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电子版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完整word版)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答案放大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Word版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笔记Ⅱ中包含教学大纲(1-19)+详细解析(20-70)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地球【圣才出品】
第1章地球1.1复习笔记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范围必将逐渐扩大。
(1)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如下表:表1-1宇宙中的天体(2)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①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动。
②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1500×104K。
③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2)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
①水星a.水星赤道半径2440km,密度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48km/s,是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b.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
c.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427℃,而夜晚可降至-173℃,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
②金星金星赤道半径6073km,质量约为地球的81.5%;轨道半长轴10820.9×104km。
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
金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a.地球稍大于金星,与其他类地行星所不同的是地球拥有液态外核和较快的自转速度,形成了很强的磁场;b.地球活动的外圈使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地改造地壳的面貌,使地球的表面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pdf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pdf
伍光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之一,曾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
究工作。
他为中国自然地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广泛的
尊重和赞誉。
自然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和其上的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到地
理形态、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伍光看来,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地
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伍光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中,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实地考
察和研究。
他曾多次深入到中国的各个地区,进行细致的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具有实践
意义的贡献。
伍光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划分,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
提出了“自然地理区划”的概念,并采用了多种条件进行划分,包括
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除了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伍光
还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曾多次参与自然保护
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多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使许
多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和有效管理。
这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伍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今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部分的⼈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上下具有⼀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化环境。
⾃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然规律控制,⼜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然环境)和⼈为环境(次⽣⾃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然条件和⾃然资源经⼈类利⽤改造后形成的⽣产⼒地域综合体,包括⼯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产⼒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化环境:⼈⼝、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群对周围事物的⼼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为。
⼈类环境是以⼈类为中⼼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天然和⼈⼯改造过的各种⾃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类赖以⽣存的环境由⾃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三层次”:统⼀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法论进⾏重点阐述;应⽤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具体描述。
4、⾃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复习笔记一、地球的生物界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1.原核生物界(1)定义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
(2)主要原核生物①细菌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三类。
②蓝藻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丝状体等结构。
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其特征有:(1)细胞内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3.植物界(1)概况真核多细胞生物,单细胞者很少。
绝大多数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属于能够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
(2)主要生物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
①藻类藻类是无胚发育、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主要生活在咸、淡水中,约有20000种。
②高等植物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低等植物中的绿藻类,由于演化方向不同和营养体的来源与结构有明显差异,该类植物分为两支:a.苔藓植物其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也无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地方,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一个盲枝。
b.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主干。
其最大特征是体内出现了维管束组织,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中,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主导地位。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2、太阳和太阳系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岁差、章动和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1、纬线与纬度2、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的圈层分化2、地球的内部构造3、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海陆分布2、海陆起伏曲线3、岛屿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化学成分与矿物2、岩浆岩3、沉积岩4、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3、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2、槽台说与地洼说3、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1、火山2、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2、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大气的成分2、大气的结构3、大气的热能4、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1、大气湿度2、蒸发和凝结3、水汽的凝结现象4、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2、大气环流3、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简史2、气候变化原因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海洋的起源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3、海及其分类4、海水的组成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潮汐与潮流2、海洋中的波浪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资源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1、河流、水系和流域2、水情要素3、河川径流4、河流的补给5、流域的水量平衡6、河流的分类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湖泊2、沼泽第八节地下水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岩石的水理性质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冰川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1、地貌成因2、基本地貌类型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1、风化作用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流水地貌1、流水作用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3、河流地貌4、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岩溶(喀斯特)地貌1、岩溶作用2、岩溶地貌3、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第五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冰川地貌2、(冰缘)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2、风沙地貌3、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2、海岸的分类3、海地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土壤形态4、土壤物质组成5、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1、成土因素学说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1、土壤分类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4、耕作上土壤分布规律5、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1、有机土2、人为人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土壤资源的概念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1、原核生物界2、植物界3、真菌界4、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2、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1、自然区划的原则2、区划的方法3、自然区域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2、土地的分类3、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3.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 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
2 / 4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f.紫色表示游离氧化锰含量高。 g.绿色或蓝色表示土壤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的亚铁氧化物。 ②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③土壤结构 土壤颗粒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 结构等。 ④松紧度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常分为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等级别。 ⑤孔隙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决定着液气两相的共存状态,并影响土壤养分和温度状况。 ⑥土壤干湿度 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野外考察时常将土壤分干、润、潮、湿等级别。 ⑦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⑧侵入体 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第七、八章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课后答案考研复习备考资料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课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1)九大行星的分类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彗星、小行星三、地月系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
月球运动(1)月球的同步自转;(2)月球的绕地公转月相变化的周期及规律朔望月、月相变化及月球的出没规律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现象、日食和月食的种类、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日食和月食过程。
四、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地测量中的所谓地球形状,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三种(不同精度)描述: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与地球体积相同的正球体半径,6371km;地球椭球体--地球的半长轴(赤道半径,6378.140km)、半短轴(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75);不规则的扁球体--"梨形体"2.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大小半径、体积、质量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视太阳日或真太阳日)、平太阳日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两极外,到处都是每日360?,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南、北纬60?处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1)昼夜更替;2)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周期1)地球公转的方向2)公转的轨道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4)公转的速度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3)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地心:地轴的中心称地心。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赤道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纬线:所有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所有的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赤道是最大的纬圈,由此向两极纬圈半径有规律地减小。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与经度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1度的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在两极交会。
本初经线或本初子午线的定义。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
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上述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
后来,原始生物出现了。
他们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壳地壳crust由富含SI、AL、Mg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 33km,最厚70km;大洋6km,最薄5km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陆型地壳古老、变形;大洋型地壳年轻、未变形。
2.地幔地幔(mantle)以雷波第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2900km,上地幔由Fe、Mg含量很高的橄榄岩组成,50-250km处有古登堡低速层,其上为一个刚性的固体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为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层。
3.地核地核(core)的外核S波不能通过,为液态的Fe、Ni 厚1742km,过渡层已测得速度不大的S波,液态向固态过渡,厚515km;内核是固态的Fe、Ni ,厚1216km。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1.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
地球大气圈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
2.水圈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3.生物圈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表层。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1.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气态:天燃气液态:石油,汞固态:大部分2.矿物的形成方式:(1).气体升华。
(2).液体或熔融体结晶。
(3).胶体凝固。
(4).固体再结晶。
3.矿物的形态3.1矿物的单体形态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展型、三向等长延伸型。
3.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a) 粒状b) 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c) 致密块状d) 晶簇e) 杏仁体和晶腺f) 结核和鲕状体g) 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i) 被膜4.光学性质4.1.颜色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对各种色光吸收均匀,即黑色或灰色;基本上都不吸收即白色。
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决定的,固定不变的,是重要鉴定标志。
但是,外来原因可使颜色不固定。
4.2条痕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它对于基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赤铁矿有赤红、铁黑或钢灰者,但其条痕则总为樱红色。
比较稳定。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近白色,无鉴定意义。
4.3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1) 金属光泽(2) 半金属光泽(3) 非金属光泽,又可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4.4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指显微镜下,薄片(3微米厚)的透光性。
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5.1硬度(相对硬度)5.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 最完全解理(2) 完全解理(3) 中等解理(4) 不完全解理(5) 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5.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5.4弹性和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