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 七律 长征|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 七律 长征|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84a04a49649b6648d7479e.png)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情感与态度: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
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课件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看路线图)4、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5:围绕中心意思写》教案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5:围绕中心意思写》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5f0e3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0.png)
【导语】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围绕中⼼意思写”,让学⽣选择⼀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写⼀篇习作。
旨在培养学⽣“围绕中⼼意思,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的习作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习作5:围绕中⼼意思写》教案 教学⽬标 1.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2.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过程 第⼀课时:习作指导课 (⼀)初试⾝⼿ 1.交流材料。
(1)出⽰材料。
下⾯是⼀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选的材料。
请你判断⼀下,哪些材料可以⽤来表达中⼼意思,在后⾯的括号⾥打“√” 跑了⼏⼗⾥地去看戏。
( ) 常给我们讲故事。
( ) 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
( ) ⼲活时会哼上两句流⾏歌曲。
( ) 边炒菜边做戏曲⾥的动作,把菜炒糊了。
( ) 到⽂化馆拜师学戏。
( ) 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 ⼀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 ) (2)思考判断。
学⽣默读、思考、判断。
(3)交流反馈。
指名学⽣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4)⼩结点拨:围绕⼀个中⼼,可以⽤不同的事例来表达。
2.想象“⽅⾯”。
(1)确定⼀事。
如果只写同⼀件事,如,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进⾏描写,想⼀想爷爷因为赶路可能会发⽣什么事。
(2)想想“⽅⾯”。
围绕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想象来写。
如,爷爷赶路的样⼦、赶路忘记劳累、赶路回来⽣病…… (3)⼩结点拨:同⼀件事情,可以从不同⽅⾯来表达。
3.由“题”想“事”。
(1)选择题⽬。
从下⾯的题⽬中选⼀两个,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来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b1f1bedd88d0d233d46a81.png)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85c53f4afe04a1b171de98.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个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准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4ef98c5901020206409c39.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51b154911a37f111f0855b00.png)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84be9b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5.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案名称:表达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语描写人物形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能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语描写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能够自主完成语言描写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形象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2.学习新知:教师讲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描写的重要性。
3.示范指导:教师选取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具体的描述,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学生
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4.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并展
示给其他小组。
5.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的形象描写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6.巩固提高:学生进行形象描写的练习,要求使用具体的描述词语,并尽量使描写生
动有趣。
7.作业布置:布置写一篇形象描写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具体的描述词
语进行人物形象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并进行展示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写,避免过于夸张
和夸大的描述。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形象描写,避免重复和平庸的描写。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71d564603186bceb19e8bbc2.png)
1.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总第 1 课时主备教师:修改教师: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 会认会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境界、皮鞭、彩虹、马蹄、羞涩、摔跤、”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提问揭题二、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
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第五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第五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92f960f705cc17552709e7.png)
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五课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激发爱国情感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
信念、乐观向上精神,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
同学们,长征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克服重重困难,汇成一股坚
不可摧的洪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请看中国
让历史铭记的时刻:
(出示课件:图片。
①1949年10月1日,毛
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同胞们,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②鲜艳的五星红旗就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2.同学们,相信长征精神一定激荡在你的胸
中,请呼喊出我们的心声,全体起立诵读《长征》。
赏读《忆秦
娥·娄山关》
全体起立诵读
《长征》
扩宽学生视野
学生对长征精神
一定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集体诵
读既是感情的一
种宣泄,又加深
了对文本的理
解。
课堂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课后请继续收
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在学习与生活
中体验长征精神并发扬长征精神。
板书。
6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93ba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c.png)
6 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经典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日寇英勇战斗,最后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
文章通过对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这篇课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学习生字词。
2.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 理解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学习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理解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教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和精神品质。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分析法: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学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共同提高。
3.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体验五壮士的情感,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
五、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收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资料和背景信息。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展示狼牙山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狼牙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提问:你们知道在狼牙山发生过什么著名的故事吗?(引导学生回答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一起了解这个英勇的故事。
第5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4)
![第5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4)](https://img.taocdn.com/s3/m/f96ea4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a.png)
5《狼牙山五壮士》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狼牙山五壮士面临的艰难抉择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讲述故事,激发兴趣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毅然选择了把敌人引向这座山——狼牙山,最终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
【设计意图】通过简要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向狼牙山?他们为什么要跳崖?2.设问导入,引发思考教师继续引导:一支由五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在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时,面临着两个选择:或追上部队,或把敌人引向绝路。
他们最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面临的艰难抉择,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介绍1.PPT展示,了解作者教师利用PPT展示作者沈重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姓名、籍贯、职业和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PPT展示,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师生互动,分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PPT上的作者简介,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例如:作者沈重曾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
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战争题材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对战争的切身体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教版教案案例五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教版教案案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c2ad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1.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教版教案案例五篇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莫泊桑拜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总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学目标: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d96c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0.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作画,以诗作画,走进诗。
1、以花的话题入画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
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
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把古诗再读一遍,读诗的节奏和韵律。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一)看兰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学习第二句(一)闻香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二)品香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6b69b06294dd88d1d26b11.png)
《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5bd06459b89680203d825c3.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七律长征【创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七律长征【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1d6dd8e53a580216fcfe5f.png)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
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
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加感受。
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
重点是确定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单元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案及随堂训练卷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案及随堂训练卷](https://img.taocdn.com/s3/m/e17c02645a8102d276a22f77.png)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5课《七律·长征》课题七律·长征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长征》朗诵录音。
电视剧《长征》片段。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解历史,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进入一种学习氛围,能够有激情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3】(长征行军图片。
播放诗歌朗诵录音)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将适时运用课件演示;促进学生对詹天佑这种创新思维的理解.教材简析本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有代表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詹天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詹天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一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由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等.)对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詹天佑是一位().(板书:杰出爱国)2、回忆一下;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3、这条铁路从南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然而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他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二、浏览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标题概括1、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演示等方法.)2、交流;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适时板书.)三、学习4自然段;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1、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4自然段;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既然修筑铁路有那么多的困难;还有帝国主义的嘲笑;为什么詹天佑会毫不犹豫的接受任务?他是怎么想的?(相机出示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笑话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2)如果铁路修好了会怎样?你能用“不但……而且……”来说一说吗?(3)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么读?练读→指名读.3、詹天佑还怎么说、怎么做的?(预设)交流品读以下几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1)句1:(课件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A、思考讨论:“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B、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C、谁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读出来?D、假如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来勉励一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E、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请女生读.)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请男生读.)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既严厉而又勉励工程人员——(请男女生齐读.)(2)句子2:(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A、(指名)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B、请大家读读这几句;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C、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D、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指名读.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四、学习5、6自然段;体会“杰出”的智慧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2、默读5-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课文中“人”字形线路的解释;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火车可用你身边的学习工具代替.)3、交流反馈.(1)(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施工图)这样两端凿进施工会有什么困难?难怪詹天佑他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2)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3)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詹天佑能够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总结出詹天佑的才干智慧和创新精神.)(4)詹天佑成功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但是;到了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是啊;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经过青龙桥时是怎么爬陡坡的呢?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画的示意图?(指名学生说;师边动画演示边总结.)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看了詹天佑的设计;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总结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或者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五、感情升华;总结全文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如何?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2、想象写话: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已过去了一百年了;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学生交流;点评.3、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继续完善小练笔;抒发真情;写出你心中的詹天佑.板书设计:5、詹天佑杰出爱国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教学反思:《詹天佑》一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好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体现出的杰出才能;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其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线路的设计便是理解文本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对詹天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倡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人物心灵;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交流;就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充分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在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特别是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的创新精神时;我充分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变化过程;积极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画图、演示.在此基础上巧借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直观演示;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学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对于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无需教师再过多赘述;学生已感慨万千;从而体味出“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趁热打铁进行拓展升华;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进行小练笔;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从而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