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备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之有序说事理——部编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备课单元设计理念
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1+X 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整合”时代,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既是部编语文教材编排特征的需要,更是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单元整合”是“群文阅读”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师生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聚焦和拓展,为学生创设“大语文”观,构建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科学为话题,编选了四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分别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美国科普作者、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以及中国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其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读者美的享受。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教学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明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于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科研探究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闻释的事理。
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
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象,区分说明文类型。理解说明内容,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抓住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单;
2.单元过关作业;
3.教学课件;
4.群文阅读。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常识勾连 1 课时
理清逻
辑,
赏析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2 课时类文比
读,
学会推理(以《短文两篇》为例) 2 课时
辨析表达,体悟情怀
(
以《大雁归来》为例) 1 课时
自主探究,学以致用(以《时间的脚印》为例) 1 课时单元整理,知识内化 1 课时文本拓展,以读促写 2 课时写作:说明的顺序 2 课时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2 课时合计14 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常识勾连(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说明文的要素特征。
2.读熟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阅读质疑。
【教学流程】
一开宗明义,直指文体
1、提问学生:有关说明文的文体常识知多少?
2、老师系统补充: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
说明文特征: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言之有序)。
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引资料。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
二、熟悉课文,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条理性,试着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
三、自主预习,阅读批注。
1、字词过关
2、感知说明文的行文特征,明确说明对象。
3、理清说明思路,试着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出质疑。
四、课后积累:
1、结合每篇课文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出说明对象。
2、试着找出每篇课文表现说明顺序的词句,理清说明思路。
理清逻辑,赏析语言(2 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明确文本四个关键问题。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
3、体会本文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并积累优美词句。【重难
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明确文本四个关键问题。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
3、体会本文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并积累优美词句。【教学思
路】
一、文题理解:何为“语言”?如何理解文中“大自然的语言”?
二、细读第一段,找关键词品味语言的生动、典雅,并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三、整体感知,归纳本文科普的四个关键问题,并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体会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加深对逻辑顺序的理解:
1、第1---3 段时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有什么理由?
3、全文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五、说明事理有许多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五种说明方法运用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六、学生质疑互答,课堂归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