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马铃薯晚疫病(late blight)是一种由病原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广泛影响着马铃薯生产。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论述,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讨。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现状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具有高度侵染力的两种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 mirabilis引起。

这两种病原菌在温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传播和扩散,给马铃薯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晚疫病的爆发频率和严重程度较高,给当地的马铃薯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农业专家和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防控策略,如下:1. 病害监测:通过建立疫病监测网络,及时了解病害的传播状况和发生趋势,为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种植抗病品种:培育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增强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对抗病原菌,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如利用线虫等生物控制马铃薯晚疫病。

4. 农艺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疏菜、清除菌源、轮作和合理施肥等,能够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5.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喷药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危害。

6. 健康管理:采取健康证书制度,对种植材料进行检疫,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因素的不稳定性导致病害的传播和爆发难以预测,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防控的针对性。

其次,病原菌的变异性也是防控的一个难点。

病原菌的快速变异和适应能力,使得已有的抗病品种和防控策略逐渐失去有效性。

因此,培育抗病性更强的马铃薯品种,以及研发新型的防控手段,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另外,晚疫病的全球蔓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 保 土 肥
Zhi aot ei bI uf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朱春 丽
( 龙 江省 绥 棱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黑
f 摘
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 薯的主要病 害之一 , 每年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 生和流行 , 在一般年份减产 1% ̄ 0 4右 , 0 2%- : 重
二 、 播 途 径 传
养分的作用。
( ) 立 无 病 留 种地 。 少 初 侵 染 源 : 种地 应 采 取 更 为 3建 减 留 严 格 的 防 治 措施 , 条 件 的地 方 。 种 地 应 与 大 田相 距 5公 有 留
里 以上 。 于 马铃 薯 新 种 植 区 , 病 种 薯 就 更 为重 要 . 选 无 对 无 挑
生 长。
病 菌 主 要 以菌 丝 体 在 薯 块 中 越 冬 。播 种带 菌薯 块 , 致 导
不 发 芽 或 发 芽 后 出 土 即死 去 ,有 的 出 土 后 成 为 中 心病 株 , 病
2化 学 防 治 .
在 未 发 病 前 提前 喷 施 保 护 性 药 剂一 次 。 田 间 出现 中 心 当 病 株 时 , 即清 除 , 用 密 闭 容 器携 带 出 田外 深埋 或 烧 毁 。 立 并 施
病种薯 。 也可 以减少初侵 染来源 。
( ) 强 田间 管 理 : 足 基肥 , 行 配 方 施 肥 , 免 偏 施 4 加 施 实 避
氮 肥 , 施磷 、 肥 。定 植 后 要 及 时 防 除 杂 草 , 据 不 同品 种 增 钾 根 结 果 习性 , 合理 整 枝 、 心 、 权 。 少 养 分消 耗 , 摘 打 减 促进 主茎 的
三 、 生 条 件 发
定 , 雨 多 、 日多 、 病 品 种 应 增 加 施 药 次 数 。 降 雨 感 喷药 间 隔 天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需了解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 病原菌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有两种: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1mirabilis。

在我国的马铃薯种植区域,以Phytophthora infestans为主要病原菌。

2. 发病环境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

适宜的气象条件为温暖潮湿(18-24℃)、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和多雨的环境。

3.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植株上地下茎、叶片和茎部发病,其发病规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中、后期。

初期为孢子萌发,侵染感染,形成侵入皮肤组织;中期为孢子长出感染孢,形成新的侵染;后期为侵染组织蔓延整株。

随着孢子和担子形成,传播扩散,大量病孢子通过大气、水流传播,使距离传播。

形成群发性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1. 预防为主(1)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种植前应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和适应性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叶片之间的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3)良好的田间管理包括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地表水分、定期清除病株和杂草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害的侵染和传播。

2. 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等,来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但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浓度进行喷施。

(2)科学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使用农药,避免药剂过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同一类农药,造成药剂残留过量。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微生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生菌物病原体引起的一种病害,因其破坏力强、传染性强、危害性大而备受关注。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话题。

为了减少损失和提高产量,在防治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效药物。

下面,将介绍三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药物,分别是苯醚酸铜、多菌灵和装磷铜。

1.苯醚酸铜苯醚酸铜是一种低毒性、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常用于马铃薯疫病的药剂防治。

苯醚酸铜的主要成分是苯醚酸(C6H5OCH2COOH)和铜,其中铜离子具有杀菌作用。

苯醚酸铜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苯醚酸铜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喷雾和灌溉两种,其中喷雾效果更为显著。

在喷雾过程中,应将药剂均匀地喷洒在马铃薯植株上,既避免过量喷洒,又避免药剂分布不均。

药剂浓度一般为400-500倍,喷洒时间主要在马铃薯发芽期和开花期。

需要注意的是,苯醚酸铜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副作用。

2.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土壤消毒剂,具有抑菌、灭菌、除虫、除菌的作用。

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多菌灵能够有效控制病原菌和土壤中的杂草,防止疫病的快速扩散。

多菌灵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丙稀酸丙烯酯聚合物和其它种类的化学物质。

长期使用多菌灵能够减缓土壤退化的速度,同时也提升土壤的肥力。

多菌灵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药剂分散在土壤中,或者进行灌溉处理。

药剂浓度一般为200~300g/50m2,使用时需要均匀地撒入土壤中,或者在灌溉过程中加入药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菌灵不能与其他化学剂混合使用,也不能超量使用。

3.装磷铜装磷铜是一种多功能的除草、防虫、防菌药剂,能够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其他植物病害。

装磷铜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磷酸盐,具有广谱、快速、持久的杀菌作用。

装磷铜也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酸度,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装磷铜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药剂溶解在水中,用于农田路面、果林、蔬菜、花卉等地的灌溉和喷雾。

药剂浓度应按病情、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整。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

土壤 疏 松 、 肥沃 。可 亩 施 1 0 0 k g左 右 生 石 灰 进 行 土壤 消毒 。种 薯最 好选 用 小 型种 薯播 种 ,大型 种 薯 切 块 时 要准 备 两把 切 刀 ,并浸 在 7 5 % 的 酒 精 或 0 . 2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中 消 毒 , 每 切 一 个 整 薯 换 一 次 刀 。切好 种 薯 块后 ,每 1 5 0 k g种 块 ( 1亩播 种 量) 用 7 2 %农 用链 霉 素 1 4 g加 7 0 %甲基托 布 津 1 0 0 g ,掺 3 k g的滑石 粉拌 种 ,随拌 随种 。
3 . 1 . 5 清 理地 块 。葡 萄 生长 期 间随 时清 园,及 时 剪
7 2 . 2 %霜 霉 威 盐酸 盐 水 剂 8 0 0倍 液 。葡 萄 采 收 后 先 进 行修 剪 ,在掩 埋 之前 叶面 喷施 1 次波 尔 多液 。
4 小 结
除 、烧 毁 病 叶 、病枝 、病果 ,减 少 传染 源 ;葡 萄采 收后 合理 修剪 ,剪 除病 组织 ,刮 除 病斑 、老 皮 ,彻 底 清 除 园 内的枯 枝 、落 叶 、烂果 等 , 并带 出 田间集
2 . 4 实行 轮作 。应避 开 上茬 为茄科 作物 的地 块 。
1 0 d时 间就可 扩 散蔓 延 ,在 田间形 成 、分布 多 个发 病 中心 。附近 大 多数植 株上 部 叶片 出现病 斑 。 l _ 3 严 重 发 病 期 。植株 茎 叶 感 病 ,病 斑 扩 大 ,相 继枯 死 。从 发病 至全 田感病 3 0 ~4 0 d 。栽 种 感病 品 种 或春 季 降雨 偏 多年份 ,从始 发病 至 全 田感 病 2 0 d
0 5 4 1 0 0 河 北省 沙河 市农业局 王增 学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大,成为限制脱毒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的研究,探索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是中国的重要粮菜作物,也是宁南山区的主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50年代起,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频率和流行程度逐年加重,成为马铃薯生产的一个重要障碍,1950、1954、1958、1964、1992年出现大流行,1958年大流行使同原地区损失鲜薯12.50万t,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一般年份块茎腐率达8%~15%,重发生年份高达40%以上。

1发生特点1.1症状晚疫病的病菌能够侵染块茎、茎杆、叶片、叶柄、花枝和浆果,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主要在叶片、块茎和茎杆?1.1.1叶片症状病菌侵入叶片,首先产生浅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呈浅绿色斑,叶片背面生白色似霜茸毛,病斑继续扩大,病斑中部呈褐色,周围呈浅绿色晕圈,叶背晕圈处生白色茸毛。

1.1.2块茎症状病菌侵入块茎后,即在块茎内危害,块茎表面有褐色凹陷而不规则的干硬斑块。

块茎受晚疫病病菌侵害后并不湿腐,无臭无味,不腐烂,但由于晚疫病病菌的侵害,引起其它病菌侵入常呈干腐、湿腐,并有臭味,这是引起田间腐烂和窖藏腐烂的主要原因。

1.1.3茎杆及叶柄症状叶片上产生的病菌借风雨浸染茎杆及叶柄,存茎杆和叶柄上首先产生浅绿色条斑,后呈褐色条斑,周嗣生茸毛。

1.2初侵染源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是晚疫病重要的初侵染源,同时田间丢弃的废薯、自生苗和其它寄主如番茄,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1.3发病过程和流行条件1.3.1发病过程研究证明,晚疫病流行包括_二个阶段:①初生病株出现阶段。

从现蕾期就可出现初生病株,向附近植株蔓延,形成发病中心。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1 页 共 1 页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早、晚疫病的症状(1)马铃薯晚疫病症状:病叶由下部向上扩散,初为不规章形黄褐色斑点,叶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头,近圆形或不定形,沸水烫状,绿褐色,病斑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病斑近外缘消失一圈白霉。

块茎染病,初为稍凹陷的黑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生少量白霉。

(2)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

开头消失小斑点,以后渐渐扩大,病斑干燥,为圆形或卵形,有时有角形边缘。

病斑通常是有同心的轮文,像树的年轮。

新老病斑扩展,会使全叶褪绿、坏死和脱水,但一般不落叶。

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章形,四周常常消失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

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二、马铃薯早、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马铃薯种薯,削减初侵染源。

做到切块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①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加抗病力。

②实行乱作倒茬,清理田园,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烧毁,以削减浸染菌源,延缓发病时间。

②施足肥料、加强管理。

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增加自身抗病力量。

③选用丰产抗病品种。

(3)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准时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杀菌爱护剂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发觉中心病株马上挖毁,或喷1%~2%硫酸铜,将病株叶片杀死。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1.病原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风传途径传播,病原菌进入病田后,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孢子在气流中的传播,感染马铃薯植株。

2.病原菌侵入: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根系、茎片、嫩叶等部位侵入马铃薯植株,进入植株组织。

3.发病条件:发病的温度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一般在15-30摄氏度之间,以20-25摄氏度为最适。

高温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低温会阻止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综合防治技术:1.良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要选择无病无虫的种薯,以免将病原菌传播到田间。

2.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的马铃薯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病害预测:通过监测病害发生的天气条件和病害指标,结合气象预测,可以提前进行病害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疫病菌源消毒:在种植前要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种薯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5.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防止营养过剩导致马铃薯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6.轮作间作:实行合理的轮作间作,不仅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7.化学防治:遵循科学的农药使用原则,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8.生物防治:利用一些生物控制剂对马铃薯进行防治,如拮抗菌、促生菌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总结: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良种选择、病害监测、病害预测、疫病菌源消毒、合理施肥、轮作间作、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也需要加强对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防治措施等。

一、发病规律1.气候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温湿环境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病,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发展较快。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晚疫病的高发季节。

当夜间温度大于15℃,白天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时,是病害发生的最佳条件。

2.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晚疫病菌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风传、雨滴飞溅、昆虫传播等。

雨滴飞溅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当雨水冲击到植株上时,会将病害菌孢子带到新的地方,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晚疫病病害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种薯传播。

一旦种薯受到感染,会在新的种植地带来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应注意避免氮肥过量,否则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是有效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许多抗病品种被选育出来,并且不断有新品种的引进。

选择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

3.药剂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元素硫、苯甲酸、苯酚类杀菌剂等。

药剂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注意遵循使用说明。

4.病害监测与预测:及时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对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田间巡查和病害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病害的发生情况,对潜在的病害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2023年最新的马铃薯晚疫病

2023年最新的马铃薯晚疫病

2023年最新的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的原因晚疫病的原因马铃薯晚疫病发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的影响,由于气温下降,但降雨量却增加,导致田间处于一种低温高湿的状态,而晚疫病病菌在这种环境下的活跃性非常强,从而感染到马铃薯,使马铃薯大面积的发病。

其次就是由于人工对田间管理的力度不到位,田间的通透性太差以及没有及时的将水分排出田间,还有就是没有进行松土培土来增强土壤的通透性等,也极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最后就是施肥不合理也是产生晚疫病的一个原因。

晚疫病的症状晚疫病对马铃薯有毁灭性的危害,因为它不仅仅是危害马铃薯的枝叶,而且对块茎的危害也极大。

晚疫病的初发症状主要表现在叶面,如果病发叶面会出现很多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慢慢的扩散,变为椭圆形,而且颜色也在,慢慢的加深,最后出现一层白色的发霉物,病情恶化之后就会在茎部出现黑褐色的斑块,然后慢慢的腐烂,最后再次恶化导致马铃薯块茎出现不规则的病斑,慢慢的渗透到块茎里层,最后腐烂发出一股恶臭味。

防治的方法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另一种就是进行化学防治,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首先就是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比如说青海三号,其次就是在种植前对种薯进行种子处理,增强抗性,其次就是栽种的时候注意栽种的密度,按照行间距三十厘米、株间距二十五厘米左右进行栽种,然后就是时不时的给马铃薯松土,增强通透性,还有就是及时的将水分排出田间,保持田间合适的湿度,最后就是不偏施氮肥,合理的追施钾肥、磷肥、硼肥等微肥。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就不用多解释了,它就是根据病发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

在晚疫病发的初期,可以使用普力克水剂八百倍液或波尔多液进行喷雾,每隔一周左右喷一次,一般量到三次即可。

如果后期恶化,整个马铃薯种植地都感染上晚疫病,那么就需要结合物理防治方法进行,并且增强药剂的浓度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它由真菌侵染引起,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晚疫病的蔓延,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讨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措施以及其使用的常见化学药剂。

1. 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方法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药剂预防和药剂治疗两个方面。

药剂预防主要是通过在植物上喷洒药剂来预防病害的发生,而药剂治疗则是在植物受到病害感染后使用药剂进行治疗。

2. 常用的化学药剂2.1 苯甲酰苯菌酯苯甲酰苯菌酯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它能迅速抑制晚疫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缓病害的发展。

使用苯甲酰苯菌酯时,可以将其稀释后喷洒在马铃薯叶片和茎部,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喷洒,以提高防治效果。

2.2 甲基硫菌酯甲基硫菌酯是另一种常用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它能有效杀灭晚疫病菌,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显著。

使用甲基硫菌酯时,需要将其溶解后喷洒在植物叶片和茎部,并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植物表面。

2.3 其他化学药剂除了苯甲酰苯菌酯和甲基硫菌酯外,还有一些其他化学药剂也可以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

例如,氧化锰、氧化锌等阳离子杀菌剂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使用这些药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剂选择和使用方法调整。

3. 注意事项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晚疫病化学防治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防治时机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对化学防治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最佳防治时机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的病害初期,此时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3.2 药剂浓度和频次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根据药剂的浓度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

同时,也要控制好药剂的使用频次,以避免对植物造成过度负荷。

3.3 安全操作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采取安全操作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还要注意存储药剂的地点和方法,确保儿童和宠物无法接触到药剂。

4. 其他防治措施除了化学防治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防治措施可以用于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区 晚 疫 病 流 行 的 重 要 原 因
马 铸薯 晚 疫病 再 度 猖撅 的原 因 是 2 0世纪 8 0年代 以后 , 在墨 西哥 以外 的世界 马铃薯 主产 区陆续 发 现晚疫 病 菌的 A 2交 配型 和卵孢 子 ,有性 生 殖 的普遍 发生 使病 菌 的变异 性 和适 应性 加 强 . 流行 情 况更 为复 杂 . 防治难 度更 大 近年来 . 国在 这些方 面 开展 了研 究 , 将有 我 现
张 志铭
( 北 农 业 大 学 , 北 保定 0 10 ) 河 河 7 1 1
中 囤 分 类 号 :4 5 3 ¥ 3.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 2 5(0 2 0 0 3 10 7 5 2 0 )6— 0 8—0 2
马铃 薯 是 世界 第 四太 粮 食作 物 ,也 是 中 国的 重要 粮 、菜作 物 马铃 薯 晚疫 病 是 马铃 薯 的 一种 毁 灭性 病 害 ,中国 ^ O世 纪 8 k2 0年代起 , 疫病 的流 行频 率 和流 晚 行 程 度逐 渐加重 , 为 马铃薯 生 产的 1 重要 障碍 。 成 个
1 4 测 报技 术 . 根据 与瑞士 多年 合作 研 究的 成果 , 初 步建 立 中国 马铃 薯 晚疫 病 短 期 测报 的 预警 系统 ,2 0 02 午将 在部分 地 区试行 , 指导 农 民的化 学 防治 本 系统 包
关研 究进 展 和综 合防治 现 状简 要做一 综 述
I 研 究 进 展
推 广 中进 一步修 正 :
交配 型 ,卵孢子 的 产生条 件 , 毒病 与 晚疫病 菌致 病性 病 的关 系 ,对瑞 毒霉 抗 性 和 寄 生适 台 度均 开 展 了初 步研
究 。 据 研 究 报 道 , 国 北 方 的 晚 疫 病 菌 生 理 小 种 主 要 有 我 0 , , , , 2 4和 1 3 4等 7个 , 北 恩 施 地 区 主 0 0 1 4 l4, , 湖

盐源县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盐源县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6 7 4 %百 菌清 烟剂 lg熏 蒸 , 6m 用 5 k 熏蒸 时 . 温室 大 棚需密 闭
43 农 业防治 .
次 ) 连喷 2 3次 。 , ~
参 考 文 献
[ ] 齐 等 , 护地 蔬 菜 病 虫 害 防 治 , 业 出版 社 ,9 0 1易 保 农 19
施 足底肥 , 时追肥 , 适 注意 磷 钾肥 的配合 使 用 , 并追 施 叶面 肥 。 进 植株 发 育 , 止植 株 早 衰 , 促 防 以提
[] 2 刘富春,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鉴定, 中国农业 出版社,9 4 19
(] 强、 3邱 罗禄 怡 , 新编 原 色 蔬 菜 病 虫 图 谱 , 中国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1 9 .3 9 60
高植 株抗 病能力 ; 时 中耕 除草 , 及 摘除 枯黄病 叶和 底
叶 . 出 田外或 温室 大棚外 集 中深 埋处 理 ; 当控制 带 适
对湿 度 4 ~ 5 5 7 %时 , 势发 展 快 , 病 超过 9 %会 抑 制病 5 害 蔓延 。凡 枝 叶荫蔽 、 风 不 良、 通 光照 不 足 、 排水 不
良、 间湿 度大 、 株 管理粗 放 、 株徒 长 、 衰 。 株 长 植 早 植
浇水 。 露地 西 葫芦应 及 时 中耕 , 好 雨 后 排水 , 搞 减少 田间相对 湿度 。温室 大棚尽 可 能增加 光 照 、加 强通
倍 液或 2 %农 抗 B 一 0水 剂 2 0倍 液 , ~ d喷 1 O 1 0 45 次 . 喷 2 3次 。 连 ~
45 化 学药 剂防治 .
4 防治 方 法
41 选 用 抗 病 品 种 .
发病初 期 开始 喷 洒 2 %高 脂 膜 -  ̄ 0 10倍 7 ¥ J —0 L 8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研究进展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研究进展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研究进展于耀华;单伟伟;杨煜;刘芳;陈广侠;郭宝太;郭晓;李广存【摘要】Late blight is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 for potato cultivation. I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efficient methods to isolate resistance genes from wild germplasms and transform into good potato cultivars to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to potato late blight. Up to now, many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had been mapped in potato genome, and some of them had been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in potato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第一大病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从马铃薯野生种质资源中分离抗病基因,并将其转化到优良栽培品种中,是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高效快捷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有多个来自不同野生种质资源中的晚疫病抗性基因被分离或定位.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的研究现状.【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5)001【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作者】于耀华;单伟伟;杨煜;刘芳;陈广侠;郭宝太;郭晓;李广存【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省设施蔬菜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32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第一大毁灭性病害,可引起马铃薯大规模减产。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在我国种植面积比较大。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那么马铃薯晚疫病应该怎么防治呢?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合理密植。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

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加强通风透光。

田间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丙森-膦酸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8%霜脲-百菌清悬浮剂100015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6%霜-代-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福-福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福美锌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每隔57天喷1次。

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9/L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2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l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0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下)[致富早班车] - 种植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下)[致富早班车] - 种植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下)[致富早班车]-种植技术(片花)同期: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李莉。

大家好,我是农技推广中心曾娟。

我是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周阳。

(垫乐)为贯彻落实农业部《202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要求,切实做好202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22年小麦、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害以及蝗虫、草地螟、粘虫、二点委夜蛾、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马铃薯晚疫病和柑橘大实蝇防控技术方案。

《致富早班车》全程学习。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杨林。

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节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铃薯晚疫病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病,是一种可侵染马铃薯茎、叶、块茎并给马铃薯造成毁灭性的病害。

该病由卵菌中的致病疫霉引起,属于世界性病害,绝大多数种植马铃薯地区都有该病发生与危害。

判别马铃薯是否患晚疫病主要依据其症状特点,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茎以及地下块茎。

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

地上茎部受害后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病斑,潮湿时,偶尔可见白色稀疏霉层。

块茎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

将薯块切块后可见被害薯肉呈不同程度的褐色坏死,病薯往往易受其他真菌或细菌的再次侵染而导致腐烂。

该病在我国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多雨省份发生普遍、其损失程度与当地的降雨量、品种抗病性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而有关,病害严重发生时,植株提前枯死,产量损失高达20%~40%,甚至绝收。

2、主持人:了解完了上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我们依然学习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的病虫害分析预测结果。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22年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等主产区可能偏重流行,发生面积预计3500万亩左右。

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分析

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分析

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广泛危害马铃薯生产,导致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传统的监测和防治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其运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农业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病害的快速准确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分析病情的传播规律和疫病高发区域,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则可以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农民手中,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农业信息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就是正文部分的内容输出】。

1.2 研究意义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治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通过及时监测病情,可以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产量。

研究农业信息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病害的快速识别和跟踪,提高防治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的意义在于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这也是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1.3 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马铃薯田间的气象数据、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信息。

2. 数据处理方法: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与马铃薯晚疫病相关的特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混效 果 更 好 ,抗多 种 病 害 , 害减 少 。预 防 除草 虫
养消耗 完后 才表现 药 害症 状 , 根生 长受抑 制 , 根多 须 而不伸展 , 长薯 块 , 也不膨 大 。选用碧 护 +禾 生 不 有 素+益微 混 用 , 铃 薯 出齐苗 即可 喷雾 , 护 4 g 马 碧 5/ h m +禾生 素 ? 0 / m 5 mL h +益微 3 0 / m。既解 0 mL h ,
2 22 .. 拌 种
遍 。施 药 时加 入 喷液 量 0 5 ~ 1 的植 物 油 型 喷 . 雾助剂 可 明显增 加药效 , 宜施 药 条件 下 降低 3 % 适 0

5 用 药 量 , 温 干 旱 时 降低 2 ~ 3 用 药 O 高 0 O
( 0 02 )
每 1 0 g种薯 用碧 护 5 0 0k 0 0倍 液 十禾 生 素 1 0 00
速恢 复 正常 生 长 , 它们 之 间 混 用 有 增 效 作 用 , 效 见
快 。最佳 混配 如下 : 护 与益微 浓缩液 、 碧 禾生 素混用
有增 效作 用 , 效快 ( 般 7 见 一 d有 明 显 效 果 药 害

般 除草 剂 残 留不 影 响 马铃 薯 出苗 , 种块 营 当
种薯 生产技 术不规 范 , 管理疏 漏 , 病
薯 人窖 或种薯 带菌 ; 储藏 时窖 内消毒 不彻底 。 d 土壤 p 值 马铃 薯 晚疫 病 适 宜 生存 在 p . H H
值 6 5 7的 微 酸 性 土 壤 。 .~
2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为 什 么 难 防治
2 1 多年 使用化 肥 、 . 农药 . 坏 了土壤 环境 破
剂残 留药 害 , 理 马铃 薯 种 薯很 重 要 , 处 选用 碧 护 、 禾 生素 、 益微 与种 衣剂 混 用 , 使其 顺 利 出苗 生长 , 随着
生 长 根 向下 扎 , 收 残 留 除 草 剂 可 继 续 受 害 , 时 马 吸 此 铃 薯 已有 一 定 叶 面 积 , 进 行 喷 雾 解 救 。 可
马铃薯 是我 国第 五 大 作 物 , 种植 面积 达 5 0万 0
h , m。 已成 为 重 要 的 粮 食 作 物 之 ~ 。我 国 的 水 稻 、 小
l 马铃 薯 晚疫 病 的发 生 与 流 行 条 件
a 气象 条件 温度 1  ̄2 ℃、 . 2 5 相对 湿度 7 以 O 上就 可发 病 ; 度 1 ~2 ℃ , 对 湿度 9 以上 时 温 8 2 相 O
麦和 玉米单产 超过 世界水 平 , 是 马铃薯远 远落后 , 但 影 响产 量 的主要 原 因是 晚 疫 病危 害。多 年 来 , 治 防 马铃薯 晚疫病 的药 剂有 十几 种 , 嘧菌 酯 、 锌 ・ 如 代 精 甲霜灵 、 霜脲 ・ 锌 、 锰 恶霜 ・ 锰锌 、 氟菌 ・ 霜霉 威 、 恶酮 ・ 霜脲氰 、 甲・ 菌 清 等 , 害流 行 年份 多次 交 替使 精 百 病 用 防治效 果好 。与功 能性植 物营 养剂碧 护 、 益微 、 甲 壳 素类 ( 如禾生 素) 混用 、 交替 使用 , 有增效 、 效 、 速 持 效作 用 , 增产作 用 明显 。 且 晚疫 病成 为 马铃 薯 生产 的最 大威 胁 , 至 给 当 甚 年产量 和贮存 造成 毁 灭 性 打击 , 马铃 薯 晚疫 病 发 生 危害也 有逐年 发展 趋势 ,已成 为种植 马铃 薯主要 减 产 因素 。2 0 0 9年黑 龙 江省 和 内蒙 马 铃 薯产 区 晚疫 病 发 生 特点 是 , 是 发 生 时 间早 , 一 6月 1 5日左 右 ; 二 是 波及 面 广 , 南 到 北 , 东 至 西 , 从 由 6月 2 日开 8 始 , 哈 尔滨 市 呼 兰 区 、 化 市先 后 全 面 发生 , 从 绥 7月
大发 生 , 对 湿度 9 以上 时大 流行 ; 天利 于发 相 5 阴 病, 降雨 多 、 雨 天 发 病 重 , 雾 天 利 于发 病 、 连 雨 大流
行。
b 品 种 抗 病 性 品 种 抗 性 差 或 多 品 种 混 种 易 .
相 互感 染 , 成 大发生 。 造
C 薯质 量 .
灭性 的 。
收 稿 日期 : 0 00 — 2 2 1 — 40
壳 素 的循 环链 。土 壤缺 少 甲壳 素 、 聚糖 , 壳 放线 菌缺 乏 营养 , 放线 菌菌群 繁殖 不起来 , 马铃 薯 自身免疫 功 能差, 环境 中病 原菌 群成 为优势 菌群 , 导致 了马铃薯
晚 疫病严 重发 生危 害 。
2 2 1 浸 种 . .
救 药害 , 促进 生 长 , 又 广谱 抗 病 、 虫 、 干 旱 、 抗 抗 抗低
温 , 加 淀 粉 含 量 , 产 明 显 间 隔 1 ~ 1 d再 喷 一 增 增 0 5
碧 护用 50 倍 液 , 生素 、 微用 10 00 禾 益 0 0倍 液 浸
种 1 mi 。 0 n
倍 液+益微 10 倍 液 喷施 。 00
化 肥 的使 用 破 坏 了积 存几 亿 年 的 甲壳素 、 聚 壳
糖 ; 虫剂 的使用使 农 田中昆虫大量 减少 , 杀 打破 了甲
5日开始 在 二 龙 山农 场 、 江 马铃 薯 原 种 场 , 格 嫩 加
达 奇 和 望 奎 县 、 克 石 、 雁 、 江 农 场 、 河 县 等 牙 大 嫩 讷 地 陆 续 发 生 ; 是 流 行 速 度 快 , 害 重 , 失 是 毁 三 危 损
2 0
现 代 化 农 业
21 0 1年 第 1期 ( 第 3 8期 ) 总 7
马 铃 薯 晚疫 病 防 治 技 术 新 进 展
王 险 峰 辛 明 远 。 忠 敏 。 张
( . 龙 江 省 农 垦植保 协 会 , 尔滨 1 0 3 ; . 龙 江 省 克 山农 场 ) 1黑 哈 5062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