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0e361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f.png)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形式及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组织形式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一、考试要求
体育综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动训练学》,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考察考生对运动训练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原理解决运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考生实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各种类型训练计划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及过程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4.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各层级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及设计要求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7c580a25fbfc77da269b194.png)
学院(盖章)域)名称:运动训练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 体育综合
(一) 试卷内容 考试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个部分。
(二)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20%; 判断题:20%; 简答题:20%; 论述题:40%。
(三) 考试基本要求 1. 运动生理学着重了解和评价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校体育学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控程度,以及对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 3. 运动训练学重点考察考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学 1. 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2. 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与价值;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 4. 教师与学生; 5. 体育课程与教学; 6.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7. 学校体育管理; 8.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等。 第三部分 运动训练学 1. 运动训练学概念体系; 2. 竞技能力的含义、结构以及各种竞技能力子能力的含义、分类、评价及其训练; 3. 各具体运动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应用特点; 4. 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分类及其应用; 5. 运动训练计划的含义及其分类,以及多年、年度、周、课等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要求。 (五) 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4044-9); 2.《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2543-9); 3.《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1991-9)。
(四)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运动生理学 1. 内环境的稳定及其调控; 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 3. 骨骼肌与运动; 4.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5. 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及其影响; 6. 呼吸的过程及呼吸机能与运动; 7. 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与消耗、评价、训练;运动与激素调节; 8.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9.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及其评定、训练; 10.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2b9b3559eef8c75fbfb377.png)
淮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科目大纲学校体育学一、考核要求要求考生掌握学校体育基本问题:历史、目标;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功能、实施、评价等;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二、考核评价目标1. 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树立体育教师的转移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2. 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基本掌握实施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评价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于发展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3、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5、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1、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2、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1、体育课程的取向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3、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1、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2、提高人们的参与与积极性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1、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特点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1、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3、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1、体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2、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3、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4、体育课教案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1、体育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2、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3、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实施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1、学习的含义2、体育学习的含义3、体育学习的特征4、体育学习的过程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1、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2、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1、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2、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2、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场地射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体育教师2、学生3、其它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与意义2、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体性活动和年纪活动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3、俱乐部活动4、小团体活动5、个人锻炼活动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1、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1、学校运动队2、基层训练点3、体育特长班4、体育俱乐部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1、运动队的组建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定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1、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2、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1、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实施1、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2、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1、性格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内容与其过程2、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于研究1、体育教师的工作2、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2、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特点3、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意义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1、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1、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必要性2、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目标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机构4、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模式5、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课程设置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1、终身学习的概念与特征2、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3、体育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考试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运动生理学一、考核要求要求考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的能力。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42516ea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3.png)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小学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挑选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小学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控制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控制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控制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控制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控制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346 体育综合 上海体育学院
![346 体育综合 上海体育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99297bf5360cba1aa811da7d.png)
346 体育综合(300分)考纲:《学校体育学》(150分)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篇参考书目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运动生理学》(150分)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23-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23(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23(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23(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2(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2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23 调节作用4(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2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2(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2(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23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234(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的血液运输2(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2(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234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23(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23(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23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2(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2345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2(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234岛素5(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23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2(二)听觉与位觉12(三)本体感觉12(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2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23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23(二)有氧工作能力123(二)无氧工作能力123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2(二)力量素质1234(三)速度素质123(四)耐力素质12(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2(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23(三)稳定工作状态12(四)运动性疲劳123(五)恢复过程12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2(二)热环境与运动12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234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12(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2002 2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2006。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604700f12d2af90242e6a8.png)
346 体育综合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 要作用 三 运动员心理训 的类型 运动员心理能力训 的常用方法 一 意念训 法 诱导训 法 三 模拟训 法 三 几种心理 象及 克服方法 一 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使用表象 松法和自 暗示 松法的 键 三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 情 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 情 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 运动智能概述 一 运动智能释义及构 运动员智能训 的 要作用 三 运动智能训 的 本方法 第九章 运动训 划 一 运动训 划概述 一 运动训 划释义 制定运动训 划的意义 三 运动训 划分类 多 训 划 一 全程性多 训 划释义 制定多 训 划的必要性 三 全程性多 训 划的划分 同阶段的主要任 和负荷特点 四 全程性多 训 划的 龄特征 五 全程性多 训 划的负荷特征 六 础训 阶段的多 训 划 七 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 训 划 八 竞技保持阶段的多 训 划 三 度训 划 一 度训 中的周期安排 大周期训 划的 本构 模式 四 周训 划 一 本训 周的 划和 赛前训 周的 划 三 比赛周的 划 四 恢复周的 划 五 课 划 一 训 课的种类 同类型训 课的特点 三 同任 训 课的要求
346 体育综合
第
第一章 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学校体育 代社会
篇
学校体育学
发展 发展
一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 三 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三、学校体育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学校体育 学生体质发展 学校体育 学生心理发展 三 学校体育 学生社会适应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 能 一 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的 能 三 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 章 体育课程 目标
上体346考试大纲
![上体346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cc291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c.png)
上体346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上体346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实际体育活动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能,并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分析和应用。
二、考试内容概览1. 体育科学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生物力学2. 体育教育与训练方法- 体育教学法- 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与掌握3. 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常见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 裁判法与裁判技巧4.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论文撰写5. 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与表述能力。
3. 案例分析题: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论述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
四、考试重点1. 运动生理学中的能量代谢、肌肉工作机制等核心概念。
2. 运动心理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动机等关键理论。
3. 运动训练学中的训练周期、训练负荷等基本原理。
4. 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运动技术分析、运动损伤预防等应用知识。
5. 体育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实践技能。
6. 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的规则理解、裁判技巧等实务操作。
7.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8. 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中的健康管理、运动营养等综合知识。
五、考试准备建议1. 系统复习课程内容,重点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参与体育活动,加深对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理解。
4. 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数据分析能力。
5. 关注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六、考试注意事项1. 考试前要充分准备,确保对考试内容有全面的理解。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c85662a5e9856a57126039.png)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运动训练学 100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运动生理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 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分析论述题:6小题,每小题 20分,共120分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概述2、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3、运动训练学概述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2、竞技需要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周期安排原则5、适宜负荷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7、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持续训练法(4)变换训练法(5)循环训练法(6)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常用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3、速度素质及其训练4、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订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4、运动智能概述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多年训练计划3、年度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4、周训练计划(1)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2)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3)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4)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5、课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1、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1)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2)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2、教练员与运动员(1)教练员(2)运动员(二)《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1、学校体育发展简况2、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1、体育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编制3、体育课程的实施4、体育课程的评价5、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2、体育教学构成要素3、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教学过程5、体育教学方法6、体育教学计划7、体育教学实施第四章课余体育1、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2、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4、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第六章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3、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三)《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肉收缩的原理2、肌肉收缩的形式3、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4、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6、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7、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1、血液概述2、血液的功能3、渗透压和酸碱度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气体的交换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脂肪代谢与运动4、蛋白质代谢与运动5、水的代谢6、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1、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1、视觉器官2、听觉与位觉3、本体感觉4、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概述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稳定工作状态4、运动性疲劳5、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1、高原环境与运动2、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课目为:体育概论和运动心理学二门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长期运动训练导致循环系统发生的变化2. 估算最高心率的方法。
目标心率区的划分3. 健身活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四、呼吸1. 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气体交换途径2. PO2、PCO2、H+等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3. 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 两种呼吸型式憋气的利和弊,以及运动中的合理运用5. 氧离曲线呈特殊的“S”形的生理意义。
运动对氧离曲线的影响,以及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6. 最大吸氧量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后过量氧耗产生的机制五、物质和能量代谢1. 糖类、脂肪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 体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六、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1. 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2. 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发展无氧耐力素质常用的训练方法3.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发展有氧耐力素质常用的训练方法4. 发展力量素质训练的原则。
5. 从能量供应角度谈体育高考四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训练量和强度把握。
6. 乳酸阈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七、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1. 准备活动的生理学作用和准备活动的要求2. 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过程3.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4. 运动技能形成的时相,以及教学训练中应该注意的事项5. 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6. 理解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和随机应变性7. 极点产生的原因,以及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八、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2. 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应该遵循的原则3. 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论述体育教学中贯彻全面身体训练原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