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性别认同的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一个关键的成长时期,其中性别认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意识和感知,包括其对于自己性别的理解、接受和内化。
儿童的性别认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等。
本文将讨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并探讨家庭与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影响。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从幼儿期开始,通常在1岁至3岁的阶段逐渐明确。
在此期间,儿童开始注意到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别差异,并开始表现出与自己认定的性别符合的行为和兴趣。
他们会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性别角色,并逐渐展现出男性或女性特有的行为模式。
在儿童的性别认同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性别认同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对于性别的认同和态度会传递给儿童,他们通过与父母互动、观察父母之间的角色划分等方式来形成自己对性别的看法。
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应该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性别标识和行为表现,并避免对孩子施加偏见或限制。
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使其能够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性别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小,儿童接触到的电视、书籍和玩具等渠道中就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孩常常被灌输着要强壮、勇敢,女孩则被期望要温柔、细心。
这种社会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给儿童带来性别角色上的限制和压力,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性别产生疑惑和不安。
因此,建立一个包容、平等、无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别认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帮助儿童建立积极性别认同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教材,以鼓励儿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不受性别限制。
通过鼓励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合适的角色模范,教育机构可以帮助他们拓宽性别认同的范围,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
然而,有时候儿童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这被称为性别非一致性。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在幼儿期,性别认同的形成和性别教育的实施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性别认同是指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而性别教育则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
本文将从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生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遗传因素。
性别认同与性别差异密切相关,男孩和女孩在遗传层面上存在不同的基因和生理特征,这些基因和特征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第二,父母和家庭环境。
幼儿从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学习到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和价值观,父母的性别角色扮演和性别期待会对幼儿产生示范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和同伴影响。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大量性别化的信息和行为模式,与同伴的互动也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二、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性别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性别教育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自尊。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并且理解自己与异性的差异,从而形成积极的性别自我概念。
其次,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性别之间应该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
最后,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适应能力。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了解并接受各种性别角色,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
三、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实施性别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满足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首先,要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不同的性别角色特征,让幼儿亲身体验并理解。
例如,组织幼儿穿戴不同性别的服装、扮演家务角色等。
其次,要通过绘本、游戏和玩具等教具进行性别教育。
如选用含有性别平等教育内容的绘本,指导幼儿进行性别友好的游戏。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目 录
• 引言 • 幼儿的性别认同 • 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 •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关系 • 教育启示和建议 • 研究限制与未来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性别认同
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 度,包括对自身性别特征的认同 和接纳。
性别角色
幼儿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观察 、模仿和学习到的性别角色规范 和行为模式,如男孩应该怎样, 女孩应该怎样。
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期望和规范存在差异。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对某一性别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这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 色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将影响幼儿的性 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并给予支持和理解。
培养平等、尊重的性别观念
强调男女平等
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
家长和教育者应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 的观念,让他们了解不同性别的权利 和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性别的人,不论年 龄、种族、宗教信仰等,培养他们包 容和开放的心态。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避免给孩子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男孩应该喜欢蓝色、女孩应该喜 欢粉色等,鼓励他们超越性别的限制 ,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提供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
创造无性别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环境中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 动,让孩子在不同领域中自由探索和发展。
鼓励孩子参与跨性别的活动
性别角色期望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园性别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幼儿正确的性别认同、性别特质和性别角色行为而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阶段,性别是一个基本的人际关系因素,也是影响幼儿整个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幼儿园性别教育必须重视和实践。
一、性别教育的必要性性别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性别认同的建立:幼儿在3-6岁期间,对于性别身份的呈现是随着认知发展逐渐成型的。
幼儿园性别教育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故事等形式,帮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男女性别特质,促进他们对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
2、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幼儿园性别教育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到男女在性别角色方面应该平等对待,防止幼儿受到一些落后观念的影响,在性别角色方面出现社会性别偏见。
3、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幼儿园性别教育可以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帮助幼儿学习性别角色行为,使幼儿了解男女成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4、促进性别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幼儿园性别教育可以与家庭性别教育相衔接,帮助幼儿更好地领悟家庭教育意义。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实践1、男女同学互动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幼儿园里通常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来进行互动教育。
比如,经常会安排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参加各种团体活动,让幼儿们更好地融入男女社交文化,互相沟通和理解彼此的需求,以达到促进性别平等的效果。
2、性别教育故事阅读:促进性别认同通过推荐一些有性别教育特点的故事书籍,让幼儿较好地了解男女间不同行为、行动和特征的内容,提高幼儿生活体验和社交技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性别身份,促进性别认同。
3、性别角色表现活动:培养性别角色行为在幼儿园内,男孩子和女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兴趣和表现特点,通过加强性别角色表现型训练和体验,让提高幼儿对于性别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知,让男孩子喜欢玩具车、足球等男孩子最常途径;女孩子创造性玩蜡笔图画,玩毛织小衣服,穿上你的衣服进行角色扮演等,培养性别特质和策略优化能力。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摘要:中班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并形成良好性别偏好的初始和关键时期。
近年来,幼儿性别教育日趋受到社会及家庭的重视,性别角色的形成正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合西安市某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根据调查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提出提升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的教育建议。
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为其日后处理性别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班幼儿;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概念一、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1.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水平不平衡且存在认知偏差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中班幼儿已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但是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认知还有待提升;幼儿对自身性别认知的正确率要高于对他人的性别认知;幼儿之间因家庭环境、性格、年龄、理解能力等不同因素导致认知差异,幼儿性别认知能力高低不一,有的幼儿能很清晰地表达男女性别从生理上的差异,有的幼儿在对他人性别认同上依旧存在困惑,不同幼儿性别概念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受访的幼儿在性别概念认知上体现出了个体在发展水平中的不平衡。
2.中班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体现思维的简单性与直观性在访谈结果整理中发现,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较为浅薄,他们的解释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从事件的内在层面分析原因。
例如在测查性别认同中,幼儿都能作出辨别自己或他人性别,但问起缘由,他们只能从外貌、发型等外显条件作出解释,他们难以从生理属性来解释性别不同的原因。
在提问“为什么你长大后不能变成男孩子?”,幼儿的回答仅有明显主观色彩,多数幼儿会依据个人的想象或情绪来判断。
这与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也有直接关系。
3.中班幼儿未形成完整性别恒常性认知,对性别角色存在刻板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这一时期,性别恒常性认知开始发展:大部分幼儿开始意识到一个人不论外在发生何种变化,其性别都保持一致,但当改变他人的外部双特征条件时,幼儿会出现严重理解偏差。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研究【摘要】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首先从性别角色的形成入手,探讨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影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建议。
进一步强调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最后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为保障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形成、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性别平等、性别认同等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性别角色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性别角色对于幼儿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性别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区别,而是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角色和责任。
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还可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
有必要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认知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建立积极的性别角色认知,有助于塑造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指导教育者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促进性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4年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范文
《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教师介入的研究——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篇一一、引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认知工具,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通过性别双向化理论的视角,研究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特点及教师介入的影响,旨在促进幼儿健康的性别认知和人格发展。
二、性别角色认同的理论背景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人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理解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开放与进步,性别角色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逐渐向双向化、多元化发展。
性别双向化理论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性,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认知。
三、角色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认同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交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尝试不同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
此外,角色游戏还能帮助幼儿建立社交关系,培养合作、沟通等社会技能。
四、教师介入的角色与影响教师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和角色要求,提高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也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性别认知和价值观。
然而,教师的介入应适度,避免过度干预或误导幼儿的性别认知。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性,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的教师介入策略基于性别双向化理论,教师在介入幼儿角色游戏时,应采取以下策略:1. 尊重多元性: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性,不将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强加给幼儿。
2. 积极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径。
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实例 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性别平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性别平等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树立平等意识,避免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促进男女平等发展。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一、制定性别平等教育计划在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
计划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可以设定培养孩子们性别平等意识、尊重不同性别的目标,内容包括性别意识、性别角色、性别平等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可以采用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二、创建性别平等的环境在幼儿园中,还需要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环境。
包括教室布置、教具选择、游戏安排等方面。
可以避免强调男女色彩、男女角色刻板印象,注重男女平等的教具和游戏等。
还可以定期组织性别平等教育主题的活动和展示,营造一个尊重、平等的氛围。
三、教师角色示范教师在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性别观念。
教师应该自觉反思自己的性别观念和行为,避免在言语和行为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偏见。
教师还应该示范男女平等的行为和态度,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四、家园合作家庭也是幼儿性别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还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性别平等教育。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作业等形式,加强家庭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支持和参与。
也可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性别平等教育指导,促进家庭和园所教育的紧密结合。
五、后续跟踪评估性别平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持续的改进完善。
在实施性别平等教育后,幼儿园可以定期对幼儿的性别观念和行为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收集幼儿、教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计划、改进方法,确保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通过以上步骤,幼儿园可以有效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健康、积极的性别观念,打破性别偏见,促进男女平等发展。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
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教育现状研究当前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其中包括了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问题。
研究发现,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小班幼儿对于性别的认知崇尚于二元性别思维,即只存在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在某些行为和职业上给予男女不同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引导了小班幼儿固有的二元性别思维。
教师对性别的差异性研究不足,以感性认识调整教学,导致其在性别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错误的标签和识别方法。
其次,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到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行为准则、性别态度等有所不同,而这种认知和态度会对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现形成强大的影响。
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于性别教育的影响,并采取适合不同文化和国情的性别教育方式。
再者,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常常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表现也变得多样化。
有些家庭中,父母会明确地强调性别差异性,而有些家庭中则会采取完全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变得复杂和多变,需要教育者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教育。
首先,应该引导教师摆脱自身的性别偏见和固有的性别认知,确保教育过程中不给予不合理的性别标签、刻板印象和差别化的行为要求。
其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性别教育策略,包括性别差异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在性别差异教育中,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不同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引导其了解和认知男女性别差异,但同时应该强调性别差异不应该成为强制的行为标准。
在性别平等教育中,应该强调男女平等,并鼓励小班幼儿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个人才华和能力。
总之,要解决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对于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问题上发展健康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恰当表达。
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婴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性别认同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婴幼儿期,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建立与之相关的认同感。
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认知、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性别教育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性别教育。
对于婴幼儿来说,性别认同是在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形成的。
一般来说,婴幼儿在1岁左右开始能够识别自己的性别,并意识到与同性别的孩子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于性别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学习和模仿性别角色的行为和特征。
这个过程被称为性别角色发展,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身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认同的形成对于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当儿童对自己的性别有清晰的认知和认同感时,他们会在性别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自我身份。
研究表明,性别认同的不确定性或困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因此,及早引导婴幼儿形成稳定的性别认同至关重要。
性别教育是帮助婴幼儿建立正确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教育不仅仅涉及到教导儿童性别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积极态度。
这需要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参与。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婴幼儿进行性别教育:1.提供性别相关的玩具和活动: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性别角色和兴趣。
例如,女孩可以玩积木和车子,男孩可以尝试玩娃娃和厨具。
这有助于儿童了解不同性别的兴趣和能力。
2.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父母和教育者应该避免传递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不要因为某种行为或兴趣与传统的性别角色不符而进行歧视或限制。
鼓励孩子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不受性别的束缚。
3.尊重性别差异:儿童在性别认同和角色发展方面会有个体差异,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别表达和兴趣爱好。
4.提供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孩子们应该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机会,不受性别歧视。
幼儿期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期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的重要阶段。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而性别教育则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幼儿期的性别认同形成于2至3岁左右,这是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并开始将自己归类为男孩或女孩。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往往是基于外表和性别特征的,比如衣着、发型和玩具偏好等。
同时,他们也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人的言行,形成对男性和女性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和规范。
性别教育在幼儿期尤为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塑造,还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性别教育需要强调性别平等。
要告诉孩子,男女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性别不应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因素,而应该是促进他们自由成长的支持。
其次,性别教育也需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被允许去追求和发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探索、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另外,性别教育也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认知。
在这个方面,家庭和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传递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品德,让男孩变得温柔和理解,女孩变得独立和坚强。
学校教育方面,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扩展他们的认知边界和社会视野。
最后,幼儿期的性别教育还需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推动。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一个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性别教育环境。
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学校应该加强性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讨和更新,提供专门的教育活动和培训师资。
总之,幼儿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及教育方法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及教育方法幼儿期是儿童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之一,其性别认同的发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个性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是一个需要我们注意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发展中的性别认同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性别认同的意义性别认同是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这种性别所带来的角色、行为、态度和情感的理解与适应。
对于幼儿来说,性别认同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个人成长和社交互动能力的培养。
1.1 建立身份认同感性别认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使其具备稳定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一个具有健康性别认同的幼儿,会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自己,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社交中更具有优势。
1.2 促进社交能力发展性别认同对于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清晰认知时,他们更容易与同性别的伙伴建立密切且积极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友谊和互助关系。
1.3 塑造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期望行为,从而逐渐形成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模式。
二、影响幼儿性别认同的因素2.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性别认同形成的最主要环境之一。
家长的性别观念、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定位等会直接影响孩子性别认同的发展。
2.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性别角色认同,会影响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3 学校和社会环境幼儿园或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对于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中,不同性别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模式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方法和技巧3.1 营造平等性别氛围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性别没有优劣之分,男女平等。
教育者和家长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孩子了解不同性别的人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以培养孩子们的广泛兴趣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关于3——4岁幼儿性别认同的调查
关于3——4岁幼儿性别认同的调查关于3——4岁幼儿性别认同的调查摘要: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的特征上属于男性或者女性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解性别。
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在长沙师范附属幼儿园小五班的调查发现,幼儿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有部分幼儿未能分清自己的性别或是对自己的性别认识模糊不清;二是部分幼儿产生异于自己性别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
小班幼儿处于性别认同的重要时期,幼儿很可能因为性别认同偏差导致他们不能健康成长,所以应该引起教育界与所有的家长的重视。
关键词:幼儿、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偏差、性别认同教育一、引言性别认同有两个方面的定义:一个是以性生理为依据,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意指个人认同他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其他学者对性别认同也有一些观点,林崇德认为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者女的认知和接受,及理解性别,主要是从生物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
包括能够正确的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基础。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与女子气的直觉与信念。
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认同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2.5岁开始,3到4岁幼儿是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但是3到5岁地幼儿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我在长沙师范附属幼儿园实习时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能够分清自己的性别,并且能够做出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动作,但仍然有一部分幼儿尚不能分清自己的性别,或是对性别的概念模糊不清,又或者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不够坚定,容易受人暗示。
小班性别意识教研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性别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评价以及性别角色规范的内化与认同。
幼儿期是性别角色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班性别意识教研主题,分析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特点1.性别认知模糊期:小班幼儿的性别认知处于模糊期,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对性别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外表、声音等外在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小班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男生应该阳刚、勇敢,女生应该温柔、细腻。
3.性别行为模仿: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模仿成人的性别行为,如模仿爸爸剪头发、模仿妈妈做饭等。
4.性别角色认知不稳定: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三、培养幼儿性别意识的教育策略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2)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性别认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性别角色,避免过分强调性别刻板印象。
2.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1)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性别角色,培养性别意识。
(2)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性别差异,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3)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性别意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如“男生女生不一样”、“我是男子汉/小女孩”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性别角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关注幼儿的性别认知,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2)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对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研究能力,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4.关注幼儿个体差异(1)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避免过分强调性别刻板印象。
(2)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四、结论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幼儿性别意识
幼儿性别意识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身份特征之一,性别对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塑造都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意识也是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甚至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起作用。
幼儿性别意识是指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探讨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
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行为和社会角色去体验和表达这种认同的过程。
通常,性别认同的发展在2岁至3岁之间开始显现,幼儿开始通过自己外貌、姓名等特征来认知自己的性别。
在此阶段,幼儿还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和以自己性别为标志的行为。
例如,男孩可能表现出对于玩具车和遥控飞机等玩具的偏好,而女孩可能更喜欢玩娃娃和家家酒等角色扮演游戏。
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设定的行为规范和期望。
在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中,幼儿逐渐学会并接受了自己所处性别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塑造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主要因素。
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和期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认同和角色扮演。
例如,父母可能期望男孩表现出勇敢和强壮的特征,女孩则被寄予温柔和漂亮的期望。
三、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片面而固定的看法和评价。
在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中,幼儿容易接受并内化社会上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影响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并且对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社会上普遍认为男孩比女孩更适合从事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学习,这种看法可能导致女孩在学习这些领域时缺乏自信心。
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与年龄、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相关。
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积极的性别认同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性别认同支持,尊重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不应将固定的性别角色期望强加给幼儿。
幼儿性别意识的研究
幼儿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及其教育问题研究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神秘、隐讳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容易忽略了幼儿的性别意识,但性别意识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对自身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认知。
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性别意识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被别人接纳,保证一个人正常的社会行为。
性别教育问题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园教师指导、集体生活和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影响,以及现场观察、记录并收集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同时还以部分教学录像作为分析材料对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
力图丰富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理论,希望能使人们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性别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幼儿性别意识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性别教育导言: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显著特征。
幼儿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但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幼教界的重视。
理论上缺乏研究,实践上更没有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的科学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培养。
有许多现实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意识的形成,手淫的出现,"性游戏活动"的产生都揭示了幼儿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园是除家庭之外培养幼儿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
希望通过此次幼儿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正确地开展幼儿性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并促进幼儿性心理及行为的健康发展。
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特别是中国期刊等相关资料。
了解相关信息,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以便于能用科学的态度及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幼儿性别与性教育
学前教育学的幼儿性别与性教育在学前教育学领域中,对幼儿性别与性教育的研究和关注逐渐增加,这是因为幼儿期是性别和性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
幼儿性别与性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促进他们对性健康和性平等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幼儿性别与性教育展开讨论。
一、性别身份认同的形成幼儿性别身份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理解。
在0-5岁的幼儿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性别身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等。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性别角色展示和情境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对自己的性别认同进行探索。
例如,可以提供各种性别角色的玩具和故事书籍,促使幼儿理解每个性别的特点和权利。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幼儿的自我表达,不对其进行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和评价。
二、性别平等的教育性别平等是指社会中男女在法律、经济、社会地位和权利等方面的平等。
学前教育应该促进幼儿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关于性别平等的故事、提供儿童友好的性别平等相关素材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无论男女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言行,避免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表达,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
三、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性教育,幼儿可以获得正确的性知识,了解性别身体的特点和功能,建立健康的性观念与价值观,增强自己的人身安全意识。
在性教育中,教师应该适度把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画解释,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和拒绝不良性侵犯的能力,教授一些必要的保护知识。
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幼儿性别与性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应该主动关注孩子的性别成长和性教育需求,并与学校进行合作。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性别认同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性别认同儿童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儿童性别认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它与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首先,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幼儿期开始,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并开始表现出与其性别相关的行为和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和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化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生物因素则涉及到性别基因和激素等生理因素。
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轨迹。
其次,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对儿童性别的态度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
例如,父母对男孩子鼓励大胆、自信的行为,对女孩子则鼓励温柔、体贴的行为,这些期望和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此外,同伴关系也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在同伴间的互动中,会接触到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和角色认同,从而影响自己的性别认同。
儿童性别认同对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儿童性别认同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当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自信和满意时,他们更容易适应社会角色的期待,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另一方面,性别认同的困扰和不稳定可能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
例如,性别不一致的儿童可能面临来自社会和同伴的压力,对自己的性别产生疑惑和困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性别认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
家庭应该提供一个支持性别多样性的环境,尊重和接受儿童的性别认同,避免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性别角色模型,鼓励儿童自由发展,并提供支持和资源给那些性别认同困扰的儿童和青少年。
总之,儿童性别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化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分离过程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分离过程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分离或离开父母或主要看护者时出现过度焦虑和不安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认同问题可能会对幼儿的焦虑症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分离焦虑症幼儿分离过程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了解性别认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性别认同是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并逐渐形成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的思维模式的过程。
在幼儿时期,性别认同建立的过程对于培养儿童后续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幼儿的性别认同是在0至3岁之间逐步形成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注意到性别差异,例如喜欢与同性玩伴一起玩耍、模仿性别特定的行为表现和语言等。
在庞德(Pound)的著作《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中,他指出父母及主要看护者的性别角色行为和态度对于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
2.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性别认同问题在分离焦虑症幼儿的分离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经历与性别相关的困扰和焦虑。
由于他们对离开家庭环境感到不安,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质疑。
例如,男孩可能会担心离开母亲的安全,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和勇气;而女孩可能会担心分离过程中没有妈妈的保护,产生对自己独立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确定感。
3. 解决分离焦虑症幼儿性别认同问题的方法(1)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使他们能够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坚持自己的性别认同。
(2)性别角色的正面鼓励:父母和主要看护者应该在幼儿的性别认同建立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对于他们的性别表现和行为的认同和接纳。
(3)模仿性别特定行为:父母和主要看护者可以通过模仿性别特定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的性别认同。
例如,给幼儿提供玩具、游戏和读物,鼓励他们模仿和学习性别相关的活动和技能。
(4)社交经验的积累: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1
儿童是在明了自己的基本身份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同时即 开始习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迪安娜•库恩和她的合作者向两岁半到三岁半的儿童呈现一个 名叫麦克的男孩布偶和一个名叫丽莎的女孩布偶,然后问这些 孩子这两个布偶中哪一个会进行诸如烹饪、缝纫、玩洋娃娃、 卡车、火车、说很多的话、亲吻别人、打架、爬树等两种性别 的典型活动。几乎所有两岁半的孩子都具有一些与性别角色刻 板印象相关的知识。例如,儿童们认为女孩总是会说很多的话, 从不打架,经常需要帮助,喜欢玩洋娃娃,喜欢帮助妈妈做饭、 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与此相对,儿童们认为男孩喜欢玩卡 车,喜欢帮助他们的爸爸,喜欢制作东西,常会说“我能打赢 你”之类的话。在这些儿童中掌握了较多性别刻板印象的知识, 一般都能够根据其它孩子的照片说出他们的性别。因此,对性 别标签的理解可能会加快儿童性别特征形成的过程。
Page 1
Page 2
幼儿期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
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 综合。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认为男性作为丈夫和父亲 要为家庭提供支持、保护他人免受伤害,而女性 在家庭中应该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男孩子 应该具有独立、果断、勇敢、竞争性的特点,女 孩子要温柔、细腻、乖巧、善解人意等。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用以解释性别差异性 别角色的发展,这些理论如下: 莫尼和艾哈徳特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前的 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的影响。然而,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对个 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弗洛伊德相信,儿童性别特征的形成从性器期开 始。在这一时期,儿童认同他们同性别的父母, 以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或伊莱克特情 结(恋父情结)。然而,该理论缺乏证实。 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通过直接教导或分化强 化形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好。在 学前儿童对两种性别的“榜样”都给以关注并对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有越来越清楚认识的时候, “观察学习”在其间促进者儿童性别典型特征的 形成。
命令;所有其它的会混淆。”
“爱情对男性来说只是一种心境,但对女性来说是生命。” “女性问:如何使一个男性敞开心扉?男性问:为什么她总想 讨论关系的问题?”
Page 10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人们对 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 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 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对人的 知觉中,人们必须找到一个 不同的角色通常的共同特点 以方便认识判断。
6
性别稳定性 ◆定义: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稳定性一般在3至四岁的年龄达到。有 关研究者认为,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 儿童对其心理方面的特征的感知,因其较 为稳定儿童的判断也相对简单。
7
性别恒常性 定义:是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和活动的 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有关研究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依赖于儿 童对其活动、外表特征的认识,因其变化 较大,儿童的判断也相对复杂化。
Page 4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1.性别认同 2.性别稳定性
3.性别恒常性
性别认同
◆定义: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认识或标定。 ◆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一岁 半到两岁之间。汤姆逊的研究表明,两岁儿童性 别认同发展水平还很低。到两岁半时,儿童能够 正确回答自己的性别,能够区分图片中人物的性 别。三岁时,儿童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有了更进一 步的提高。但仍然不能根据性别标签挑选与自己 性别相适宜的物体。此外,男女儿童的性别认同 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谢谢您的关注
三、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性别刻板印象已经出现在宗教、哲学和文学作 品中了。看下面从古到今的文学摘录: “女性比男性更具有同情心并且更容易掉眼泪„„但是男 性„„在危险中更倾向于给予帮助并且比女性更勇敢。” “男性会说他知道什么,女性会说什么使她们感到快乐。” “男性用头脑思考,女性用心思考;男性发布命令,女性遵守
8
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定义: 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
适宜的行为方Leabharlann 和活动的认识。研究者通常向儿童列举一些典型的男性和女性行为活
动,让儿童说出哪些是适合男孩干的,哪些是适合女 孩干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在两岁时就已具备了一些性 别成见知识,两岁半至三岁的儿童已形成一些对男性 行为特点和女性行为特点的认识,如“男孩打针不 哭”、“女孩要抱布娃娃”等。
Page 12
幼儿期性别印象刻板具有稳固性,但 是它们像总括的规则而不是灵活的指 导一样起作用 出示一幅穿着裙子的苏格兰吹风笛者 的图画。一个4岁的男孩可能会说: “男人不能穿裙子。”
Page 13
四、影响性别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幼儿园老师 同伴
五、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的自我社会化必须 建立在性别认同、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理解的基础上,这样 才能实现对性别恒常性的理解。对性别恒常性理解的获得, 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别榜样和形成性别类型特征的开始。
依据马丁和霍尔沃森的性别图式理论,形成了基本的性 别认同的儿童会建构起内团体/外团体和自我性别图式。 这些图式是儿童加工与性别相关的信息、通过社会化过程 形成性别角色的脚本。与图式相一致的信息会得到关注和 保留,而与图式相抵制的信息则被忽视和曲解。 关于性别特征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整 合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物社会、社会学习、认知发 展和性别图式理论所强调的过程都促进了儿童性别角色的 发展。 Page 17
参考文献:
[1]白学军译. 发展心理学[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孙克勤,秦启庚. 恋上布母猴[M].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 2005. [3]杨丽珠. 毕生发展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叶平枝. 幼儿社会退缩的特征及教育干预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