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交融,成就数学教学的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生活交融,成就数学教学的活力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联系挖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积累了很多的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很好。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波司登”羽绒服,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讲道,美术老师画一幅巨幅油画,4种颜料共用16盒,用的红、蓝、黄、白颜色比为5:6:3:2,4种颜料各用了几瓶?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击掌、竖手指等表示平均分的个数,当无法用掌声和手指表示时,自然地引出了分数。即使让老师们头疼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也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些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一定会很好,打破枯燥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比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明白了教材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然后把教材放到一边,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

的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设情境为:我们班王悦同学有50元钱,买了一件衬衫用了15元,这时她还有多少元?接着王悦又买了30元的鞋子,她现在还有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帮王悦算出:50-15=35(元) 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王悦到商店买衬衫用了15元,买鞋子用了30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她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再次帮王悦算帐:15+30=45(元) 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又如,我校的一位老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研课时,她在让学生弄懂、弄透1/2的意义、读写法等知识后,没有按教材的步骤往下依次讲1/3、1/5、1/10等,而是让学生在折1/2的基础上自己再折一个新的分数,涂上颜色,标上分数,说出理由,这样几次对折,1/4、1/8、1/16、1/32、2/8……一系列分数学生自己就学懂了,对于1/3、1/5、1/10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8只乒乓球往篮子里投掷,反复投掷,把每次投掷篮内外的球数记录下来,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8的组成,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新知。一次外出学习,听一位老师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教者是这样安排的,他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钣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效果很好。思维训练也应生活化,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包里有16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计算。有些数学课题常常也会令学生费解,如“长方体的认识”,语言较严谨,数学术语多,陌生而又抽象,小学生会感到太遥远,难以理解,不如来得通俗化一些,把它改成“文具盒的形状”,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为新知识的讲授提供广阔的思维情境。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改动课题,如“元、角、分”改成“到银行去”、“时、分的认识”改成“认一认小兔钟”(旁边挂着小兔钟),“百分数应用题”改成“喝酒的学问”(酒瓶上有洒精度)。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