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身边的生物科学0
高中生物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必修三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高效导航】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2)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做法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查找资料、汇总信息(2)分析归纳查找的资料,提出个人观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关注环境,关爱身边的生物,关爱生命(2)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生物重难点:(1)概述合理地保护动物的一些方法(2)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归纳资料。
“看”—知识经纬“导”—自主预习(一)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 物种灭绝的内在原因2. 物种灭绝的外在原因:①是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直接原因之一;②栖息地的是导致生物濒危和灭绝的间接原因之一;③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3. 保护动物的方法:、、、。
4. 保护动物的意义:维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互动探究探究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阅读教材P1,思考讨论:(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怎样?点拨: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2.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经典回眸】生物多样性包括()A.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B.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C.森林多样性、草原多样性、湿地多样性D.地球圈、大气圈、生物圈【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B正确。
【答案】B【变式训练】生物多样性破坏除自然变化外,其主要原因在于()A.人口的增长B.外来入侵物种C.湿地萎缩D.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过度开发【答案】:D探究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原因阅读教材P2,归纳总结:1.通过资料,说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因素是什么?2.什么是物种特化?物种特化为什么会导致物种的灭绝?3.阅读教材P3,思考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外在原因有哪些?点拨:1.物种特化或基因功能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因素。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身边的生物科学0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1. 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粮食问题(1)现状:饥饿、营养不良和人口急剧上升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五大危机。
(2)原因:人口急剧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等(3)实质:并不是粮食总量不足,而是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产生原因:粮食生产地区不平等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比较贫困;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快。
(4)解决:生物科技发展和控制人口,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通过发展农业技术来增产粮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①世界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②世界粮食生产按大洲分布不平衡,总产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人均产量最多的是北美洲,最少的是非洲。
③世界粮食生产国家之间不平衡,总产最多的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人均产量最多的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最少的是中非和西非国家。
(6)粮食生产的生物科学研究内容①粮食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②所需生物科学理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育种等。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
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产量高)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③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改变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强农作物的固氮能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以提高产量。
下表为世界各洲粮食产量和人均产量根据上述表格相关数据,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析:世界粮食问题一方面是指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足,但又无力进口粮食;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并大量积压在仓库里。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今天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缺粮和饥饿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粮食问题的实质,并不是粮食本身不足,而主要在于地区生产不平衡,国家间分配不均。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身边的生物科学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1.细胞的癌变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等。
⑶预防措施: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例1】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A.电离辐射B.X射线C.紫外线D.苯解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都可以致癌,但他们都是致癌因子。
苯是有机化合物,可以致癌,因此苯是化学致癌因子。
答案:D【例2】对肿瘤的论述错误的是()A.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B.肿瘤的形成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肿瘤的发生只是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出现了变化D.基因芯片技术对肿瘤能进行早期诊断解析:肿瘤的形成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逆转录都伴随肿瘤相关基因和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即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但某些肿瘤的发生,并非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只是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上出现了变化,由此,在RNA水平上对致病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监测,是肿瘤基因诊断的另一种方式。
答案:C1.下列哪项不是全球癌症患者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原因:A.人口老龄化B.吸烟C.不健康生活方式D.现代化进程加快答案:A2.癌症是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病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B.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苯等C.由遗传因素决定D.由引起癌变的病毒引起答案:D3. 已知“血小板生长因子”是某种原癌基因的产物,有促进有丝分裂、伤口愈合等功能。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探索生命的奥秘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等。
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和分析。
3.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学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的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份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报告。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生命活动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2. 细胞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3. 细胞的生命活动原理讲解。
教学活动:1. 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细胞实验观察,如细胞培养、细胞染色等。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原理。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细胞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介绍。
2. 遗传规律的讲解和实验观察。
3. 变异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活动:1.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遗传规律的实验观察,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等。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遗传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第四章:生物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科学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 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介绍生物科学的定义,解释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生物科学在食品、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举例说明生物科学在食品、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2. 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的生长器官,解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的繁殖方式:介绍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解释植物的生殖机制。
3. 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学习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常见植物类别。
教学活动:1. 介绍植物的生长器官,解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解释植物的生殖机制,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
3. 学习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常见植物类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制作一份植物的生长过程的手抄报,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 进行植物分类实验,让学生根据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实验第三章:动物的适应与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适应和行为特点。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生物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 生物的分类和进化:讲解生物的分类系统,介绍生物的进化理论和证据。
4.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介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身边的生物现象。
2.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实验法:安排相应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生物》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2. 辅助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用于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案例。
3. 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生物科学资讯和视频,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验器材: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实验教学。
六、教学活动1. 观察身边的植物: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高中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编写:管明星审核:刘志英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课题]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学习目标]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学习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堂导学]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1、致癌因素有:_______因素、__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
疾病发病现状癌症发病率上升______、肝癌、肺癌和______,其中______上升最快,其次是______发病率下降宫颈癌、鼻咽癌、和女性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人口______、______、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传染病发病率较高______、______、痢疾、淋病等病死率较高______、______、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1、基因诊断(1)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用①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疾病的诊断。
②目前已经能够对多种______类、______类和______类病进行诊断。
2、基因治疗(1)优点:治疗______的新途径。
(2)原理(3)应用:如对____________患者的冶疗。
(4)局限:不是万能的,如对______损伤等就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思考讨论:利用基因治疗能否修复遗传病患者内的缺陷基因请简要解释。
[知识归类]一、癌症的概念、产生机理和防治措施1、概念: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即异常增生的细胞。
2、癌症产生的机理3、预防措施(1)远离致癌因素。
高中生物 1.1《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章第2课时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生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师推进新课:生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师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
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
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
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高中生物 身边的生物科学
人第类一面 章临的生问物题科之学一和:我生们能物在多样人性丧工失条件下尽量扩大繁殖,但长期人工饲养和近亲繁殖,
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
物物种种特 特化化或或功功能能基基因因的的丧丧又失失会使某些适应于野外生存的功能基因丧失而加快其绝灭过
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
程。 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
【名师点津】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 有哪些? 1.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 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物种绝灭的原因 (1)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物种绝灭的内在原因); (2)乱捕滥猎(物种濒危和绝灭的直接原因之一); (3)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 (4)外来物种入侵; (5)环境污染; (6)自然灾害。 总之,物种绝灭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人为因 素是物种绝灭的主要原因。
2.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 次是指(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C
知新——先自学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北京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活泼可爱的奥运吉祥物“贝贝”、 “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以及她们向世界人 民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却深深扎根于人们的 心底。那飞奔于生命禁区中的“高原精灵”藏羚羊,徜徉于秦 岭怀抱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们都是人类及其子孙宝贵 的财富!
物物种种特 特化化或或功功能能基基因因的的丧丧①失失含义:一些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遗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案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姚利芳【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粮食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问题,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探讨,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生物高科技的成熟心态。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举例说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技术对粮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事例的学习,了解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将生物科学与身边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全人类的角度理解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资料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一、粮食问题导课:全世界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有足够的粮食来确保如此多人口的生存,那么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是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二战后世界的粮食问题及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教师以提问方式先让学生回答,然后PPT展示以下内容:1、二战后世界粮食问题的生产状况: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人均产粮多,消费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因此,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及产生原因现状: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面临的问题:粮食缺口巨大原因: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3、教师提问:我国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见解。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得出解决措施:(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保护和治理环境,防止环境恶化(3)减少建筑用地(4)培育和推广转基因作物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教师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PPT做一介绍:1、作用:生物技术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和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与科学1.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身边的生物现象和科学原理1.2 教学内容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身边的生物现象分析科学方法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分享身边的生物现象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科学方法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定义和范围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科学方法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的掌握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课程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探索细胞的组成和作用机制2.2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细胞膜的功能和特点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功能2.3 教学活动引入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实验观察细胞膜的功能和特点学生小组讨论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功能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制作细胞结构的功能介绍海报评估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掌握评估学生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理解第三章:遗传与变异3.1 课程目标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探索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3.2 教学内容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和区别遗传规律的发现和解释变异的类型和原因3.3 教学活动引入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和区别实验观察遗传规律的现象学生小组讨论变异的类型和原因3.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评估学生对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的掌握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1 课程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探索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4.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4.3 教学活动引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实验观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生小组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制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介绍海报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掌握第五章:生物技术及其应用5.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探索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未来趋势5.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常用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的原理和应用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5.3 教学活动引入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实验演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小组讨论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案例5.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的理解评估学生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的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第六章:植物生物学6.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索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机制6.2 教学内容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6.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学生小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6.4 作业与评估学生制作关于植物结构和功能的介绍海报评估学生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掌握评估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机制的理解第七章:动物生物学7.1 课程目标了解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索动物的进化和分类7.2 教学内容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动物的进化历程和分类系统动物的行为和适应机制7.3 教学活动引入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和适应机制学生小组讨论动物的进化和分类7.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动物结构和功能的掌握评估学生对动物进化和分类的理解第八章:人体生物学8.1 课程目标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机制8.2 教学内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人体的生理过程和健康维护常见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8.3 教学活动引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观察人体的生理过程学生小组讨论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机制8.4 作业与评估学生制作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介绍海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掌握评估学生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机制的理解第九章:生物伦理与科学素养9.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伦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培养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9.2 教学内容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和案例分析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沟通技巧9.3 教学活动引入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和案例分析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分组讨论和报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沟通技巧9.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生物伦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对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掌握第十章:生物科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探索生物科学的未来趋势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生物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突破生物科学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应用生物科学的未来趋势和挑战10.3 教学活动引入生物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突破学生参与案例研究和讨论,探索生物科学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小组分享关于生物科学未来趋势和挑战的研究项目10.4 作业与评估评估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生物科学未来挑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难点解析: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其选择性透过性和动态流动性的理解;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功能及其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学案教案第一章:身边的生物科学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身边常见的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生物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身边的生物现象分析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物科学?讲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举例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4 作业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生物现象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学习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的组成和作用2.2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的功能:代谢、生长、繁殖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细胞是什么?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细胞模型制作,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2.4 作业学生进行细胞模型制作,并写一篇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短文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植物的生长因素和生长机制3.2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植物的生长因素:光照、水分、养分等植物的生长机制: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等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植物是如何生长的?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长因素观察植物样本,分析植物的生长机制3.4 作业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四章:动物的生态行为4.1 学习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态行为及其适应意义掌握动物的行为类型和特点4.2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态行为:捕食、繁殖、防御等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生存、繁衍后代等动物的行为类型: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动物为什么会有各种行为?讲解动物的生态行为和适应意义观察动物视频或图片,分析动物的行为类型和特点4.4 作业学生进行动物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类型和特点第五章: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5.1 学习目标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培养等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态环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4 作业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保护措施第六章:遗传与进化6.1 学习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机制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6.2 教学内容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基因、遗传变异等遗传的机制:DNA复制、遗传密码、自然选择等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遗传证据、比较解剖学等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流等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遗传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机制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进行遗传实验,如孟德尔豌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遗传规律6.4 作业学生进行遗传实验报告,写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短文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7.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7.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基因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很重要?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分析,如长江江豚的保护7.4 作业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调查,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报告第八章:生物技术应用8.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技术和方法8.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基本技术:PCR、DNA测序等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生物技术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讲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分析生物技术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生物技术实验,如DNA提取和PCR扩增8.4 作业学生进行生物技术实验报告,写一篇关于生物技术应用的文章第九章:食物与营养学9.1 学习目标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掌握均衡饮食的原则和健康饮食的实践9.2 教学内容食物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食物的作用: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等均衡饮食的原则:五大营养素的摄入和平衡健康饮食的实践:膳食指南、食品选择等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食物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分析均衡饮食的原则和健康饮食的实践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如淀粉的检测9.4 作业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报告,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第十章:健康与疾病10.1 学习目标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掌握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健康状态、传染病、慢性病等预防疾病的方法: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等保持健康的方法:适量运动、心理健康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健康?如何预防疾病?讲解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分析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适量运动10.4 作业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报告,写一篇关于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文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身边的生物科学概述环节解析:此环节通过引入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定义和重要性。
高中生物《身边的生物科学》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目标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掌握基因治疗原理及途径教学重难点:1.基因治疗基因诊断2.基因诊断原理及途径学习提示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以及解决困扰人类的健康问题所涉及的生物科学与技术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都在不断地提高。
人们在享受舒适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在给人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一﹑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1 .癌症①是人类健康的杀手大多数仍是不治之症。
②致癌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物理因素包括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包括砷、苯、煤焦油等。
③指导学生阅读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癌症发病率降低1/3,另外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在癌症的治疗上,前景十分看好。
3.传染病①传染病概况②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等。
③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对于组成人类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序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理论与技术上的进展。
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基因诊断2.基因治疗①是治疗遗传病的新途径②原理: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③途径: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或者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人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④前景:这种方法对大多数体细胞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神经细胞受损的患者却无能为力。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身边的生物科学 (2)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这一词语当今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媒体和科学刊物,但还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
一般地说,它指地球上生物的所有变异。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的基础。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
它是40亿年来自然进化的结果,包括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由这些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2. 物种濒危和绝灭的现状现在,全世界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了。
例如,公元1600〜1800年期间,世界上绝灭了25种鸟;公元1800〜1950年期间,世界上绝灭了78种鸟。
科学家估计,现在每三年就有2种鸟绝灭。
实际上,不少物种在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情况下就已经绝灭了。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我国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例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经绝灭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
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处于濒临绝灭的状态。
我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例如,长江流域的许多湖泊被改造成农田。
截止到1994年,仅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的湖泊,被围垦的就有1132.2 km2 。
又如,据1994年报道,我国的原始森林面积每年减少5000 km2。
再如,截止到1997年,我国某地区退化草原的面积占全地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0%左右。
3. 物种濒危和绝灭的原因(1) 内在原因:物种特化或基因功能的丧失,如大熊猫特化为主要以箭竹为食,一旦环境变化引起其栖息地内箭竹的大面积死亡,大熊猫就可能出现生存危机;朱鹮现存野生数量极少,长期人工饲养和近亲繁殖,导致朱鹮某些适应于野外生存的基因功能的逐渐丧失,这些都是可能加快其灭绝的进程。
2022年高一生物教案《身边的生物科学》
第1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材分析
全析提示
人类社会面临人口爆炸、环境污
染、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等问题
思给拓展
致癌因子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
素和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物理因素包
括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素包括砷、苯、煤焦油等
细胞癌变的特点与正常细胞相比
有独具的特征: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
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
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
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
内的分散和转移
干细胞是指未尚未分化的细胞,
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脐带、
胎盘和部分成年人细胞中能够培
育成肌肉、骨骼、神经等人体组
织和器官
全析提示
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或天然
物质,大多是无毒的,如长期大
量摄食,对人体不利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提示
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以及解决困扰人类的健康问题所涉及的生物科学与技术是本节的重点
内容
思维拓展
1.试一试,你能否列举出几例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
答案: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有很多,如癌症、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老年性痴呆症
2.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生物有关?
答案:与生物有关的如:病毒性肺炎、禽流感、乙肝疫苗及克隆牛
知识链接
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冠状病毒是主要寄生在动物——果
子狸体内的病毒感染此病毒会引起肺炎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1】我国科学家们已经培育出了一种抗虫棉,它含有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的控
制毒素合成的基因。科学家们采用的技术是( )
A.无性繁殖 B.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组织培养
解析: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
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变化,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一般
答案:B
2. 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发展 ①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培植成功。 ②1993 年转基因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成为世界首例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 ③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 ④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具有抗逆性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2) 转基因生物 ①概念: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这样得到的 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 ②举例:抗虫棉 (3)转基因食品 ①概念: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为地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中去,通过 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 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②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优点: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c.节省生产成本,降低 食物售价;d.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e.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f.促进生产 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缺点:a.能对蝴蝶等昆虫造成伤害;b.可能影响周边的植物的生长;c.可能使昆虫或病 菌在演化中增加抵抗力或产生新的物种,之后有可能会伤害作物。 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争 论的重点是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或含有毒素,是否会通过 DNA、蛋白质导致过敏反应,是 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
A.普通棉花的基因突变 C. 寄生在棉铃虫体内的线虫
B.棉铃虫变异形成的致死基因 D.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
答案:D
4.下列生物科学项目的研究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指导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是( ) ①探索光合作用机理 ②研究生物固氮原理 ③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④微生物与发酵工
程
A. ①②③④ 答案:B
B. ①②③ C. ①③ D.②④
()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解析:野生棉铃虫种群的基因库中,存在着对转基因抗虫棉有抗性的极少数抗性基因和 绝大多数无抗性的非抗性基因。如果在大田中只种植转基因抗虫棉,那么在转基因棉植株内 毒蛋白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库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会迅速增加。若在转基因抗虫棉的 旁边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抗虫棉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就减轻了自然选择过程对非抗 性基因的选择压力。这就会在一个较大的、个体间随机交配的群体中,使棉铃虫抗性基因的 频率不会很快增加。故选择(项。棉田是一个人工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目的是种植生产 棉花,并不是希望出现物种多样性,也不是使食虫鸟有虫可食,因为棉农如果不种植抗虫棉, 还要喷洒大量杀虫剂来消灭害虫。种与不种抗虫棉,棉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都要从生产者向较 高的营养级流动,只是人类期望的是有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棉桃。所以, A、C、D 三个选项均不正确。
用于局部组织培育成个体,大量运用于植物个体的大量生产。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 DNA 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其含义是将某一特定 DNA 片段通过重组 DNA 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 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 DNA 片段的 “群体” 。
答案:C
【例 2】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 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1.下列关于粮食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发达国家不存在粮食问题 B.凡是人口多的国家,人均粮食产量就少 C.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粮食匮乏的地区 D.粮食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粮食总产量不足造成的 答案:C
2.世界上增加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有( ) A.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C.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改种粮食 D.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D
下表为世界各洲粮食产量和人均产量
根据上述表格相关数据,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世界粮食问题一方面是指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 足,但又无力进口粮食;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 ,并大量积压在仓库里。这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今天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缺粮和饥饿是问题的主要方面。粮食问题 的实质,并不是粮食本身不足,而主要在于地区生产不平衡,国家间分配不均。粮食问题产 生的原因主要是 (1)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2)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平衡;(3)发展 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较落后;(4)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粮食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问题。
第一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1. 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粮食问题 (1)现状:饥饿、营养不良和人口急剧上升 说明: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 境五大危机。
(2)原因:人口急剧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等 (3)实质:并不是粮食总量不足,而是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产生原因:粮食生产地区 不平等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比较落后, 国家还比较贫困;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快。 (4)解决:生物科技发展和控制人口,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通过发展农业 技术来增产粮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 ①世界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②世界粮食生产按大洲分布不平衡,总产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人均产量最 多的是北美洲,最少的是非洲。 ③世界粮食生产国家之间不平衡,总产最多的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人均产 量最多的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最少的是中非和西非国家。 (6)粮食生产的生物科学研究内容 ①粮食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②所需生物科学理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育种等。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 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品质优良、 产量高)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③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改变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强农作物 的固氮能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以提高产量。
答案:B
1.下列关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中,哪些不是为解决粮食问题的( )
A.抗青枯病马铃薯 B.抗虫烟草 C.金大米 D.耐寒水稻
答案:B
2.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
是
。
,它的核心是
,首例产品
答案:1983 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功 转基因技术 延熟保鲜番茄
3.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成的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来源( )
3.我国耕地总面积较小,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答案:B
4.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其主要原因是( )
A.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 C.耕地面积逐年缩小
B.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 D.过度垦植和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