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系统变桨控制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 = H0 + rsin(θBi)
(6)
24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4 卷
将桨叶平均风速点等效在桨叶长度的 3 / 4 处,则
式(6)可表示为:
H = H0 +
3R 4
sin (θBi)
(7)
根 据 式 (6)和 式 (7)推 得 每 个 桨 叶 所 受 平 均 风
速 ,如 式 (8)所 示 :
Fra Baidu bibliotek
候、地形环境等因素外,风速的随机变化会因为桨叶
长度的增加而相互抵消, 高度因素的影响反而会更
明显。 风速在竖直高度方向上的变化主要是由风切
效应产生的。
风剪切是指风速随垂直高度的变化, 即风速会
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假设地面为零风速平面,则
有 风 切 经 验 公 式 [6]为
VH =( H )n
(5)
Vi
=
[1+
3R 4H0
sin(θB1+(i-1
)×
2π 3
)]n×V0
(8)
式中:R 为桨叶长度,θB1 为桨叶 1 的方位角。
权系数依据每个桨叶受风情况来进行分配,风
越大,权系数越大,桨叶节距角变化值也越大。 权系
数Ki 表达式为:
Ki =
3×[1+ 3R 4HO
sin(θB1+(i-1
)×
2π 3
以根据桨叶的方位角来为每个叶片产生近似的桨距
控制信号,并以此进行独立变桨距控制。风速传感器
一般安装在机舱上, 离风轮中心的距离与风轮半径
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风速传感器所测的风速便可认
为是轮毂处 的风速 V0 ,H0 近似 等于机舱中 心高度。
假设取距离风力机转轴 r 处长度为 dr 的叶片叶素离
地高度为 Hr,其与桨叶方位角 θBi 之间的关系为:
第 24 卷 第 1 期 2011 年 3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24 No.1 Mar.2011
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控制
崔明东,孙 禹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云南以礼河发电厂,云南 会泽 654200)
权系 数Ki
图 3 风力机独立变桨距控制框图
独立变桨距系统的控制策略主要有两种: 一种
是基于桨叶加速度信号的独立变桨控制; 另一种是
基于桨叶方位角信号的独立变桨距控制[6]。 在工程
上,测量桨叶加速度不容易实现,最简单易用的测量
方法是测量叶轮位置角。 由于各叶片风切效应随高
度变化比较明显,且与各自的方位角有关,因此,可
变速变桨风力机组的桨距角参考值可由风速、 发电机转速和电机输出功率三个参数来独立控制, 本文以发电机转速作为变桨控制量, 发电机转速滤 波 反 馈 信 号 与 转 速 给 定 值 之 间 的 偏 差 作 为 PID 控 制器的输入[7],PID 控制器给出桨距角参考值 β。 但 由于桨距角的变化对于风速而言是非线性的, 在高 风速时, 桨距角的很小变化就会对转矩产生很大的 影响。 通常情况下, 转矩会随着桨距角的变化而几
V0 H0
式中:VH 为离地参考高度 H 处风速;VO 为离地
参考高度 H0 处风速;n 为剪切指数, 它取决于大气
稳定度和地面粗糙度。
2 变桨距控制
变速变桨风力机组变桨距控制方案: 在额定风 速以上, 风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节距角来改变风能 利用系数,从而控制风轮转速和发电机输出功率。变 桨 距 控 制 器 的 基 本 目 标 [4]:风 力 发 电 机 组 在 额 定 转 速下保持稳定的电能输出。 2.1 传统变桨控制
1 变桨距基本原理分析
1.1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典型的变速变桨风力发电系统由机械部分和电
能转化部分组成。对于风电系统的机械部分,由空气
动力学 可 [3-4] 知,风机从风能捕获的机械能为:
Pa =
1 2
ρπR2CP(λ,β)V3
(1)
式中:ρ 为空气密度;R 为风轮半径;V 为风速;
λ 为叶尖速比;β 为桨距角;Wr 为 风轮旋转 角速度; CP 为风能利用系数[4]。 基于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提供的 WT-Perf 软件[5]可得如下 CP 曲面。
摘 要:为了实现风力发电机组 3 个桨叶的独立控制,依据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原理和风剪切效应,提出了基于桨叶方位
角信号的权系数分配独立变桨距控制方法。 通过权系数对 3 个桨叶统一的桨距角进行重新分配,将统一变化的变桨角转化为
每个桨叶独立变化的桨距角。 以 2MW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基 于 Bladed 软 件平 台 对 该控 制 策 略与 传 统 的变 桨
采用 600s 的湍流风来模拟外部风速环境,该湍 流风在长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的湍流密度分 别为 16.5%、12.89%和 9.12%, 湍流风速曲线如图 4 所示。
图 5 独立变桨距各桨叶节距角
图 6 为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曲线, 图中绘出了 两种控制方式下的功率曲线。 采用独立变桨控制风 力发电机输出功率波动最大误差值小于额定功率的 8.9% , 统 一 变 桨 的 风 力 发 电 机 输 出 功 率 变 化 幅 度 达 到了额定功率的 12%。
控制 策 略进 行 仿 真比 较 。 结 果表 明 ,相 对传 统 的 变桨 距 控 制 ,独 立 变 桨距 控 制 使风 力 发 电机 组 能 够在 额 定 转速 下 保 持稳 定 的 电
功率输出的同时还能减小齿轮箱转矩尖峰。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独立变桨控制;桨叶方位角;风切效应
中 图 分 类 号 :TM714
参考文献:
[1] Endusa Billy Muhando, Tomonobu senjyu, Naomitsu Urasaki,
et al. Gain Scheduling control of Variable speed WTG under widely varying turbulence loading[J].Renewable Energy, 2007,32:2407-2423. [2] Ma X. Adaptive extremum control and wind turbine control [D].PhD thesis, Danemark, May 1997. [3] Van der Hooft,E.L Schaak.P,van Engelen.T.G.. Wind turbine control algorithms[R]. Holland:Dut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2003:69-75. [4] Tony Burton,David Sharpe,Nick Jenkins and Ervin Bossanyi. Wind Energy Handbook[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2001:472-480. [5] Buhl,M.L,2004“WT_PERF USER’S GUIDE”Tech.Report,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Golden,CO. [6] 林勇刚,徐立,李伟,等.电液比例变桨距风力机半物理仿 真 试 验 台 [J].中 国 机 械 工 程 ,2005,8(16):667-670. [7] 王江. 带增益调度的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研究[J].电源技 术 应 用 ,2009,12(3):8-11. [8] Fabien Lescher, Jing Yun Zhao, Pierre Borne. Robust Gain Scheduling Controller for Pitch Regulated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J]. Studies in Informatics and control,14(4): 299-315.
第1期
崔明东等: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控制
23
变发电机转子转速使风能利用系数最大; 在高风速
时,调节桨距角来改变发电机输出功率,使输出功率
稳定在额定值附近。 风轮转速或风速改变将引起叶
尖速比变化,影响风能利用系数,从而改变风轮捕获
的机械能功率 Pa,表达式为:
Pa = WrTa
(2)
式中:Ta 为风轮气动力矩,表达式为:
Ta =
1 2
ρπR3Cq(λ,β)V2
(3)
式中:Cq 为力矩系数,其表达式为:
Cq =
CP(λ,β) λ
(4)
1.2 风剪切效应分析
以上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是假定风速在
空间分布上是均匀的,在时间上是变化的,但是,自
然界的风是瞬息万变的, 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都是不均匀的。 影响风速变化的因素很多, 除了气
)]2n
3
(9)
Σi=1
[1+ 3R 4HO
sin(θB1+(i-1
)×
2π 3
)]2n
经权系数 Ki 分配后每个叶片的节距角 βi 为:
β i = Ki β
(10)
式中:β 为统一变化桨距角给定值。
3 系统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 Bladed 软 件平台 对 风 力 机 运 行 在 额 定风速以上区域所采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进行验 证。 模拟的风力机组主要参数:风轮直径 80 m,切入 风速为 4 m / s,切出风速为 25m / s,额定风速 12m / s, 额定功率 2MW,风轮额定转速 18rpm。 本文控制策 略的效果体现在额定风速以上的各个工况下, 同时 在实际中,由于湍流风导致的随机变化占主导地位, 因此本文取 DLC1.2 下 20m / s 时的仿真结果作比较。
齿轮箱转矩曲线如图 8。 图中显示,相对于统一 变桨,采用独立变桨控制使得齿轮箱转矩尖峰下降。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传统变桨控
第1期
崔明东等: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控制
25
图 8 齿轮箱转矩
制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实现了 风力机的桨距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风速下,采 用独立变桨距控制的方式, 可使风力发电机组运行 在额定功率点和额定转速点,提高发电质量,同时也 减小了齿轮箱转矩尖峰。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673-0097(2011)01-0022-05
0 引言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在产业化设计中,经济性、可 靠性、优质电能是重要的设计指标。对于变速变桨机 组来说, 在控制方面需要考虑提高风力机输出功率 的稳定性,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电能品质和降低传动 链转矩波动,延长部件寿命。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风机运行在额定风速以上改 善风电品质和降低齿轮箱转矩尖峰进行了相关研 究。 Endusa Billy Muhando 等人提出在风力发电机组 控制中采用变增益 PID 控制方式 。 [1-2] 然而,风机的 非线性空气动力特征制约了上述控制器性能。
传统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 当风速在额定风 速以下时通过控制发电机输出转矩来实现; 当风速 在额定风速以上时通过控制桨距角, 使机组能准确 地保持在额定功率发电。 Endusa Billy Muhando 等人 根据传统的控制策略对风力发电机组桨距控制采用 输出统一变桨角作为控制器的唯一输入 。 [1-2] 采用上 述变桨距控制方式不能有效地保持电功率稳定和减 小齿轮箱转矩尖峰的多目标控制,因此,本文提出独 立变桨控制,并基于 Bladed 软件平台对所采用的桨 距控制策略进行仿真。 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独立变 桨距控制策略能够满足控制要求。
乎成线性化的改变,因此,通过改变控制器的全局增 益使其与桨距角成反比例线性关系变化以便补偿转 矩的波动。 根据运行点调整控制器的增益称为增益 调度[7-8],变增益控制框图如图 2 所示。
βm
变增益
V
Wref
β
PID
执行器
风
力
Te
机
恒转矩
Wg 滤波
图 2 带增益调度的变桨距控制器
2.2 独立变桨距控制 传统变桨控制方式在保持稳定的风轮转速下不
能有效地降低电功率波动。因此,本文提出独立变桨 距控制,即同时控制三叶片的节距角 β,使风力发电 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时, 其在额定转速下保持稳定 的电能输出,同时也减小齿轮箱转矩尖峰。
目前国内外风电变桨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统 一变桨距控制和独立变桨距控制。 独立变桨距控制[6] 是指风力机每支叶片根据自身的控制规律独立地变 化桨距角 β。 图 3 为独立变桨控制框图:
图 1 变速变桨风力机 Cp-λ 运行特性曲线
从图 1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固定的桨距角 β,存在唯一最大风能利 用系数 Cpmax。 2)随着桨距角β增大,风能利用系数明显减小。 以上两点为变桨距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低 风速时,桨距角设定在最优值,通过变速恒频装置改
收 稿 日 期 :2010-11-01 作者简介:崔明东(1979- ),男,云南会泽人,工学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监控及网络通信、电力设备故障智能化监测与诊断方面的研究.
图 6 电功率曲线
图 7 是风轮转速曲线,在统一变桨控制下,风轮 转速波动最大误差达到了额定转速的 3.28%。 在变 转矩独立变桨控制下, 风轮转速变化幅度小于额定 转速的 1.98%。
图 4 湍流风速曲线
图 5 显示了在独立变桨控制下 3 个叶片的变桨 角与统一变桨控制下叶片的变桨角。
图 7 风轮转速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