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PPT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例句: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般出现 在疑问句中,疑问
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 句式结构:宾语+之+谓语(动词)
例句:
①句读之不知。《师说》
②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 定语放 在中心语的后面。 句式结构:中心语(名词)+之+定语(形容词)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 (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 有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可不译。 例句: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虚词“之”的三种用法;
2.准确判断虚词“之”在文中的词性及意义,
并能准确翻译。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 王媛媛
第一种用法: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一般用作 宾语,句式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之)” 例句: ①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词,他,此处指佚之狐
②具答之。《桃花源记》 之:代词,他们,指桃花源人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代词,我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件事),此(此事),
那,那样,那里”等,在句中既可作主语,又
可作宾语。
例句: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之:代词,这。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上课讲义
文言虚词“之”字几种用法
主讲人:张晓春 临沂第十一中学
“之”字的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之”字的用法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当于现代汉相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 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 草木的花。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成分。不必译出。例如: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对这件事 感到非常诧异。之:代指桃花林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 “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 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自己的耳朵受到侵扰。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劳累。
3、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起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之”的一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PT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主谓间取消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立性
“我死”,可以独立成为一句话。但 在这句话里它只是一个分句。这种情 况在文言文中也必须加“之”。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语法现象,但不用加“之”, 叫作主谓短语做句子成分
我认为小明很快乐
主语 谓语
宾语
思考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之”的含义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字在文言文里用法很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代词、可以作助词、 可以作语气词、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兼词等。 “之”字作助词时的用法之 一,就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的确切意思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结构没有独立性, 只是句子中的一部分(或为单句的一个成分,或为复句的一个分句)。这种 用法的之是不用翻译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
主语
谓语
表状态,主语
谓语
两狼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这种状态像原来一样
两狼之并驱如故
起标志作用即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立志”有主语“人”,有谓语“立志”,可以独立成句 的,但在这句话里它只作了一个句子成分——主语,谓语是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必须加“之”
谢谢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其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首先,它可以表示处所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诗云:“而﹑今先人从哪寻?”这里的“哪”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表示了处所关系。
其次,“之”还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关系。
当“之”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
例如《诗经·小雅•常武》中有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其中,“不素餐”的意思是“不曾经饭食”,这里的“不素餐兮”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说的“曾经”。
此外,“之”还可以用来连接主谓关系在里。
它放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起到加强修饰作用。
例如《易传·泰》中有一句:“黄帝降位逊封于神农氏。
” 这里,“帝”的含义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降位逊封于”表示“降低自己的地位,自愿退位”,加在一起就是“皇帝为了给神农封号而主动退位”。
另外,“之”还可以用来引导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通常修饰动词、副词或全句。
例如《汉书·地理志上》中有句:“此城行三十里,南则属秦念,北则属济阳。
” 这里,“此城行三十里”的意思是“这座城市离这里有三十里”,“南则属秦念,北则属济阳”的意思是“向南边是属于秦念的,向北边则是属于济阳的”。
综上所述,“之”字在文言文中担负着多重角色,在不同情境下表达不同意义。
它可以表示处所关系、时间关系,连接主谓关系,并引导状语从句等。
二、“之”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文。
其中,“之”字作为虚词频繁出现,并且承担着多种功能。
例如在描述人物关系时使用,“黛玉初恋时,曾把宝琴名字送与荣府周瑞娘。
” 这里的“与”字可以被“之”代替,表示荣府是周瑞娘所在的地方。
2.《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论集,《论语》中也使用了大量文言文。
其中,“之”字用来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曾经存在过。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
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2023年江西中考: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9-11题。(10分)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
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 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 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022年江西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
灵活运用
虚词“之”用法清单
意义和用法
课文例句
“之”作代词用:动词+ 1.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之”作动词用:之(到、1.已而之细柳军。 去)+地点
“之”作结构助词用 的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定语+之+中心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1.何陋之有?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1.“之”字用作指示代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 ?”“之”表示“ ”,意“ 两条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也 ,若之何之 ?”“之”表示“ ”,意“(他)是我的老 ,像(我)又怎么(能够)他呢 ?③“ 京 ,使居之 . ”“之”代指所 ,表示“那边”.④“ 其矢十中八九 ,但微之 . ”“之”,此指咨射箭十中八九一状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 .种状况出得比多 ,在文中屡不 ,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之 ,学而不 ,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之代指“它”默,“而之”,意即静静地在内心住它 .②“桓侯故令人之”之,“”指代他(扁) ,意即“桓侯特地派人去他(扁)”. ③“行欲至宛市 ,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急之 . ”“之”指代它(鬼) , “急之”意即赶快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 ,意“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 ?”“之”意“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到南海去,怎么 ?”②“行不知所之 . ”“之”意“到⋯⋯去”.4.“之”字用作助 ,种状况比常 ,但笔者以也最复 ,能够分下边三种:⑴ “之”用作构助 ,相当于“的”,如:①“贤人之道 ,卒于也之 . ”意即“孔子的学 ,最是靠不怎么明的曾参下来的”.②“志士不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 , 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方正的人不接受欺侮性的恩赐”.⑵ “之”字用于主和之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乎义 ,用于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 . ”相同 , “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乎义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种用法简单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杂 ,应注意划分 ,免得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理音节的作用 ,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 ”“久之”,好久 , “之”,调理音节 ,没有实在乎义 .②“填然鼓之 . ”在这里 , “之”也是纯真调理音节 ,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 ,在文言文中“之”的常有的用法就是上边几种 ,只需掌握其规律 ,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堪称灵巧 ,好多学生都难以剖析其用法 .靠死记一些例子 , 但过些日子又忘了 .怎样简单又方便的掌握 ,笔者联合自己教课作出简要介绍 ,即运用句子构造剖析法 .句子构造剖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骨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是状 ,谓后补 . ”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构造 . “之”的用法便可依据其在句中的地点来定 .且看下边的剖析:( 1)形如“谓语 +之”时,用作代词 .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 ,宁许之以负 xx.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 ,分别充任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 ,组成动宾构造 .反过来说 ,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 ,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 2)形如“主语 +之+谓语”时,起撤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①孤之有 xx,犹鱼之有水也 .② xx 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 “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 .在这类状况下 ,虚词“之”能够省略不译 .即“孤有孔明 ,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 +之+谓语动词 / 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如:①xx 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 , “之”出此刻疑问句中 , “之”前方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边是紧跟谓语动词“有”,并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方 .这类情况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虚词“之”不译 ,直接把宾语部分复原到谓语动词后边即可 .(4)形如“名词 +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记 .如:①蚓无 xx 之利 ,筋骨之强 .②xx 千里者 .③ xx 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 ,虚词“之”后边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方的名词“帮凶”“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 , “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复原到名词的前方即可 .(5)形如“定语 +之+名词”时,是作构造助词 ,译作“的”.如:①君之病在肌肤 ,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 xx、越之众与 xx 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边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方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 , “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址 / 地方名词”且句中缺乏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①xx 之晋 .②吾欲之 xx,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 , “之”的后边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址名词 , “之”的前方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这类状况下 , “之”用作动词 ,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 / 副词 +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 ,不用译 .如:①顷之 ,烟炎 xx.②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 , “之”在“顷”“鼓”“久”的后边 ,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
(完整版)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松江区 仓桥学校 吴丽琴
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覆之 康肃笑而遣之
在初中阶段,文言虚词“之”主要有 以下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 二、“之”作助词 三、“之”作动词
一、“之”作代词
“之”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 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 语。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二、“之”作助词
3、“之”作音节助词,无实意。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 世家》)
译文: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因失望叹息了很久。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代人,指他们)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捕蛇者说》) (代物,指蛇)
③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代事,这件事)
二、“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 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 。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出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 《狼》)
译文: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二、“之”作助词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
如: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
译文:没有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释义分别是什么
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释义分别是什么虚词之的用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这;此。
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虚词之的用法1虚词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用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到,去)2文言虚词有哪些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以”、“其”的用法一、【之】(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初中语文微点教学课件: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7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翻译成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不翻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它们”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4.指示代词,“这个”“这里”“这样”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5.动词,“到”“往”“去” 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15年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7文言文中考第7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自己的耳朵受到侵扰。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的身体受到劳累。
5
3、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 起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3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当于现代汉相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 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 草木的花。
4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 的成分。不必译出。例如: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我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10
再见
11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对这件事 感到非常诧异。之:代指桃花林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9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 “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 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7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 们”、“它”、“它们”等。例如: ①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有砍了几刀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②具答பைடு நூலகம்。(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 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8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掌 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 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 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
1
文言虚词“之”字几种用法
主讲人:张晓春 临沂第十一中学
2
“之”字的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之”字的用法 二、作代词用:主要用法有两种类型
①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 时间长了。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译:惆怅怨恨了很长时间。
6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 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 前。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动词“有”, 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 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 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 何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