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

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作者

戴君瑋。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柯佑昇。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廖凱文。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

壹●前言

人類對於科技就好似小魚兒不能沒有水一樣依賴,在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下,對人類而言是一大福祉,但享受這些科技的同時,以前不曾存在的問題,亦隨之而浮現,而且嚴重地撼動了我們整個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的過度使用、造成氣候異常,使許多珍貴的動物、植物瀕臨絕種的,在諸多的衝擊中,「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全球暖化」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關注,是因為它造成北極與南極的冰山逐漸溶化,海平面逐年的上升,許多位於低海跋的國家因為受到影響,使的原來居住其地的居民流離失所,無非是它所牽涉到的層面,將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議題,不再是一個團體組織或一個國家的責任,如果繼續放任不管的話,它所造成的問題,足以影響到整個生物的存亡。因此,面對這諸多的環境問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亦無由推卸、置之不理。是故,反思問題的根源所在,尋求一適當的因應對策,將勢必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一個切身的責任。

貳●正文

(一)何謂「全球化」

何謂全球化?全球化的因素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勞動、文化工業、媒體、生態環境和社會認同等面向,這些因素之間互為系統性的影響,而驅動全球化的軸我們就無法再以馬克思下層建築(科技、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治、文化)之教條主義來理解,無寧從社會系統分化、生產和互動的角度來觀察它。也就是說,全球化的發生源於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系統整合發展,因此,全球化不僅發生於現在,而早就濫傷於三、四百年前。根據U. Beck,當下所形成的全球化是指向一個動態、辯證的過程,由政治、經濟和跨國行動者所運作、發展跨越、穿越民族國家主權與管制能力的行為,如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全球網絡化的非營利組織(NPO/NGO)(如Greenpeace)等。因此,全球化強調超越國家、跨全世界性的組織活動,它穿透、踰越了國家間的界限,並且形成動態的連線,按照此說法,全球化的範疇相當廣泛,我們將以類型分析之。

值得探究的是,全球化既然是指涉全球性行動之動態連線,我們不禁要繼續追問,依此邏輯,全球化行動絕不再僅僅是普遍化、依單一類型發展的命題,它牽涉到的則是多采多姿、異質多元之世界各地社會內涵,因此,R. Robertson提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正引發這個面向的解釋與想像。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全球化是「經」,全球在地化是「緯」,前者是橫向的動態連線,而後者是扣緊在地特色之動態縱深,二者相生而存,但也相剋對立而激發出新的發展。(註一)

顯然的,全球化即是一把「雙刃劍」,進步是一個時代必經的過程,在邁向成功的同時,往往人類只是一味的追尋方便,而忽略了週遭環境,而全球的環境已大大的改變,對地球的環境造成各種的影響,例如:溫室效應、沙漠化、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等等的問題,但真正的主因還是在於人類,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正確的環保概念與公德心,來愛護與保護我們的地球,在全球化的同時,人類能享有便利的生活和無污染的環境,創造出一個乾淨又舒適的自然環境。

(二)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科技之全球網絡化也形成另外的弔詭狀態,科技應用到全球各地工業,卻形成累積性的生態環境破壞,造致全球的暖化(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洞危機,而有趣的是,這種生態風險的全球化現象又往往須借助於科技如環境工程技術。生態風險全球化隨著科技的進展也日益棘手,若我們比較先前全球化不同階段的爭論,至少千禧年前夕的全球化問題中,環境風險首次成了世界注目的焦點。

現代生態文化理論的興起和發展,與其說是人類對生態文化形成的種種新觀察和新認識,不如說是出於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壓力而被迫產生的反思。這種壓力和反思隨著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當代社會的巨大進步,已經變的愈加緊迫和尖銳化。現代人們已經無比深刻的感受到環境污染、生態失調、資源銳減、人口膨脹、城市生態惡化、生活品質下降、核子威脅等問題的嚴重性,研究這些問題正在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並且發展為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運動。當前文化生態學的主導理論,是強調人類文化與生態的適應性,克服人類改造自然的盲目性和種種的負效應,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為被人類破壞殆盡的自然生態開闢出一個嶄新的未來。(註二)

(三) 環境問題的根源

1. 二氧化碳的影響

隨著工業社會的來臨,人們過度的使用石油及煤礦,造成過量的二氧化碳、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氮氧化物,被大量用於製造各種產品的CFCs、水田及掩埋場所排放的甲烷,以及臭氣等氣體的大量增加,這些溫室效應氣體CO2、CH4、N2O、O3、H2O會加速破壞大氣自動調節地球溫度的能力,使得地球的溫度逐漸上升,據推測,到二○五○年,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二度與海水面上升,如果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效應,其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將使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如:氣溫上升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徒,屆時極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的大規模蔓延,後果相當的可怕。

氣體別增溫效應(以二氧化碳作為基準)

二氧化碳(CO2) 1

甲烷(CH4)10

氮氧化合物(N2O)100

臭氧(O3)1000

氟氯碳化物(CFC)10000

地球表面獲得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來自太陽屬於短波長的入射波經大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49%被地表吸收。這些經地表土壤、水體、植物等吸收後的能量,再以長波長輻射釋出,其中一部分被大氣對流層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另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大約自1975 年至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增加了30%,甲烷則成長145%,氧化亞氮成長15%。自1861 年以來,全球地面平均氣溫(陸地和海面近表層氣溫的平均值)已有顯著增加,單是2 0世紀期間就增加了攝氏0.6 ± 0.2 度。(註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