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实录8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生僻词汇和特殊的修辞手法。我尽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比较,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具或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他们能够将文章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礼记》的基本概念。《礼记》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礼记》中“虽有嘉肴”一则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实践与学习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旨和重点词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章结构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鉴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6.修辞手法:鉴赏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语文知识点:结合文章内容,讲解相关的语文知识点,如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和归纳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背景知识:介绍《礼记》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文章主旨:解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含义,理解文章倡导的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4.重点词汇: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如“嘉肴”、“至道”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交流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反思与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评价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4.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同时,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学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虽有嘉肴》这一课时,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美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美食情景,让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得到直观的体验。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食的盛宴之中,引发他们对美食与学习之间关联的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片断师:现在我找两个同学,说说读了两遍后,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哪个最小?年龄最小?啊,是你啊?你是个头小。

生1:我觉得最好的句子是开头第一句。

师:开头第一句是什么,你读一下。

生1读:虽有/ 嘉肴(yáo),弗食,不知/ 其旨也。

师:这篇文章是写吃饭的是吧。

(众生笑)生1:这句话说的是,即使有美味的嘉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师:那不一定,你不吃别人吃了嘛。

生2:我觉得这段话最好的应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生2:我不太知道。

师:喜欢,但意思不是很明白是吧?生2:它说读书嘛,就能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去反省,让我们自己去勉励自己。

所以我觉得读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师:你说得很好嘛。

你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3:我觉得应该是“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师:为什么最喜欢这句话?生3:因为它说的是教学互相促进,教别人的人自己也能获得知识。

就是像现在啊我们相互教对方……师:再简洁一点,概括一下。

生4:也就是说你教了别人以后,你自己的知识也能得到增长。

师:你的意思是教别人也能提高自己?很好!这边的男同学还有没有?(环视全班)哪位个子最高,哈哈,你最高是吧。

生5:我比较喜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个人的认识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处于困境才能自我勉励。

体现了顽强的意志。

师:体现了古人顽强的意志,好。

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

大概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

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

就是说你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的时候,那你就要学。

你要想教明白,你就要先掌握。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礼记》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强调补充:(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

(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

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

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1.齐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

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

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

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

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

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

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

(生自由读全文)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

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2. 比喻和寓言的理解。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旨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大道至简,回归原点-《虽有嘉肴》拓展型文本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至简,回归原点-《虽有嘉肴》拓展型文本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至简,回归原点——《虽有嘉肴》拓展型文本教学实录第一部分导入师:今天我们学习《虽有嘉肴》,大家看看“嘉肴”是什么意思?生:“嘉”美好的意思,“肴”用鱼,肉做的菜。

“虽”虽然的意思。

师: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不吃……虽然有美味的佳肴,只有吃了才……生: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味道。

生:虽然有美味的佳肴,只有吃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生: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味道。

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味;虽有至学,弗学,不知其旨。

第二部分读出节奏之美师: 请你读文,然后加标点。

【投影展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师:给你一次挑错的机会。

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师:为什么改成分号。

生:并列分句。

师:再找找这样的句子。

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师:继续添加。

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师:大家同意他的加法吗?生:故曰:教学相长也。

师:故曰:教学相长也。

为什么不加双引号?生:我看书上是这么加的。

生:这个是作者说的,不是引用别人的话。

《兑命》曰:“学学半”,是引用书中的话。

【投影展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师:在加标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这篇文章论述什么内容?生:教和学的关系。

师:你能划分出节奏吗?【投影展示】师:你发现节奏划分的规律吗?师:一般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比如“不知\其旨也”生:也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比如“学然\后知不足”生:也可以在关联词之后,比如:“然后\能自反也”师:不同的节奏,朗读起来也会不一样吧,我们试试看,在断句处读出停顿,或者延长声调的感觉如何。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细嚼慢咽品至道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教学实录教学设想《礼记二则》是部编本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议论性小散文。

运用类比推理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导别人的过程中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虽短,道理亦浅,但论事说理的技巧颇见功力,对学生的学习理念的更新和写作技巧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本节课我想引领学生不仅感悟说理技巧,而且能紧扣观点尝试创写学习感悟,为九年级上册学习写作议论文做一个前提基础铺垫。

所以我把它定位成了诵读型+写作型文本。

素养目标 1.反复朗读,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诵读文本,明确论述章法及炼字艺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3.联系生活,创写微文,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诵读文本,明确论述章法及炼字艺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3.联系生活,创写微文,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下面是出自《礼记》的几个成语警句,你都能填来吗?请在课文空白处写一下。

(学生先写后说)屏显:1.瑕不掩()2.博闻强()3.反躬自()4.一张一(),文()之道5.礼之用,和()6.傲不可(),欲不可(),志不可(),乐不可()答案:1.瑕不掩瑜2.博闻强识zhì3.反躬自问躬:自身。

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5.礼之用,和为贵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虽有嘉肴》一文也有一个成语,你能很快说出来吗?生异口同声:教学相长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生七嘴八舌: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在预习时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一句话题是“学”,第二三句话题是“学”和“教”,话题不统一,得不出“是故”后面所说的“教学相长”的结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作者以嘉肴喻道的高超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探讨相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嘉肴”、“旨酒”、“弗食”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学生模拟辩论文章中的观点,体验论证的过程。
3.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虽有嘉肴》中论述的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含义。
4.文章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作者观点等,理解作者借助嘉肴喻道,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文化背景: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等,如“嘉肴”、“旨酒”等。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辩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虽有嘉肴》的生字、词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熟读成诵。
2.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b.重点词汇和句子:嘉肴、滋、旨、辨、教学相长等。
c.写作手法: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a.背诵课文。
b.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嘉肴与教育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此外,在写作技巧方面,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一些修辞手法,但对于文章中复杂的修辞运用,如对偶、排比等,仍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提高语文素养。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学生分享自己对标题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大意,了解作者观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方法。
三、互动探究(1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等。
2.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程少堂; 向晓璐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B刊》》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一、导入:简介《学记》师: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学记》简介,预备——读。

(屏显。

生齐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和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言简意赅,喻辞生动,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程少堂; 向晓璐
【作者单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 深圳市育才三中广东深圳5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的渗透 [J], 孙振坤;潘森云
2.品读\"嘉肴\",体悟至道\r——《虽有嘉肴》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 [J], 邱晓莉
3.一体四面,研“教”析“学”——《虽有嘉肴》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J], 邱晓莉
4.《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J], 程少堂[1];向晓璐[2]
5.基于结构化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以《虽有嘉肴》《三峡》教学为例 [J], 张五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的翻译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中的问题。

3. 讲解课文:(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练习: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篇类似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八、评价与反思: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学生互评:对同伴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3)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及论证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4)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举例:对“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句进行翻译,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和朗读节奏是一项挑战。
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的掌握还不够自信。为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成果分享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例子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理解较慢的学生,我需要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4.提升道德素养: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
5.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和文章结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4.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的论述,表达出学习的重要性。
5.思想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言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语文课文《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属于文言文课文部分,是以唐代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原文,经过删减、加工,去掉了原文中的很多句子和字眼,增加了仁宗皇帝的语言,再次描写了唐代八月中旬探花儿子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了文人士子对美食与美酒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现行教育政策,有利于以文育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言中的典故“东篱菊后逢君”,并加以运用。

2、理解赋的基本结构、特点及运用方法,以及对高峰的展现。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剖析,了解古人的行事和品质,提高其情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情感修养。

2、启迪学生对美食、美酒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典故“东篱菊后逢君”与作品内在联系。

2、分析文言文中语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言文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领会作者的用意,连接文言与现代,学以致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背景,感受古代风尚的典雅景象。

2.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言知识,了解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意义。

3.学生分组讲解与比较文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明清小说中有关饮食卉蔬的描述相呼应的情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和阅读的深度。

4.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文言文作文,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文言文的与生活相连,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

部编人教版 语文 八下 22《虽有佳肴》 特级教师刘勇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 语文 八下 22《虽有佳肴》 特级教师刘勇课堂实录

让文言文学习“好玩”起来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5年第20157中期第27-29页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5年12期纵观当下以应试为指向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三个中心:以背诵为中心,忽视运用;以灌输为中心,忽视探究;以知识为中心,忽视文化。

由此观之,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却真的不容易。

如何能让文言文学习“好玩”起来?这真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

“好玩”,前提是要让学生“玩”起来关键是要让学习效果“好”起来,如此“好玩”,才有品味,才有质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好玩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教师和摄像机,学生有点紧张是正常的,如何拉开一堂课的序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的导入环节应当生动有趣、商洁明快。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学习兴趣,其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师:同学们,老师第一次到邛崃夹关,今天中午大家给我推荐什么美食?让刘老师也来做一个快乐的“吃货”生(笑):老腊肉、钵钵鸡、周鸭子、奶汤面师:你们说了这么多,可惜我一样都没吃到,我并不知道它们的美味,这可以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中的哪句话来表达?生(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看来,大家预习得挺不错生笑,露出自豪的表情师: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文章,领悟一个道理,明白它的好处,是个什么道理呢?师:在没有学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又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表达?生(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师(心中窃喜,顺势导入):是啊,同学们,正所谓:吃然后知味美,学然后知不足。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习《虽有嘉看》,品味其美,感受其味,陶醉其意,好好地“玩”一回吧。

怎样让学生觉得“好玩”?这就要充分考虑学情,调动学生。

如何拉近经典《虽有嘉看》与学生生活的距让学生觉得“道不远人”,是导入环节的难点。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含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含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课堂实录课堂一、预习检省——读读写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论语十二章》,《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

师:正是。

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师:有没有问题?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赵嘉琪”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

这是读书的好习惯。

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

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

师:对。

“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生:读课文下注①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

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

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

师:谢谢。

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

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1、2【教学思路】“言”→“文”,“文字”→“文本”。

【课堂实录】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者:七(7)班季思雨题目:《闲时的遐想》【俄国】克里别里师生点评:先后由2位同学打分,总评91分。

课堂一、预习检省——读读写写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

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

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

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

师:正是。

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师:有没有问题?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

这是读书的好习惯。

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

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

师:对。

“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生:读课文下注①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

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

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

师:谢谢。

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

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

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

明确: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

要“读得好听”。

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二、学习交流——比比说说记记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

生:先逐句翻译课文。

再梳理字词:生:分组演示,明确: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D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A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5.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三、思考总结拓展——诵读深思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

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

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

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

背诵课文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

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师:对。

道理很清楚。

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

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师:哦。

是的。

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

师:引出下文什么?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师:好的。

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

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生:“教学相长”的道理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

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

生:层层推进。

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

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

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

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

)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

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生:《尚书》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

使说理更缜密。

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

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

生:语言简洁生:对偶句,结构整齐。

师:出示ppt生:理解体会明确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

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

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

以文明之,文以化之。

不亦乐乎?(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生:谢谢老师。

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

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

师:呵呵,不急,不急。

我们听他把话讲完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

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

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

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

谢谢!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

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生:嗯师:我们先来看看:Ppt展示“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

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

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

也有些意思呢。

边讲解边板书: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嘉”:形容词。

形声。

《说文》,美也。

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

“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

“壴”为“鼓”省。

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

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

《尔雅》,善也。

(2)“肴”:名词。

从乂(yì),从有,有亦声。

“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

“乂”即“又(右手)”。

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

《说文》肴,啖也。

《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

正是这样。

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

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

生:像《陈太丘与友期》生:像《学而》……..师:谢谢,同学们。

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

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Ppt展示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

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

生:(朗读)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名言》(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

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

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

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

以文明之,文以化之。

不亦乐乎?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