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地图(四个工具)摘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人生活的基本(纪律)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理论摘录)
▲人的一生有许多追求和目的,这是我们人生的动力。许多人在生活中遭受惨败,不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目标错误,而是不能用合理的方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工具来使自己能合理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现代社会人生活的一套积极的“纪律”;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
1.不逞一时之快;
2.承担责任;
3.忠于真相;
4.保持平衡。
这些纪律使我们处理问题更为合理;是几种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让我们寻求到快乐的工具。
【不逞一时之快_工具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使我们感到很痛苦。有些人不希望自己痛苦,于是就回避这些问题。但是回避非但不能使自己成长完善,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延迟享乐,重新安排生活中快乐与痛苦的顺序。先面对痛苦,把困难的问题先解决,再享受快乐,建立“等一下再享受”的观念。训练自己“延迟满足”,等待或忍耐事后享受会更快乐。
▲一个人从五岁起就可以开始学习不逞一时之快的安排方式。家庭作业是训练孩子先苦后乐的最佳教材。孩子满十二岁时,应该已经可以不需父母敦促就能安排先做作业再看电视。十五、六岁后,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常态。但许多青少年不符合这种常态。他们做什么事情全凭冲动,心血来潮就缺课,甚至打架。这些孩子不愿用先苦后乐的方式来安排自己,成年后往往采用一些失败的生活模式;陷入不幸的婚姻、遭受意外事故,沦落精神病院或监狱。
▲一个人一旦了解自己时间的价值,就会重新整顿时间表,作好最好的运用。幸运的孩子在童年能享有父母言行一致的爱与照顾,成年后不但建立起坚强的自我价值感,也极具安全感。小孩从六个月开始,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分离的。这种认知立刻使孩子发现,自己相当无助,必须倚赖父母才能生存;被父母抛弃无异宣告死亡。父母要以口头的保证加以行动的配合,让孩子相信父母不会丢开他,并让他感受到父母是重视他
的。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恐惧就会随时间消失,他们相信这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随时能得到保护。
▲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觉得有逞一时之快的必要,因为他知道需求随有机会得到满足,大可等到最适当的时机。但很多人未必有这种运气。
▲有人自幼就受到忽视,有些孩子即使并未遭遇此类不幸,也可能得不到父母给予爱的保证。有些父母为了管教方便省事,不惜运用恐吓的手段让孩子照大人的意思做,父母用控制与专制取代爱心,使孩子对未来怀有超出事实的惶恐,危机感会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他们常常会透支眼前的快乐。在他们眼里,将来太渺茫,太不可靠,将来的承诺即使比现在美好很多倍,也未必会实现。要培养孩子不逞一时之快的能力,父母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规定和作法,并带头作出榜样。能够自律是一份“财富”,这来自父母言行一致,真心爱护的态度。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真正拥有父母亲情的孩子,即使偶尔赌气抱怨受忽视,但他们心里明白事实并非如此。自觉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会喜欢自己珍惜自己,这种认知可贵甚于黄金。“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自我认知是健全心理的要素,也是自律的基础。它直接源于父母的爱,这样的自信必须自幼培养,成年后再想建设就事倍而功半了。从小沐浴在爱心当中的孩子,即使成年后遭遇种种波折,也因有坚强的自信而不致于遭受灭顶之灾。珍惜自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当一个人肯定自我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而照顾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义。
▲如果我们珍惜自己,就会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有些人不珍惜时间,把大半天光阴都虚掷在既不快乐又没有生产力的逃避行为当中。大部份人都能养成延迟满足的克制力,有相当数目的小部分人逞一时之快而失败。
▲缺乏自律的孩子不见得家教不严,相反他们很多人经常在家中受到严重的体罚,偶有小过就遭父母拳打脚踢、抽耳光、鞭打等。但这些家长都没有自己明确的思想体系和规定,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作出随心所欲地反应,这种管教不但不具任何意义,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些思想障碍。
▲父母本身不能自律,作为孩子守纪律的榜样。他们在子女面前酗酒;对子女随意打骂;完全不讲自制、尊严、理性,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怎样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秩序的生活呢?这样的家长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这类家长管教下成长的孩子长大没有安全感,没有自尊。他们对人不信任、防犯、封闭或掩饰自己,严重的弄虚作假或欺骗行为。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视为榜样。父母有严格的自律、自尊,生活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打内心深处相信这是生活的最高准则。
▲我们爱一件东西,就会肯定它的价值并乐于尽心尽力地花时间在它的身上。爱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会花难以计数的时间欣赏、照顾、陪伴他们。
▲良好的纪律需要时间培养。孩子需要加强纪律训练时,家长如果图省事无视他们的真实需要,到了不得不采取控制行动时,家长又常是一肚子怨气,根本不愿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只一味用严酷的责罚出气。换了肯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问题发生之前,他们就能对症下药,用称赞、鼓励和责备,巧妙纠正孩子发展的方向,使问题消失于无形。他们会仔细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用小小的告诫、小小的教训、亲吻和拥抱、或漫不经心的拍一下肩膀,把一切差错在扩大之前及时纠正过来。可以断言,充满爱的家庭在品质教育方面,绝对高于缺乏爱的家庭。
▲富有爱心的家长在花时间观察孩子、衡量孩子需求的同时,常常面临痛苦的抉择,而且结结实实地陪着孩子一块受苦。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不可能一无所觉。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正心甘情愿地陪着他们受苦,虽然他们不见得会流露出感激之情,但他们会因此学会受苦的真谛。他们会告诉自己:“如果父母愿意陪我受苦,受苦一定不是坏事,我也该承担起自己的痛苦才对。”这就是自律的起点。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的多少,足以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父母重视的程度。
▲有些父母自认为爱孩子,告诉孩子自己多么爱他们和重视他们,但却吝于在孩子身上投注心力,更不愿认真考虑孩子的想法。有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大人爱惜,家长实际上并没有起到爱孩子的作用。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但他们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从小感到自己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容易产生被爱的渴求,总感到自己需要爱而拚命追求“爱”,从而容易在精神上依赖于人、寻找精神寄托、失去理智地陷入“痴心”状态,造成他们珍惜别人而不爱惜自己。由于对别人的过份看重,他们往往又生怕失去,怕失去的恐惧造成他们处处对别人控制的束缚。这种束缚性的“占有”行为使恋人感受不到幸福只能品味到痛苦。
▲有些孩子在童年时,亲生父母没有能力照顾他,父母花钱送孩子去“养父母”家寄养或寄住学校。这些方法很容易造成孩子认为父母不重视他,不愿意照顾他,使孩子觉得不值得养成自律的习惯。尽管这些孩子聪明能干,自我评价却很低。
▲碰到问题不是想如何解决而只是想如何尽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