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8d61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e.png)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合作,幼儿可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并有更好的学习成效。
本文将综述研究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促进家长积极参与。
一、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1. 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需要适应小学教育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家长的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孔乾仪(2013)在研究中发现,参与幼儿园和小学交流活动的家长和幼儿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
2. 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家长参与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杨武(2009)的研究发现,家长的参与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拼音》的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
二、如何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参与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积极参与。
幼儿园和小学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家长的参与。
家园合作包括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
李珂(2015)的研究发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加强合作关系。
2. 提供相关信息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提供涉及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信息,以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这些信息可以包括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学校和家长合作的方式等。
黄茜(2014)的研究发现,提供相关信息可以促进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c9dd7e5172ded630b1cb66c.png)
学前教育201207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薛川王怡杨梦2014/5/6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
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
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二、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
[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2b5fc5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0.png)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
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005ed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8.png)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点。
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目标和措施,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Pu et al. (2015) 的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外,Shields et al. (2001) 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消除学习过渡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幼小衔接被认为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Ceglowski et al. (2001) 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幼小衔接目标模型,其中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适应目标。
情感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包括自尊、自信和友谊等;认知目标注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数学和思维等;适应目标关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有许多措施被提出。
Lau et al. (2017) 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孩子的学习。
教师的角色也被广泛强调。
Sylva et al. (2004) 指出,教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幼儿和小学生的衔接。
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Li et al. (2019) 研究发现,在学校间建立合作机制,创建顺畅的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Wang et al. (2017)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校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和信息传递存在差异,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071f1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2.png)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
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指出,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简·博瓦和贝琳达·博瓦在其研究中发现,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协同工作,为儿童提供更流畅的过渡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幼小衔接的好坏与儿童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此外,幼小衔接的研究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过渡期的准备和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研究指出,幼儿园通常更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而小学缺乏与儿童的直接接触。
因此,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另一个挑战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缺乏。
研究表明,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这导致儿童在过渡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多个层面。
幼小衔接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在过渡期的顺利发展。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e0537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e.png)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5f97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a.png)
幼小衔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最 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上,后来逐渐扩展到 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 性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2、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
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参 与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适应能力,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引导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扩大 社会影响力。
在总结中,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研究表现 出广泛的和深入的探讨。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 究等。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系:目前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分类标准不 一,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 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研究 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动机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建议。
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外部因 素则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设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着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e7f0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a.png)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4873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1.png)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原创版)目录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2.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3.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4.帮助幼儿认识时间及作息规律5.激发幼儿对上学的兴趣和期待6.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作用正文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此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
其中,生活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活事务,包括穿脱衣服、鞋袜,整理床铺,梳头洗脸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对于幼儿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在入学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另外,帮助幼儿认识时间和作息规律也是生活准备的重要内容。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看懂整点和半点,知道时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幼儿制定生活作息表,并坚持按照作息时间表进行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除此之外,激发幼儿对上学的兴趣和期待也是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之一。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谈话,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怎样对待上学,以“我要上学了”为荣。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学的兴趣,解决他们心中存在的疑虑,使他们及早就满怀兴奋与期盼,而不是焦虑和拒绝。
最后,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作用也是幼小衔接中生活准备的关键。
家长应该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生活准备。
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和教学方法,并在家中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培养,以确保幼儿在入学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生活。
总之,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是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重要保障。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d57a7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c.png)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近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果及未来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性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儿童发展研究的深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首先回顾幼小衔接理论的历史演变,阐述其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随后,将重点分析近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观点、实践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国内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深化。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断层,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
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小学元素,或者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等策略。
第三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幼小衔接的多元视角。
除了传统的教育学视角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还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综合性的幼小衔接理论框架。
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开始注重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32693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9.png)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也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更有助于为幼儿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十年来,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国外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仅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感受和体验,还关注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而且涉及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以及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等内容。
「1」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正文(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幼儿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认知,缺少对小学生活的直接接触。
在幼儿没有亲身体验小学生活的前提下,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成人的“口中”或者孩子的臆想之中。
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学生活,有78%的孩子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虽然少数幼儿能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孩子们根本表述不出其中的原因;只有22%孩子在家长以往教育引领或者家中哥哥姐姐的熏陶感染下,相对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小学的生活。
「2」所以幼儿需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出现的问题教师教育行为滞后并且缺乏教育培训。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轻缺乏教育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很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未能很好的将理念落实到工作中。
师资力量薄弱又让幼小衔接成空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熟悉幼儿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b36b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1.png)
幼小衔接幼儿生活准备相关文献综述【最新版】目录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2.幼小衔接中幼儿生活准备的内容3.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4.幼小衔接的实践建议正文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领域的衔接,还包括身心、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准备。
本文将从幼儿生活准备的角度,探讨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幼儿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顺利过渡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在小学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做得好,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幼小衔接中幼儿生活准备的内容1.时间管理:幼儿在入学前应学会认识时钟,看懂整点和半点,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2.生活自理:幼儿应学会独立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日常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3.饮食习惯:幼儿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独立用餐,不挑食,不浪费食物。
4.睡眠习惯:幼儿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5.卫生习惯:幼儿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洗手、刷牙、保护视力等。
三、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1.家庭方面:家长应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
同时,家长应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2.幼儿园方面:幼儿园应开展针对性的生活技能培训,如时间管理、生活自理等,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幼儿园还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四、幼小衔接的实践建议1.制定生活作息表: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生活作息表,引导幼儿按照作息时间表进行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举办相关活动:幼儿园可举办相关活动,如“我是生活小能手”等,鼓励幼儿参与,提高生活技能。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家长和幼儿园应共同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完整版
![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6c86515ef7ba0d4b733bb8.png)
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
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2】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
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
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
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2c96929c281e53a5802ffc8.png)
幼小衔接问题综述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
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
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
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1.家长眼中的观点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
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7e7225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c.png)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内容广泛,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当前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四是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通过对幼小衔接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综观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幼小衔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为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1. 阐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阶段对于孩子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需要面对诸多变化,如学习内容的加深、教学方式的转变、社交圈子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55913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c.png)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参考文献 (3)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
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
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
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初入学儿童语文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根据问题探寻多方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侧重于对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动机、气质类型、同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979fd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b.png)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廖颖(2018)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为三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
分别是幼儿园在对幼儿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片面化;没有采取有用的方法去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对老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家园共育工作不到位。
王燕(2015)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并且对小学生活明显抗拒,这也说明幼小衔接缺乏科学性,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教师教育行为滞后,缺乏培训,家长教育思想偏颇,重视学业成绩,教育素养有限,政府部门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班。
王彤(2017)研究调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比较少,导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缺乏衔接点,小学、幼儿园和家长三方缺乏交流,还有就是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学历的高低也在影响着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2.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研究肖鹏(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发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知的影响,以及小学化教育观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应试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影响较深,“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渐渐建立在家长的心中;第三,幼儿园之间功利性竞争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幼儿园的发展也渐渐地商业化;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幼儿园岗位比较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在岗的教师对幼儿的教学经验有限。
唐典芳(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严重,造成幼儿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师资匮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无法按照《纲要》和《规程》配足师资;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差,错误办园理念的引导会造成老师、家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行为的偏差。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e8316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科萨罗 (2002)将儿童参加幼小衔接的方式视为重点,将幼小衔接构建为人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罗戈夫(2003)认为发展是个体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美国研究者Sedal(2010)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稳定依恋是影响幼小衔接适应的重大因素。美国研究者 Laura(2014)发现不同地区以及幼儿园规模会影响研究过程中是否参与幼小衔接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国外学者还总结了四种理论模型,其演变体现了幼小衔接理论模型中的“生态化”倾向。
关于幼小衔接教育方法的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应该接受幼小衔接知识的培训,加强老师之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该打破封闭的状态,加强交流,更好地实现双向衔接。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要保持长期性、全面性以及各阶段的独立性,还要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徐珊璐(2021)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平稳地进入小学,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科知识上,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教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方式,教室成为主要活动空间。
2.关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研究
曹书楷(2014)研究发现日本注重课程的衔接的流畅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同步[14]。崔方方等(2011)研究发现美国强调社会课程标准的连贯性、内容的可延续和可拓展,同时美国的幼儿园通常建立在小学附近。黄人颂(1991)研究发现瑞士日内瓦对于学前和小学的连接更为紧密,将两者设在一个机构中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课程设置也更为紧密。
第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幼小衔接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帮助教师更新工作理念,改变不当的教育行为。其次,幼小衔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指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
”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
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
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
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
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
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
另外,澳大利亚的家长还关注到儿童的如厕、饮食、喝水、卫生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及安全、儿童入学年龄等问题①。
(二)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
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新近研究表明,教师认为社交技能!对于他人的感情敏感并且能够分享的品质都很重要②。
另外有研究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
学前机构教育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儿童对于学校的情感态度和儿童对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学前机构教育者和小学教师都认为儿童入学的年龄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因素③。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
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
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④。
与此类似,道科特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⑤。
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宏观上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连接状态;微观上则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
幼小衔接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其有颇深的研究,各自对幼小衔接也有不同的认识。
赖瑛学者认为幼小衔接要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⑥。
这一观点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有些学者只关①Dockett,S.Perry,B.Transition to school.UNSW press,2007:②West, I, Germin-Hausken,E&Collins, M.Readiness for kindergarten: Parent and teacher belifs. US Department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NCES93一257,Washington, DC,1993.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 UNSW press, 2007③Lin, H一L, Lawrence, FR & Gorrell, J.Kindergarten teachers’views of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18(2): 225一37.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UNSW press, 2007④Margetts, Kay. Transition to school. What children think about how it works and how it is going to bedifferent thins? Summary of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EECERA Conference,2008⑤Dockett,S&Perry,B.Starting school: What do the children sa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Care, 1999,159:107一19⑥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注到宏观层面上的幼小衔接,而赖瑛学者则提出了幼儿身心发展这一理论,使得幼小衔接更加贴合实际生活,为幼儿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奠定了基础。
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界定,安红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他强调二者衔接的一个平衡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幼小衔接的期望①。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同属于不同阶段的教育,其本身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幼小过渡中的问题,使得幼儿能够更快的接受小学生活状态。
2.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差异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环境差异对幼儿进入小学后会产生很大的身心影响,有些幼儿接受不了新的环境,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星学者从幼儿的视角全面的阐述了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差异对幼儿身心的影响,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化使得儿童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以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对儿童的学习习惯产生负面的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制度以及生活管理不同是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中午有午休时间,生活管理比较宽松;而小学教学时间较长,生活节奏相对简单,作息制度十分严格②。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有些幼儿适应不了改变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
3.师资力量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影响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弊端,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重视这项因素,并针对其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究其情况太过于现实,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张红学者对幼小衔接过程中薄弱的师资力量有这样的看法,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两者始终没有办法相结合,原因都在于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使得幼小衔接出现很大的漏洞③。
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学者还有陈景凡,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大纲、幼儿心理特点等方面说明缺乏既了解幼儿特点又明白小学教学活动的师资力量④。
他的论述更加全面具体,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深刻影响。
4.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与协作幼小衔接若想平稳过渡,离不开幼儿园与小学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关注到这一点,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
郭小红从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使得二者互相不够了解,无形之中加大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为幼儿平稳过渡带来了负担;二是幼儿园与小学同时缺乏协调工作,没有主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得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很多的不适,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困难⑤。
不同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缺乏沟通,王雅明①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②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③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④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⑤郭小红.关注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学者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体是幼儿园,幼儿园做了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小学的发展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少与幼儿园的互动,造成幼小衔接教育的单一性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