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最新-传播学视角下华语电影外译策略 精品

最新-传播学视角下华语电影外译策略 精品

传播学视角下华语电影外译策略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高质量的外文电影字幕翻译有助于提升华语电影国际传播的文化价值和资本价值。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入手,对贾佩琳的字幕翻译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华语电影的外译策略。

研究发现从传播学理论出发,译者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完成翻译任务,采用适当的变译手段可大幅度提高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效率。

关键词传播学;字幕外译;变译;《一代宗师》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通过对国外观众的调查发现,国外观众看中国电影越多,越发觉中国电影逻辑难懂、翻译难懂。

相比西方学界,中国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视角更多地集中在语言、交际和文化层面。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入手,跳出直译与意译的文质之争,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探究翻译策略。

从传播学上讲,传播者是一个守门人。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认真检查原始信息,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起到导向和桥梁的作用。

电影外译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电影字幕的译者即是一个传播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译者绝不能简单地复制原文信息,而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在译文中酌情进行变通。

1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观翻译的变通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变通超出了翻译的边界,是一种越界行为。

事实上,从传播学角度看,信息和熵是不守恒的。

熵又称信息熵,是用来测度信息量大小的基本量。

任何一种传播行为都或多或少存在信息和熵的失衡,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也不例外。

翻译的变通具有合理性,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传播学为翻译变通的操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成功且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以下6个原则可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适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因此字幕翻译也需遵循传播的原则。

传播学的可信性原则要求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这一原则与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中的信原则不谋而合。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

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

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

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

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

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

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

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

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解读翻译功能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解读翻译功能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解读翻译功能摘要:纵观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外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它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又进而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即把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其社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翻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分析,阐述翻译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将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翻译;文化功能一、国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学传播学孕育于二十世纪初,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形成于三、四十年代。

其后,大众传播学,社会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相继学科化,使传播学有了更多,更广的学术空间。

把翻译和翻译理论想结合的研究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这一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开始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的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出语言交际产生于社会场合,如果把它从这个场合中抽象出来,它就不可理解。

相反,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其中包括话语参与者和语言的关系,话语参与者作为特定语言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信息源发者和信息接受者串联起来的方式。

1977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的《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出版。

在该书中,威尔斯对以往翻译学研究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过去的研究迫使翻译学科研究忽视了翻译本身的诸多特点,特别是有关信息传递性质的那些特点,并明确指出翻译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计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1991年,英国翻译理论家罗杰·贝尔在其著作《翻译与翻译行为: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根据信息论原理提出了翻译过程模式,阐释了译者从信息接受、识别、解码、获取、理解、选择、编码、传输、再接收的九个步骤。

此外,美国学者Scott L.Montgomery 于2000年在他的《翻译在科学知识跨文化时代传播中的作用》一书中则把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联系起来,论述了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下外宣翻译方法

传播学下外宣翻译方法
外宣翻译必须准确传达源语言中的信息,避免 歧义或误解。
文化准确
外宣翻译应尊重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避免文 化冲突或误解。
语境准确
外宣翻译需根据原文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准确传达意思。
清晰性原则
简洁明了
外宣翻译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 免过于复杂的表达方式。
避免歧义
外宣翻译应确保译文的清晰易懂,避免产生 歧义或误解。
跨文化交际技巧运用
01
语境理解
准确理解原文语境,包括文化背 景、社会环境、个人意图等方面 。
语义转换
02
03
表达方式选择
将原文语义准确转换为目标语言 ,同时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信 息完整性。
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 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 直译、意译、增译等。
跨文化交际障碍克服
语言障碍

分析受众心理
02
分析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如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认知方式
等。
制定心理策略
03
根据受众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策略,如情感诉求、认知
引导等。
传播渠道选择与优化
选择传播渠道
根据传播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新 闻媒体、社交媒体、文化交流活动等。
优化传播渠道
根据传播效果和受众反馈,不断优化传播渠道,提 高传播效果。
提高语言能力,减少语言误解和歧义,确保 信息准确传达。
文化差异
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 冲突和误解。
认知偏差
避免对目标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客观 、公正的态度进行外宣翻译。
05
外宣翻译技巧与方法探讨
直译与意译选择策略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传达原文的 准确含义。适用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概 念、术语和表达方式。

《2024年翻译传播学视域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为例》范文

《2024年翻译传播学视域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为例》范文

《翻译传播学视域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英文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愈发广泛。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

本文以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为例,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二、翻译传播学理论框架翻译传播学将翻译活动置于更为广泛的传播学框架内,研究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与作用。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意,还要考虑到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挑战与原则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情感表达的传递等。

首先,需要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基本信息,其次要考虑中文表达习惯,使得翻译后的片名在中文语境中能够引起共鸣。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忠实性、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等。

四、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的翻译实践(一)具体案例分析以第92至94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为例,分析这些电影片名在中文环境下的翻译策略。

如《La La Land》(《爱乐之城》)的翻译,既保留了原名的音韵美感,又易于中文观众理解和记忆。

(二)翻译策略与方法1. 音译与意译结合: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或地名的片名,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留原意的美感,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调整与适应性:根据目标文化调整片名表达方式,确保符合中文观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要求。

如将《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红雀》)译为“怒告伊比岗”,不仅传达了原意,还更具有冲击力。

3. 隐喻与象征运用: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如《Green Book》(《绿皮书》)通过“绿皮书”这一在中国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传达了电影的核心价值。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英译得失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英译得失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英译得失为例作者:叶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叶岚(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结合上海世博会对外宣传材料,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过程,并提出外宣翻译可遵循的原文信息准确与目标受众得体两大原则。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外宣材料;传播;原文信息准确;目标受众得体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92-02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宣材料的翻译活动应运而生,并得到空前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我国的翻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与外宣工作和翻译两者密切相关的传播学角度,结合上海世博会材料,探讨外宣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一、翻译与对外宣传工作从性质上说,对外宣传工作属于一种传播行为。

为了避免“宣传”一词在西方带有鼓吹、煽动等负面影响,我国的对外宣传等同于“对外传播”。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对外传播工作者直接操纵目标语言,但现行的普遍做法是由编辑选定中文稿件,然后由译者完成整个信息的翻译过程。

翻译无疑在外宣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要提高外宣工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而要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关键一环,其中涉及的报刊、图书、标语、广播、影视、网络媒介的宣传材料翻译以及面对面交流都是世博会圆满完成并持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这场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国际展览会涉及的内容比奥运会更加广泛,覆盖政治、商贸和旅游等各方面。

无论是在上海世博会的申办阶段、筹备时期,还是举办期间,以及“后世博时代”,翻译都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让世人通过世博了解中国的重要角色。

因此,选取与世博会有关的外宣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大众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的英译汉

从大众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的英译汉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大众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的英译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401摘要英文电影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影视翻译因此不可或缺。

而据笔者2003年所做的调查,有89.2%的观众都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昕双频的大众传播艺术。

所以,影视翻译较之文学翻译,有着更为复杂的特点。

而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探究在国内外又被忽视。

本文立足大众传播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影视翻译的过程模式,探讨影视对白的英译汉,提出了“译制片译者是自然说话入”(thedubbingtraIlslatorasnativespeaker)和“字幕片译者是节俭主义者”(thesubtitling仃aIlslatoraseconomist)两个观点,旨在强调影视翻译应当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借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描绘出大众传播过程,并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然后详细分析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传者守门人理论。

”(指出传播者应当致力于使这两个理论并驾齐驱来指导大众传播过程,传播者在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时应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为中心,受众的使用是传播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章论证了大众传播理论运用于影视翻译的可行性并描绘出影视翻译过程模式,分析影视翻译过程,详细分析了影视语言、中国观众的特点。

笫三章理论结合实践,探讨影视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提出影视翻译的总原则,即受众本位原则。

从影视翻译较之文学翻译的不同点,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以及翻译理论中的“受众设计”三个方面论证影视翻译应当以受众为中心。

提出并详细分析了其分原则:译者把握观众、对影片形成“格式塔”意象后,本着易懂原则、口语化原则来进行操作。

在讨论易懂原则时,从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影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作者主张,影视翻译在语言学层面上采取归化法:在文化层面上归化或异化则依据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受众的接受程度而异。

传播学下外宣翻译方法

传播学下外宣翻译方法

企业宣传资料的翻译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的适应性,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企业宣传资料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根据不同的宣传目的和市场定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提高宣传效果和品牌形象。
企业宣传资料的翻译要突出企业特点和优势,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简练和流畅,避免出现冗长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活动,它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传播学理论为外宣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
外宣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02
外宣翻译是指将中文信息翻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以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和政策。其特点包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语言要求高、政治敏感度高。
总结词
准确是外宣翻译的首要原则,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译。通顺是指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流畅自然,避免生硬或奇怪的表述。易懂则要求译者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背景和阅读习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和信息。
详细描述
总结词: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表达差异、政治敏感性以及缺乏专业背景知识等。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方法
03
直译
保留原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表面意义。适用于文化共性较强的文本。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对原文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较大改动。适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VS
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将原文转化为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异化
01

传播学视角下翻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翻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播力不开充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学视角下翻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石宇凡(吉林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对于异域文化之间的传播,翻译活动必不可少。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翻译的传播效果正是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利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翻译活动的过程与效果,探讨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传播效果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30-02一、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的本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翻译活动是传播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著名的翻译学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

翻译的内容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信息,通过译者这一传播者,将信息通过源语言向目的语言进行编码后传播给受众。

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看作翻译活动的核心。

二、翻译活动的5W模式著名的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他根据传播的过程提出了传播的五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

这五个要素形成了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者利用媒介将讯息传播给受传者,受传者对其做出反馈。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同样遵循传播过程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即为传播者,翻译的内容就是讯息,翻译的受众对应受传者,翻译所使用的介质即为传播渠道,而受众对翻译内容所做出的反馈即为反馈。

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经典的范式,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他所描述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

同时,他忽略了传播效率这一重要因素,传播并不是百分之百进行的。

信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著名的香农-韦弗模式,这一模式在单向传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噪声”这一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docx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docx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翻译的本质是什么?自从人类有译事以来,翻译界就对此争论不休,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

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涉及面较广,错综复杂。

正如索绪尔指出:“一部翻译理论史实际上相当于对‘翻译’这个词的多意性的一场漫长的论战。

”因此,弄清翻译的本质是研究翻译的首要任务。

1翻译定义综述什么是翻译?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的定义。

皮特-;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照原作所意想的方式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语言;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的过程;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吕俊认为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张今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Z、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影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解释,概括起来就是: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实际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

所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2.1翻译与语言沃尔夫拉姆-;威尔斯说: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从这点来看,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活动。

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起点是原文文本,终点是译文文本。

可见,翻译始于语言,终于语言,因此,语言是翻译活动的中心。

(Eugene,1983:48)当然,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翻译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佛经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的进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也离不开翻译,汉语中现存的许多外来词汇都是通过翻译引进来的,如由音译而来的sof(a沙发),意译而来的international(国际的),直译或字字对译的coo(l 酷)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

二� 传播学映射下的翻译过程
1. 传播学映射下的翻译本质 � " 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
[1] ( P.14 ) 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 �由此可见 , "翻 , 译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 活动 是一种跨文
, 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 " 其本质是 传播, 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 � 传播过程涉及 7 个 方面的内容 : 谁传播; 传播什么 ; 通过什么渠道 ; 向谁 传播; 传播的目的 ; 在 什么场合传播; 效果如何� 翻 译过程同样涉及这 7 个因素 �翻 译过程是由本体 � 载体� 客体� 环境 � 主体 � 效果和控制研究而构成的一 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 与传播学框架下的 传播原理不同的是, 翻译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 , 涉及 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和文化系统以及目标读者 的双重角色定位问题� 在翻译过 程中, 译者对文本 信息的处理并不是自由的 , 必然受到译者所处的内 外环境的影响� 因此, 翻译不可能实现传统理论所 说的那种静态的规范性研究, 而应该更多地进行动
[2 ] ( P.2 )
*
[ ]2 009 - 06 - 12 收稿 日期 [ ] 马卫华( 19 8 0 - ) , 作者 简介 女, 江苏姜堰人,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
� 1 14 �
态的描述性研究 � 2 .传播学方法论映射下的翻译过程 � 耗散结构论的奠基人比利时著名物理生物学家 普利高津 ( P igo gine ) 把 耗散结构定义为"远离 平衡 态开放系统, 通过耗散运动形成一种动态 稳定的有 [3] ( P .9 4 ) �其核心是开放 系统与外界进行 物 序结构" 质� 能量 � 信息的交换运动, 由无序到动态稳定的有 序� 因此,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 我们可将翻译过 程看成是一个由源语作者� 源语文本� 译者 � 目标文 本和目标读者因信 息传递而组成的开放系统 , 一个 动态的信息传递系统 � 具体说来, 译者不仅 要尽量 保持源语文本语目 标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互动, 而 且需要与外部环境 不断发生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 从 而保持源语 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稳定而有序的发展 � 这种系统内外环境间的信息的交流是因为作为决定 翻译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各自"在潜移默化中成了那 个文化的一份子 , 接受了那个文化的习俗 � 观点与世 界观 �这些深深藏在一个人头脑中 � 他进行传播活 动, 他的文化也伴随在身旁, 藉着语言, 也在语言中 [ 4 ] ( P.9 1) �由此 可见, 反映出来 " 在翻 译过程中 , 译者 , "对外伸出普 对内不仅要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3] ( P.9 4 ) 遍的触角 " , 将文本自身的信息与外部环境系 统进行远离平衡态 的互动与交流, 以更好 地保存文 本自身存在的价值 �翻译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翻 译的内部研究, 关注从文本到文本的转换过程, 追求 译文与原文在形式 或是效果上的对等, 而应更多地 关注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选 择的政治� 历史 � 文化等外部因素 , 充分理解翻译与 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 "将翻译界定为

从传播学角度看软新闻的汉译英

从传播学角度看软新闻的汉译英

从传播学角度看软新闻的汉译英--以《今日中国》为例文:张丽娟摘要: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对软新闻汉译英中常见的编译现象:増加、删减及重组进行分析和例证。

这一现象虽然背离了传统译论中"信"的标准, 而若把翻译学纳入传播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则能够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软新闻、编译、传播学。

C-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exemplify and analyze the common phenomenon: editing-translation in the C-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Great quantities of amplifications, omissions and adaptations exis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which used to be considered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on of " faithfulness", can be theoretically justified with relate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we include translatology in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Key words: soft news, editing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studies.1.引言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全面开放局面的逐渐形成,国内的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的价值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的价值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的价值【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而翻译,这项以语言为载体的活动,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翻译策略的两个极端——异化和归化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各有不同。

【关键词】翻译,价值,文化传播,倾向性一、引言近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翻译的文化转向是指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研究的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生产、接受和运作;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身份建构以及翻译文本背后的政治利益。

”(许钧、穆雷,2009:100)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形式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Bassnet & Lefevere,1998)二、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不少专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作者较赞同了克罗孔和凯利给出的定义:“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Kluckhohn &Kelly :1945)。

这个定义有三点值得注意:1.它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

2.文化是一个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3.文化包含了内在和外在两个部分。

三、文化传播与翻译正如前文分析,文化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换言之,文化与传播是一体的,文化与传播互为生存的条件。

一方面,文化是传播着的文化,没有传播,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另一方面,传播又必然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传播便失去了根本。

所以,文化与传播两者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同时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

因此,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翻译本身既是文化,又是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

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

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

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

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

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
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

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

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

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

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翻译和传播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传播学对应的是宏观方面的信息
发送和接收;而翻译则是微观的、细分到每个层次上的。

原文作者将原文文本这一信号源传播给原文读者和译者,译者则通过翻译的手段将信息转换、传递给译文读者。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翻译与传播学的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传递意义和信息。

二、翻译与传播的模式比较
翻译模式是对翻译过程所作的概括性描述,是规定翻译活动的一套标准操作程序。

翻译学家们提出过各种翻译模式,希望借此更清楚、详细地
描述翻译过程[4] 。

现今,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奈达提出的翻译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文本、话语信号通过译者解码转化成意义,然后用译语进行编码,输入译本,最终把重新
编码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 [1] 。

传播学学者施拉姆于 1954 年提出传播学的信息传播模式。

的符号;语义层一一被传送的符号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了预期的意 义;效果层一一被接受的意义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影响了行为
[2] 。

传播学认为, 传播行为的目的是传达和沟通, 这个行为包括 四个要素:传播者,即信息发送者;信息,即传播内容;媒介; 接受者 [2] 。

与翻译过程相对应的分别为:译者、理解原文后得 到的信息或意义、译文和译文读者。

传播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信息的发送,就是“编码”;二 是信息的接收, 就是指“编码”后接收到“信号”的过程; 三是
指到达目的地后接收者的反应 [2] 。

同样,在翻译中也存在以下 码”,获得原文的意思。

二是译者如何对从原文文本中通过解码 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 即如何翻译文本, 也就是如何 采用翻译方法和具体翻译技巧的使用问题; 三是译文读者如何对 译文文本进行有效的“解码”, 即译文读者对译者所传递的信息 的理解过程, 能否和原文读者一样得到相同的信息, 这一环节有 助于重新审视翻译作品,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翻译与传播学的本质比较 翻译家给翻译下过很多定义, 它们尽管表述不同, 但在本质
上都有相当的一致性, 即翻译是一个信息转换和传递的过程。

翻 译的使命是信息的传播。

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原文作者、 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的信息传递过程。

翻译的这一本 质使我
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传播学, 传播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从信 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 [2] 。

传播学的本质体现为信息的交流。

传播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翻译主要是跨文化的信息转换和传递活 动。

所以说,两者在本质上完成的都是一种信息传播。

这一模式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技术层 如何准确传送交流
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译者如何理解原文文本,
即对原文进行“解 原文文
既然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就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理解翻译活动中的“近似对等”现象。

传播学的著名学者施拉姆认为,人的传播行为有个特点,即甲方所传播的东西不可能毫无改变地传达到乙方,这是因为参加传播的人都是带着一个装满一生经验的头脑来解释收到的信息,甲乙两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可能完全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人生经验不
可能完全重叠,只有那些重叠的地方才是有可能得到传播的地方[5] 。

施拉姆所认为的“人生经验重叠的地方”,正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达到使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完全对等之处;“不可能完全重叠的地方”只能是译者追求的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近似对等”。

翻译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心理因素等不可能完全相同[5] 。

诸多因素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传播内容的改变,而传播内容的改变则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中的意义只能“近似对等”。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翻译的
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研究翻译,能生动地描绘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形象地揭示翻译各个要素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传播原理和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对于如何将原文的信息有
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翻译过程其实就是
一个由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信息
传递而组成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信息传递系统。

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过程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译者所操纵的符号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符号系统,更是源语和目的语两套语言符号系统,但其原理与普通传播原理是相同的。

将翻译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
法,从而丰富翻译理论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推动翻译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