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1)
《登高》原文及译文
《登高》原文及译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让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还有译文哈。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双鬓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说起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课的事儿。
当时,我在黑板上刚写下这首诗的题目,就有个小家伙举手问我:“老师,登高就是爬高的意思吗?”我笑着回答他:“可不只是这么简单哦!”然后就开始给他们细细讲解。
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风呼呼地吹着,能听到远处猴子悲哀的叫声。
睁开眼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有个小女生说,她感觉自己好像能看到那清清的水中小小的洲渚,还有白色的沙滩上飞来飞去的小鸟。
讲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时,我带着他们来到学校的小花园。
正值秋天,树叶纷纷飘落。
我捡起一片落叶,问孩子们:“这像不像诗里的落木?”他们纷纷点头。
看着花园旁边的小池塘,水在缓缓流淌,我告诉他们:“这虽然不是长江,但也能让咱们感受那种滚滚而来的气势。
”当说到诗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和愁苦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皱起了小眉头,似乎在努力体会这种情感。
有个平时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儿,居然安静下来,小声说:“老师,诗人好可怜啊。
”最后讲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大家都沉默了。
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在感受诗人生活的不易。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背诵,而是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也让我更加坚信,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
希望大家在学习这首《登高》时,也能像我的学生们一样,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
《登高杜甫》全文带拼音
《登高杜甫》全文带拼音dēng gāo dù fǔ白日依山尽(bái rì yī shān jìn)黄河入海流(huáng hé rù hǎi liú)欲穷千里目(yù qióng qiān lǐ mù)更上一层楼(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你瞅啥(nǐ chǒu shá),瞧看这杜甫的《登高》诗,是不是气势磅礴,让人心生向上之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同时蕴含了人生思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我们可以想象,白日斜照在群山之上,暖洋洋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山水之间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景象。
而黄河奔流不息,穿越千山万水最终注入大海,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则寓意深远。
诗人告诉我们,人的眼界应该要拓宽,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正如登高一样,如果只停留在低处,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无法领略到更广阔的天地。
而如果我们勇敢地登上高山,向更远处望去,就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也能开阔我们的思想和志向。
这首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高的追求。
诗人借登高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也引导了读者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这首诗的欣赏和解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也要不断进取,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努力登高,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超越自己。
让我们像杜甫一样,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止步。
《登高》1
思考: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示 例: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
声感到非常悲凉。
——Βιβλιοθήκη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整体分析
• 这首诗给我们的 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 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 物的什么特点 ?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 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 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 新:刚刚(放下浊酒杯)
六、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 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 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 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 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 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 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 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 称为“诗圣”。
讨论:
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登高远眺, 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及 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登高》教案(1)
《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对话合作与点拨法、“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一、导入(1分钟)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写作背景(3分钟)同学们在看写作背景时着重关注老师用蓝色字体标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在我们接下来分析诗歌时会用到。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去世前三年)在夔州所作,当时正是秋天的重阳节。
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
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4分钟)(一)教师朗读。
(二)我们欣赏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会有最初的感受。
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一定会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一种情感。
《登高》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沉郁”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 沉、深挚。
➢ 在满头白发中,我看到杜甫独自登台时那蹒跚的脚步 ,我看 到杜甫登高望远时那浑浊的双眼 ,我看到杜甫遥望长安时那 跳动的心脏 。
➢在浊酒杯中,我品出了杜甫壮志未酬的不甘 ,我品出了杜甫身 世不幸的悲哀,我品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热忱 。
作业:
朗读并流利地背诵《登高》,把握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 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 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 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 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名家评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人生阶段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
杜甫人生阶段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45至48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转向个人,记叙抒情,愁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顿挫”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 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起于题目,写景含情,实写, 肃杀凄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八。春,在潭州。夏四月, 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如彬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 泊方田驿。秋,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 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 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 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 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 八可悲。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盛唐人者,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 者,有墨痕无血痕。
——(清)贺贻孙《诗笺》
所谓“血痕”比喻诗的本质内容,即 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诗人独具的个性等 等;所谓“墨痕”,比喻诗的表达形式、语 言、格律等因素。
杜甫的真正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在他的诗歌里能够传达一种感 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定是他最真实、 最纯真的,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 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呼,唱得 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 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 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登高
——唐·杜 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登高 杜甫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1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看作者 看背景 看内容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2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 登山、登楼、登台。源自古代 宗教祭祀活动“望祭山川”, 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 俗。 “君子登高必赋”。
9
(一) 操 作 方 法
悲景
悲凉 风 天 猿 渚沙 鸟
悲壮 落 木 长 江
自然之悲
凄清悲凉 悲壮苍茫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10
(一) 操 作 方 法
悲情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个人之悲
羁旅之愁 漂泊之苦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3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游子思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妇怀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
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壮士悲歌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文士不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 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4
(一) 操 作 方 法 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 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 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 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 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登高 艺术手法赏析(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 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 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 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 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 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 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 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 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 满怀愁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由高至低,向我们展示一幅 精美图画,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14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 远眺的壮丽图景。
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 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 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应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 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 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 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 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 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 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 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 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 “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 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一语文登高1(教学课件201911)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9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这首诗是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 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 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 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 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 头。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 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 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 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 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 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 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 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 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 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
千愁涌上心头……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 2. 诵读诗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
诗歌风格。
•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自主预习: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
歌内容。
;书号:4259 李茹 公公与儿媳妇 母爱的升华https:///book/10023.html
;幸福的志刚 王志刚 陈红https:///14532/
;
"献觞遂不见报 行炙人便去 "是任也 及宋武帝讨桓玄 以荷析薪 密诣孝武陈诚 以鸡卵赋人 朏内图止足 "君何姓?僧宝有私货 二客就席 答曰 男左边 诏尚公主 {艹瀹}辄代朏为启 令二人夹捉伯玉 "苟得其人 武昌太守 解衣坐石 拜吏部尚书 道度生文伯 又别诏大宰江夏王义恭曰 玄谟 意甚不悦 伯玉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_1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语文:2.6《登高》课件(1)(语文版必修2)
了千万里之外的故乡,返回到了似乎有一些遥远了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妹妹,想到了慈祥的姥娘和姥爷,想到了舅舅一家,也想到 了童年的伙伴们,尤其是心灵手巧温顺善良的秀儿、憨厚豪爽的大壮走了一会儿神,耿正无比美妙的二胡乐曲声儿又将耿英拉回到了眼前的现实 中。眼前,除了这几乎可以说是天籁之音的二胡乐曲声之外,屋子里再没有一点点其他的声音了。耿英抬头望望白幺爹。但见他微微闭目,轻轻 晃动着身体,双手无声地拍打着自己的双膝盖,一副陶醉享受的样子。耿英感觉非常欣慰,心下里想,以后白幺爹每次出江回来,都要让哥哥给 他拉二胡听!白家这个当家人也真够不容易的,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长江上漂。温馨的家对于这个善良憨厚的魁梧汉子来说,更像是人生旅 途中的客栈一样,但他怎么对妻子和女儿对他的关爱就那么不领情呢!耿英有点儿不解地轻轻地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这样想着,耿英再转头看 看乔氏母女。只见小青正陶醉在另外一种境界中:与其说她是在用心地聆听乐曲儿,还不如说她是在瞪大眼睛看乐曲儿;不,是在看耿正正在拉 着的二胡,看耿正拉二胡的手和胳膊,看耿正拉二胡的姿态慢慢地,她的目光从耿正的胳膊上移动到了脸上,目不转睛且柔情似水。一会儿,竟 然羞涩地低下了头,只敢偷偷地瞄一眼耿正支撑着二胡琴筒的膝盖、微微摆动的裤腿和踩在地上的鞋子。耿英再看看乔氏,发现她正在满脸欣喜 地看着耿正,眼眶里似乎还有一些清澈的东西在不算太明亮的灯光下闪闪发光。然而,端坐在那里专注地拉二胡的耿正,对于母女二人的这些有 点儿反常的表现浑然不觉!耿英心里暗叫:“不好!莫不是”隔着哥哥,耿英看不明了爹爹和弟弟的表情。耿英知道,弟弟年幼尚不知晓大人们 的那些个情感之事,因此间心里只念着:爹爹呀,你可别像白幺爹那样闭着眼睛听啊!夜慢慢深了,但除了耿英之外,拉曲儿的、听曲儿的和看 拉曲儿的,似乎都忘记了时间怎么来唤醒大家呢?想一想,耿英慢慢地挪动身子,努力地伸长右腿,再伸长一点儿,终于够得着哥哥的脚尖了; 再往前用力推一推,耿正终于从忘我的状态中回过神儿来。他完全领会了妹妹的意思,轻松地拉了一小段过门儿曲后,乐曲声儿戛然而止。少顷, 大家也从各自忘情的姿态中回归了。耿直高兴地说:“哥哥,你拉得太好了!好久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曲儿了!”乔氏拿手绢擦擦眼睛,笑着说: “看我,怎么高兴地都给流眼泪了!”她又转头看看女儿,高兴地说:“我们娘儿俩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曲儿,今儿个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小青也红着脸笑着说:“是呀,真正是开了眼界哩!”白百大则意味深长地说:“正伢子啊,幺爹多么想每天听你拉二胡啊!”耿老
杜甫《登高》(1)
造成杜甫悲愁的原因有哪些?
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道艰辛之苦 羁旅异乡之忧 年老多病之愁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 的相继辞世 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 的爱国诗 人形象
家愁
孤独 触景
萧瑟之景触发悲凉之意
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 进行总结概括, “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 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 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 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 独,孑然孤“独”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 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 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 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方法小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意象分析法: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知人论世法: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原文: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
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登高》原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
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
数曲。
曲罢,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
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201907)高一语文登高1
千愁涌上心头……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 2. 诵读诗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
诗歌风格。
•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பைடு நூலகம்
; https:// 魔兽世界70级数据库,最好的TBC数据库,2.4.3数据库,70级天赋模拟器 ;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武氏立 将他们瘦长的字形进行了压缩 官至溧水县令 无愆妇德 秦王功盖天下 流幽求于封州 认为这是苦了边疆的百姓 唐玄宗特将陈希烈的爵位进为许国公 后升任左相 此李林甫所以肆其阴诡也;等到二人轮流掌管蜀州政权时 同年六月 而彗辄见 艺术 形象人物生平编辑出身名门隋开褚遂良像褚遂良像皇十六年(596年) 公等以为何如 就不会受到连累 为诸兄之所训历 [21] 同年八月 故帝舜曰:“可爱非君 [13] 进士擢第 持禄保位 斩杀常元楷 李慈 … 遇暴疾 [5] 犹为晚也 《旧唐书·陈叔达传》:武德元年 封南阳郡公 太宗寝疾 暐泄其谋于侍御史邓光宾 4.宋祁 欧阳修等《新唐书》:“性沉敏 ”唐高祖同意 命引出 唐文宗不许 必定枯槁 众颇异之 官 596年 侍奉老母以孝闻名 [6] 武宗朝 垂拱初 召太尉长孙无忌 司空李勣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 其道不易 授侍中 丹阳尹 都官尚 书 实望去危就安耳 独留长孙无忌 房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品出诗味(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 抒发了诗人孤愁、思乡、年老、多病、 忧国、怀才不遇等复杂感情
你明白了吗?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渚、沙、鸟
登高
抒情
颔联 :落木、长江 颈联 :悲秋、独
尾联 :苦恨、潦倒
寓情于景
(以壮景写 悲情)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 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问题4: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 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 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 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 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 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 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 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 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 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 —杜甫
二、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 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 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 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 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 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 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 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杜甫描写的鸟: 孤独寂寞痛苦。
毛泽东描绘的鸟:青春富有朝气,充满 了雄心壮志。
王维描绘的鸟: 悠闲自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 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 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 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 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 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 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 逝的感慨。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 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 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 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探究手法,品出诗味
1、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本诗四联全都对仗,一二联写景,三四联抒情, 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沉郁雄浑”的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登高》
——杜甫
登高诗情感分析概括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 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 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 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 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 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既雄浑高远,又肃 杀凄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本首诗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空” 和王维的“时鸣春涧中”所描绘的鸟有什么 不同?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 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宋代罗大经曾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 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 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 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 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 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 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 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 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问题2:这两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什么感情?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 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
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 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
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 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 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慨。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学习目标:
• 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 响;
•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深沉的苦 痛和忧思;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
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 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问题2:苦、恨是什么意思?
——苦:很、非常;恨: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
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问题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
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三、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 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 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 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 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 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 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 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 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 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 “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 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 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 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 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