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_王洋2008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和架构,包括构造相关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此政策执行的若干
理论模式便陆续诞生了。史密斯(T. B. Smith) 政策执行模型即是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二、过程模型的主要内容
1、四个主要变量
01
理想化政策
政策的形式、 政策类型(分配性 和再分配性的、公 共规制性或自我规 制性的)、政策的 范围(渊源、社会 支持度)、政策的 社会形象(公众看 法)
02
执行机构
结构与人员、 领导者方式与技巧、 执行者能力与信心 等。包括组织化或 制度化的程度、接 受领导的传统、先 前的政策经验等。
03
目标群体
包括组织化或 制度化的程度、接 受领导的传统、先 前的政策经验等。
04
环境因素
社会的、政治 的、经济的、文化 的、历史的环境和 特点及其综合特质
二、过程模型的主要内容
2、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执行机关
目标群体
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
紧张 处理 回应 建制
环境因素
上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 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 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二、过程模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之过程模型
一、过程模型提出的背景
二、过程模型的主要内容
四个主要变量 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
三、案例分析—“控烟 ”政策的执行

一、过程模型提出的背景
20世纪 70、80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 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而政 策执行研究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这就为早期政 策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表现在理论研究上,政策科学研 究的学者们力图从各个方向、各种角度、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探讨

8 政策执行

8 政策执行

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
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说来,政 策涉及到的人数越少、越明确,政策执行 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执行就越 困难,越无效。

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
,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人们因历史 传统的熏陶,而养成一套行为定向及模式 ,常习惯于某种成规,倾向于保守持续的 状况。要想全面改变人民的思想行为,十 分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 团体行为所须调适量愈小愈好,这样不至 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政策的有效执行 。我国采用渐进式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4) 效率性。政策执行要求政策执行者坚决、彻
底和廉价、高效地实现各项政策目标和任务。 衡量政策执行效率的标准,就是政策目标和任 务实现与完成的速度和程度。 (5)强制性。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 ,而是具有法的性 质。因此,公共政策执行具 有强制性,当有人拒不执行政策时,要受到法 律、 行政等手段的制裁,以维护政策的权威性 。 (6)影响的深远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的执法 行为,其行为的好坏代表和体现政府形象,其 质量的优劣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与支持度 。因此,政策执行人员要充分考虑政策措施可 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导,政策内容符合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 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时还应用一定的反映 不同的价值观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 其次,它应该建立在客观的理性的分析的 基础之上,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四、政策执行的主体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是指直接实施或者间
接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落实的人员和组织 。詹姆斯· P· 莱斯特认为,政策执行主体主 要有:[1]

[1] 詹姆斯· P· 莱斯特,小约瑟夫· 斯图尔特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第104——116页

公共政策分析10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10公共政策执行
第十章 公共政策执行
定义: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 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 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 现实的行动过程 特点: 目标的导向性 内容的务实性 行为的能动性 影响的深远性 手段的强制性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过程模型 互适模型 循环模型 博弈模型 系统模型 综合模型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资源和手段
执行过程 执行准备阶段 政策实施阶段 执行总结阶段
Company Logo
执行准备阶段
加强政策认知 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 进行物质准备 做好组织准备 注意制度配套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政策宣传 政策试验 政策全面推广
公民参与执行计划 公民参与执行监督 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功绩制 创新职务晋升制
责任追究机制 首长负责制 目标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监督机制
Company Logo
本节讨论
中华路建设风波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象征式政策执行 附加式政策执行 残缺式政策执行 替代式政策执行 观望式政策执行 照搬式政策执行 规避式政策执行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Company Logo
主观原因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组织结构不合理 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 组织制度缺陷 政策关系处理不当 执行的宣传缺陷 宣传不足 宣传过度 宣传不实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

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

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

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

其模型如下: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政策执行者、受政策影响者和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

政策执行者必须对受政策影响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反应。

然后,政策执行者必须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满足受政策影响者的需求和利益,并与他们进行协商和沟通。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的,因为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或成功。

因此,政策执行者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改变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政策执行者了解政策执行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XXX的机器模型XXX(XXX)在其1979年的文章《政策执行的机器模型》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机器模型,该模型将政策执行比作一个机器,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定、政策传递、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政策执行的机器模型如下:政策制定政策传递政策实施政策评估XXX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就像一个机器,需要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才能顺利运转。

政策制定是政策执行的第一步,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目标、受政策影响者、政策执行者和环境因素等。

政策传递是政策执行的第二步,政策执行者必须将政策传递给受政策影响者,并与他们进行协商和沟通。

政策实施是政策执行的第三步,政策执行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实施政策,并与受政策影响者进行协调和配合。

政策评估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步,政策执行者必须评估政策执行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XXX 的机器模型强调了政策执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四)马克斯韦伦的规范模型XXX(M.Maxwell)在其1984年的文章《规范模型:政策执行的一种新方法》中提出了规范模型,该模型强调政策执行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执行政策。

公共政策第四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第四章 公共政策执行
范· 米特与范· 霍恩在《政策执行过程:一 个概念性的架构》提出的。 中心思想是: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的转 变之间存在许多的影响因素,有政策系统本身 的影响,也有政策环境的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式
机构间沟通 和执行活动
标准 与 目标


资源
实施机构 的特点
实施者的意向
政策 绩效
经济、社会 和政治条件
公共政策分析
8
麦克拉福林的调适理论模式
相互调适部分
环境因素 调适策略
政策
政策执行者
受影响者
(1) 相互作出让步和妥协 (2) 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应富有弹性 (3) 与政策接受者形成一个双向交流过程 (4) 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的反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 9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3、博弈理论模式
公共政策分析 45
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与障碍分析
2、公共政策执行的队伍: 1)、执行队伍的基本要求 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 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执行队伍的互补 木桶理论 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 补、个性互补
公共政策分析 46
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与障碍分析
3、政策执行的机构设臵 (1)、政府管控机构的设臵 临时机构与日常机构 专业机构与共管机构 (2)、机构的权责设计 (3)、机构之间的协调
公共政策分析
37
政策对象的接受度
1)、接受度: 接受:服从、认同、内化 不接受 2)、原因: 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偏离政策本意 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公共政策分析 38
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 村民自治过程中的选举政策。由于乡镇党委和政 府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村民自治政策的 调整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该政策的主要执行 者,有能力对村民选举施加影响,因此他们对村 民自治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村民选举 实际达到的效果。一些乡镇干部头脑中存在这样 一种观念:村民选举不利于确保党在农村的核心 与领导地位。这的确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据报道, 有些农村的村民要民主选举,要自治,但不要党 支部,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这两个中心之间的关系 不和谐 、不协调,

公共政策第四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第四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 绩效
经济、社会 和政治条件
公共政策分析 24
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式的影响因素
(1)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规范、激励、惩罚 (4)执行机构的特性 (5)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6)执行者偏好
公共政策分析 25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6、州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麦尔科姆· L· 高金在《政策执行理论与实 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的。 分析的重点:政府间关系对政策执行的影 响。
公共政策分析
8
麦克拉福林的调适理论模式
相互调适部分
环境因素 调适策略
政策
政策执行者
受影响者
(1) 相互作出让步和妥协 (2) 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应富有弹性 (3) 与政策接受者形成一个双向交流过程 (4) 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的反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 9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3、博弈理论模式
5、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式
范· 米特与范· 霍恩在《政策执行过程:一 个概念性的架构》提出的。 中心思想是: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的转 变之间存在许多的影响因素,有政策系统本身 的影响,也有政策环境的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式
机构间沟通 和执行活动
标准 与 目标


资源
实施机构 的特点
实施者的意向
公共政策分析
26
政府间政策实施概念模型
联邦一级的 激励和限制
州的能力
州的实施
马尔科姆· 戈金 (Malcolm Goggin)的政府间 政策实施概念模型
州的决策结果
州和地方的 激励与限制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评析_李倩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评析_李倩

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12期理论前沿20世纪70年代前,政策执行被看作是一个黑箱过程,并未受到理论界和实践上的重视。

一直到1973年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出版了《执行:华盛顿的宏大期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一书,政策执行研究才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切入,比如组织、因果、行动、管理等,对各家理论进行归类,主要分为下面几大模式:一、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是指“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实行目标,两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挥命令关系”[1],比如史密斯的政策过程模型、C・E・Vanhoer和D・S・Meter的系统模型等。

这种模式的研究起点是政府的决策,其哲学依据是实证主义,以工具论的、乐观主义的和功能性的途径探讨公共问题,假定在既定的时间、资源和信息的情况下,理性的政策分析家一定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这里政策是由上层或精英规划或者制定的,他们控制政策的性质、执行机构、外部影响和执行主体,所以这种模式也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的途径。

这种模式承袭了古典行政模式,即认为“行政是机械的”,政治家负责设定目标、制定政策,行政部门的职责就是执行既定的政策,二者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互相独立不受干扰的,所以行政活动应该是中立的、专业的、非政治性的,执行者要保持理性、客观和中立。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基本命题如下:1.政策执行具有明确的目标,研究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目标的实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分析执行官员、标的团体和政策目标,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者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以便使政策制定者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更好执行。

2.研究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一些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则影响微小,所以要分析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哪些以及如何影响了执行进程。

3.研究政策的变迁。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doc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 )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 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制定政策理想化政策过程紧张政策环境处理反馈建制史密斯的过程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1)理想化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 2)目标群体。

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 4)环境因素。

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

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 M.Mclaughlin )于 1976 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的认识 3忽视方案中存在
的风险因素 4不能重新考虑开 始时被反对的方
案 5情报收集中的缺
陷 6对处理手头情报
的选择偏见 7没有制定后备方

成功结果的微小 可能
16
集体狂想症的预防
• 领导不要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倾向 • 鼓励怀疑和反对意见 • 把小组划分为若干次小组,各自讨论,再汇总 • 与组外人员交换意见 • 邀请组外人员参会讨论 • 安排反对者 • 角色扮演 • 研究所提出的方案
公共政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可编辑ppt
33
经典的、理性的问题解决过程
1
界定问题
6
评估政策
5
执行政策
政策过程
2
制定方案
3
评估方案
4
选择方案
可编辑ppt
34
2.4 政策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 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 策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 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 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可编辑ppt
31
“禁折令”或将空转
• 实体书店:新规或有新对策 • 网上书店:似乎未受大影响 • 读者:我们很受伤
可编辑ppt
32
2.3 公共政策的过程理论
行为主义政治学对于选举者、利益集团、 立法者、总统、官僚机构、法院以及其他 政治角色的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试图发 现一个同一的行为模式或称行为过程。
B 1组织的结构性缺陷 1.与外界隔离 2.缺少良好的领导作风 3.缺少方法和程序上的 规定 4.决策小组成员的同质 性
B2决策者的引发因素 1.除了领导提出的办法, 没有更好的办法 2.一时缺少自信 a最近的失败导致决策小 组成员情绪低落 b当前决策任务过分困难 造成成员自主意识降低 C道德困境(除了触犯道 德标准,明显缺少其他 可行方案)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16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调适 政策
以往政策 承诺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年份
17
渐进模型的特点:
(1) 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 往政策的承诺
(2) 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 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
互调适
18
摸着石头过河

19
对渐进模型的评价
也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 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
该模型将公共政策的过程划分为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政 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调整与改变、 政策终结等过程,一般又可分为广义决策和广义执 行两大部分。
34
动态过程模型
决策
意识 倾向
1、无懈可击的幻觉 2、对决策小组迷信
2、对目标缺少明确的 认识
寻求 一致
第二类:盲目性 3、群体的理性 4、对组织外的成见
3、忽视方案中存在 风险因素
4、不能重新开始时被 否定的方案
第三类:群体一致性 5、情报收集中的缺陷
的压力
5、自主意识的削弱 6、一致性的幻觉 7、对异议者的压力
6、对处理手头情报的 选择偏见
对我们的启示是,群体决策和群体凝聚力强不 一定有利于优质的决策。
21
小组意识模型的特点
(1)一致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22
前提条件
小组意识模型
值得注意的结果
A(组织) 决策者形成一个凝聚力
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决策者不需要穷 尽所有的选择方案,从而简化了决策过程。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

精选2021版课件
13
(4)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 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 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 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 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 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 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 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 出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政策执行模型是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重要因素之间相 互关系的理论描述。
精选2021版课件
4
(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 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 “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 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 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精选2021版课件
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 《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 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 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 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精选2021版课件
11
(3)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 Meter)和霍恩(C.E.Van Horn)于1975 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 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 (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 如下: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③为了保持稳定,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是一 个缓慢而又不间断的过程(可以流动)
④精英们在保持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社 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
⑤国家政策不反映民众的要求,只反映精英的 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 命性的(渐进的)
⑥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民众的影响,精英对 民众的影响远远超过民众对精英的影响(精英 容易受到精英的影响而非民众的影响。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精英还是民众?)
Schumpeter) 拉斯维尔
精英模型的基本命题:
①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国家政 策是由少数制定的(精英是少数、可以统治多 数。你知道少数何以能够统治多数的奥妙吗?)
②少数统治者不是群众的代表。精英大多出自 社会经济的上层(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出身 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权力和财富的世袭化)
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科层结构、层级 节制、秩序井然的决策环境。但组织的情境往 往是混乱的,充满着多元利益和多个行动者。 偏好殊异的决策者的自利行为容易使组织的决 策环境处于“制度化失序状态”(organized anarchies有组织的无序)
组织决策通过类似“垃圾桶”的集合体 的决策机制来完成。
2.假定决策者公正客观,而在实践中决策 者的公正客观常常极为有限
3.假定决策者全知全能,但在实际中决策 者拥有的知识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
4. 过高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 政策分析工具的作用
代表性的批评者是西蒙和林德布罗姆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命题: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不可能达到最 佳程度,而只能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 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
首先,将决策者假定为理性人:

执行结构-政策执行-执行结果

执行结构-政策执行-执行结果

执行结构-政策执行-执行结果作者:龚虹波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有的理论模型中,可以引入一个被已往研究遗漏的变量,即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结构一行为”互动的视角出发,将政策执行结构作为自变量、政策执行过程作为中间变量、政策执行结果作为因变量,来考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三者之间关系,从而建构一个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政策执行;执行结构;执行结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图分类号:C93;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3-0105-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是怎样被执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由于我国的政治、行政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公共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传统政治文化下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又加剧了它的复杂性。

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中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具有了丰富的理论内涵。

从实践上看,中国的公共政策,在决策阶段往往以权力精英决策为主,在执行阶段却是政策相关行为团体利益、观点汇聚的过程。

因此,公共政策执行的成败对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近十几年来,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有的三个理论模型(官僚制模型、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对这三个理论模式都简化处理的中国政策执行结构进行分析,并从“结构一行为”互动的视角提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

一、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回顾与反思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有关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模型。

目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官僚制模型、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

官僚制模型是指在规范意义上以韦伯的官僚制为标准,分析政策执行中的个体、制度与官僚制的差距,从而得出政策执行建议的研究范式。

由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决策主要依靠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加以贯彻执行,因此,用官僚制模型来解释中国的政策执行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主要内容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价值途径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执行政策的问题政策执行工具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两大学派的观点: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执行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7、途径的多样性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4、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四、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节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途径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2、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3、美国政策科学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4、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5、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尔的执行综合模型二、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4、工具选择途径第三节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1、政策颁布所谓政策颁布,就是下达实施政策的指令。

政策颁布以政策的合法化为前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有两种形式:1、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到有关机关;2、通过大众传媒、机关报刊等形式公布于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并未受到重视。

当时政策科学的焦点在于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

在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所谓的“执行运动”。

西方的“执行运动”持续了近20年,政策科学家们写下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种种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条件、模式或理论,归纳出了各家理论的几种模型:一、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上而下”模型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来研究执行问题。

曹堂哲先生称之为政策执行的第一代研究[1]。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若干个不同阶段,即所谓的“阶段学说”。

政策本身既是政策制定阶段的最后产出,同时又作为一种“输入”进入到政策执行阶段,并成为整个执行过程的依据和目标。

而将这些政策目标和方案具体化为政策行动的职能则由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官僚组织来承担,他们构成了整个执行系统的纵向结构。

在这个执行系统中,贯穿着上级执行机构对下级执行机构的指挥与控制,以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具体的执行运作中,执行系统还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相应的资源供给和信息供给。

然而,这一模式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它把执行者看成是没有反抗意志的人。

实际上,执行过程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实现利益多元化的复杂过程,上层政策制定者很难达到对政策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控制。

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一研究途径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批评,具体表现为:第一,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

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

第二,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此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

第三,所谓完美的行政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例如资源的持续稀缺)。

而“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也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的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2]6第四,某些政策并不具有(已有的政策从来都不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模型基于上面对“自上而下”模型的种种质疑,一部分学者开始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型。

如果说“自上而下”模型所采用的研究途径是顺向规划的话,“自下而上”模型则完全从相反的逻辑(forwardmapping)推进,是一种逆向规划(backwardmapping)的途径。

李普斯基(M.Lipsky)对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cy)的研究,埃尔默(Richard.F.Elmore)对追溯性筹划(Backwardmapping)的研究,贺恩(BennyHjern)和波特(David.O.Porter)对执行结构(implementationstructures)的研究是主要的代表。

“自下而上”执行模型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为者)作为出发点,认为政策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包括公众、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之间互动的过程。

通过组织间和个人间的互动形成的执行结构是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政策链条中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街头官僚(基层官僚)拥有巨大的行政裁量权,接近执行现场,拥有信息优势,对政策执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一研究途径将基层官员看作政策执行和政策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

该模型认为,政策不是由法令和规则控制的,而是组织成员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政策执行则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

因此,项目应该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和意见,至少应该在行为模式上反映下级官员的想法。

中央的政策决定者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能采取适当的权宜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也有自身的缺陷,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执行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

学者们对它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分的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有顾此失彼之嫌。

且这种权力的使用并不是始终对政策执行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而如何使这种权力成为政策执行中的积极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王洋(1977-),女,河南民权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探析王洋(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在政策执行理论研究过程中,执行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执行模型,这些模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涵,推动着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08)03-0013-022008年第3期第7卷(总第36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7,No.3Jun.,200813--第二,自下而上的主张者一开始关心的并非是政策执行问题(即政策执行了没有),而是关注在一个特殊的政策领域,实际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行动者的认知被辨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

讨价还价规则的起源,互动者之间资源的拥有情况,每一个参与者可资利用的策略范围等都有待解释。

第三,对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正,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

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

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区分也并非是理论的精确描述,因为所做出的政策决定确实框定了地方或基层行动的决策环境,行动者相互作用并没有取消这种区分[3]7。

而一旦放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二分法,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互影响。

第四,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政策可以评估)。

同时也无法进行政策变迁的分析(不存在界定的政策之变动)。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模型西方第一代政策科学的研究者们对执行问题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这一层次上,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上而下”模型以及控制能力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途径。

第二代研究者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州政府这一层次,强调下层行动者对于政策的影响能力和由此而呈现出的“自下而上”模型。

然而,总的来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是一种纵向的执行途径。

在此基础上,第三代研究者将关注对象扩展到了州际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上来,并提出了整合式的政策执行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政策的执行结果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州政府能力、州政府决策结果等各种变项交互影响而形成的。

换言之,执行过程不仅贯穿着上下级之间的控制与互动,还包含着与政策体系内其他政策主体的谈判和影响,或多或少有作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型之综合的意味。

在该模型中,政策制定者将做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因而,这一途径也可以说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该模型忽略政治中心决策者的目标,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相互理解与讨价还价的过程最终塑造一种政策,其研究途径超越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分析方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彩。

(一)府际间政策执行模型郭锦等人于1990年在其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事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们认为,政策执行是发生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一系列行政与政治决策和行动的过程,政策执行不仅是发生在官僚机构和府际关系上,还包括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和政治单位。

该模式假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冲突或合作关系;州政府具有自主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内容,也能够了解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时间或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模式。

这一执行模式包含三个变量:(1)因变量:即州政府的政策执行。

(2)自变量:包括两项———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和州与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两者形成交互依赖关系。

(3)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后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

前述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构成州与地方政治的执行次级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下列要素(implementationsubsystem):州与地方政府机关首长、机关组织、州发言人、州立法委员、地方政府层次的行动者、州政府层次的能力、回馈等,这些要素都是互动性的、互赖性的、多元性的动态过程。

(二)宣导联盟模型该模型以政治系统论、精英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学习的过程。

这一模型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1)政策变迁受到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一种是相对稳定变项(relativelystableparameters),包括问题领域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分配、基本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基本法制结构等;另一种是动态事件变迁(dynamicevents),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的变迁、系统治理联盟(systemicgoverningcoalitions)的改变、其他次级体系的政策的变迁等。

(2)行动者通过宣导联盟影响政策。

行动者通过宣导联盟影响政策的基本过程是:具有相似信仰和利益的行动者构成联盟,联盟成员采取若干宣导与公关策略,影响政府的政策,政策的结果再回馈到宣导联盟。

宣导联盟之间通过政策中介者(policybrokers)加以协调,以形成平衡的政策影响力。

(3)政策变迁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

政策次级体系内的行动者从互动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或行为,累积互动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信仰体系,这就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动态过程[4]32。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模型有类似和交叉的地方,它们力图克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先天的对立性,但这一途径目前还在发展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政策执行的第三代研究将会在融合多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取得一个在基本理念和操作规则上都不同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1]曹堂哲.政策执行研究三十年回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48.[2]DavidMarshandR.A.Rhodesend.ImplementingHatcheriesPolicy,OpenUniversityPress,1992.P6.[3]DavidMarshandR.A..W.Rhodeseds.,ImplementationThatcheritePolicy,OpenUniversityPress,1992.[4]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责任编辑冯喜忠]DiscussiononTheoreticalPartternsin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WANGYang(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Abstract:Duringthestudyofpolicyimplementationinthewest,manyscholarshaveraiseddifferentpolicyimplementationplansandpatterns,whichhavegreatlyenrichedanddevelopedthetheoreticalintensionofthepolicyscience.Andthosepatternspushedthedevelopmentofthestudyinpolicyimple-mentationtowardsintegratedanddiversifyKeywords:policyimplementation;top-down;bottom-up;integratedtype2008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