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
(2)形成时间 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冲积平原上,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
深化拓展
1.乡村和城市聚落之间的差别
差别 乡 村 城 市
景观
差别 规模
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
│ 考点整合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二、乡村聚落
1、概念 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在我国有集镇和村 落两种类型。 2、特点: 乡村聚落规模 小 ,功能 简单 ,聚落内居民流动性 小 。 3、乡村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有 社会 因 素两大类,两者中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的影响较大。 周围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社会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发展交 通,加 强各单 元之间 的联系
地形平坦、经济 发达、中心城市 多为特大城市
星座型
完善卫 星城服 务功能
受地形、资源影 响
散点型
交通联系不便, 资源丰富、地 难以组织较合理 形相对平坦 的城市功能和生 活服务设施
因地制 宜的规 划布局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建筑,也 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的分类:乡村与城市
主要产业活动 人口类型 规模 居民流动性 联系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七年级上册聚落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聚落的知识点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为了生活和居住需要而形成的家庭、村庄、城市等聚集地。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特征。
一、聚落的定义和特征聚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类定居点,包括家庭、村庄和城市等。
它具有以下特征:1.人类定居点:聚落是人类为了居住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定居点,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节点。
2.空间位置相对固定:聚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单位,通常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口数量有限:聚落的规模和人口数量通常较小,可以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组成的村庄,也可以是大型城市。
4.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聚落内的人们通常具有特定的职业和生产活动,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5.文化传承和地域特征:不同的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历史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也构成了聚落的独特地域特征。
二、聚落的类型聚落常根据其规模和功能特点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家庭:家庭是最小的聚落单位,通常由夫妻和其子女组成。
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2. 村庄:村庄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小型聚落,它通常根据地形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山村、水乡、平原等不同类型。
村庄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和社会文化中心。
3. 城镇:城镇是大型的人口聚集地,与农业经济和地理环境不同,它以工业和商业经济为主导。
城镇有着强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聚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聚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聚落与生产力发展:聚落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人类生产力和技术的提高。
随着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聚落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2.聚落与文化传承:聚落环境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重点难点整理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重点难点整理
一、聚落的形成条件
聚落的形成归结于两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从而出现了商品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原始的城市诞生。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对整个聚落的发展历程了解透彻,可以通过制作聚落起源流程图来落实这个知识点,并要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二、聚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除此之外,聚落的分散与集中还受农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
人文因素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三、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①中国华夏文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距今3500年前,形成以郑州(今)为中心一带的商城。
②古埃及文明——尼罗河谷地
公元前3200年前,因尼罗河定期泛滥,灌溉农业发展,已出现城市。
③古印度文明——印度河谷地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两岸,公元前550年已出现摩亨佐·达罗等城市。
④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与埃及城市出现时期差不多,古巴比伦文明形成的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⑤玛雅文明——中美洲
今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在公元初期,出现了美洲第一批城市。
⑥希腊文明——爱琴海沿岸
公元前600年,希腊半岛及其附近岛屿上出现了城镇,是西方城市的起源地。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从防卫 出发选 择区位
利用河流防卫 利用海岸防卫
制高点和隘口
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
气候与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 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中世纪欧洲,教堂往往 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西 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三、城 市 感 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 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 的。
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1.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 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 有第1位的1/2,第3位 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 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r=P1/q·r
Pr为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等级;q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 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 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 法则明显。
古罗马城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梯级评价(教师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形态1.定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城市与乡村比较:聚落形式人口建筑特点产业活动交通状况A城市密集密集、多高层建筑非农业发达B乡村稀疏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多低层建筑农业不便3.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
(3)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5.聚落的建筑:(1)特色民居。
(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地区民居特点墙体窗户屋顶寒冷地区厚小尖顶湿热地区薄大尖顶干热地区厚小平顶【知识回顾】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稠密,相应的聚落规模也大。
【质疑判断】1.聚落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2.城市发展越快越好,人口规模越大越好。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
(√)4.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完整地、丝毫不变地保护下来。
(×) 【名师点睛】(1)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降水决定屋顶的平尖。
②气温决定墙体的厚薄与窗户的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聚落形成的条件
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不过聚落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
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
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条状聚落(路村、街村)、环状聚落(环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
②城市聚落。
按形态可分为集中形态(单城)、群组形态(双子城、三联城、条带状群组、团块状群组)。
按职能划分有许多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方案是:哈里斯的分类(1943):以城市中各行业从业人数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一种行业从业人数占各行各业全部从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主要依据,把美国城市分为9类:加工工业城市,零售商业中心,多种职能城市,批发商业中心,运输中心,矿业城,学府城,娱乐休养城,州首府及其他。
G.施瓦茨的分类(1959):首先把城市分为普通职能的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和似城聚落3类。
然后把特殊职能的城市分成5类:由政治职能产生的,由文化职能影响的,由经济和交通职能决定的,国都,大都市和世界性都市;把似城聚落分成8类:传统的工艺和工业聚落,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交通聚落,旅游聚落,居住聚落,军事聚落,宗教聚落,文教聚落。
Ю.Г.绍什金的分类(1960):根据城市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分成3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的城市,在区际劳动分工中具有较大作用的城市,同国际市场联系密切的城市。
再根据生产性质分成5类:原料、燃料、动力生产的城市,中间产品生产的城市,制成品生产的城市,交通职能的城市,非生产性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一
二
三
四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特点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 工业革命 新的活力,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城 以后 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 速扩大,很快便形成了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图表导读教材图1.12 美索不达米亚灌溉平原上出现的古代城市 城市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农业剩余产品的供应,而灌溉等农业生 产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增产的保障,中低纬大河流经的平原地区有利 于实施灌溉。本图片则说明了古代城市的形成与河流和灌溉农业 之间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拓展延伸如何区分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聚落特点也不同,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 (1)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无院落,房前屋 后都是农田、菜地。(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 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较大;西部多散居,密度较 小。(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分散型聚落和带状 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一
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不同地理 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1.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条件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 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 水源、地形 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 地或台地 侵袭 气候、地形、土壤、水 自然 气候、 地形、 原始采集、 渔猎时期,分布 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 因素 水源、土壤 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 的“食物仓库” 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 地形、 土壤、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 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 水源 的食物 良好的平原地区 乡村聚落的区位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各种村庄
形 形 色 色 的 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 落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水 足够的食物来源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
平 原 上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大。
带 状 分 布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接近水源,并能防止洪 涝灾害的侵袭。
沙 漠 边 缘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聚落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
华北平原上的聚落
活动
观察下面两组乡村聚落图片并讨论:
流动聚落
单户型聚落
1.它们的分布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第一个图是一个流动型的牧村牧民 的住宅是一个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篷、毡 房)第二个图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 村落稀疏而分散。
2.这两种聚落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 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有 什么关系?
2. 简述城市的主要特征。
答案:(1) 以人为主体。人、物、空间是 构成城市的三要素。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人口、人类开 展的社会活动和各项设施都高度集中。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3.简述世界城市的发展阶段。
答案: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中世 纪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周围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城市成为生产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了解世界城市的发展和我国城市的发展。
能力目标
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和成因,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过 程中各自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聚落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聚落社会的形成与演变自人类出现以来,社会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最初的时期,人们生活在小规模的氏族之中,通过亲属关系和紧密的联系来维持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化,人类逐渐走上了聚落社会这一阶段。
本文将从聚落社会的定义、形成、演变等方面作一论述。
一、聚落社会的定义聚落社会是指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活需要,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相互之间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选择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聚居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建造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如农村、城镇等。
聚落社会的形成是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代表了人类逐渐走向稳定和集中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二、聚落社会的形成聚落社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
首先,是人类慢慢地离开狩猎采集方式,采用种植和畜牧方法获取食物。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长期地稳定地获得养分,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有了定居的想法,过着定居生活。
其次,是人类在定居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这一时期,人类逐渐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并且开始专门从事手工艺、贸易和其他某些特定职业。
这些交流使得人们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聚落之间的互动。
最后,是在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形成的过程中,聚落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类逐渐开始生产和使用货币,并发展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和法律体系。
三、聚落社会的演变在聚落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它经历了很多变化。
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进步,人们产生了更多的需求。
人们需要更多的资源,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乎,人类逐渐开拓了新的地域,建造起了更有规模和分工的城市,这时聚落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多便利,正是城市的存在,使得各种职业交流得以更为频繁。
但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资源的竞争、利益的纷争、政治的不稳定等。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空间群体,其形成与发展源于
历史演变的复杂进程。
在历史的发展中,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通常包括早期农
耕社会、古代都市的出现、中世纪大农耕地文化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建立
等等。
早期农耕社会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阶段。
由于人类对农业的发展,即农耕文明的出现,人们离开狩猎采集的生活,开始以农耕和畜牧业为主
导的固定生活。
农耕文明伴随着定居社会,聚落也就形成和发展了起来。
农耕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聚落,其形态很简单,由几个农户
组成,有鱼米之乡的小村落形成。
其次是古代都市的出现,古代都市的出现,是聚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古代的都市不仅有聚落形式,而且有居住区、商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区。
古代都市的发展,使聚落形态复杂化,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宗教区域
的出现,使得古代都市中的聚落明显与农耕社会的聚落有明显的不同。
此外,中世纪大农耕地文化的发展,也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秀版)
思考 3.世界早期城市多形成于中纬度地区河流下游 的平原地区,这是为什么? 【提示】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水源 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 产品。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分布: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城市主要分布 在_黄__河___流域和__长__江__流域。 2.特点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政治稳定时期,城市繁荣 兴盛;社会动荡时期,城市屡遭破坏而衰退。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时间
主要特点
公元前 城市数量_少__,规模小;四周多建有城墙,形态
3000年~ 比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分别诞 公元前 生在_美__索__不__达__米__亚__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 1500年 __印__度__河_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
公元前
1000 年以后
总体上城市发展缓慢,在欧洲__地__中__海__沿岸 地区随着商品交易范围的扩大和海上运输 的兴起,产生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出现了 __规__模__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古代:我国古代的大中城市在形态结构方面政治色彩浓 厚,表现为__尊__卑__有__别___、中规中矩
近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呈畸
思考 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 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 平原旱作农业区聚落多形成团状,这是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乡村可向各个方向发展; 而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业
经济
人类社会 人类文明进步
乡村
集市
思考 2.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吗? 【提示】 商品经济导致集市贸易,集市的扩大和 发展形成城市,即集市说.早期城市大多是集市发展 而来的,但结合教材图1.11知道,城市的形成至少还 有其他三种可能,即防御说、地利说(靠有利的自然 条件和自然资源)和阶级说(阶级社会的产物).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_课件
阶段 ⑨ 巢居 .
居住方式 树栖
穴居
⑩ 天然洞穴.
⑪原始乡村聚落 房屋和村落
发展完善
乡村聚落
生产力水平 采集为主
人数增加和活动范 围扩大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一、二次大分工及 农业现代化
自主学习区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⑫ 地形 ,气温和⑬ 水源 等因 素。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 和形态。 (2)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⑭ 社会 、经济、⑮ 文化 等因 素。一般而言,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变化⑯ 相对较小 ,人 文环境的诸因素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它们是 引起乡村聚落⑰ 演变 的主要原因。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自主学习区
一、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乡村聚落:是与① 农业 密切相关的人口的聚居地,主
要以② 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以③ 田野 及散布的居民点 景观为主的广阔区域。
自主学习区 2.乡村聚落的形成
生产力 畜牧业
乡村聚落
自然灾害
流动
自主学习区
3.乡村聚落的发展 乡村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主要经 历以下四个阶段:
3.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
原因
人口指向 利于开展○31 商贸 活动,○32 规模 效益较为理想
交通运输指 向
利于○33 人流和货物的集散、 利于○34 信息 的传播
○35 行政指向
政府的各种支持;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
○36 消费市场 ,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
自主学习区
特点
原因
○37 宗教 指向
6.甲、乙两图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读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
一、水源环境:聚落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水源,才能保证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二、土壤环境:聚落的土壤质量会影响到农业种植的效率,也影响到聚落的繁荣发展。
三、气候环境:聚落发展的气候条件必须避免干旱、旱涝、洪水等自然灾害,使得聚落能够有足够的雨水,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四、物质环境:聚落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资源,如木材、石料、煤炭等,才能保证建筑和农耕的需求。
五、人口环境:聚落的人口环境是聚落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多少,决定聚落可以做多大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田地
聚落组成
道路 房屋
设施
聚落特点
① 规模小 ② 功能简单 ③ 从事农业 ④ 对土地依赖大,流动性小 ⑤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聚落分布
近水的向阳高地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近水的向阳高地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天然食物仓库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落特点
区域的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聚落特点
开放的系统
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划分标准差异很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20万 20~50万 50~100万
特大城市 ≥100万
<2.5万 2.5~10万 10~50万 ≥50万
城镇 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富饶的平原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族而居的客家围楼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战争、文化、自然环境
千岛湖水下古城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行政、工程建设
聚落的分布形态
1. 高原、山区:条带状或散点状 2. 平原:团状 3. 沙漠:团状或条带状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聚落特点
高度的密集性
人口、建筑、资金、生产、信息
商品交易和海运 古罗马时 (古希腊、古罗马)
的发展
5世纪后
封建社会
世界城市发展缓慢 欧洲城市宗教色彩浓重
欧洲城市再次兴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洲、非洲发展水平高
11世纪后
封建社会
“市”的色彩增强
世界城市化浪潮开始
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
突破城墙、护城河束缚 城乡界线模糊 变成生产中心
发展 中 国 的
发展 中 国 的
史前
形成过程
商品交换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人类 商品交换 定居 手工业、商业
集市
军事防御 政治行政
城市
发展 世 界 的
数量少,规模小
形态规则 3000B.C.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
行政、军事职能 文明诞生 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
世界
规模大,结构清晰 1000B.C. 地中海沿岸
夏商后
近代
新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出现最早城邑
• 受政治环境影响 • 地域发展不平衡 • 沿重要交通线分布 • 有浓重政治色彩
畸形发展
•沿海、沿江迅速发展 •内地处于停滞状态 •有强烈半殖民地色彩 •结构散乱,风格不协调
快速、健康发展
•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大批百万人口城市 •小城镇发展迅速 •东多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