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今异义 池塘生春草 古义: 今义:蓄水的坑 答案:池,园池;塘,堤岸。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白日丽飞甍() 答案:使……明丽 目标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 《登池上楼》开头为什么写虬龙和鸿雁? 解读探究:“开头”提示我们在回答时应从结构上、全诗主 旨上考虑。“潜虬”“飞鸿”提示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定含 义上考虑。也就是说应从三点作答,一是准确点出“潜 虬”“飞鸿”的意象特点,二是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三 是点出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贵贱情何薄 薄田十五顷 厚此薄彼() 2. 方 去矣方滞淫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宅十余亩 磐石方且厚()
3. 罢 怀哉罢欢宴 及反,市罢
海瑞罢官() 4. 许 佳期怅何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时人莫之许也() 5. 穷 徇禄反穷海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答案:1. 动词,迫近/形容词,与“厚”相对/形容词, 土地贫瘠/动词,轻视 2. 副词,将要/名词,方圆/名词,周围/形容词,方正 3. 动词,停止/动词,结束/动词,罢免 4. 句末语气词/名词,地方/动词,赞许 5. 名词,尽头/形容词,处境艰难
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情思的装饰。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区别1. 诗歌中的文学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 一般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 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形象在偏重叙Baidu Nhomakorabea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 物或直接或隐喻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 生的领晤,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目标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阅读《登池上楼》,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解读探究:要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具体理解作者在景物中要抒 发的感情,然后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答案. 《登池上楼》先写满目荒凉的冬景,表现了仕途风波险恶, 诗人官场失意,病卧海隅,进退两难。接着笔锋一转,登楼而望, 春色满目。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 中发生震荡。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出现开朗欣喜的 暖色调。最后六句抒怀——坚持节操,心生归隐。情绪便从进退 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半年之后, 谢灵运称疾辞职,到始宁的祖居归隐。
• 助学连接
•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的著名山水诗,诗 中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的所见所感, 反映了进退失据的处境和归隐的决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谢眺晚登三山所 见京邑的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美景,以及 由此引起的思乡之情。
目标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 1. 薄 薄霄愧云浮
3. 从《登池上楼》诗中找出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 这些诗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读探究:此题意在通过寻找诗中描写季节变化的 句子,让我们体会诗人的感情。而季节的变化要通 过诗人对意象的描绘来体现,所以应抓住诗中写景 的关键词语,进而体会这种情景结合的手法对表情 达意的作用。
答案:诗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有: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些句子 有助于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了自然景物之中。
伴着美的旋律,我们进入了古典诗歌的圣殿。从静女的 多情到氓的信誓旦旦,从屈原佩戴的香草到刘兰芝殉情 的清池。迢迢牵牛星无法紧拉皎皎河汉女的素手,高吟 周公吐哺的曹操不能理解开荒南野际的陶潜。上邪的冬 雷震震,是痴情人爱的誓言;河边的青青小草,是闺中 人思念的双鲤。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玄晖望长安邑。丰 富多彩的世界,异彩纷呈的诗坛,引领我们寻找性灵的 栖息地,寻觅精神上的一方净土。
写作迁移 【文本回顾】阅读课文中的这段文字,试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答案:本句中晚霞似锦,突出了色彩,澄江如练,绘其神形。 静中有动,动静相谐。“喧鸟”的出现,又增添了视觉上的 动感,动静结合,声色兼具。
• 知识卡片——动静结合
• 动静结合是指描写景物的特征时,静景描 写与动景描写交错运用,可以化动为静、 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的写法。
答案. 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远飞的鸿雁响起了悠 远的鸣声,潜虬、飞鸿在海阔天空中幽姿长鸣,悠闲自在,下 文自然转入写自己处境的不如意,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诗歌意象 定义 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具体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相关结合,就是“意象”。特点外表看呈现 直观形象性,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因此, “象”是其“标”,“意”乃其本。作用1. 意象是情思的载 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语文:4.19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 望京邑 课件(广东教育版必修一)
作者简介 谢灵运:南朝宋代诗人。陈郡阳夏人,喜爱山水,常率众 肆意遨游。他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 他的诗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刻画细致, 反映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清新开朗之感,但有时过于雕 琢。谢灵运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 了诗歌题材的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 (1)化动为静,就是把动态的景物写成静态 的,这就像电影中的定格镜头一样,将流 动的景物的突出特征,以特写镜头的方式, 加以凝固、扩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态景物写成动态的,使静态 的景物洋溢着鲜活的生机,呈现出无限生命力,从 而更好地感染读者。 (3)以动衬静,就是用动态的景物来衬托静态景物, 使静景的特征更突出。如《蟋蟀》中写蟋蟀的歌声, 响彻整个村野,衬出故乡的静谧。使静景的特征更 为突出。 (4)以静衬动,就是用静态的景物来衬托动态的景物, 使动景的特征更加突出。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当时齐武帝萧 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 出入其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朓和王融、任 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八人,最为竟陵王爱重, 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 上都有创新,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谢朓的五言短 诗对唐代五言绝句影响很大,在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有《谢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