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临床治疗概述
关于脑梗死的总结
关于脑梗死的总结概述脑梗死是指脑血管发生血栓形成或者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病变。
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较高,且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脑梗死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病因常见的脑梗死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脑动脉狭窄以及心脏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管内膜发生病变,形成血栓或者斑块。
症状脑梗死的症状因人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言语困难等。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诊断脑梗死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现实状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来确定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CT扫描和MRI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例如血液凝固异常等。
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后续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保证脑部供血,降低脑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药物治疗来减少脑梗死后的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脑梗死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同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结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了解脑梗死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同时加强预防措施的执行,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并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Adams HP Jr, Bendixen BH, Kappelle LJ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finitions for use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TOAS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Stroke, 1993, 24(1): 35-41.2.Aho K, Harmsen P, Hatano S et 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thecommunity: results of a WHO collaborative study. 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0, 58(1): 113-130.3.Chi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 Chines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8. Chin J Neurol, 2018, 51(9): 666-682.。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治疗(精)
(6)检测项目 ① 溶栓治疗前、结束后 2 小时、 24 小时、 1 月 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治疗 90 天的 Barthel 指数评分。 ② 一次性溶栓治疗后随访头颅CT。 2、脑保护 (1)脑保护药物: 经典的脑保护药物主要有3种。 ①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作为脑保护剂, 临床研究无效。 文档之家/ 23
文档之家/ 18
④ 肢体瘫痪肌力3 级以下。 ⑤ 年龄小于75岁。 ⑥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 (2)病例排除标准 ① 溶栓之前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 ② 全身活动性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小于10万/mm3。 ③ 近6个月有脑出血、颅内手术及颅脑外伤。 ④ 近6个月有消化道出血,近3个月内患急性心 梗、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近6周外科手术、分娩、严1、再灌流损伤:超过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脑 梗塞的炎症反应使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阻塞微 循环;有的白细胞甚至游出血管外,直接损伤脑 组织。 2、出血性梗死:血管再通后,梗塞血管通透性增 加甚至坏死,血液渗出血管外,这种情况特别容 易发生在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 鉴于再灌流损伤和出血性梗死皆易发生在治 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故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治 疗时间窗。
17
(一)、超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 治疗原则是:溶栓+脑保护。
1、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时间窗。 (1)病例入选标准 ①发病6小时内。 ②脑 CT 除外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 应的低密度改变,可有与神经功能缺失不相对应 的腔隙性梗死。 ③ 无明显意识障碍(昏迷)。
文档之家/
14
据此, TACI和少数较重的PACI、POCI是需 紧急溶栓的亚型。这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 重要价值。建议急诊病人CT排除脑出血后,采 用此种分型,按亚型决定采用治疗措施。 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占缺性脑卒中的半数以上, 一般无昏迷等全脑症状,只需对症处理,不必 盲目使用昂贵复杂的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脑梗死临床治愈标准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治愈标准是评估患者康复程度的重要指标,下面是关于脑梗死临床治愈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神经功能恢复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是衡量脑梗死治愈的重要方面。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国际神经功能指数(NIHSS)评分和患者生活质量指数(EQ-5D)评估。
通常,患者的NIHSS评分在治疗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EQ-5D评估可以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2.影像学指标: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脑梗死治愈情况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
治愈后,患者的脑部影像学改变应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如梗死灶范围缩小、脑部水肿减轻等。
3.循环系统指标:脑梗死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血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的控制也是治愈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保持稳定的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血脂水平正常化。
4.药物治疗指标:药物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应对药物治疗进行评估。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再发风险;溶栓治疗可改善梗死部位的灌注,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等。
5.康复训练指标:脑梗死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训练等。
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可以通过患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康复训练相关指标来确定,如肌力、平衡力、语言能力、认知功能等。
6.并发症指标:脑梗死可能引发许多并发症,如脑水肿、颅内高压等。
治愈标准中应将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纳入考虑,确保患者的并发症稳定控制或消失。
7.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是评估治愈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体力活动、社会参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相关的生活质量测量工具,如生活质量指数(SF-36)来评估。
总结来说,脑梗死临床治愈标准涵盖了神经功能恢复、影像学指标、循环系统指标、药物治疗指标、康复训练指标、并发症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等多个方面。
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治愈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脑梗相关文献
脑梗相关文献摘要:一、脑梗的概述二、脑梗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三、脑梗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四、脑梗的治疗和预防五、我国脑梗防治的现状与挑战六、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正文:一、脑梗的概述脑梗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症。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的发病风险也在逐步升高。
脑梗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脑梗的病因和危险因素1.病因:脑梗的主要病因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狭窄和闭塞等。
2.危险因素:脑梗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其中,高血压是脑梗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三、脑梗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临床表现:脑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言语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2.诊断:脑梗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如血液黏稠度、血糖、血脂等)。
四、脑梗的治疗和预防1.治疗:脑梗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救治、恢复期康复和二级预防。
急性期救治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改善脑灌注等。
恢复期康复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等。
二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
2.预防:预防脑梗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增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五、我国脑梗防治现状与挑战1.现状:近年来,我国脑梗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逐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等。
2.挑战:尽管如此,我国脑梗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城乡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就诊延迟等。
六、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1.研究方向:未来脑梗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病因研究、新型治疗方法、康复疗法、危险因素控制、公共卫生政策等。
2023年度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
2023年度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概述:脑梗死是指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大面积脑梗死指梗死范围广泛,占领脑区较大,属于脑卒中的一种严重类型。
本文将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
一、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1.急性起病,病情迅速恶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急性起病的特点。
同时由于缺血性坏死区广泛,且神经细胞死亡速度快,病情恶化也较快,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
2.神经功能损害表现明显由于脑梗死导致大面积脑区缺血性坏死,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如瘫痪、失语、失认、失明等。
同时,还可能伴有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易发生并发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易出现并发症。
如肺炎、膀胱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二、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措施1.立即采用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
当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选择使用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促进病灶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脑血流,尽可能地保护神经组织。
2.实施机械取栓治疗在患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中,溶栓治疗效果可能不佳。
这时,医生可以采用机械取栓治疗,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出,恢复脑血流,并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组织。
3.禁食、卧床休息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禁食、卧床休息。
这有利于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率,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
4.降低高血压高血压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控制高血压。
降低高血压有利于减少脑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根源上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一种严重类型,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立即采用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治疗,同时注意禁食、卧床休息,合理地控制血压,从而尽可能地保护神经组织,恢复患者的生命质量。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
大面积脑梗死或后颅窝梗塞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2)抗凝治疗;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mmHg/100mmHg等禁忌症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①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腹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脑梗死临床路径说明
163.900脑梗死临床路径一、163.900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63.900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T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63.900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C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 TCD发泡试验。
(2)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中药制剂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概述
泛 的 , 足 之 处 是 须 由 医 护 人 员 操 作 , 能 发 生 并 发 症 , 不 不 可 故
水肿 , 降低缺血脑组织 c a含量 , 对脑 缺血 后海 马 C I A 区的迟 发性神经元损伤有 明显的 保护 作用 , 可促进 脑细胞 功能 的 并
恢复 。訾 氏 将急性脑 梗死 8 2例 随机分 为观察 组和对 照组 各 4 例, 1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分别 给予 血塞通注射液 和低分子 右旋糖酐治疗 。结果两组 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神经 功能缺损评 分及生活能力状态改善 比较均 有显著 性差异 ( P<0 0 ) .5 。且
未 见 明 显 不 良反 应 。
宜作为长期 治疗药物 。 黄芪注射液 。黄芪具有益气补 虚 、 化瘀 通络 等功效 , 其主
要 成 分 为 黄 芪苷 Ⅳ , 改 善 微 循 环 、 小 梗 死 面 积 、 血 小 板 有 缩 抗
聚集 、 改善红细胞变形性、 清除 自由基和促进 神经元生 长等作 用, 可抑制血栓形成 , 治疗脑梗死具 有 良好效 果 。舒 氏…在常 规治疗基础上 , 用黄芪注射液 3 mL静滴 , 0 1日 1次 ,O天为一 2
来, 中药治疗脑梗死取得较好 的疗效 , 现综述 如下。
1 中药 注射 液
菌水溶液 , 有活血祛 瘀 、 脉活 络作 用。能增 加脑 血管 流量 , 通 扩张脑血管 , 改善血 流动 力学 , 降低脑 缺血 再灌损 伤 , 减轻脑
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制 成注射液 , 点是起 效快 , 优
OUR AL ’ N 。 O F PRA CTI 。 CAL R AD I O NAL T TI CH I NESE EDI N E 2 0 o . 6 o 4 M CI 01 V 1 2 N .
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1. 引言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多样,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2. 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1 诊断依据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典型的脑梗死患者可出现以下特点:1.病史:患者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CT和MRI可显示脑部梗死灶,根据梗死部位和范围,可明确诊断。
2.2 鉴别诊断脑梗死需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鉴别,如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肿瘤、脑炎等。
1.脑出血:多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CT和MRI检查可发现高密度影。
2.TIA:症状较轻,发作时间短,通常不超过24小时。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3.脑肿瘤:起病较慢,症状逐渐加重。
CT和MRI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4.脑炎:有感染病史,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脊液检查可发现炎症改变。
2.3 诊断方法及评估1.病史询问: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评估发病时间、症状发展过程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肌力、感觉、视力、听力等。
3.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是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可明确梗死部位、范围和程度。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
5.功能评估:对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进行评估,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途径(县级医院)一、脑梗死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脑梗死(063)。
(二)诊疗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体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证明颅内无出血变化。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止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畅通,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予以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减少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用降颅压方法,药品可选用 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予以物理和药品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 3-6 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日为 8-14 天。
(五)进入途径原则。
1.第一诊疗必须符合 1063 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含有其它疾病诊疗,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解决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途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途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效、电解质、血糖、凝血功效;( 3 )头颅、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头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品: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品:收缩压不不大于180 或舒张压不不大于110 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品:按照《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85 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品。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实验成果调节抗菌药品。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压疮预防与护理要点
定期翻身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避 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使用气垫床
使用气垫床或软垫,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
加强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 。
05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指南
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
关节挛缩。
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肌力训练计划,提高肌肉
力量和耐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
语言认知功能康复方法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的失语症、构音障碍等 语言问题,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目录
• 脑梗死概述 • 急性期治疗策略 • 恢复期康复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 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 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力。
认知训练
采用认知康复训练方法,如注意力 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日常生活能 力。
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心理评估与干预
社会资源整合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梗死的诊疗常规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中风病”围。
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
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或颅外动脉中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建立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的代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现象。
根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459/10万。
省流行病调查表明,中风发病率高达1.7%,约为66.3万人。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脑的局灶性症状根据受累血管而异,常见的各型脑动脉病变表现分述如下。
1、颈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部分或全部症状。
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蒙(特征性表现)、Homer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和失认。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主干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主干闭塞易出现脑水肿,引起死亡。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变、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0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浅谈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浅谈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是因脑动脉主干阻塞,通常由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所致,死亡率极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从大面积脑梗的成因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标签:大面积脑梗治疗方法1 大面积脑梗的成因大面积脑梗塞是因脑动脉主干阻塞,通常由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如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病灶对侧凝视麻痹,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5 %~20 %,病死率高达80%~90%[1]。
其主要死亡因为脑水肿、颅内高压和脑疝,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发各种并发症,又称恶性幕上性占位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2 大面积脑梗的治疗方法大面积脑梗的治疗方法从临床上可分为如下几种:(1)急性期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维持足够的脑灌注,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
可及时给予高渗脱水剂甘露醇静滴。
临床上可应用甘露醇125ml-250ml/次,q6h-8h快速静滴。
如果患者的年龄大,心肾功能不全,可予利尿剂呋塞米20mg-40mg静脉注射,6-8小时每次,还需注意内环境,尤其是低钾血症,常需补钾治疗,监测肾功、离子。
可适量激素治疗,注意易并发应急性消化道出血。
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需酌情给予H2受体拮抗剂以保护胃粘膜。
予脑细胞活化剂促进脑功能恢复。
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并予逐渐减量,一般经过1~2周治疗后,若病人意识障碍消失,颅内压已恢复正常,可给予血管扩张剂药物。
但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血管扩张药药物一定要掌握用药时机,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使用过早,否则,将会产生“盗血综合征”,使病情加重。
此外还应注意控制血压,吸氧,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患者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保持足够的氧分压,保证气道通畅。
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指南
随访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 查,如头颅CT、MRI等。
注意事项
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患者教育和家属支持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疾病知识普及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脑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包括病因 、症状、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 焦虑、抑郁等。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同时,家属也应给予 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大面积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 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物理惰性、心脏病等 。这些危险因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式增加大面积 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病理生理机制
血管阻塞:血管内的栓子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 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大脑组织缺血。
02 诊断和评估
临床表现和症状
头痛
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常常出 现头痛,尤其是在梗死区域的
同侧。
呕吐
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出 现呕吐症状。
意识障碍
梗死面积大、位置关键的患者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梗死部位不同,患者可能 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 语、构音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临床治疗概述
作者:于周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
临床症状表现突发言语不能、偏侧肢体活动不能、面瘫、突发的意识障碍、眩晕、视物模糊等;发病机制主要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而大众对脑梗死治疗的知晓率还比较低,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脑梗死的各种临床治疗方法的普及与教育。
一、急性期治疗
第一,溶栓治疗。
对于急性脑梗死,采用溶栓治疗是为了对缺血半暗带进行挽救,通过对血栓的溶解,使梗死区供血情况得以恢复,避免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而对于治疗的效果而言,溶栓治疗往往会受到治疗时机的影响。
静脉使用r-t P A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间窗窄,仅为4.5小时。
4.5-6小时可选用尿激酶。
第二,急诊血管内治疗。
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急诊血管成形术。
静脉溶栓时间窗较窄,致使超过时间窗的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
另外,对于大血管闭塞及心源性栓塞所致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低,治疗效果欠佳。
近年来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再通率,延长了治疗时间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当然,血管内治疗需要在有经验的卒中中心内完成,
第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患者发病的早期阶段,使用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将患者的卒中复发率有效降低,且能够将患者预后改善。
第四,降纤治疗。
通过对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行降解,提升纤溶系统活性,可以对血栓形成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安克洛酶、降纤酶以及巴曲酶,在对这些药物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用药方法的科学性,且在每次用药以前,需要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
第五,腦保护治疗。
一是使用神经营养增剂,这种药物能够对脑细胞氧化以及还原反应进行促进,对神经细胞代谢进行调节,使受损的神经元能够修复再生。
而常用的药物包括脑通、脑活素、脑神经生长素以及脑复康等;二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能够降低缺血区神经细胞钙离
子造成的脑损伤,并将病灶区域的血管痉挛减轻,使半暗区的供血得到有效的提升;三是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对脂质过氧化进行有效的防控,从而降低梗死面积;四是亚低温,其主要是利用多种机制对神经进行保护,例如延缓ATP耗竭,减少细胞代谢,控制自由基形成,不仅能够对缺血后葡萄糖应用产生促进作用,还能将梗死区域附近的缺血去极化有效减少,对脑水肿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使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射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延迟缺血以后的过度灌注以及缺血后的低灌注反映能够有效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梗死体积的目的。
二、恢复期治疗
第一,康复治疗。
该项治疗应该尽早实施,只要患者具有较为清晰的意识,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在病情不再发展以后的48h即可进行康复治疗,该项治疗工作应该与其他治疗共同实施,而除了进行康复治疗以外,还要对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认知康复以及语言康复保持注意。
但想要将康复治疗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还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要让患者深刻认识到持续进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3]。
第二,对脑血管病进行二级防护,对于能够造成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并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加强应用,能够使脑卒中复发风险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杜田田,罗海龙,张忠敏,等.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25):160-164.
王晓武,张静,曹红梅.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37):37.
冷小薇,漆小亮,漆林萍,等. 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19):2449-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