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现代建筑史论文

合集下载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述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人类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优良的景观环境。

为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需要在技术、文化、设施上强化发展,景观设计能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展现自身魅力的价值型和独特性主要是依靠艺术的相互渗透。

近几十年来,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非一星半点,在西方艺术思潮逐渐侵入我国本土的同时,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同样也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论文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含义做了介绍,并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对景观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还详细阐述了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含义关键词: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文化;景观设计;影响;城市景观的逐渐形成和完善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论文根据中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变迁历程,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渗透影响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让景观设计更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以下主要围绕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一、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对景观的影响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为景观设计工作中的中心思想,在设计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工美,在设计布局上体现专注、严谨和规则,让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图案美、形式美。

在西方的建筑物中,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建筑重视壁画和雕刻,而且西方建筑在形状设计上追求几何美,建造空间一定是呈现某种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扇形、直线等。

而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追求有理有条、秩序分明,有严格的主次关系,在重点突出设计特征的同时让空间布局和边界划定清晰明了。

欧洲国家的文化发展随着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兴盛也逐渐表现出包容性,在设计风格上更是体现出当代推崇的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三者中的极简主义使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雕塑艺术中得到重要运用,景观设计中也逐渐渗透了极简主义,保持极简主义的设计师在对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定向时和形式化、抽象化使用时都让极简主义的风格得到完美表现;后现代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革命后,产生于信息计算机时代和高科技发展时代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解构主义是在外形和精神的基础上体现其结构特征性,也让景观艺术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特征。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篇一《探讨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

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

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

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

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

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

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

11建筑学外建史论文选题

11建筑学外建史论文选题

王大才论文题目——《建筑的交通与空间的组织》
叶森鑫论文题目——《西方建筑带来的思考》
朱永论文题目——《中国建筑未来走向》
司成龙论文题目——《西方建筑带来的影响》
许晶晶——建筑艺术的发展
林可琪——古埃及建筑的发展与影响
张馨月——浅谈日本建筑的发展
方荣——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现代建筑
叶攀——对欧洲建筑的认识
张辰宸——浅谈奥地利建筑设计艺术的历史演变
陈斯婕——论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周少晨——政治下的建筑
冯嫣然——高科技与建筑的融合
张婷婷——从古外建筑史发展浅谈文化历史对建筑的影响邓景峰——论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周国庆——建筑文化环境
周冲——从中国建筑到外国建筑
杨俊龙——论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崔奉君——日本建筑跟中国建筑的影响
王浩——建筑造型及室内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管银银——建筑材料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郭婉璐——日本建筑与极简主义
程瑞——外国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陈婉蓉——欧洲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
吴逸千——地域对建筑的影响
陈瑞——浅谈古希腊建筑
余俊涛——浅谈哥特式建筑
胡宇轩——浅谈意大利建筑
刘建明——浅谈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赵凯瑞——从日本建筑师看日本建筑的发展
柯朗——浅谈古罗马建筑
李杰——中日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区域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是集建筑经济、建筑艺术、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风格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文化的论文篇1浅谈建筑中的文化摘要:文章叙述了“建筑文化学”这一创新学科概念的提出与探索历程。

讨论了与建筑文化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建构“建筑文化学”理论的模式及其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等接纳入了不同的观点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探索历程曾听有人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建筑的材料是石头,而中国古代建筑材料是木头?”这使我联想到确实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莫说中西方,就是在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也是形态各异,如云南大理丽江地区的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是木结构、悬山顶,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青海藏族住的“庄巢”,四面住房连接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既防风又安全。

再如北京的四合院,宁波的“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广东福建的客家“土楼”更是形态各异……每一种甚至每一个建筑背后好像都有一个秘密。

由于建筑学博大精深,本人水平更有限,所以在这里只能宏观地比较我眼里中西建筑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首先从建筑材料上看,在西方建筑史上,不管是世纪前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还是以后哥特风格的宫殿教堂,乃至再后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他们的主要材料都是石材,因此有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可称为“木头的史书”,因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直至明清的紫禁城都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架构,而从契丹族的应县木塔到蒙古族的元大都再至满族的沈阳故宫也都是由木材垒积起来的,可见对木材的钟爱不只是汉族的专利而是所有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的选择。

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2)

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2)

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2)西方建筑的论文篇4试谈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趋势论文摘要:从现代主义谈起,把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角度相结合分析,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及成因,指明了解构主义建筑活动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建筑文化1历史的演变1977年,英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宣布:“现代建筑(指“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死去”,其所取的主要标志就是帕鲁伊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区的几栋住宅楼在那个时间被炸毁。

帕鲁伊特·伊戈住宅区是著名的美籍日裔建筑师山崎实的作品,该住宅完全是按照“现代主义”的“科学”理论设计的,曾获美国建筑协会(AIA)的奖励。

但是,这些“科学”和荣誉并没有让它们的住户满意,他们憎恶它、诅咒它、破坏它,并最终迫使政府给予它“慈悲的一击”,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些住宅既然是如此的“科学”和“优秀”,为什么会让使用者如此的不满意呢?原来,现代主义“科学”的指标、功能理论等是在剔除了人们具体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家庭成员组成、个人兴趣爱好等具体内容后,根据“纯粹”的生理意义上的“人”的物理“需求”来制定的,而且还将人们的生活“规定”得十分明确,没有改变的余地。

这样的住宅实际上根本未考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美国这个住宅已经不紧张的国度里,它被拒绝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确实有些滑稽,打破了古典教条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将西方城市建筑进行了一次翻天复地的革命,但当人们想要欢呼现代主义的胜利时,却发现自己又陷入了另一个教条中,被尊为真理的现代主义刹那间变得面目可憎,“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似的道德说教所吓唬住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人性化地进行设计,后现代运动在西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论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况

论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况

论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况摘要:欧洲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对中国固有式、西洋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建筑无疑形成一种挑战,它改变了部分近代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

但是,它的影响又是局部的,"局部的"含义不仅包括了它只对中国局部城市和地区产生影响,并且意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只局部地被从业于中国的建筑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关键词:建筑演变;标志性建筑;建筑发展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verviewABSTRACT:Europe nearly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modern architecture is enormous, a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dvance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as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inherent style, and the eclecticism of Western retro undoubtedly formed a building kind of challenge, it has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modern city, it encourages architectural forms to simplify. However, its influence is limited, "local" meaning not only for China, including the local cities and regions have an impact on the mea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hinking only of local practitioners in China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architects and put into practice.KEYWORD:Architectural Evolution; Landmark building; Building development1、前言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

建筑学概论05

建筑学概论05

通用空间(Total space)
范思沃思住宅(1945年)
八根钢柱支撑一片地板和一片屋顶板,四面是大玻璃,中央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 主人睡觉、起居、做饭、进餐都在之内。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四周敞
通的空间,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
摩天大楼:与约翰逊在 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
勒 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6)
(1)其人:现代建筑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不 断以新奇的建筑观点和作品及方案给人以惊奇,是 位狂飚式的大师。 (2)其事: 1928年他与格罗皮厄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柯布西埃是现代主义建筑 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 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1、著名建筑师:格罗皮厄斯、密斯.范.德.罗、柯布西埃、
3、现代建筑派:欧洲现代建筑派、有机建筑派
4、组织:1928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成立。 6、理论:《走向新建筑》(柯布西埃) 《论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格罗皮厄斯)
5、纲领:1933年,提出“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
7、教育:包豪斯学校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和工厂实践
相结合。
四、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1)功能: 建筑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是“从内到 外”的设计,与古代以造型为出发点, “从外而内” 的设计方法不同。 (2)技术: 现代建筑运动强调运用新技术。注意发 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如采用钢 筋混凝土材料、框架结构,有利于进行灵活的室内空 间分隔。) (3)经济性: 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力求“多、快、 好、省”,与古代帝王将相建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 钱,并且需要高技术的工人不同。在工业社会,低成 本高效率,已经成为趋势,所以不需要高技术的建筑 工人。 (4)构图创新: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 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构图格式。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

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建环一班郑逸帆130840129论文题目: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学生名字:郑逸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一班学号:130840129 年级:2013课程名称:建筑概论指导老师:陈翔论文摘要:世界建筑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它的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形成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技术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历史与哲学观点在建筑身上成为了典型的例子,反过来,不可忽略的是建筑运动同样刺激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就好比如“高层建筑的崛起”归功于新材料和升降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崇拜势必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

毫无疑问,摆脱了封建主义桎梏的近现代建筑,相比以往的建筑,是大大的向前跃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而让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复古主义、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包豪斯、芝加哥学派、现代建筑“四巨头”、五位大师、解构主义正文:从哲学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文化、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确实往往要晚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建筑上来说,建筑史尤其是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的出现要晚于世界史的划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意味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始。

然而,19世纪的思潮,以及建筑动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古代,甚至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反而显得更强烈,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伦敦的国会大厦等等。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结合近现代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发展的自身特点,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至1世纪下半叶;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建筑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建筑史范畴。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盛行一时,但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其缺乏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观,希望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取代陈腐之物。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1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1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要紧建筑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各种代表建筑及风格〔设计者〕:法国古典〔罗马〕复兴:巴黎万神庙〔〕、凯旋门〔〕。

英国古典〔罗马〕复兴〔不完全〕:英格兰银行。

英国古典〔希腊〕复兴〔重要地位〕:爱丁堡中学〔T.Hamilton〕、不列颠博物馆(SirRobertSmirke)。

德国古典〔希腊〕复兴: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

美国古典〔罗马〕复兴:美国国会大厦〔WillianThorntonand〕。

美国古典〔希腊〕复兴:宾夕法尼亚银行〔〕浪漫主义又称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SirCharlesBarry〕哥特风格。

折衷主义也称集仿主义:巴黎歌剧院〔〕巴洛克和洛可可、巴黎圣心教堂〔PaulAbadie〕拜占庭和罗马风。

法国的古典复兴:1、净化建筑代表作:巴黎万神庙。

2、帝国风格特点:雄伟壮丽,内部具有东方和洛可可的装饰。

布赖顿英国皇家不墅:生铁构件。

伦敦“水晶宫〞展览馆〔1851,帕克斯顿〕巴黎埃菲尔铁塔〔1889,埃菲尔〕“田园都市〞由霍华德提出“工业都市〞由加尼埃提出“带形都市〞由索里亚提出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设计的老实真挚。

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比立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

“新艺术〞运动那么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的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有机形态装饰构思全然来源于自然。

红屋〔1859~1860,韦布〕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德国:奥尔布里希,贝伦斯。

英国:迈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米拉公寓,圣加徒教堂〕。

“装饰即罪恶〞——阿道夫·洛斯斯坦纳住宅〔1910年维也纳,洛斯〕赫尔辛基火车站〔1906~1916,老沙里宁〕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的重要奉献: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根底。

超越时代的空想建筑大师——布雷

超越时代的空想建筑大师——布雷

超越时代的空想建筑大师——布雷童乔慧;董维敏【摘要】布雷是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设计作品并未落成,被人们称之为空想建筑师.在古典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他主动探索建筑与光线、自然、美学、象征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质和其设计语言的表达,从而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使人们重新了解和认识新古典主义,并显示出了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筑哲学和理论的代表和核心人物,布雷的建筑思想对于研究20世纪初期的现代建筑理论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Boullee is the 18th century French neo-classical figure who was known as utopian architects.Most of his design work is not completed.On the basis of design concept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he activel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ildings with light,nature,aesthetics and symbol,also the architectural essence and its expression of design language,his theory thus broke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made people understand and knew the neoclassicism again,and transcended the limits of his time.As a representative and core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philosophy and theory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Boullee's ideas has very strong theoretical guiding sens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布雷;新古典主义;光线;自然【作者】童乔慧;董维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随着近现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深入,法国18世纪建筑师埃特纳路易斯布雷(Etienne-Louis Boullee)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摘要: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

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址、布局、格调、色彩、渊源、文化差异、建筑功能、生活习惯中西古代宫廷建筑欣赏及其文化比较:以上两幅图分别显示了中西宫廷建筑的不同风格,其明显的区别一目了然,那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宫强调的是皇宫建筑的单体,即以某一宫殿主体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

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皇家宫殿,它们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格。

另外,中国宫殿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的差别,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国王的起居之处大多与大臣们的共处于同一楼层面,没有外在的等级差别,只是室内装修略显不同而已。

对比中西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了不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的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和融入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的不同。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没有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的很大,甚至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可以作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近现代建筑是建筑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时期,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各种文化、社会和技术变革的影响,这些变革促使了建筑师们创造出了大胆、富有创意的建筑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建筑作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艺术与设计的革命,这对于近代建筑风格的发展影响深远。

艺术家们开始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组合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始追求新的建筑表达,试图摆脱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规则。

巴黎圆顶大教堂是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座教堂采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如铁框架和玻璃屋顶,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轻盈而开放。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哥特式建筑,但在结构和外观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

这座教堂成为了许多后来建筑作品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的诞生。

在德国,包豪斯学派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创新。

包豪斯学派的建筑师们主张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追求功能、效率和简洁。

他们设计的建筑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采用了新材料如钢、玻璃和混凝土,并尝试创造出高效能的建筑空间。

包豪斯学派的成果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美国,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展示了工业时代的建筑奇迹。

摩天大楼通过钢结构和独特的外观设计,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繁荣与创新的形象。

这些高楼大厦不仅仅是建筑的壮丽添景,更是城市的地标,象征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也是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简洁、无装饰和功能主义,强调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密斯的作品通常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大量使用玻璃和钢结构,创造出干净、简约的建筑形式。

近现代建筑史是一个多样而富有创意的时期,这里只是介绍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建筑作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简析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简析

认真听课哦课程作业(作为评定成绩依据)•主题:当代建筑的前世今生(具体题目自定)•内容:分析西方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注重个人理解,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西方当代建筑的精神、推动力、方法特征、关注的问题、利弊。

•要求:(1)图文结合,以分析图解为主,文字部分限于图片的辅助说明和注释,每页不超过300字,线索明确,掌握以图象语言表达复杂观念的方法(2)采用A3图幅,硬质纸张(3)不可直接采用照片,须转为钢笔画,着色与否自定,不少于15幅(4)手绘图像可以通过拍摄或扫描转换为电子文件后成图;也可以整图手绘(可以采用拼贴方法)。

(5)不少于三张A3图,标明图号、姓名、学号、班级,按顺序排列(6)每个自然班按学号排列,装订为一册(7)字体、排版等方面注意与版式的结合关系(8)作业完成过程中尽量多与任课教师沟通,避免重大错误•最后一次课结束前上交•主要参考文献:弗兰姆普敦的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文或英文版外国现代建筑史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1、我们对西方现代建筑的考察始终立足于对当代建筑的关切,尤其立足于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命运的关切。

因而,我们将不采纳一般的外国现代建筑史叙事方法,从一开始就将重心转向当代建筑问题的考察。

2、西方历史上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近代时期,所谓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是一种简单将中国建筑历史对应到西方建筑历史的误读。

3、由于西方建筑在当代建筑中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由于西方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巨大影响,也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将主要讨论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从现代到当代——由启蒙向消费文化的历史嬗变•第二章:现代性的发现与现代建筑的滥觞•第三章:当代建筑——流派及其背后第一章:从现代到当代——由启蒙向消费文化的历史嬗变一、当代建筑格局二、后现代转向一、当代建筑格局1、消费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建筑•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是西方上世纪60年代后发生的最重大事件•现代性价值受到挑战,发展和进步不再是绝对的价值尺度。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完整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完整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完整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题引言1 文化的变革:新古典主义建筑一、填空题1、17世纪后期,佩罗(Claude Perrault)提出了一种关于绝对美(客观美)和臆想美(主观美)的理论,以此来质疑维特鲁威的比例体系。

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典主义,建筑上的代表是古罗马建筑规范即维特鲁威(Vitruvius)的经典教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规范得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佩罗为维特鲁威著作所作的注释中,佩罗对于维特鲁威及其后继者的建筑美学原则进行了攻击。

他最主要的攻击点是有关比例的概念。

对于佩罗来说,比例并不像以前建筑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因此人们也没有办法感觉到它所具有的标准性,它仅仅是“建筑师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由习惯和传统所决定的。

如此,则比例反过来变成为了某种经验主义的概念,其结果是,所有以前的建筑理论的核心问题都将受到质疑。

2、借助于奔放的想像力,皮拉内西(G.B.Piranesi)的罗马及其废墟的蚀刻画,以及以监狱为题材的一系列绘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通过将建筑还原为原始棚屋,劳吉尔神甫(Abbé Laugier)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受卢梭的伦理观影响,劳吉尔神甫在他的论文《论建筑》(1753年)中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自然”建筑艺术,一种由四根树杆支撑坡顶的质朴的“原始棚屋”。

劳吉尔认为,最初的棚屋体现了所有的结构逻辑。

4、布隆代尔的学生部雷和勒杜把建筑还原为基本几何形体,几乎抛弃了所有的装饰。

不同的是,部雷(Boullée)试图通过宏伟的纪念碑形式的纯几何体来制造敬畏和肃穆的感觉,而勒杜(Ledoux)则沉湎于卢梭的平等理念,以及田园式的、分散的乌托邦理想。

5、申克尔(Schinkel)创作的柏林老博物馆的布置方式后来在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被重新采用。

6、拉布鲁斯特(Labrouste)在巴黎的两座图书馆中使用的铸铁结构,预示了20世纪的美学原则。

近现代史结课论文:帝国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近现代史结课论文:帝国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标题、专业、班级、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01101班摘要: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些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其中也有积极影响,应该辩证看待。

关键字:资本—帝国主义、影响中国的近代史及部分现代史是一部战争史,一部血泪史,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也还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下便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几个方面谈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政治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但这同时催生出中国人民主意识的产生。

从以前任人唯“满”,只听圣旨,到后来汉人也渐能参政议政,甚至成为重要官员,甚至产生“内阁”(尽管名不副实)。

同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制度传入中国,像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进行民主政治改革,最终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从开始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后来的以资本输出为主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灾难;另一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作为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营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也随之更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自己总结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自己总结

近现代四个阶段1.18c下半叶—19c下半叶传统建筑出现新矛盾,新旧建筑思潮斗争开始了,新技术与功能不断推进形式的变化。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欧美对新建筑的探索时期,也是向现代建筑的过渡时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

现代建筑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建筑与科学紧密结合,建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西方建筑思潮极为混乱。

第一章18c下半叶—19c下半叶欧美建筑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1、工业城市,因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混乱之中。

2、广大的民众仍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一大威胁。

3、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二、复古主义思潮(一)古典复兴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没有简单的抄袭古典样式,古典复兴建筑形体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古典复兴建筑的类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建筑,如: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还有纪念性建筑。

产生原因:1、由于对民主共和向往,唤起对古希腊罗马的礼赞,并向罗马借用英雄的服装。

2、考古发掘使人们看到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典雅、壮丽,并极力推崇。

1.罗马复兴:(1)法国:法国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帝国式”风格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巴黎万神庙(2)美国美国国会大厦美国白宫(3)英国英格兰银行2.希腊复兴(1)英国:希腊复兴的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2)德国: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二)浪漫主义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抗衡,建筑上还追求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年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底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他的革新思想和独特见解是对学院派建筑思想的有力冲击。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学生公寓、平台别墅。 萨伏依别墅:建筑理想体现—阳光空气绿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点的完美结合。
提出一套建筑体系——板柱承重体系,社会理想——标准化构件,机器生产,能够承担社会职责。体现了欧洲人心理深处的抹不d4d8d15abe234e25.html
格罗皮乌斯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全面的建筑观: 1)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课程结业论文
考核课程: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提交日期:2012年12月20日
报告题目:西方近现代建筑大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正文
西方近现代建筑大师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三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钢铁、 水泥和平板玻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料、石料和砖瓦,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材料。现代主义建筑强调材料的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互适应, 并通过设计来发挥这些特性; 现代主义建筑重视建筑的功能,认为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注重设计实施时的方便、 舒适和效率。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年轻的西方建筑师不再满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单一模式,对密斯的“少即是多”的建筑理论也提出了批判, 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开始发展起来了,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以建筑装饰手法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 重视建筑对人的心理影响, 而不仅仅将思维局限在单调的功能主义上。
建筑教育家: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 a、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b、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c、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d、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视,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和一系列新的技术(比如空调的采用)。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他的设计方法也成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 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代表作品有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回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他从事了大量城市规划的研究和设计,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赖特的背景是美国,而现代派的背景是整个欧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洲以法国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为背景,而美国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服务对象上,欧洲面对的是整个广大民众,而赖特为代表的美国是面对中产阶级的。
建筑史不是记录几个所谓“大师”,独出心裁,树立造型,作为榜样;而是迫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凭藉经济机缘,通过劳动人民,利用物质条件,把理想加以实现。不应简单地把某人当作一个年代的英雄,而只能把他当作标志某一年代的里程碑。伟大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而不完全是个人的产物。
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流水别墅:
宾夕法尼亚州的郊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楼板连同边上的栏杆好像一个托盘,支撑在墙和柱墩上。各层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能力,向各个方向远远的悬伸出来。用墙和玻璃围合不同空间,或开敞,或封闭。建筑外形上最突出的是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横竖交错的构图。整个建筑在颜色和质感上均有对比。另外,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建筑的本质。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柯布西耶
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积进分子和主将。 1928年他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
流动空间。 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 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主要特点是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
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和室外互相穿插。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作过渡性处理。简单明确,干净利索。突出材料的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2)通用空间。 范思沃思住宅。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是开敞的,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也是他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 国际主义风格的另一个体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黑色玻璃幕墙。 3)摩天大楼。与约翰逊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顶峰。 大楼前宽敞的广场。外部金属结构,黑色青铜垂直线条,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顶层是设备层,除此以外开间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简单。 少就是多。最经济的原则,最简洁的构造,最简单的结构体系,最简约的空间形式(通用空间)。 4)技术精美。密斯在60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比较重要的有芝加哥联邦政府大楼,联邦德国的柏林新国家艺术博物馆。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钢铁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是当时世界建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 密斯垄断了世界建筑的面貌20年之久,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密斯的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的表现了工业化的特征,任何拿后工业化的价值和审美标准唉批判他的方式,都是毫无意义的。密斯是他的时代最典型三建筑代表之一。
朗香教堂:雪铁龙承重体系,造型奇特,墙体弯曲。主要空间的周围有三个小龛,每一个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塔”伸出于屋顶之外。各个立面的差别很大。以地中海民宅为思想来源,内部空间关系与万神庙内大厅和周边空间处理相似。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
密斯"范"德"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