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一、单项选择题1.A.2.此题为多选题;3.C.二、多项选择题1.BCDE;2.BCE;3.ABCD;4.ABCDE三、判断题1.(×);2.(×);3.(√);4.(×);5.(×)六、案例分析题新官上任遇到的问题参考答案1.王副校长要离开天虹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王副校长的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说明一名管理者如果要有效地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他需要具备去指挥、影响和激励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能力,即有效履行领导职能。
对于那些既有才能又有事业心的下属,上级管理者或领导要能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否则,将很难激励和留住这样的下属,并给自己的工作和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
2.从此案例中,你认为唐校长的管理技能如何?请根据案例所给资料给以分析和评价。
从案例中天虹中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流失、升学率下降、学生家长不满增加和传闻的天虹的市重点中学的位置可能受影响,唐强上任之后不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这行问题的发展思路可以看出唐校长具有较好的概念技能;从唐校长担任数学教师期间取得的突出的教学成绩,可知他也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
但在唐校长担任校长一年后学校的面貌变化不大,而且年富力强的王副校长因深感个人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流失,可知唐校长的人际技能是较为不足而急需提高的。
3.唐校长的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对吗?他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来避免人才流失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唐校长的管理方式对大小事务过于亲力亲为,不能有效授权去发挥下属的才能与积极性,这样容易挫伤那些想发挥才能的下属,也使自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解决应对更为重要的问题。
唐校长应该提高人际技能和有效履行领导职能的能力与艺术,这样可以提高他了解下属的需要和激励下属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励下属及全体教师,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2章三、案例分析题“实践中的福特制”思考题参考答案1、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效率获得巨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它属于何种管理思想?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生产效率更高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1. 探讨管理学原理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原理是对组织管理和领导行为的基本规律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学科。
它是组织管理的指导性理论,对于实现组织的有效运作和取得良好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2. 解释管理的定义和本质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调动和协调组织成员的力量和资源,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在于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有效管理组织的人、物、财等资源。
3. 介绍管理学原理中的“目标”的概念在管理学原理中,目标指的是组织追求和实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结果。
目标是组织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明确组织中人员行为的方向,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的效果。
4. 论述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计划是管理学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通过制定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和决策,为组织实现预期效果提供指导。
通过计划,管理者可以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资源配置和安排,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 分析管理学原理中的“组织”对组织管理的意义组织指的是将一群人和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协作机制。
在管理学原理中,组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6. 列举管理学原理中的“领导”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领导是指通过对下属的激励、指导和影响,使他们意识到组织目标,积极参与和配合工作,推动组织有效运作的过程。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合作,实现组织的目标。
7. 解释管理学原理中的“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意义控制是管理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通过设定标准、对比实际结果和标准结果的差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控制在组织管理中起着监督和评估的作用,可以确保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11年06月19日星期日上午 10:03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资源2.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 计划4.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 决策;6. 协调,人;7.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8.组织目标的实现;9. 计划10. 自然,社会11. 管理原理,管理方法;12.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二、单项选择1.C2. D3.D4.A5. A6.C7.C8.B9.B 10.D11.B 12.C 13.B三、多项选择1. ABEF2. ABD3.ABD四、判断1.×2. ×3.√4. ×5. ×6.√7. √8.√五、简答(要点,非完整答案)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和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又开始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2.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的管理;二者不可分离。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管理者如果没有管理科学知识,则管理过程中或是依靠经验,或是凭主观、靠运气;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只是,他们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当然,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方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球的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原理答案
《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一、单项选择1.B 2.D 3.A 4.B 5.C 6.C 7.D 8.B 9.C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B 17.C 18.B 19.D 20.B二、多项选择题:1.ABE 2.ABD 3.BE 4.BD 5.ABDE 6.BCDE 7.BE 8.BD 9.ACDE 10.ABD 11.BCDE 12.AD 13.AC 14.ABCDE 15.ABCDE 16.ABCE 17.ABCDE 18.AC 19.BD 20.ABC 21.BC 22.BCE 23.ABE 三、判断改错题1.×。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
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拥有的权力范围最大、担任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是上层主管人员。
3. √4.×。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5.×。
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6.×。
管理学的历史性决定了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7.×。
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管理学内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8.√9.√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管理是一种文化或社会现象。
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多人集体活动;二是共同一致目标。
这就使组织成为管理的载体。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他的责任是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工人。
(3)管理具有特定任务,职能和层次。
即通过上、中、基层三个层次,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共同工作的人以尽量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第二版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第二版第一章: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1.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学科,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2.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管理、效率、效益、权力、决策、计划、组织结构等。
3.管理学的演变历程有哪些阶段?管理学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科学管理学阶段、人际关系学阶段、决策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学阶段。
4.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改进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5.人际关系学强调什么?人际关系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注重人的行为、态度和满意度。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功能1.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规划是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什么?规划的目的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3.组织是什么?组织是指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调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领导是管理的核心功能,其要素有哪些?领导的要素包括领导者、员工和情境。
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员工需要对领导者有信任和遵循,情境则会影响领导的行为。
5.控制是什么?控制包括哪些步骤?控制是指通过监测和测量组织的绩效,对比预定的标准,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纠正偏差。
控制包括制定标准、测量绩效、比较与标准的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
第三章: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目标、活动、结构、技术和人员等。
2.组织的目标有什么特点?组织的目标应具备明确性、实际性、可衡量性和实现性。
3.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
4.组织的结构有哪些形式?组织的结构包括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和矩阵结构等。
5.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别?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功能性组织、事业部组织、矩阵组织、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等。
管理学原理习题集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习题集及答案第一章管理概论★课堂讨论一、学习管理学对于我们大学新生有什么重要意义?二、结合实际谈谈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
★知识掌握一、名词解释1. 管理:管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环节来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程序,探讨人、财、物、信息、技术、方法、时间的计划和控制问题,组织的结构设计问题,对组织中人的领导与激励等问题的学科。
3. 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主要是指管理者,也就是一个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4. 管理客体:管理客体是指管理的对象,也就是管理的接受者。
5. 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效能。
一、选择题1.管理的主体是( C )A.领导者B.管理者C.人D.领导2.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从(D )开始的:A.组织B.领导C.控制D.计划3.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是说哪一项管理职能的重要性:( B ) A.领导职能 B.计划职能C.控制职能 D.组织职能4.相传有个这样的商人,他在卖马的时候一直说,允许顾客任意挑选马匹,但需要符合一个条件,即只能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一匹。
在此例中,顾客拥有的决策权限:( B )A.很大,因为他可以任意挑选马匹。
B.很小,因为他的决策前提受到了严格控制。
C.无大小之别,因为这里顾客只是在买马,而不是在作决策。
D.无法判断,因为决策权限大小取决于所作决策的类型与重要程度。
5.概括而言,管理学原理的学科性质有:( C )A.社会应用性 B.管理效果的不确定性C.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 D.管理效果对经验的依赖性6.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C )A.艺术性和科学性 B.基础性和边缘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普遍性和重要性7.基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 B )A.计划 B.技术 C.协调 D.决策三、是非题1.管理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是指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和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它是管理学的基础,也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管理学原理包括许多方面,如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它们对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原理?学习管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学习管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 管理学原理对企业管理有何意义?管理学原理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管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 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进行管理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进行管理实践需要结合具体的管理实际,根据管理学原理的指导,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技巧,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5.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管理学原理,解决组织结构不合理、领导方式不当、决策失误、控制不力等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改进领导方式,科学决策,强化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6. 如何提高管理学原理的运用能力?提高管理学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了解管理学原理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总结和提高管理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7. 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术与业界的隔阂、管理学理论的碎片化等问题。
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促进管理学原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8. 如何加强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多方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质量和水平。
可以开展管理学原理的专业课程、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00054 管理学原理(完整版)
A.赫伯特·A·西蒙B.小詹姆斯·H·唐纳利C.弗里蒙特·E·卡斯特D.托尼·布洛克特【A】1.2.管理的载体是A.管理者B.技术C.工作D.组织【D】1.3.管理的主体是A.企业家B.全体员工C.高层管理者D.管理者【D】1.4.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A.氛围B.环境C.制度D.体制【B】1.5.管理者的层次划分是指A.表层、里层B.上层、中层、基层C.内层、外层D.深层、浅层【B】1.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C】1.7.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这反映了管理的A.科学性B.艺术性C.必要性D.目的性【D】1.8.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的是A.经济性和目的性B.必要性和目的性C.经济性和必要性D.有效性和经济性【B】1.9.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反映了管理的A.科学性B.艺术性C.必要性D.目的性【C】1.10.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组织,说明管理学具有A.一般性B.多样性C.历史性D.实践性【A】1.11.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A.社会科学B.经济学C.边缘科学D.自然科学【C】1.12.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C】1.1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中生产力决定了A.管理的社会属性B.管理的自然属性C.管理的艺术性D.管理的科学性【B】1.14.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
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技术属性D.人文属性【A】1.15.管理的核心是A.管理者B.被管理者C.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D.处理好人际关系【D】1.16.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B.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C.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致认可的目标D.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一致认可的目标【C】1.17.“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1+1>2’的效果”指的是系统的A.控制性B.目的性C.整体性D.开放性【C】2.1.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A.泰罗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C.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论D.梅奥的霍桑实验结论【A】2.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形成于A.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D.20世纪90年代以后【B】2.3.六西格玛方法属于A.全面质量管理理论B.战略管理理论C.学习型组织理论D.科学管理理论【C】2.4.首先承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的人是A.泰罗B.萨伊C.马歇尔D.亚当·斯密【B】2.5.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和“铁锹实验”是下列哪位做的?A.法约尔B.甘特C.泰罗D.萨伊【C】2.6.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科学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A】2.7.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A】2.8.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是A.泰罗B.韦伯C.梅奥D.法约尔【A】2.9.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A.管理培训B.管理实践C.劳动竞赛D.心理革命【D】2.10.实行职能工长制是属于____要点。
管理学原理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论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 C )。
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辨证法D、比较分析法2、管理的载体是( D )A、管理者B、技术C、工作D、组织3、下列四项对主观决策法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B )A、仅供主管人员制定决策的方法B、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决策的方法C、优于计量决策法D、特别适合于常规决策4、人员配备工作原理中,体现"知人善任”思想的是( D )A、公开竞争原理B、责权利一致原理C、不断培养原理D、用人所长原理5、利克特发现,在组织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时,最有效的方法是( D )A、利用的——命令的方法B、温和——命令的方法C、商议式的方法D、集体参与的方法6、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之为( B )A、领导工作B、组织工作C、协调工作D、控制工作7、管理审核的目标是评价( C )A、个别主管人员的工作质量B、个别主管人员的管理水平C、整个管理系统的管理质量D、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营绩效8、在控制工作中,不仅可以消除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有时甚至可以把企业素质提升到更高水平的工作是( C )A、拟定标准B、衡量标准C、纠正偏差D、修正标准9、下列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中,组织可以控制的是( D )A、价格水平B、政治环境C、职工情绪D、组织部政策10、下列原理中属于计划工作原理的是( B )A、目标统一原理B、许诺原理C、激励原理D、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11、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是( B )。
A、孔茨B、德鲁克C、巴纳德D、西蒙12、群体行为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 B )A、铁楸试验B、霍桑试验C、搬运生铁块试验D、金属切削试验13、管理层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D )A、职能分工的要求B、部门划分的需要C、权责明确的需要D、管理宽度的限制14、在计划工作中,制定"弹性计划”是运用计划工作的( A )A、灵活性原理B、许诺原理C、限定因素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15、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道消息”属于( B )A、下行沟通B、非正式沟通C、双向沟通D、用含蓄形式进行沟通16、在指导与领导工作中,沟通联络是指( A )A、人与人之间的交流B、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C、机器与机器的交流D、主管人员与下属的交流17、强调预防作用的控制方法是( C )A、现场控制B、反馈控制C、前馈控制D、间接控制18、下列组织结构中分权程度最高的是( D )A、直线型B、直线—参谋型C、直线—职能参谋型D、事业部制19、管理的核心是( A )。
管理学原理各章练习附答案
管理学原理各章练习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层次越高的主管人员,对___D___的要求越高.A.技术技能B.人事技能C.管理技能D.概念技能2.管理的主体是( D )A.企业家B.全体员工C.高层管理者D.管理者3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是指管理的(D )A一般性B多样性C历史性D实践性4.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_____A_____A.实践性B.精确性C.系统性D.理论性5.管理的载体是( D )A.管理者B.技术C.工作D.组织6.管理的核心是( C )A.建立组织机构B.协调人力物力C.协调人际关系D.尽力减少支出7.管理的核心是___B___.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8.管理的核心是( A )A.处理好人际关系B.制定目标C.管理好管理者D.实施控制9.管理的核心是( D )A.决策B.领导C.激励D.处理好人际关系10.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论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 C )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11.管理的第一次转折是___B___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A.法约尔B.泰罗C.卢瑟D.马歇尔12._____A___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A.管理的两重性B.管理的一般性C.管理的多样性D.管理的实践性13.管理学应属于( A )A.边缘科学B.经济学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14.管理的载体是___C___A.管理者B.技术C.组织D.工作15.管理学的第二次大转折发生于_____D____A.19世纪末B.产业革命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需准备时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技术迅速发展时期16.管理内部的要素,一般是___D______A.不可控制B.部分可控C.部分不可控D.可以控制17.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______B___A.自然属性和历史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D.连续属性与间断属性18.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是___C____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19.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C )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以控制的D.不可以控制的20.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____C_____落后A.技术B.体制C.管理D.科学21.在组织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管理的媒介是( B )A.人与物B.信息C.机构D.目的22.在组织的内部要素中,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的要素是( D )A.人与物B.信息C.机构D.目的23.管理的主体是( A )A.管理者B.组织C.人D.管理机构24.管理的主体是___D____A.员工B.国家C.领导D.管理者25.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 B )A.管理管理者B.管理一个组织C.管理工作和工人D.从事管理活动26.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 C )A.人员配备B.组织C.计划D.指导与控制27.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是____B____A.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C.计划、协调、指导、人员配备、控制D.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协调28.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管理二重性观点C.系统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9.反映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C )A.社会属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科学性30.管理学原理区别于专门管理学的特点在于( C )A.历史性B.科学性C.一般性D.实践性31.管理学属于边缘学科,这说明管理学的特点是( B )A.一般性B.多样性C.实践性D.历史性32.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或主线是( C )A.社会生产方式B.管理历史C.管理过程及职能D.资源配置33.具有消亡倾向的系统是( B )A.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子系统D.反馈系统34.在自动调节系统中,为使工作维持在规定工作状况下而采取的措施,叫作( a )A.控制B.协调C.反馈D.交换35.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过程去实现同一目标,这是系统的( D )观点.A.整体B.信息反馈C.不断分化和完善D.等效36.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和(D )A.资源B.生产力C.泰罗制D.管理37.管理是一种( C )A.经济现象B.自然现象C.社会文化现象D.科学现象38.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_____B___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39.下列管理层次中____B____的职能是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协调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和实施计划.A.上层B.下层C.中层D.经营管理层40.中层主管人员主要任务是____B______A.监督执行B.协调执行C.决策控制D.激励员工41.主管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 D )A.内层外层B.深层浅层C.表层里层D.上中下层42.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学必要性的是( C )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43.上层主管人员的重要任务是( D )A.监督执行B.协调执行C.监督控制D.决策控制44.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了管理的_____B____A.必要性B.目的性C.科学性D.艺术性23._____D____是主管人员最基本的准则A.有强烈的管理愿望B.掌握大量的管理理论C.以公司利益为准则D.尽职尽责29.主管人员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____D_____A.能力B.素质C.物质基础D.自主程度二、多项选择题1.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ACDE )A.计划B.预测C.组织D.控制E.指导与领导2.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CD )A.科学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3.管理的基本特征有__ABCE_____A.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B.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C.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D.管理的核心是决策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4.管理的客体是( ABE )A.人B.信息C.机构D.目的E.物5.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责任是( ABD )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实现管理目的D.管理工作和工人E管理计划过程6.一个组织通常划分为如下层次( BE )A.主管层、执行层和作业层B.经营决策层、执行管理层和监督作业层C.经营管理层、外部管理层和核心管理层D.经营决策层、监督作业层和执行管理层E.上层、中层和基层7.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BD )A.管理理论B.一致目标C.管理实践D.集体活动E.管理原理8.虽然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各有差异,但其内部都含有以下基本要素( ABDE )A.人与物B.信息C.管理D.机构E.目的9.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BCDE )A.具有内部基本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B.主体是管理者C.具有任务、职能和层次D.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E.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10.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 BE )A.科学性和艺术性B.必要性和目的性C.部分可控性和部分不可控性D.技术性和阶级性E.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11.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管理与下列因素相联系( BD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社会化大生产D.社会制度E.科学技术12.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ACDE )A.一般性B.专业性C.多样性D.历史性E.实践性13.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是( CE )A.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B.科学技术与管理人才C.先进的科技D.发达的科技与管理水平E先进的管理14.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三个( ABD )A.唯物辩证法B.系统方法C.科学管理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方法E.管理过程方法15.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包含有两个含义,它们分别是( BD )A.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B.系统是一个实体,例如组织C.系统从属于环境超系统D.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E.系统的维持依赖于反馈信息16.当把管理过程或活动看作实体的系统时,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ABCDE )A.整体性B.目的性C.开放性和交换性D.相互依存性E.控制性17.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有( BCDE )A.系统方法B.比较法C.案例分析法D.综合法E.分析法18.管理逐渐形成理论并得到重视,在历史上经历过二次大的转折,它们是( AD )A.泰罗制的出现B.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C.十月革命以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工业革命以后19.管理学研究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包括( AE )A.组织中人、财、物的配置问题B.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与创造问题C.环境适应问题D.产权问题E.寻求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20.管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包括( AC )A.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问题B.合理配置人财物问题C.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D.使规章制度与上层建筑保持一致问题E.环境适应问题三、名词解释管理学;系统;系统的方法;主管人员;四、问答题系统的特征15;系统的观点及其内容;管理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意义;管理学的特点;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五、论述题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管理二重性及其现实意义6;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 A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初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 D )A.管理培训B.管理实践C.劳动竞赛D.心理革命3.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 C )A.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B.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C.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D.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4.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属于_____A______A.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理论5.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科学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6.在“管理科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系统分析”概念的是__C__.A.日本松下电器公司B.德国西门子公司C.美国兰德公司D.美国通用公司7.霍桑试验提出要重视管理中( B )A.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C.工程技术方面因素D.人\事\物的结合8.泰罗是__B____--的代表人物之一A.管理萌芽阶段B.古典管理理论阶段C.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D.现代管理理论阶段9.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____B______A.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出现B.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C.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的出现D.梅奥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10.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____D____A.作业标准化B.计划工资制C.心理革命D.提高劳动生产率11.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____D_____A.泰罗B.萨伊C.法约尔D.韦伯12.马基雅维利的两类型领导者是指____A_______A.自然或天生型、后天获得型B.自然或天生型C.聪明和后天获得型D.内向和外向型13.古典管理理论中,把人视为_____A____A.经济人B.复杂人C.社会人D.自我实现人14.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处于管理学形成的___D____阶段.A.早期阶段B.萌芽阶段C.古典管理理论阶段D.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5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于(C )阶段。
管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考试范围:除第9、12、14、15章,其余都是考点题型:单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请大家以课本和课堂讲解的内容为主线,好好复习,课后的思考题主要是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章1.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答:①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②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答:狭义上的管理指的是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其定义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而广义上的管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
3.管理学有哪些特点?答:(1)一般性: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2)多科性或综合性: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3)实践性:也称实用性,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4)社会性: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需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
3、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都赫特伯特。
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7、管理者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职能三类技能。
8、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9、控制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0、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2、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二章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
3、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4、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统一指挥原则。
5、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6、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两类。
第三章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管理和战略,战略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管理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3、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管理学原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P3)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A.赫伯特·A ·西蒙B.小詹姆斯·H·唐纳利C.弗里蒙特·E·喀斯特D.托尼·布洛克特2.(P5)管理的载体是()A.管理者B.技术C.工作D.组织3.(P5)管理的主体是()A.企业家B.全体员工C.高层管理者D.管理者4.(P6)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A.氛围B.环境C.制度D.体制5.(P6)管理者的层次划分是指()A.表层、里层B.上层、中层、基层C.内层、外层D.深层、浅层6、(P7)管理是一种艺术, 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7、(P8)管理直接或间接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 这反映了管理的()A.科学性B.艺术性C.必要性D.目的性8、(P8)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的是()A、A.经济性和目的性 B.必要性和目的性 C 经济性和必要性 D 有效性和经济性B、9、(P8)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 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 反映了管理的()科学性 B.艺术性 C.必要性 D.目的性10、(P11)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组织, 说明管理学具有()A.一般性B.多样性C.历史性D.实践性11.(P12)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A.社会科学B.经济学C.边缘科学D.自然科学12、(P17)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中, 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二、多项选择题1.(P5)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的责任包括()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员工D.决策E、计划2.(P8)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A.科学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3、(P13)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其研究内容包括A.生产力方面B.生产关系方面C.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E、社会关系4.(P17)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A、A.唯物辩证法 B.直观法 C.因果法 D.系统方法E、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B、5.(P19)系统的特征有()目的性 B.交换性C、控制性D、相互依存性E、开放性三、名词解释1.(P4)管理: 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 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 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原理(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docx
《管理学原理》(第2版)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共同劳动而生产,反映了社会协作劳动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是指管理的(C )oA科学性B艺术性C白然属性D社会属性2.“没有实践便无所谓管理”是指管理学的(A )特征。
A应用性B综合性C复杂性D独立性3.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Z间的因果关系,从屮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方法是管理学研究的(B )。
A比较方法B归纳法C实验模拟法D可行性试验4.“制定组织的总体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等式”是(B )的主要职责。
A专业管理人员B高层管理人员C屮层管理人员D基层管理人员5.( B )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决策技能D概念技能6.带领和指挥组织中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去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管理的(B )o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7.管理活动的本质是(A )oA对人的管理B对物的管理C对资金的管理D对技术的管理8.管理的职能也就是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儿类基本活动。
这些基本活动(C )的性质。
A彼此独立,分别由不同部门的人担当B各不行同,分别由不同层次的人担当C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交融,每一个主管人员都要承担这些活动D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二、多项选择题1.BD2. BD3. ABCD4. ABCD5. ABC三、问答题1.管理的主要日的是什么?请给出一个管理的定义,看看合书上的有什么不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及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有人说研究管理的性质对管理本身并没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对吗?为什么?我认为不对。
《管理学原理》全套课后习题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学?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予以协调,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又被称为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已经构建起以管理性质、理论、职能、方法等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科学,并且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又被称为理论管理学。
2. 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例如质量管理、库房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通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为统治阶级服务,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在管理学中诸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地方风俗、组织传统、社会风尚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借鉴和交流较为复杂,不可直接照搬。
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1)正确并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采取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和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正确认识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在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具体组织的实际特征,甚至组织内不同部门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人们通过实践,进行收集、归纳、监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形成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学原理(附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管理者的定义: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2.什么是效率和效果,其对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与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正确的事)重要性: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所以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要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管理者要努力实行: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3.管理职能论、角色论、技能论、系统论、权变论的观点管理职能论:管理职能分为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
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组织职能包括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以任何方式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控制职能包括监督、比较和纠正改进组织的绩效。
管理角色论: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包括: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包括了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
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
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是作出抉择的活动。
包括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管理技能论:管理者履行他的职责和活动需要特定的技能,其中三种基本技能或素质为: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人际技能(中层管理者);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
管理系统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着持续的相互作用,组织是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直觉所组成的系统。
管理学原理_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1]
管理学原理_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1]第⼀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单项选择题1.C2.B3.D4.C5.D⼆、多项选择题1.ABDE2.BCDE3.BCE4.ACDE5.ABCDE三、判断题1.×2. ×3.√4.×5. ×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的;“既定⽬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是在⼀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标的过程。
这⼀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管理是在⼀定的环境中进⾏的。
(2)管理是在⼀定的组织中进⾏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个过程。
(6)管理的⽬的是实现组织的⽬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
管理是⼀个围绕实现组织⽬标⽽展开的复杂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组织,继⽽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情况和组织运⾏情况进⾏控制,最后实现计划⽬标,这样就完成了⼀个管理过程。
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标,开始新的循环。
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个不断地周⽽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分重要?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定的环境中进⾏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除第9、12、14、15章,其余都是考点
题型:单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请大家以课本和课堂讲解的内容为主线,好好复习,课后的思考题主要是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章
1.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①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②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答:狭义上的管理指的是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其定义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而广义上的管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
3.管理学有哪些特点?
答:(1)一般性: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
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2)多科性或综合性: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3)实践性:也称实用性,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4)社会性: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5)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管理的目标和手段有哪些?
答:目标:组织的总体目标,将这个总体目标分解所形成的不同的、相互关联的、相互制约的分目标。
手段: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
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施加直接影响的管理手段,具有快速、灵活、有效的特点。
行政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在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获得系统整体的功能,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如通过工资、奖金、罚款、福利等手段,刺激组织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处理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法律手段的运用,有利于稳定管理秩序、规范管理活动,并使之制度化。
4、思想工作手段。
思想工作手段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素质的管理方法,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
5.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什么?
答:(1)对象:广义上的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
狭义上为: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管理者,管理历史。
(2)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历史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试验模拟方法。
跨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作为管理活动的两极不是各自独立、彼此
隔绝的,而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1)管理主客体的相互依存性(2)管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性(3)管理主客体的相互矛盾性
2.管理者承担哪些角色?
答:人际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
(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接受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故障排除者、谈判者角色,混乱驾驭者。
3.管理者角色会如何变动?
答:管理者按其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管理者的工作有明显影响,在不同规模的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和角色是不大一样的。
此外,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如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习惯思维、潜意识、工作经历也会影响其角色。
4.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智模式?
答:(1)科学的思维模式:战略性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
(2)良好的心理品质:自知和自信,超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
(3)健全的知识结构: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知识。
(4)优秀的思想品质:宽容精神,公德意识,企业社会责任心。
5.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答: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
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
第三章第三节
1、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人外还应当承担保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义务
2、我国企业如何进行伦理管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伦理管理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的全过程中,应主动考虑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使其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发展战略、只能权限设置等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处理好企业与员工、股东、顾客、厂商、竞争者、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并维系合理、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
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企业应该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出表率、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承担慈善责任
第四章
1.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早期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丛林和现代管理理论五个阶段。
2.试评价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的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用宁可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者和
工人来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践手段是: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3)评价之贡献:科学管理思想把管理职能从工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管理阶层。
不仅如此,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有科学依据的作业管理、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职能分工、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等,为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得劳资双方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成果来协调双方的利害关系,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评价之缺陷:科学管理是一种在科学管理的3个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其缺陷是在所难免的,局限性是存在的。
首先,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
在泰勒和他的追随者看来,人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只要使人获得经济利益,他就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这种人性假设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动机,也有许多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动机。
其次,科学管理理论的诸项原则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科学管理的本意是应用动作研究和工时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但很多企业的工时研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往往受到企业主和研究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确定的作业标准反映了企业主追求利润的意图,为工人确定的工资率也是不公正的。
最后,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