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导图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结构图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结构图

【例7】如图所示四幅图中,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两幅
图是( D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错解】B、C
【错因分析】对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理解不透彻而错选B或C。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本领过大,使本来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像,成在了视网
膜前方,②是近视眼形成过程;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配戴发散透镜以
【错因分析】某些同学凭着感觉,误认为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光线集中,所以迎着或背着月光走水肯定都是亮的。实际上由于水面 是平的,可以看作是平面镜。当月光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 人迎着月光时,会有许多反射光线射入人眼,所以看上去这些水洼是 亮的;而人背着月光走时,几乎没有反射光线射入人眼,故看上去是 暗的。
反射定律:①三线共面;②两线分居;③两角相等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分类漫镜反面射反射
应用:平面镜成像原特理点::光虚的像反、射像物等大、等距、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折射规律:①三线共面;②两线分居;③两角不等
光的
池水变浅
折射 现象水中筷子变弯
在 光 的 世 界 里
光的传播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光的直
小孔成像
线传播 应用影子的形成
日食、月食


光速:真空中光速c=3×108 m/s 水中光速等于34c

玻璃中光速等于23c
光的反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望远镜物目镜镜::相相当当于于照放相大机镜,,成成倒正立立、、放缩大小的的虚实像像、且聚光

走进彩色世界光光的的色三散原:色太:阳红光、被绿分、解蓝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梳理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梳理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梳理汇总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梳理汇总导读学好初中物理,熟记物理公式是前提。

本文梳理了初中物理的要点,以及所有公式,快来复习啦~一、思维导图二、所有公式力学部分一、速度公式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二、密度公式(ρ水=1.0×103 kg/ m3)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ρ水>ρ冰v水<v冰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三、重力公式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F1l1=F2l2 F1 /F2=l2/l1五、动滑轮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六、滑轮组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七、压强公式(普适)P=F/S固体平放时F=G=mg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102dm2=106mm2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九、浮力公式(1)F浮=F’-F (压力差法)(2)F浮=G-F (视重法)(3)F浮=G (漂浮、悬浮法)(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排水法)十、功的公式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十一、功率公式P=W/tP=W/t=Fs/t=Fv(v=P/F)十二、有用功公式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十三、总功公式W总=FS(S=nh)W总=W有/ηW总=W有+W额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η=P有/ P总(在滑轮组中η=G/Fn)(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热学部分十五、热学公式C水=4.2×103J/(Kg·℃)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4)W=UIt=Pt=UQ (普适公式)(5)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6)U1/U2=R1/R2 (分压公式)(7)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 2R=U2/R (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 m3=103kg/m3(3)1kw·h=3.6×106J三、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结构图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结构图

解: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是静止不动的。丙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
物,看见楼房匀速上升,这样可以判定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是匀速 下降的。甲以自己乘坐的飞机为参照物,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
但丙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正匀速下降,说明甲乘坐的飞机相对于地面
以比丙更快的速度下降。乙以自己为参照物,无论相对地面是静止,还 是以小于甲和丙的速度下降,或是匀速上升,都可能看到甲在匀速下降,
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乙火炬火焰飘动的方向与旗帜的相反,故乙 火炬一定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举一反三 2.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
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
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 直升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
接着又以10 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 s到达坡底,该汽车 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
A.7.5 m/s
C.6.25 m/s D.3.75 m/s 【错解】B
B.8 m/s
v1+v2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解为 v= 2 =8 m/s 而错选 B。产生错误 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把求汽车全程的平 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相混淆。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只能选取汽车通过的 s总 全路程和通过全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即 v= t总
举一反三 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 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 她在50 m处的速度是6 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全程内的平 均速度是( B )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例5】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从起点同时跑出,兔子 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经悄悄

上海二期课改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V1.1

上海二期课改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V1.1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 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 斥力;分子在不停的做无
规则运动。
分子动理论
磁学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 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 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 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
电螺线管的N极。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 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同一物体,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相同 时,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大气压”不等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如: 高压锅中的气压。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三线同 面,法线居中,两角 不等,光路可逆。
打点计时器:连续两个点之间时间间 隔是0.02秒;注意区分“相邻点之间 的时间间隔”和“相邻计数点的时间 间隔”。
热机:四冲程内燃机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 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叫做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水比热为4.2×103J/(kg·℃)
运动。 描述一个物体 运动必须选择 另一个物体作 标准,这个被 选做标准的物 体叫做参照
物。
速度时间图像: 已知时间求路程;已 知路程求时间;根据 坐标求速度;比较速 度快慢。
速度:v = S 1m s = 3.6 Km h t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 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 可逆。
光的色散:红、橙、 黄、绿、靘蓝、紫。 光三原色:红、绿、蓝
质量成正比,G=mg。g=9.8牛/ 千克;质量分布均匀的 有规则 形状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 心,无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及 不均匀物体的重心通过悬挂法
来确定。
同一直线上的 二力的合成。
物理方法:等 效替代法。
条件:“异物、等大、方向、共线”。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所需时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5课时主题单元研究概述本章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编写短小精悍。

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基于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生活经验和小学《科学》课程的研究基础,分为四个专题: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每一节内容都会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介绍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物态变化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上的价值,使本章教学内容得以深化。

主题单元计划思惟导图主题单元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三种物坊的基本特征;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物态变化过程进修科学研讨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结科学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尊重实验的科学素养。

2、通过“水的故事”来落实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对应课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了解摄氏温度,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2、认识物质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根本特征。

3、认识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相识熔化或凝固过程当中的吸热和放热。

4、认识蒸发现象,了解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5、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沸点及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当中吸热。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们是形成科学观念和提高科学技能的土壤和阶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述两个方面是研究并确定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分类的依据。

1 中学物理科学知识体系物理科学的内容不单由物理知识构成,而是由知识、观念、方法和实验基础组成的有机整体。

因此,物理学习就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观念、实验基础的学习。

由于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现象基础上的,实验基础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学习内容分类时,我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归为一类,统称为物理知识。

这样,我们就有了物理知识、物理观念、科学方法三类物理学习的内容。

上述三类学习内容还不能明确地反映出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及知识、观念、方法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分类中还必须加进物理知识结构这一部分。

不掌握物理知识结构就无法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

布鲁纳就把结构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的这一思想是很有借鉴意义的[1]。

另外,由于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学生对环境的作用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而学生对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形成相应的物理技能。

因此,掌握物理技能也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1)科学知识及其结构;(2)科学观念;(3)科学方法;(4)科学技能;(5)科学态度。

2 物理知识及其结构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具体地讲,物理学研究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形式来划分,物理学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等分支,而每一分支的内容都包括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方面的内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物态变化适用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级所需时六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两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中的第三章《物态变化》,内容相对独立,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分为四个专题: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中心。

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及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态变化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固、液、气三种状态,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2.知道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3.能用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物态变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尊重实验的科学素养。

2.将物理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应课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物质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认识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了解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4.认识蒸发现象,了解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5.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沸点及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6.知道液化现象,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7.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温度是怎么定义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物质有哪几种状态?这几种物态变化如何转化?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雨、雾、雪、冰、霜是怎么形成的?专题划分专题一: 1.温度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二: 2.熔化和凝固 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三: 3.汽化和液化 1课时专题四: 4.升华和凝华 1课时专题一温度所需课时1课时课外 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识记温度的物理意义、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热力学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声音传播装置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过程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性质的关系3. 声音的特征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特征在音乐、语音等方面的应用4. 声音的接收学习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了解声音如何通过耳朵传递到大脑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2. 讲授法系统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声现象的奥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检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3. 课后作业布置与声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通过作业,检测学生对声音特征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4.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五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六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和测试与考试,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七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八部分:教学评价工具1. 课堂提问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现象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与声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通过作业,检测学生对声现象特征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3. 实验报告通过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4.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声现象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报告,评估学生对声现象应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第九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第十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一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二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十三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四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五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第十六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七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八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

初中物理课程体系图:欧姆,符号Ω一.运动的描述(参照物的选择,描述物体的状态)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和力三长度时间的测量(会用秒表刻度尺,以及误差)四力(力的产生,作用效果,三要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五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加猜想,实验题经常考)六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一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弹力的产生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二重力(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实际应用)力和机械运动三摩擦力(产生,种类,增大及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杠杆(杠杆的分类,画图是重点)五其他简单机械(动滑轮,定滑轮的应用画图和计算)压强大气压强液体压强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___上_______的托力。

2.浮力产生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它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阿基米德原理:_ F浮=ρ液gV排由公式可知,浮力只与__液体的密度__和__排开液体的体积___有关3.浮沉条件漂浮:_________ F浮=G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悬浮:__________ F浮=G物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浮:__________ F浮>G物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沉:__________ F浮<G物_____________________浮力4.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密度计5.计算浮力的方法1.称重法:F浮=G-F拉2.压力差法:F浮=F上-F下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4.利用浮沉条件(平衡法)一功(功的产生,功的原理)二机械效率(应用公式计算)三功率(计算)功和机械能四动能和势能五机械能及其转化一分子热运动热和能二内能三比热容四热机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一能源家族二核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三太阳能四能源革命。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全)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全)
知识结构示意图力运动能量物质惯性定律重要属性一般属性尺度状态比热质量密度硬度导电性透明度延展性弹性磁性光现象声现象热现象电路磁场电磁现机械运动能量守恒定律转移转化重力浮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压强电磁光传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机做功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做功电能转化为其它能电器电机做功其他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做功声传播热传递电传输传导对流辐射能源燃料电磁波新材料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本章知识结构图:点滴学堂整理一、两种电荷1.两种电荷(1)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接触起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电荷种类:正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负电荷:把用羊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用字母C表示。

(6)验电器:2.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C1019-6.1 。

原子核带正电,它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本质: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电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等量的)。

由此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分开。

3.导体与绝缘体(1)电荷的定向移动(2)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物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玻璃、橡胶、陶瓷原因导体中有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点滴学堂整理二、电流和电路1.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要闭合) (2)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说明:a.金属导线中的电流,主要是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b.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丛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负极。

2.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1)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组成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思维导图.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思维导图.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透镜及其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透镜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f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2f >u >f 倒立放大的实像u=f 不成像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1.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2.经过焦点的入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3.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投影仪2f >u >f v >2f照相机u >2f 2f >v >f放大镜U <f眼睛与眼镜近视眼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用凸透镜矫正望远镜观测星空研究宇宙发现不明飞行体物镜目镜显微镜的组成物镜目镜望远镜的组成显微镜与望远镜第一节:透镜一、透镜一节主要内容导学1.透镜:(1)知道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区别(要求会辨认);(2)知道透镜的主轴和光心的概念(要求能找到)。

2. 透镜对光的作用:(1)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知道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 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的概念。

会用光路图反映出焦点和焦距。

二、透镜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1. 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区别:(1)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叫做。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透镜。

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透镜。

如:近视镜片。

(2)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

用CC/ 表示;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

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2. 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因此凸透镜又叫透镜,凹透镜又叫透镜。

3. 焦点和焦距概念:(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用“F”表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思维导图.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思维导图.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物态变化思维导图与温度有关与液体表面积有关与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升华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固体液体气体气体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液化放热 气化吸热熔点:晶体特性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沸 腾蒸 发凝固点:晶体特性液化条件思维导图第一节:温度一、温度一节主要内容导学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温度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1. 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耳修斯首先规定的,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用符号表示。

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然后,还要看清温度计的,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以保证读数的正确。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要点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侵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2)温度计的玻璃泡侵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3. 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分度值为。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者口腔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会降低。

为了使读数不降低,仍能代表体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做的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4.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很多。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是大家经常看见的。

此外,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的温度计叫做;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量温度,这样的温度计叫;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这样的温度计叫。

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94个知识点+25组思维导图电学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并联。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橫截面积、温度(温度很多时候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11.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2.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3.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4.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5.“220V 100W" 的灯泡比“220V 40W" 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6.家庭电路中。

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7.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磁学18.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N极))。

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9.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0.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21.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2.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