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不再“流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中国科幻电影”练习及答案

2020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中国科幻电影”练习及答案

2020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中国科幻电影”练习及答案(8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在激发舆论热烈讨论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故事。

该片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阐释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类未来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精神。

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

材料二(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国产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思考。

【分析】本题是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概括即可。

根据“《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根据进口影片的“类型”和“数量”等项目可知,2018年进口影片中动作与科幻类的影片数量较多;根据2018年高评分国产影片类型比例可知,国产影片中科幻、奇幻类的高评分作品比例较小。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判断。

根据2018年高评分国产影片类型比例可知,国产科幻电影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国产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而且有高质量,有说服力的科幻电影作品不断涌现才能促进科幻电影的良性发展。

答案:(1)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时代。

(2)2018年进口影片中动作与科幻类的影片数量较多,但高评分国产影片中科幻、奇幻类的比例较小,国产科幻影片有待进一步发展。

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含答案

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含答案

2019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2019.4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

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

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

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凭借着科幻场景的震撼力、科幻想象的创造力、科幻人文的认知力,《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始终坚持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科幻想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创新视角。

在《流浪地球2》中,“中国视角”的叙事核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以此锚定了中国式科幻叙事价值立场。

置于未来世界中央的中国,在不可预知的生存危机面前,为拯救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展示了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

同时,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

当妻儿抽签无果无法进入地下城避险时,刘培强选择了再次面试航天领航员为家人获取名额;为了给予已经去世女儿完整的生命,图恒宇不惜以身试险,将女儿的数字生命储存卡接入超级电脑。

一个甘愿牺牲,一个敢于冒险,爱情与亲情迸发出中国式情感的光辉,呈现出中国式情感中真实质朴的底色。

《流浪地球2》以中国精神升格中国科幻文化。

如果说“中国叙事”与“中国情感”是在科幻类型的故事层面建构中表达,那么《流浪地球2》更深层次的主题与思考,则是在营造十足科幻视听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价值更具哲理思辨性地呈现出来。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孕育了“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愿景,催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成就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包容性治理理念。

影片将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与人文思想,注入科学精神、科幻想象,通过片中人物的关键抉择予以表达。

面对末日危机,身处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人类如何选择?在一系列基于科学认知的拯救地球群体行为中,影片凸显了“责任”二字的千钧之力。

责任之下,有人物个体带有生命呐喊的情感选择、价值选择、文化选择;责任之上,更有中国代表坚守的解决方案——“团结”与“坚持”,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应对月球危机。

“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材料一: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

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

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

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

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

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

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

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

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

(取材于赵强等文章)材料二:《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

《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影片《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优秀成果。

题材从人性到科幻,从本土到外来,从微观到宏观,任何视角都突出了中国的本土色彩,夹杂着人性和情怀,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来自中国的文化《流浪地球》注重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乡土情怀”元素直抵人心。

贯穿电影的一条主线就是“家”。

以太阳急剧老化、带着地球“流浪”开篇,人类就开始了对“家”的守护和渴望。

面对希望,航天员刘培强和以王磊为队长的救援队成员,选择为共同的家园战斗;陷入绝望,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

“乡土情怀”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

“与天抗争”元素蕴含希望。

“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

从山挡路移走山的“愚公移山”、海成灾填掉海的“精卫填海”、天破了补起来的“女蜗补天” ,到筑人墙堵决口“抗洪水”、手扒废墟指甲脱落“抗地震”,“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而这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

即便太阳急剧老化、2500年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这就是中国人“与天抗争”的豪情,始终坚定“人定胜天”,不退缩、不放弃,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世界大同”元素助力共生。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几千年来,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_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pdf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_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pdf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2分)《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

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

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

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

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

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14.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15.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科幻影视新跨越_阅读附答案(2019宁夏中考试题)

科幻影视新跨越_阅读附答案(2019宁夏中考试题)

科幻影视新跨越阅读附答案(2019宁夏中考试题)科幻影视新跨越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①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示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使人充溢骄傲,对未来充溢但愿。

②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换新天是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

③太阳行将产生氦闪而爆炸,人类给地球安装上千个巨型发动机,规划用100年时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搬家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④这个故事设定如斯英勇,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上,尚无哪部作品勇于正面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

近代以前,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前提,对生存仍是毁灭这样的终极问题,人类只能以神话、预言等方式面对,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期,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一小步跨越以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

⑤虽然如斯,作为现代人的神话,科幻电影要在大银幕上显现流浪地球这样的恢弘想象,依然是有门坎的:一是要具有强大电影工业制作能力,二是要具有为人类命运担就舍我其谁的底气。

在这个意义上,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最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史无前例的。

⑥科幻片作为一种常见电影类型,此前中国电影人不是没尝试过。

近年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

但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其科学设定对比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常常仅限于人或未知生物的起能力,其实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

还有一些类科幻或玄幻、神话魔幻题材电影,存在缺少科学根据等问题。

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尚无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而在上映以前其实不被看好。

⑦《流浪地球》制作团队并无取巧躲避恢弘宇宙场景的直接显现,而是正面直攻人类开天辟地的现代神话。

随时崩解的冻原,巨大、繁杂又冰凉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巨型的空间站,不管全景仍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

全片两个多小时,殊效场面比比皆是,几近看不到使人出戏的塑料质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规则的运动效果。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答案:
14、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15.①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②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16.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17.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

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

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

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一起来进行这项练习,并附上答案供大家参考。

阅读一:李白唐代的诗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以豪放的风格、奔放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作品很多,留传下来的有约800多首。

李白才华横溢,他的诗才在当时是无人能敌的。

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感情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草原、江河等自然风景的赞美,如《蜀道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还有一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人生的真挚思考,如《将进酒》、《旅夜书怀》等。

阅读材料中提到,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这表明李白的地位非常重要。

而通过李白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诗才的卓越和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阅读二:小说《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

《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是四位主要角色。

他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困境后,最终成功取回了真经,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西游记》这部小说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价值观。

它不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层含义的寓言。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到正能量和智慧。

阅读三:《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业的一部里程碑。

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人类面临日渐丧失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决定离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以科技为核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想像力的边界。

故事中的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同时也带给观众深思。

通过阅读《流浪地球》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体验到科幻文学的魅力,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看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实用类文本科幻影片《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科幻影片《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不出意料地占领了春节档票房和话题榜首。

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最知名的代表,刘慈欣始终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在评论人飞氘看来,刘慈欣的文字体现着卡尔维诺所谓的“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他的轻来自宇宙的空灵,他的重则来自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的深刻体验,无论《乡村教师》还是《中国太阳》,人类情感都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卑小的个体与壮阔的时空实现了联结。

而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

这个关于“逃逸”的故事以不断“叠印”沉重感为乐事,命运在逃出死亡之前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刘慈欣还在他的科幻世界中完成了对近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即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和对科学的崇拜。

《流浪地球》中,人类正是依靠残损的工业体系来实现对灾难的抗争,为自身文明赢取新的生机。

(摘编自“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洞见》)材料二: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横认为:“看到了外太空,看到了灾难之后的地球,我看到了我没有办法想象的地球行星发动机,看到了未来这种驾驶的技术,这一切在普通观众的心里面他自然会判断说这个里面是有诚意的。

创作者用尽心思,让我看到一些来自未来的景观。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

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乃至空间站里每一块显示屏上的动画,都是真实设置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跟好莱坞大型科幻电影非常接近了。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

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2021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篇含答案

2021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篇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文本一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

这就是票房已经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

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段旅程中。

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

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

《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

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

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 -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

实用类文本科幻文学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科幻文学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精神家园——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神家园——流浪地球》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文学作品阅读精神家园——流浪地球(热点搜索)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报道,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

电影从小家庭、小情感切入,做到了生动、细致、真实的表达,在创作手法上实现了中国电影新的① 、新的② 、新的③ 。

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最佳成绩,引来外媒和当地观众的广泛好评。

《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中国可以制作出足够比肩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这部现象级作品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值得自豪的是,这部电影除了特效,核心主创团队成员都是中国人。

《流浪地球》的热映,展现的不仅是科幻类型电影的突破,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好评如潮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简介)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

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相关评论)“《流浪地球》的出现恰逢其时,不仅满足了中国观众对未来的想象,也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国人的独特思考。

”“‘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

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的性格和中华文化的气魄”。

——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电影摒弃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选择了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

”——澳大利亚影评人特拉维斯·约翰(作者心语)原著作者刘慈欣在看完《流浪地球》电映后说,“中国科幻在今天终于启航了”。

2020中考语文实用类阅读《流浪地球》练习及答案

2020中考语文实用类阅读《流浪地球》练习及答案

(10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流浪地球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

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 500摄氏度。

预计在之后的1 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

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

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

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有删改)(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

《中国科幻电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科幻电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经在中国国内成为了“现象级”的影片,不仅全网好评如潮,更是票房大卖。

该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不少观众纷纷表示震撼,认为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材料一)虽然过去的10年里,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年票房从43亿飙升到600亿,但电影工业的发展水平却和好莱坞存在较大的差距。

每年宣传的“超级大片”,最终多数以“五毛特效、“垃圾剧情”、“尴尬演技”等较负面影评告终。

2015年,随着《三体》荣获国际科幻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国内掀起一股科幻文学影视改变的热潮,科幻作品一时间被争抢殆尽,但随着电影版《三体》折戟,“科幻元年”迟迟未能到来。

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这部被粉丝们称作“小破球”的项目在经历长达四年的制作后与观众见面,一周拿下20亿票房,逆袭成为春节档冠军。

可以说,《流浪地球》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材料二)看电影之前,《流浪地球》的票房就已经开始大爆,在影院亲身看完第一场后,我就预测这部电影票房能超60亿。

为什么?首先,观众会被影片的“惊奇”故事牢牢吸引和征服。

用2500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点燃木星用冲击波弹回地球,这两个创意是非常震撼和有创意的,该影片展现出高超的想象力和令人赞叹的脑洞和智慧。

其次,观众会被片中惊艳宏大的科幻场景和视觉呈现所震撼和征服,惊讶于“中国也可以做出好莱坞式大片电影来了”,国内观众内心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中国观众永远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最具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是质量过硬的国内影片在国内放映时,相比外来好莱坞大片来说所具备的先天的重大优势。

《《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哪些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哪些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

这就是票房已经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

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

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

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

《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

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

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

【2024年春季】实战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08 科幻类阅读

【2024年春季】实战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08 科幻类阅读

【2024年春季】实战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08 科幻类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冬眠”技术或颠覆未来太空旅行(节选)①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休眠。

这其实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从登上飞船就倒头大睡,一觉醒来已到达目的地,这样的太空旅行岂不美哉!②但是,怎样才能使宇航员在健康状态下长期熟睡?目前,ESA (欧洲航天局)就提出了一个从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载人探测概念。

那么,宇航员冬眠究竟有什么好处?又面临哪些困难呢?③众所周知,深空探测飞行距离远,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计,宇航员面临长期宇宙辐射、肌肉流失、旅途寂寞等身心健康问题,而飞行中的食品、饮水、氧气等大量的物资消耗也将显著增加任务成本,这些都是限制人类将足迹迈向深空的未解难题。

④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与其研究更先进的火箭和飞船,不如通过让宇航员冬眠,使上述难题“消于无形”。

⑤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冬眠不是冷冻,只是通过适当降低体温,使宇航员的新陈代谢变得“迟钝”,这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物资消耗减少。

同时,冬眠的宇航员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大幅度减小,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显著降低,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

更重要的是,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且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

⑥ESA认为“可控的冬眠是载人太空飞行中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并且成立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题小组”,希望使其成为现实。

日前,专题小组研究了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的可行方案,设计了初步的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草图。

研究发现,通过宇航员冬眠,航天器的质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⑦根据ESA提出的方案,和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类似,宇航员在进入冬眠前要先“增脂”以储存能量。

之后通过服用一种特殊药物进入“麻木”的冬眠状态,随之舱室的亮度变暗、温度大幅度降低以将宇航员身体“冷却”。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_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扬州中考试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_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扬州中考试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扬州中考试题)《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闹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一想,到底甚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缘由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发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发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映发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构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维持不乱的形态。

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愈来愈少,氦愈来愈多,核心密度愈来愈大,因而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映,这类反映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而太阳自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为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或许不会被吞噬,但必定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

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定崩溃。

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

因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咱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甚么作用?2分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进程。

请梳理这一进程,完成填空。

4分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 ②_____一太阳烤焦地球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应用了哪些说明法子?有甚么表达作用?2 分4.联络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

80-100字,4分【答案】1.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恒星的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节第三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便逆势而上,截至2月9日发稿前,累计票房已达14亿元,排片占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数据平台均排列第一。

票房证明观众的选择核心依然是电影品质,因为《流浪地球》的电影观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情节、画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来形容。

导演郭帆在电影上映前接受新华网采访,直言拍摄《流浪地球》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信任,“他们都在怀疑,凭什么是你来做这件事?你有什么能力?你需要去证明自己,获得信任,那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代表着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大家也许都知道好莱坞可以怎么拍出一部科幻片,却似乎没有人知道中国如何拍出一部科幻片。

中国电影工业起步较晚,经验匮乏,但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已经开始起步。

自2014年起,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版权就已大量出让,《三体》《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乡村教师》《球状闪电》纷纷花落各家。

除了在创作源头上奠定电影文学基础,科幻电影更需要的是产业链层面人才,需要中国电影具备高度的工业标准。

服饰、化妆、道具、
摄影、美工、编剧、导演、演员各司其职,在工业流程的制约下共同完成电影的拍摄任务;融资、制片、宣传、发行等部门各尽其责,共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诸多细分领域都需要精细的专业分工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这样才可以在技术和艺术层面达到完全契合。

《流浪地球》一切从零开始,置景之前先制作VR模型,置景展开面积达10万平方米,道具1万件,通过三维建模,再用大量车床CNC 加工或3D打印而成。

在拍摄前期一共绘制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和8000张镜头稿,这12000张的绘制作品是精彩特效的基础。

世界观设定包括前后一百年,剧本总共写了数十稿,加起来上百万字,开机前完成了160分钟的动态故事板,一丝不苟,团队人数也从开始的个位数到达了7000人之多,可见这部电影凝聚了多少电影人的努力和付出。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高达11公里,是地球能够承载的建筑物的极限,发动机底盘直径30公里,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让它在镜头上呈现从而被观众接受,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发动机模型我们做了几百稿,为了找到更合理的力学结构去呈现它,最终选定了目前这个形态,发动机的电梯局部搭建了实景,但更多的部分是后期特效完成。

”郭帆介绍。

这是基于这种苛求品质的创作要求,影片的投资几乎都花在制作上,演员片酬降了又降,打破了所有“工业化”“制度化”下的不合理或不可能,《流浪地球》整部影片一共有2003个视效镜头,最终电影75%的特效由国内特效团队完成,德国和韩国特效团队完成了25%。

如果说特效制作更多的牵涉到技术创新,那么视觉风格更多需要的则是文化创新。

这种创新不是盲目从西方美学的再提升,而是将中国观众的情感与审美作为首要前提。

“影片的视觉系统需要植根于文化,不能将好莱坞成功的范例拿来套用,我们要找到中国人的情绪共鸣点。

”郭帆说。

郭帆举例说,为了让科幻与本土观众的审美产生了一种内在联系,在影片中的很多道具和环境设置都借鉴了前苏联重工业的系统美学,甚至连键盘也采用了物理键盘,这让整个影片有了更厚重的末日质感,影片色调则偏重青色和红色,以增加年代感和亲切感。

《流浪地球》在剧情与对白中也加入大量观众熟悉的元素,例如未来地下城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熟悉的“王府井”地标。

在郭帆看来,这是与观众所处的现实进行连接的需要,这些元素的植入能够让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

虽然科幻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冰冷的、科技感的、未来式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任何题材,都应该跟我们的现实生发生更加亲密的联系。

科幻电影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繁荣、科学进步关联紧密,加上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足进步,我们才能制作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商业大片。

在有限预算下,通过群策群力,实现超极限的拍摄质量,《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不再流浪。

导演郭帆在影片上映前接新华网专访时坦诚:“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不赔钱。

只要不赔钱,我和这个团队就能继续往后做,这样就能够给中国科幻电影带来更多的可能
性,也会让更多导演去尝试科幻片,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的电影工业。

”82.“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片尤其是硬科幻,代表着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通过你的阅读,你认为“代表着电影工业的”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
83.“《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不再‘流浪’”的原因是什么?8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整部影片一共有2003个视效镜头,75%特效由国内特效团队完成,25%由德国和韩国特效团队完成。

B.《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高达11公里,发动机底盘直径30公里,全部是后期特效完成。

C.“虽然科幻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冰冷的、科技感的、未来式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任何题材,都应该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更加亲密的联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的联想和想象一定要合理。

D.文章在叙述《流浪地球》拍摄时,列举了大量的数字。

列举这些数字,意在让读者明白拍摄的场景、拍摄的过程、拍摄的艰辛。

【答案】
82.雄厚的科幻电影文学基础;产业链层面人才和电影高度的工业化标准。

或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完美契合。

83.《流浪地球》的电影观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中国的科幻电影从业者已经开始起步;电影制作团队群策群力;《流浪地球》围绕中国观众的情感和审美进行文化创新;中国经济繁荣、科学进步、电
影产业长足发展。

84.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