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doc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兴盛、衰落和复兴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阶段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的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儒学的基石。

二、兴盛阶段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严厉的法家政治和思想统一,但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学重新兴起。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在汉朝,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学派,如东汉时期的新儒学、西汉时期的经学等。

这些学派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衰落阶段儒学在唐宋时期出现了一定的衰落。

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宋朝时期,儒学逐渐被理学所取代,理学强调经学的研究和儒家经典的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四、复兴阶段儒学的复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了重视,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明代的理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明代理学的学派。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清代的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回归。

如今,儒学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伦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兴盛、衰落和复兴等多个阶段。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中华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意义都非常深远,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来介绍中华儒学。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当时各国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政治经济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领土不断变更,各国间霸权争夺,在此背景中,社会和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孔子这位思想家逐渐崛起,模糊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渐清晰,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他的这套思想体系便被后人称之为“儒家思想”。

儒学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治民,主张人伦之道和政治道路的统一,强调建立“仁政”。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来引领他人。

通过推广优良的人文思想、废除兵荒的现象等来达到治理国家和世界的目的。

二、儒学主要思想1、仁爱为了实现“仁政”,孔子提倡以“仁”为中心。

他认为,“仁”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即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人性的美德和道德之根。

孔子非常重视亲情、师生关系、友谊等各种人之间的感情,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在感情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

他要求人们恪守道德纲常,尽人事,听天命。

2、礼教儒家思想是以“做事规范”为跟脚的。

儒家主张人类对社会的统一,提出了“礼教”的学说。

孔子认为,《礼记》涵盖着一切人际关系的方面,如教育、祭祀、工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礼仪、法律等。

而且,礼仪规范要有震慑作用,充分表现出亲和、温暖和和谐的气氛。

3、教育在儒家思想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以“君子“为标准,提倡勤学和求知。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良好教育。

他成为了“求知问学”的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较量,认为代代相传。

三、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深深根植,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础。

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儒学的影响无处不在:1、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1.1 儒学的定义: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主要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1.2 孔子的贡献: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思想。

1.3 经典著作:儒学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著作成为了后世儒学思想的重要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与演变2.1 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2.2 儒学的分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如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这些分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

2.3 儒学的传播:儒学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国本土,还通过东亚的文化交流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的影响力与批判3.1 社会影响:儒学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教育体系:儒学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3.3 批判与变革: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批判声音,如道家、法家等学派对儒学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儒学也在后来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些变革。

四、儒学的复兴与现代意义4.1 儒学的复兴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儒学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但在近现代,儒学逐渐复兴起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当代儒学思潮:在当代,儒学的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儒学观点,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4.3 儒学的现代意义: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忠诚、和谐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和道德风气败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的初步形成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提出了“性善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国。

三、儒学的兴盛与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汉代的儒学家们注重实践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教育和礼仪等方面的理论和制度。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儒学的衰落与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逐渐衰落。

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等思想流派开始兴盛起来,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儒学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儒学家们继续对儒学进行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五、儒学的复兴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明代儒学家朱熹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的追求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清代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和复兴等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1. 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相继出现,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天人合一”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2. 汉代儒学在汉代,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等领域。

汉代的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儒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的阶段。

3. 魏晋儒学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儒学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道教等外来思想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魏晋儒学家如王弼、郭象等,通过对儒学的重新解释和发展,使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兴。

4. 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理学成为当时主流的儒学流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父子以及朱熹等,将儒学与道家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他们强调“心即理”、“格物致知”等观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三、儒学的衰落明清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理学在明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儒学的教育体系逐渐僵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四、儒学的复兴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20世纪初,新儒学的兴起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胡适、梁漱溟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发展,提出了“实践儒学”、“文化自觉”等观点,使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 《论语》的传世: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后人学习儒学的重要经典。

1.3 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的学生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扬儒学,形成为了不同的儒家学派。

二、发展2.1 儒学的传播: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2.2 儒学的体系化: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体系。

2.3 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兴旺3.1 汉代儒学的繁荣: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成为当时官方思想,儒学经典被列为国学经典。

3.2 儒学与儒家经典的整理:汉代学者进行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3.3 儒学的教育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材培养。

四、衰落4.1 儒学的挑战:儒学在唐宋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逐渐式微。

4.2 儒学的变革:宋明清时期的儒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潮。

4.3 儒学的边缘化:清代以后,儒学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五、复兴5.1 新儒学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学在中国思想界重新崛起,强调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5.2 儒学的当代价值:当代儒学家试图重新解读儒学经典,探讨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5.3 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的历程。

通过对儒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频繁交战,思想文化也呈现多元化。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二、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义是指道德和正义,儒家追求公平和正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智则是指智慧和学识,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家和学者的贡献。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程朱理学等。

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君子之道”。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他重视人性的恶和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创立,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儒学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儒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儒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儒学

儒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儒学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天人感应”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新儒学
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发挥“仁政”: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特点:外儒内法!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 (实质: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解析】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 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 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 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解析】C 宋朝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 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 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 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政治:君主政治需要:(1)专制需要
2007 年高考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 6. 5. (( 2011 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 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 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C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 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2. 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的儒学家如董仲舒和贾谊等人,通过解释经典和发展儒家思想,使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儒学逐渐衰落。

3. 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唐代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的实践价值。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个体内心的反思和自我修养。

清代的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些儒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儒学,并试图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1912年至今)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如胡适、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同时,一些学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兴旺与衰落、唐宋儒学的复兴、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以及现代儒学的发展等阶段。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也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呆滞的同一,而是个“和而不同”的、具体的、流动的发展过程。

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

因此,辩证地研究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早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社会变革的需要冲破了旧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缙绅先生”。

他们峨冠博带,号称“师儒”,熟悉古代的诗书礼乐的古训和仪式,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是“史”、“卜”之类的文化官吏。

从这些人中,儒家蜕化而出,其创始人便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他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并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开始了关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诸方面的重大课题,即人的价值的探讨。

这是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首创功绩。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的八派,其中的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都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因此,早期儒家亦可称之为“人学”。

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表明孔子提出了“人”的问题。

他力求树立一个新的完善人格的标准。

冲破血缘关系的“友”,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认为与正直、信实、见闻多的人交友,是有益于“仁”的。

曾子也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在为学的范围内,他阐述了人的独立思考作用,力求把人从祖先神崇拜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壮大。

孔子的学生们将其思想总结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美。

此外,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也对儒学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人性的恶劣和人的自私本性,主张通过严格的礼仪规范和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三、汉代的儒学发展在汉代,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同时,汉代还浮现了一批杰出的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贾谊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为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潮。

程朱理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传统思想。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儒学又逐渐受到了重视和研究。

现代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现代的影响。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被认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学。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孔子的学说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成为儒学的基石。

儒学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一系列的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这些学派对于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荀子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礼制的约束来使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学遭到了打压,儒家经典被焚书坑儒,但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学又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教育内容,儒家思想对于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困境。

在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冲击,儒学的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明清时期,儒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官方的教条,对于新思潮的抵制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三、现代儒学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儒学再度受到重视和关注。

20世纪初,新儒学运动兴起,一批儒学学者提出了“新儒学”的理念,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新儒学强调儒学的现代性和实用性,提倡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试图从儒学传统中提取其核心价值观,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儒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主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社会关系。

同时,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儒学的研究报告内容

关于儒学的研究报告内容

关于儒学的研究报告内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持久力的一种学说。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并发展起来。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提倡以仁爱之心为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讲究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儒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和《春秋》,以及一些儒家经典和学说。

其中,《易经》强调“变通”的思想,通过观察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来揭示万物变化的规律;《诗经》则以诗歌的形式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书经》主要是记录了西周和东周前期的历史事件和各类文书,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情况;《礼经》则是以礼仪和规范为主题,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春秋》是孔子所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和战争情况。

除此之外,儒家学说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如孟子的“性善论”、“天命论”等。

最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儒学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学教育对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至今仍然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并得到重视。

此外,儒家的理念和思想也对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和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治国”思想。

总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研究和传承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建构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和礼制,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总结为儒家经典《论语》,并将其传承下去。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孔子的学说逐渐被更多的学者所接受和传承,形成了儒家学派。

同时,其他学派如墨家、道家、法家等也在这个时期兴起。

这些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交流,儒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2. 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当时的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国学,通过儒学教育来培养人才,这对于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融合。

在这个时期,儒学家开始注重实践,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同时,儒学也开始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

4. 宋明清时期的发展宋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他们主张将儒学与理学相结合,强调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其他学派的挑战。

然而,儒学家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整理,使儒学得以保持其主导地位。

三、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首先,儒学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儒学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对于培养人才和提高个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doc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doc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摘要]儒学是一种教化之学,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教化功能,但在社会、时代诸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却不尽相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汉宋儒学家,以天人合一为教化理想,以礼义纲常为教化内容;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

儒学内含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儒学仍有其借鉴作用。

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同时融汇当代中外先进文化,才能成就当代儒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儒学;教化功能;价值功能一、儒学的性质事实如何呢?翻一翻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为学的言论,而这些言论体现出儒家所认可的“学”就是完善自己的内在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

举例说明如下: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P5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P5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P5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P84)二、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儒学既然是一种教化之学,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当然就是教化功能。

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求,致使儒学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教化的立足点及教化内容等方面差异颇大。

其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

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以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学”成了“儒学”的代名词。

人类社会与儒学思想

人类社会与儒学思想

人类社会与儒学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也应运而生。

其中,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人类社会与儒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百余年来人文主义的理论架构及其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一、儒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处于诸侯群雄割据的状态,战争频繁,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

在这种背景下,儒学思想作为一种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本善,但在社会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影响,往往走向邪恶。

因此,他们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诚实、道德、孝顺、忠诚以及为人民谋福利等。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了“仁”的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仁义之心的人才能够治理国家、保持社会安定。

从春秋时期到现在,儒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派有: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的孔家、荀子所创的荀家、程颐、朱熹等人所创的程朱理学等。

这些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儒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儒学思想与人类社会儒学思想具有较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其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作为一种治国安邦的理论体系,儒学思想引导人们通过条条框框的规矩,从而达到“仁政”的目的,这正好符合了现代社会对于法制、道德、公平和公正的要求。

儒学思想的普及和深入也对人类社会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追求都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为现代人类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较为完善的思维模式与认识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还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中,促进了人们的修身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如今,人类社会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和危机,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尤其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挑战。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重要转折点。

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善社会和个人。

2. 先秦儒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墨子等儒家学派相继兴起,各自发展了不同的儒学思想。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教化,认为人性本恶。

这些不同的观点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的儒学复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的早期,儒学得到了复兴。

刘向、董仲舒等儒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天命和人伦之道。

儒学成为了汉朝的国学,对社会管理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儒学浮现了多种流派和学说。

王弼、郭象等儒学家提出了“理学”和“气学”的观点,强调理温和的关系。

儒学与道家、佛教等思想交流融合,形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唐宋儒学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陆九渊、张载等儒学家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学说,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6. 明清时期的儒学变革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直觉。

这一观点对传统的理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在清朝,经学和经世致用并重,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发展、复兴、争鸣、繁荣和变革等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摘要]儒学是一种教化之学,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教化功能,但在社会、时代诸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却不尽相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汉宋儒学家,以天人合一为教化理想,以礼义纲常为教化内容;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

儒学内含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儒学仍有其借鉴作用。

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同时融汇当代中外先进文化,才能成就当代儒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儒学;教化功能;价值功能一、儒学的性质事实如何呢?翻一翻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为学的言论,而这些言论体现出儒家所认可的“学”就是完善自己的内在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

举例说明如下: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P5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P5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P5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P84)二、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儒学既然是一种教化之学,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当然就是教化功能。

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求,致使儒学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教化的立足点及教化内容等方面差异颇大。

其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

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以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学”成了“儒学”的代名词。

但自晚清开始,一些学人以为荀子之学实继孔子之后儒学之正宗,罗祖基[8]据此进一步认为孟子思想为儒学异端,其学即使与孔子之学相比较,“也有某些基本点的不同”,而“从政治思想看,尊君是从孔子到荀子直到汉宋儒学的基本倾向”。

笔者认为,荀子虽对汉宋儒学的影响确实较孟子更大,但孔子、孟子思想的基本点更为一致,尤其在“尊君”问题上,“孔孟之学”与“荀子之学”“汉宋儒学”判然有别。

诚然,孔子对待国君的态度是很虔诚的,“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7](P266)“君命召,不俟驾行矣”[7](P121)。

但孔子在治国问题上从来不作原则性的让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7](P106)。

确实,以孔子之才,他但凡能够有一点儿的妥协,就不致于周游列国而总不见用。

最能反映孔子教化理想的是《礼记・礼运》中的如下这段话[9](P89-9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曰:“此篇以礼运名者,诚以小康之礼教当变易而进乎大道。

运字之含义,即有变易或转移等意思。

”[10](P96-97)而考孔子此语,他对“天下为公”的大道的向往与对“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礼教的贬抑是不难以体察的,而小康礼教乃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熊十力疑“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9](P89)中“与三代之英”为后世奴儒所妄增。

孔子既以“社会大同”为其最高的教化理想,他极力追求的就是完善的道德人格。

孔子儒学的教化内容侧重于人格方面的培养,《论语》所载孔子语录,句句是讲存心养性的,即使是谈“为政”的也都是教人修德以正己正人。

孔子用“仁”“义”的概念涵盖君子的一切美德,又强调“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他反复强调的“孝悌”就是推己及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所提倡的“臣事君以忠”之“忠”指的就是尽心尽力地做事,这些都与后世的愚孝愚忠思想不同。

而孟子提出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限制君权等主张均是孔子“仁”学的自然延伸,孟子重视主观精神修养、以“养浩然之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其与孔子提倡的存心养性是一致的。

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

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虽居中央,亦岁七十二日之王,傅于火,以调和养长,然而弗名者,皆并功于火,火得以盛,不敢与父分功,美孝之至也。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

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

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谓仁、义、礼、智、信。

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可见,朱熹的“天理”思想与礼义纲常思想是融为一体的。

那么,在此前提之下,他对“理”的探求越是精深,汉宋儒学“三纲五常”的教化内容也就越能得到加强。

其三,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其儒学思想与传统的汉宋儒学大相径庭。

例如,他在论“臣道”时云:“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15](P4-5)也就是说,在黄宗羲看来,出仕做官是为万民,非为国君,所谓君臣之间的名分,只不过是因为有天下之事,如果没有管理天下事的责任,那么就与国君一点关系也没有。

既然是天下之事把君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师友之间的平等关系。

黄宗羲所著的《原君》《原臣》,从君、臣最初的产生说明了君臣的政治地位应是平等的,而百姓才是社会之根本,是君、臣共同的服务对象。

晚清谭嗣同完全继承了黄宗羲的民本学说,他说:“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16](P73)对于封建专制之君以及深受礼教纲常束缚之愚民,他常常大加针砭,例如[16](P86):尤可愤者,己(国君)则渎乱夫妇之伦,妃御多至不可计,而偏喜绝人之夫妇,如所谓割势之阉寺与幽闭之宫人,其残暴无人理,虽禽兽不逮焉。

而工于献媚者,又曲为广嗣续之说,以文其恶。

然则阉寺宫人之嗣续,固当殄绝之耶?且广嗣续之说,施于常人且犹不可矣。

中国百务不讲,无以养,无以教,独于嗣续,自长老以至弱幼,自都邑以至村僻,莫不视为绝重大之事,急急以图之,何其惑也?徒泥于体魄,而不知有灵魂,其愚而惑,势必至此。

向使伊古以来,人人皆有嗣续,地球上早无容人之地矣,而何以为存耶?又况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徒广独夫民贱之嗣续,复奚为也?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故也。

谭嗣同声讨封建专制,融贯儒释道三教,汇通哲学与现代科学,鲜明地体现了近世启蒙儒学以民为本、实现自由平等的教化理想,以及开启民智的教化内容。

三、对当代的启示鉴古知今,我们概括儒学的基本性质、扒梳不同历史时期儒学主要流派的具体教化功能,这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其一,既然儒学实质上是一种教化之学,内含着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儒学就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其二,因为受制于社会、时代的诸多因素,历史上儒学的教化功能并不尽相同,其在教化理想、教化内容等方面差异颇大,故此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合理内核,摒弃其糟粕。

其三,继承华夏文明,弘扬儒学,必须兼收并蓄,站在时代的前沿。

从儒学的产生到它的每一次变革,无不都是博学达人苦心孤诣汲取先进文化并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例如,春秋时期,孔子集众圣之大成始创儒学,他不仅精通尧、舜以至文、武时期的各种政教载籍,且深研《易》道至韦编三绝;西汉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又杂糅阴阳五行及道、法诸家学说,为汉宋儒学打下了根基;宋代朱熹继承北宋诸儒,又糅合佛、老,方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晚清谭嗣同幼年勤奋,博览群经,成年后又广泛地阅读了大量佛学、西学著作,才沟通中西,融贯哲学、现代科学以著《仁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殚精竭虑融汇众说才成就了历史上儒学的辉煌。

未来儒学的发展自然也不会例外,儒学还会崛起,崛起后的新儒学必然是融贯当代中外先进文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