编制,但固定编制一直没有确定。
因为当时八路军的纵队定性为师级部队,所以总队一直没有出现在我军编制序列中。
现在只有武警序列中有总队,通常为副军或者正师级。
支队(旅级)抗战时期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2个团,所以支队略低于旅一级。
大队(营级)抗战时期每个县都会组建一支县大队,大队相当于营一级编制。
中队(连级)中队编制没有在抗战时期出现过,现在中队相当于连一级,中队长相当于连长。
小队(排级)抗战时期每个乡镇或区组建一支小队,一个区小队正常3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排。
八路军游击部队编制:纵队(军级),支队(旅级),县大队(营级),区小队(排级)因为非正规编制根本无法判定有多少兵力,所以编制的级别也没法严格区分,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纵队将近6万人比一野的兵团人还多。
由于当时地方大量扩兵,所以县大队兵力通常都达到了团级,而区小队连一级编制更是常事,要不然李云龙一个团怎么会有8个营上万人。
军职军衔军队编制
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
二、一个班大约由十名战士组成,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有的连还配有炊事班,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是1500人;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
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军事知识科普
军事知识科普一、【军队编制】正确顺序应该就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1、班就是最小的单位,一般标准满编的班应该就是10个人,也就就是小组长一样的职位。
2、班的上一级就是排。
一个排有3个班,也就就是30个人。
3、排的上一级就是连。
连一般有3个排,也有管4个排的,加上连长、副连长、后勤等等人员,一个连一般就是120个人。
4、连的上一级就是营。
一个营配有4个连,大概500个人。
5、营再往上就就是团。
一个团含3个营,就就是1500个人。
6、团的上面就是师。
一个师有5-6个团,一个标准师的兵力就是10000人【因为有的师还有养殖场什么的,这种后勤部队也算人啊。
也有直接隶属师的连,比如侦察连这样的】。
7、旅就是个比师小比团大的编制,一般一个旅大概有7000人左右。
但就是旅直属于军,也就就是说上面无师下面无团。
从人数上瞧,旅夹在师与团之间,但就是从编制上瞧,【军-旅-营】就是与【军-师-团-营】平行的这么一种编制。
8、军在旅与师之上的单位。
不同的军人数不定,这个就是非常灵活的。
军分为集团军与省军区。
一个集团军下面有3-5个师或者旅,还有一些直属于军的功能部队,比如通信连。
省军区就是地方守备部队,除了台湾的各省自治区都有。
省军区与大家知道的那7个军区不一样,省军区就是以各省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河北省军区,陕西省军区。
而那7大军区就是以城市名命名的。
军(集团军与省军区)都属于那7大军区,所以军区最大。
就拿南京来说,南京就是江苏的省会,这里有江苏省军区,同时也有个东西叫南京军区司令部。
江苏省军区就是省军区,南丄京军区就就是那个肥龙,就是大区。
二、【军衔问题】1、军人分士兵与军官两种,士兵就是绿本,上面三个大字“士兵证”,军官就是红本本,相应的有“军官证”。
2、“士兵衔”【陆军】硬的一般用在礼服、常服上,软的用在作训服、衬衫上。
【海军】【空军】“军官衔”可能有人常听到“一毛二”啦,“两毛二”啦,一毛二,就就是一杠两星,也就就是中尉,两毛二就就是两杠两星,就就是中校。
军训连队编制方案
军训连队编制方案概述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军训连队的编制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军事训练效果。
编制原则1.以连为基本编制单位,以营为集成编制单位。
2.按照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划分,统筹编制各类人员。
3.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保证编制人员之间的充分配合与协同作战。
编制标准1.连队总人员不得超过 120 人,以保证组织管理和人性化训练。
2.按照作战需要和任务完成需求,编制不同兵种人员,其中下级连队按照常规编制人数分配兵种人员。
常规编制人数为 90 人,包括指挥人员、步兵、炮兵和防空兵等。
3.根据连队特殊作战任务需求,增加各类特种兵种和保障兵种编制人员。
编制内容指挥机构指挥机构是军训连队的核心和根基,其编制内容为指挥员、政治指导员和参谋长。
指挥员和政治指导员各一名,参谋长三名。
步兵步兵编制人数最多,按常规编制人数分配兵种人员。
前排为突击手、机枪手和步兵手,后排为狙击手和勤务兵。
编队为四排,每排 19 人。
炮兵炮兵编制人数为 14 人,分为三组,一组三人,两组五人。
主要任务为射击支援作战。
各组人员分别为火炮手、加农炮手和火箭炮手。
防空兵防空兵编制人数为 10 人,分为两组,每组五人。
主要任务为对敌空中目标进行打击。
各组人员分别为火箭炮手和榴弹发射手。
特种兵种特种兵种为连队的突击力量,其编制内容包括医疗兵、侦察兵、狙击手等。
根据连队特殊作战任务需求,可以适当增加其编制人数。
保障兵种保障兵种为连队的后勤保障力量,其编制内容包括通信兵、卫勤兵、补给兵等。
保障兵种编制人数需根据任务需要适当安排。
编制人员属性1.形态:男性。
2.年龄:士兵为 18 至 25 岁,军官为 20 至 30 岁,年龄上限不超过 35 岁。
3.学历:士兵为中等教育及以上,军官为本科及以上。
4.身体状况:身体健康,身高 1.65 米及以上,体重标准。
结束语以上即为本文档所制定的军训连队编制方案,旨在提高军队组织管理和实战化训练效果。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军训连队编制方案
军训连队编制方案概述军事训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安全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官兵的纪律意识和军事素养,提高官兵的战斗素质与技能。
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军训连队编制方案,对于保证军事训练的有效实施和提高连队实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编制标准为了保障全体官兵的军训效果和安全,编制军训连队应遵循以下标准:1.编制人数军训连队的编制人数要适应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任务要求,通常应以不超过80人为宜。
如实际需要,也可适当增加或减少编制人数。
2.年龄要求军训连队官兵应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养,官兵年龄一般为18岁到28岁之间,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良好者,也可在适当条件下扩大年龄范围。
3.学历要求军训连队官兵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或技能水平,具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
4.分队方式军训连队应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组编制。
通常情况下,可按照人数、职务等因素进行分组编制。
编制方式为了确保军训连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编制方案应遵循以下方式:1.根据任务要求和实际需要确定军训连队编制规模和分队方式。
2.根据军事专业特点、队员素质确定编制标准,并考虑事件应急等因素。
3.在确定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编制人员、装备物资等资源。
4.对编制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保证能够满足实际军训情况。
编制原则制定军训连队编制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编制方案要符合实际需要,适合任务要求,人数要合理分配,物资要充足。
2.良好性原则编制方案要考虑到官兵素质和能力,并听取意见,切实提高军训效果,完善军训机制。
3.可操作性原则军训连队编制方案应考虑到官兵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标准和方法,确保实施起来顺畅。
4.灵活性原则军训连队编制方案应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应急措施。
必要时应进行灵活调整,确保军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编制军训连队方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仔细分析各项因素和资源,更好地进行军训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中军南朝外军南朝军队建制中国古代军事史摘要:本文以南朝的中军和外军为切入口,通过对南朝中军和外军的建制、兵源、兵力等方面的研究,力图拓展南朝兵制史研究的内涵,丰富该时期军事史的内容通过对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的来源、武装力量构成、主要势力集团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南朝中军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特点及其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南朝政治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南朝外军的地域分布特点、外军的重心所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外军内部的相互制衡等问题的剖析,探索南朝外军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南朝政局变动的关系通过对南朝中外军格局变化与南朝政局的关系的分析,探析南朝皇权更替频繁的原因,解析南北对峙格局下南方政权的特点、政治兴衰及其终局,解读南朝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研究南朝中外军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外军的结合程度及其方式、中外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变化等,探析南朝的政权模式及其国防结构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写作思路等作了说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正文内容大致包含了中军研究、外军研究以及中外军互动与南朝政局研究三个层面,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南朝中外军的建制及其兵源”对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军事统御机构、屯驻地点、兵源征集方式及其兵力等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论述,特别是对南朝中军的屯驻地点首次做了系统论述,而这一点并不为学界所重视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大致相同,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南朝中军的军事统御机构主要有以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等中军统帅为首领的禁卫军系统和以五兵尚书、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为首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南朝外军最主要的军事统御机构是都督府,另外尚有祭酒从事史、郡尉等南朝中军一般屯驻于建康城内及其附近地区,包括宫城、越城、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新亭、白下城、药园垒等城堡军垒,此外尚有部分中军因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临时驻扎于地方南朝外军主要屯驻在州治和军府所在地以及南朝沿边镇戍卫所等地南朝中外军的兵源征集方式有世兵、招募、征发以及部曲转化等南朝中外军的兵力总数相当庞大,外军数量要远远超过中军中外军的数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和平时期、内战时期、南北对峙形势紧张或战争时期等各不相同第二章“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以势力集团为中心的考察”以南朝各主要时期的主要势力集团为中心具体考察了南朝皇帝在位时期中军的兵源、武装力量构成、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及其转变、中军的大致组建过程及其特点等,并对皇帝身后的势力集团做了主次区分,以明确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来源的殊途及其特点上的差异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时期的中军主要是以京口集团、雍州集团、江东集团为其中坚,而又以京口集团为主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中军则是基于荆州集团、京口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江东势力之上的,元嘉初期政坛的主角是荆州集团和京口集团,尤以京口集团为主其后,京口集团逐渐衰落,而荆、雍集团实力却不断攀升,到元嘉中期时,荆州集团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撑性军事力量元嘉后期,雍州集团的势力已超过荆州集团宋孝武帝刘骏时期的中军以雍州集团为其中坚,另外尚包括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宋明帝刘或时期的中军则以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为其中坚,而又以青徐集团为主此后的齐、梁、陈各帝中军的势力集团支持均有变化第三章“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在第二章对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具有强烈的差异,从而得出“南朝中军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这一结论,并冠以“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之名论文进而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原因及其特点等做了全面论述南朝各主要皇帝时期的中军大多来自于作为其皇权支撑性军事力量的势力集团,而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因此,南朝的中军也随之呈现流动的状态南朝中军的流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肆意妄为的流动,而是有规律可循、具有内在联系的流动在中军的结构、中军的地域来源、中军的征集方式及其数量上,南朝的中军都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由于整个南朝时期中军的中坚-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即由京口集团→荆州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豫州集团→雍州集团→荆楚集团→江南地方豪强移动,因此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也呈现不断流动的状态中军的兵源先是主要集中于建康东面、长江下游的南徐州,复变为长江上游的荆州,再变为沔水中游的雍州,又变为淮河中下游的青徐地区,复又变为长江、淮水中游的豫州地区,再变到原来沔水中游的雍州,又变为长江上游的荆州,最后变为江南腹地可见,南朝时期中军的地域来源主要集中于江淮沔海之间中军在地域来源上流动的顺序,先由东到西、由南往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即由南徐州→荆州→雍州→青徐地区,其时间为从宋武帝刘裕时期到齐高帝萧道成时期其后,又由东到西、由北往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即由青徐地区→豫州→雍州→荆楚→江南腹地,其时间为从齐高帝萧道成时期到陈武帝陈霸先时期其后,陈朝中军的地域来源主要集中在建康一带及江东腹地南朝的中军之所以呈现这样一种流动的状态,是由当时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的关系、流民的南移和集结以及南北对峙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的中军的流动往往导致皇权的转移中军流动的速度越快,则皇权转移的速度也越快中军流动的规模越大,则皇权嬗代的幅度也越大中军的快速流动,是导致南朝皇权嬗代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南朝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章“南朝外军的分布”以州为考察的基点,兼及都督区和重要镇、戍,分时段考察分析了南朝外军的大致时空分布状况、外军数量和实力的升降迁转,并对南朝时期各主要方镇的地理形胜、攻守布局、实力盛衰的变化轨迹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章还首次提出“南朝外军分布的重心”这一概念,并以时间为经、方镇为纬对南朝外军的分布重心及其变化轨迹、原因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南朝的外军包括了方镇军各都督府所辖军、州郡兵、县兵和地方乡兵等,其分布的范围亦十分广泛,但就其数量、结构和影响力来说,南朝的外军主要集中分布于各个主要的方镇即军府和州治所在地、沿边镇戍以及宁蛮、镇蛮、南蛮等校尉府南朝外军分布的重心,有多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重心即为沿边重要镇戍及州治所在地其次,每一个都督区的军府所在地,为更高层次的重心再次,因南朝的政治军事特点和国防结构而划分的分布重心,为最高层次的重心南朝外军在分布的重心上具有多层次、多数量的特点,并且分布的重心随着南朝内部不同方镇力量的发展变化和南北朝政治局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大体而言,南朝外军的分布重心在刘宋永初年间至刘宋元嘉中期由长江下游的南徐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中游的荆州,在宋文帝元嘉后期至宋孝武帝时期由长江中游的荆州逐渐转移至沔水中游的雍州,在刘宋明帝至萧齐武帝时期由沔水中游的雍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下游的青徐地区,在齐明帝萧鸾时期由长江下游的青徐地区逐渐转移至长江中游的豫州,在齐末至梁武帝中前期由长江中游的豫州逐渐转移至沔水中游的雍州,在梁武帝中后期至梁元帝时期由沔水中游的雍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上游的荆州,而陈朝时期由长江上游的荆州又逐渐转移至长江下游的京口等地第五章“南朝外军的结构”以方镇格局为中心,具体、详细的考察了南朝各主要时期的方镇格局及其变化轨迹、原因和内在动力对南朝方镇格局变化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论证对南朝外军的类型、外军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军内部的相互转化与制衡及其原因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由于方镇军的数量和实力都在外军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故方镇军的动向基本上决定着外军的变化南朝的方镇格局的变化相当频繁、激烈,这主要是由南朝都督制度的盛行、宗王出镇的弊端、南朝皇权驾驭外军的方法及其失控、南朝外军分布重心与均势的失衡等原因所致南朝时期,不仅中军和外军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外军内部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制衡,原因之二是抵抗外敌入侵的需要根据南朝外军对南朝政权的作用和意义,可将南朝的外军划分为外伐型、内镇型、节控型、拱卫型等作为南朝外军主要组成部分的方镇之间存在着战略协作关系、唇亡齿寒之地缘政治关系、都督区之构成关系以及攻伐联合之军政联盟关系等另外,与南朝外军之间的相互联合关系相始终的是其内部无止境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制衡第六章“中外军格局与南朝政治”一是从中外军格局的变迁探求南朝政局变动的特征及其原因,以揭示南朝政治兴衰的规律,探寻南朝历史方镇的规律及其方向二是从中外军互动的角度剖析了南朝皇权嬗代频繁的原因及其规律,以揭示南朝皇权复归的历史轨迹及其特征终观南朝政治,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完善巩固的中外军互动体系,这是因为中外军的互动中暗含有专制阜权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各朝中军和外军之间的互动则时有表现以南朝中外军的互动为展开,各朝的武装力量构成发生变化,其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也前后非一,并在中外军互动的过程中发生转变南朝各代政局的稳定与否与中外军互动的程度及方式联系紧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与之相关,而南朝政治总的趋势则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和走向复归,但这一过程却充满了反复和荆棘结语部分对正文论述进行了总结概括,对南朝中外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南朝历史发展的规律等进行了总结通过全篇论文的论述和深入论证,得出南朝中军和外军之间以及南朝中外军各自内部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南朝皇权嬗代频繁是中外军之间互动的结果、南朝政权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狭隘性等结论标题:南朝中军南朝外军南朝军队建制中国古代军事史专业:中国古代史学位:博士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关键词:南朝中军南朝外军南朝军队建制中国古代军事史论文时间:2008分类:K239.1导师:庄辉明语种:中文文摘URL:南朝中军南朝外军南朝军队建制中国古代军事史来源:数字图书馆/view/74062673171.html战国时期齐国文化军事外交六国联盟外交活动秦汉时期矿产资源资源利用秦国君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蒐礼晋国仪式特征古代军礼文化人类学边塞教育汉代蒙学教育军事教育两汉时期山东地区农业地理中央政权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张家山汉简》汉朝地方管理象数易学西汉政治自然科学《周易》北朝世俗服饰中国古代服饰考古发掘纺织服饰服饰文化审美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史学史学特点性别角色分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外女内中国古代史母系氏族社会先秦时期道德环境文化要素分析法中国古代史考古资料楚文化越文化文化特质考古学古代政治汉代官制文职官吏人治社会五代十国中国古代史手工业士人古代官僚文人民间慈善救助汉代西汉统治阶层矛盾演变中国古代史战国时代淳于髡学术思想政治思想东汉时期自耕农阶层土地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南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南北朝北魏洛阳佛寺建筑《洛阳伽蓝记》两汉更替时期社会思潮王莽自立汉政回归舆论导向博山炉熏香文化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胡汉饮食习俗烹饪原料烹饪加工《齐民要术》北朝时期北魏政府杂户群体社会背景社会地位汉朝初期家庭结构成员地位社会制度西汉时期长安城商品经济消费特征秦汉时期马邑历史地理军事地位两汉时期护羌校尉设置官署组织治理策略早期秦文化西垂祭祀葬制陵墓精神文化陕西地区秦瓦纹饰图案信息历史演变汉朝时期流民潮安置措施社会稳定左棻魏晋时期山东临淄汉唐时期安阳地区地缘政治政治军事格局政区沿革中国古代史汉唐漕运军事资源军用仓储东晋南朝荆州扬州政局演变北魏选官制度制度变迁北周武帝皇权旁落经济改革儒学理性精神儒学教育两汉政府赈灾社会赈灾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中央集权治国思想北魏佛教发展居士群体官僚士大夫东汉太后临朝称制士族经学政治集团汉朝时期南阳豪族权贵联姻社会危害两汉文化视觉设计文化遗存汉代三绝视觉元素刑事侦查云梦秦简汉简侦查技术侦审合一西汉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政府控制社会保障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诸侯国政治抑商政策汉武帝性格特征心理学西汉历史公羊学汉代社会学术流派儒学思想西汉教化思想教化形式儒家思想道德教化魏晋时期早慧儿童家庭教育儒典教育汉晋时期龙亢桓氏家学家风琅琊王氏东汉政治史经学望族玄学士族秦汉时期士人犯罪士人阶层秦始皇汉武帝文化政策秦汉时期京师治安制度京师治安管理治安机构汉代宫廷女性儒家女性观孔氏家学孔安国西汉《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伪书秦汉西南地区农业研究南朝汝南安城周氏家族发展脉络南齐萧子良竟陵八友文人集团祠部尚书国子学太常博士北魏皇帝巡幸匈奴西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谏大夫谏议大夫谏官制度三国时期两晋时期皇室婚姻东晋南朝尼僧社会生活《比丘尼传》汉灵帝侍中寺三互法鸿都门学东汉官僚官员情况原因分析地域构成秦国外交战略战略思想思想流派秦汉农民犯罪萧道成袁粲沈攸之集团斗争秦汉治安乡里什伍亭刘宋萧齐皇族内讧寒族典签儒学孔门弟子战国时期魏晋孔氏家学《家语》王肃儒学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孔氏家学《孔丛子》伪书学术杨守敬注钞服虔汉书音训校补苏林汉书音义辑佚研究关陇豪族西魏北周宇文泰关陇集团高昌王国吐鲁番出土文书赋役制度葛洪《抱朴子外篇》两晋时期江南学风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杨震两汉注钞汉书音义应劭校补魏晋名士名望名望现象皇权衰落士族地位上升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门阀制度中国古代史官僚政治王充社会批判东汉经学中国历史两汉时期边吏制度武帝以前汉家君主儒家伦理政治学说黄老学说《中庸》三国诚信以待臣政之信赏罚信政令信君臣关系蔡东藩《后汉演义》史料来源叙事特点《吕氏春秋》秦文化齐鲁文化文化整合战国后期礼法之士礼法思想晋律儒家化魏晋礼法西汉官制官吏数量西汉吏治宗室阶层封爵制度东魏政治北齐政治秦汉时期养老政策孝道社会发展史养老习俗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奴婢权利奴婢犯罪西汉王朝皇帝巡幸社会政治南北朝时期汉魏时期郊祀制度皇帝亲祠帝王祭祀秦汉时期士人名节观士风人格特征社会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