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话

合集下载

教育和文化产业

教育和文化产业
多元化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特色小镇、主题展览等。
国际化和合作化趋势
教育国际化
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跨国人才培养和学术 研究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合作
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 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结
文化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 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文化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01
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教育和文化产业需要不断调整和转
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02
对策
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
值。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03
总结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应
05 教育和文化产业面临的挑 战与对策
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当前教育和文化产业面临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不足的挑战,缺乏具 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
对策
应加强教育体系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加 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总结
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应通过教育改革 和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
特点
文化产业具有创意性、多样性、交互 性和技术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 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试论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

试论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
的 文 化 产 业 规 划 与 展 思 路 . 显 现 代 文 化 产 业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凸
自治 区党 委 、 府 作 出 加 快 广 西 文 化 发 展 的决 定 以 来 , 化 产 政 文 业 建 设 取 得 了新 的 重 大 成 就 . “ 三 姐 ” 枝 独 秀 到 北 部 湾 文 从 刘 一 化 产 业 圈 的 建 立 . 现 了从 “ 头 ” “ 头 ” 整 合 。2 0 实 指 到 拳 的 0 8年 . 广西文化 系统文化产业及 相关产业 机构共有 1 . 多 个 . 业 4万 从 人 员 约 7万 人 . 实 现 总 产 值 2 .2亿 元 .较 2 0 1 4 o 7年 增 加 了
2 . % . 现 增 加 值 l .7 元 。文 化 产业 已成 为 加 快 富 民兴 17 实 3 98 亿 桂 新 跨 越 、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建 和 谐 广 西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全 构
力 培 养 的 “ 金 产 业 ” 新 的 经 济 增 长 点 自 2 0 黄 和 0 1年 广 西 壮 族
联 络 局 和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文 化 厅 共 同 主 办 的 20 0 9中 国一 东 盟 文 化 产 业 论 坛 在 广 西 南 宁举 行 . 在 推 动 中 国 与 东 盟 各 国 在 文 旨 化 产业 领 域 的 交 流 与合 作 . 就 为 广 西 实 现 调 整 和 优 化 文 化 产 这
21 9 01
本 刊特稿
试论 广 西高职教 育 与文化产业 的互 动与发展
岳 德 虎 邓 奕 军
(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广 西 柳 州 5 5 0 柳 4 0 6、 摘 要 : 西 文 化 产 业 的 广 阔前 景 给 高 职 教 育 的 人 才 培 养 提 供 了 方 向 ,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又 为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提 广 而 供 了高 技 能 人 才 和 智 力支 持 , 者 的 良性 互动 对于 广 西 社 会 和经 济健 康 发 展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战 略 意义 。 二 关 键 词 : 西 ; 职 教 育 ; 化 产 业 ; 动 ; 展 广 高 文 互 发

如何提高大众文化素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如何提高大众文化素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当今社会,提高大众文化素质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通过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更多具备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力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首先,提高大众文化素质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人文关怀,开设更多的文化课程、艺术培训班等,引导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此外,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府应积极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所,并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文化服务。

同时,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文化信息和享受文化产品。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增加文化消费的吸引力,激发大众对文化的热情。

第三,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中一种具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

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研发创新,培育新兴的文化产业企业,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最后,要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申遗项目保护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国家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一、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建设的第一个方面是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包括广播影视、出版、音像制品、数字娱乐、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国家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培育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二、文化教育普及文化教育普及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文化意识和创造力,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和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

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职业文化教育,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各类从业人才。

三、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

这包括对历史建筑、古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与修复,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

四、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该注重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这包括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化展览和演出、推广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国际文化传媒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国家的文化。

五、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明确文化产业的权益保护和规范经营的要求,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文化产权保护,促进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保护文化企业和文化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

由于职业院校教育与非遗传承领域长期存在的脱节现象,导致了非遗传承工作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断裂,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实现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非遗传承事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分析非遗传承与职业院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以及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展示融合发展的成果,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措施以推动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1.2 问题意识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怎样才能有效地将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缺乏对非遗传承的专业知识和意识。

如何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职业院校在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以及实现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为实现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和路径。

2. 正文2.1 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情况目前,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的职业院校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摘要】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包括加强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弘扬工匠精神,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倡导创新精神推动产业升级。

这些使命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应继续向着融合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推动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使命、融合、工匠精神、高素质技能人才、跨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产业升级、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倡导创新精神、推动产业升级等使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注重教育内容中的多元文化元素。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还应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倡导创新精神,推动产业升级。

这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个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加强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融入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作用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作用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不仅促进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

以下从六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一、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职业教育机构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例如,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技能人才的引入能够加速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而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在某些科技前沿地区,职业院校甚至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中,形成“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提升区域就业与社会稳定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为当地居民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四、激发创业活力与小微企业成长职业教育不仅输送人才给大中型企业,也为小微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许多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生企业往往更贴近本地市场,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五、增强区域吸引力与环境一个具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地区,能够显著提升其对外来的吸引力。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意味着稳定且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这对于寻求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摘要】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家软实力等。

这些使命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责任,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唯有扎根文化,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实现文化使命,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将不断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走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使命,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者,综合国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软实力,责任,国家发展,未来。

1. 引言1.1 职业教育与文化使命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文化使命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底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风貌。

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平台和载体,自然需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文化使命。

在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愈发凸显,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更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

只有将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血脉,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有所成的也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底蕴和继承传统的使命感。

职业教育与文化使命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1.2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职业教育,学生可以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下去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更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的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传承文化是为了为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底蕴,而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高职教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途径希望高职教育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培养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平台是高职教育培养创造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创新平台可以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科研活动、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精神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建设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获得创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通过创新平台,学生能够将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产教融合,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与企业、产业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也能够为企业、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建设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途径希望高职教育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建设,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需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国际化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国际化发展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的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通过国际化发展,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通过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能够更好地推进国际化发展,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发展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途径希望高职教育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好地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关系

职业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关系
职业技术培训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 变化。
职业技术培训有助于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职业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和改变命运。
职业技术培训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技能支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职业技术培训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职业技术培训与 文化教育事业的 相互促进,能够 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系,推动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技术培训和 文化教育事业已 经成为国家发展 的重要支柱,对 于提高国家竞争 力、促进社会进 步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技术培训能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Biblioteka 职业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职业技术培训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实践经验和技能支持 文化教育事业为职业技术培训提供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 职业技术培训和文化教育事业共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普及程度越高, 职业技术培训的 师资力量也越强 大
普及程度越高, 职业技术培训的 课程设置也越丰 富多样
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 高了职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 量和教学质量。
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 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
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促 进了职业技术培训与市场需
求的有效对接。
单击添加标题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一、引言甘肃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甘肃文化产业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肃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二、甘肃文化产业的现状甘肃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目前,甘肃的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文化艺术领域,甘肃拥有著名的甘肃歌舞剧院和各种民族音乐、舞蹈等文艺团体;在文化创意领域,甘肃有一定的设计和创意产业基础,但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有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旅游领域,甘肃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旅游服务和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1.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产品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甘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旅游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甘肃应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3. 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甘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甘肃应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从业人才,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4. 文化科技产业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正在加速。

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3日天津

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3日天津

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3日天津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各地教育部门、地市人民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相聚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

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交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思路,明确试点试验工作目标、改革创新内涵和下一步预期成果。

并探讨通过国家试点,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2011年各项重点任务。

一天半来,56个试点项目、6个试验区以及部分其他地区或单位汇报了进展情况。

大家谈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反映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体现了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的支持,也体现了大家对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的高度关注。

总体而言,推进中的经验特点立意高远、思路前沿、破解难题、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政策推进,我听后很受启发。

借此机会,就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谈五点想法:一、本次推进会的特点第一,立意高远。

本次会议是用国际视角来研究国家问题,立意非常高远。

虽然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在地方或者学校,但是这些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是作为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而设立的。

所以下一步试点地区和单位继续推进工作的基本理念定位一定要定位于国家试点、定位于解决国家问题的立场上。

不管承担试点的省级、市级、县级地区还是学校,都要站在解决国家问题、满足国家需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体系问题、体制问题、制度问题等等。

我国建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距离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突出问题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探究

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探究

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探究摘要: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院校在长期办学中积累了非遗技艺传承的经验,承担着培育非遗技艺专业人才、传承弘扬非遗技术工艺、促进相关人才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

职业教育在与非遗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知识教学系统化、人才培养规模化、教学方式学科化等鲜明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力量较为薄弱,融合发展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等现实困境。

非遗进职业院校一直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改革文件所倡导,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非遗传承;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理念;实践引言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本文提出要建立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并紧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非遗特色属性寻找结合点,同时,以建设“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为契机,深度整合多方资源,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正日益深入人民生活,并持续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厘清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互动耦合的有效路径,进而开创以职教联盟形式赋能非遗“双创”的新格局。

1职业院校承担非遗传承事业的背景非遗产业有着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亟须保护和传承的发展诉求也很强烈,但与此同时又面临着传统手工技艺专业型人才极度短缺的现状。

市场需求、发展诉求都离不开非遗传承的主体继承人,没有了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断链和失传的问题,这也是“活”的文化及其传承中最脆弱的部分。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兼修文化素养,又重视技术技能教育的职业院校无可厚非成为非遗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主阵地,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化建设与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之道

文化建设与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之道
2 1 1 01 年 ,中共十七届六 中全会通过了 ( 0月 《 中 共 中央 关于深化 文化体制 改革 推动社 会主义文 化大 发 展 大 繁 荣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 ( 下 简 称 ( 以 ( 决 定 。毋 庸 置 疑 ,推 动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是 我 国建 设 ) 社 会 主 义 强 国 的 必 然 之 道 。 中 国 的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不可 能脱 离各 个社 会 子 系统 的 文化 发展 ,教 育 系 统 的文 化 发展 更 是不 可 或 缺 。而 在教 育 系统 的 文化 大发展大繁 荣 中,职业教育又扮 演着重要的角 色。 因 此 ,在 当前 中国 日益 重视 职 业教 育 发展 的社 会背 景 下 ,加 大 文化 建设 与 创新 无 疑是 中国 职业 教 育改 革 发展 的必 然 之道 。

3 ・
职 教 论Hale Waihona Puke 坛CAREER HORI 删
职 业 时 空
21年 5 02 月
劳动的工具 ,而是有思想 的人 ,不能只注重对 其劳动 技能的培养 ,作 为社会的一分 子 ,也必须注重其 德智 体全 方位 的发展 。 2. 业 教 育 精 神 的 缺 失 。 职 业 教 育 的精 神 是 对 职 职 业 教 育 内 涵 的 深 刻 剖 析 , 职 业 教 育 精 神 的 缺 失 则 源 于 对 其 内涵 外 延 理 解 有 误 ,执 行 不 到位 。 第 一 , 重 点 不重面 。重点 即重视各个 职业各 自技能 的培养 ,高职 院校 以培养 高技能人 才为 核心 ,注 重适度技能训 练和 定 文化培 养 ,但 又不能过多的强调学术 和文化而使 之 缺乏 实 践 的操 作技 能 , 因而 出现 了学 术 与技 术 的 冲 突 。 多 数 职 业 院 校起 点 低 ,大 多 是 由 中职 学 校 升 格 而 成 ,教 育 教 学 方 式都 存 在 问题 , 依 然 采 用 中职 学 校 的教 育 方 式 ,技 能 第 一 ,学 术 第 二 ,从 而 也 造 成 学 生 的高 技 能 低 素 质 。 第 二 ,职 业 教 育 传 承 有 余 , 发 展 不 足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内容 以 及 课 程 设 置 多 数 依 旧 沿 袭 了传统 的学 科 和 职业 类 型设 置 ,由于 国家 政策 方 针 、教育经费 以及 社会观念等 的影响 ,高 职院校职业 教育 的教学模 式、课程设置 ,职业类型设置都 比较陈 旧,并没有与 时俱 进 ,根据社 会的发展需要注入 新鲜 血液 ,改变传 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 观念 ,更新课程设 置 ,一些 已经被社 会所淘汰 的职业 类型依然存在 ,无 益于社 会 和个 体 的发展 。 5 职 业教 育 观 念 的 偏 颇 。 第 一 ,价值 观 认 识 不 到 . 位 。 尽 管 政 府 大 力 倡 导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 却 依 然 阻 止 不 了人们对职业教 育的偏激认识 。 当前 ,相 当一部分人 都 觉得 职业教 育培 养 的是直接 从事体 力劳 动的个 人 , “ 低人 一等 ” ,因此都 不愿意 自己的子女读 职业 院校 。 第 二 ,教 育 条 件 不 成 熟 。 职 业 教 育 处 于 劣 势地 位 除 了 传 统 思 想 的 影 响 外 , 当 前 职 业 院 校 的软 、 硬 件 设 施 不 过 硬 也 影 响 着 人 们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看 法 。 第 三 , 发展 观 认 识 不 全 面 ,终 身 教 育 的 观 念 已经 深 入 人 心 ,处 于 社 会 中 的 人 从始 自终 都 应 该 不 断接 受 教 育 不 断 进 步 , 才能不 断适 应变幻莫测 的社 会环境 。 同理 ,职业教 育 也不 是 一蹴 而 就 的 , 当前职 业教 育 过于 注 重 眼前 利 益 ,只根据 现在社 会的需要模式培养 “ 速成人才” ,而 没有 用 发展 的眼 光看 问题 ,没 考虑 中长期 以 内社 会 情 况 的 发 展 变 化 对 当 前 职 业 教 育 的 课 程 内容 , 实 训 技 能做相 应 更改 。

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

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

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近年来,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关注领域。

教育的进步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对现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首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

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建设了更多现代化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其次,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再次,职业教育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是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首先,文化产业的兴盛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艺术表演、展览、文化创意产品等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国家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其次,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促进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类文化节庆、艺术家交流活动等的举办,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再次,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软实力建设。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化交流和输出,国家可以积极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三、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支持,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教育的进步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得到了提升,为社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对策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对策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市场竞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扩大。

而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加剧。

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上存在一些不合格的文化产品,这给优质文化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差异化。

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产业的结合,引入先进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

同时,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品质监管,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推动市场优胜劣汰,提高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文化产品的盗版和侵权现象严重,给创作者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也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为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登记和维权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大对创作者的保护力度,提高其创作积极性,激发文化创意的力量。

三、文化融合的挑战文化融合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克服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给文化融合带来了困难。

为应对文化融合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积极创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环境,鼓励创作与表达多样性。

同时,加大对文化人才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力度,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市场监管与规范的挑战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监管与规范。

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和规范缺失的问题,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为应对市场监管与规范的挑战,我们应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企业遵守合规经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话作者:汪荣青吉兴华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支撑。

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

因此,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对话:即在肩负使命上,实现育人和用人的对接;在专业设置上,实现培养目标和岗位胜任的对接;在校企合作上,实现明晰立法与融合发展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产业;对话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7-0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出发提出的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储备和发现文化人才,有利于培养符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

因此,二者需要在肩负使命、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三个方面加强对话。

肩负使命:育人和用人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不同层次、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的人才。

文化产业的使命是通过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抽象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精神产品,提供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精神服务。

二者的焦点是人才,不能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服务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而离开人才支撑、智力支持谈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

因此,发展和促进文化产业,“育人”为先,既要重视输血——多渠道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更要积极造血——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培养一线技能型文化人才。

当前,文化类企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据有关报道,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用工需求将达7.86万人。

其中,实用型、高技能型文化人才成为招聘市场的重点需求群体。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表明:拥有丰富国际性会展项目规划及整体运营经验的会展项目策划师需求量最大。

《天津市2012年紧缺人才目录》显示:2012年天津市紧缺人才类别共有18种,涉及文化方面的会展、旅游、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等类别被列为紧缺人才。

文化产业类人才紧缺问题值得关注。

“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要建设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文化创意精品的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企业“用人”需要学校“育人”。

滨海新区从长远角度出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新区与海河教育园区进行人才对接活动,即由海河教育园区内职业院校向滨海新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解决文化人才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在文化人才需求与供给同时“迸发”的背景下,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迫切需要“输血”和“造血”,建立更宽更广的人才输送基地和培养联盟,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类专业和职业院校,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岗位胜任的对接文化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且要能用得上,做的了,干得好。

因此,要从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出发,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接专业目录,优化专业设置。

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专业目录是指导中、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

在2010年新修订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中,有文化艺术类专业35个,体育与健身类专业3个,合计38个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1.8%。

在2003年首次制定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文化教育大类下语言文化类有4个专业,体育类有5个专业,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下有艺术设计、表演艺术、广播影视等三个小类共30个专业,合计3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稿)》公布的文化相关专业相比,专业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科专业中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没有这些专业。

专业目录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专业建设大纲。

职业院校应结合区域内文化产业的特点,按照指导性目录的要求,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自身办学条件,根据产业发展走向与职业岗位变化趋势,积极调整、新建、发展相关专业,建设与当地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文化类专业建设的“亮点”。

二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打造立体式学习通道。

要打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瓶颈,开展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实现对口招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深造的需要,满足社会人员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培训需求。

根据天津市教委2011/2012学年初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和天津招考资讯网显示,天津目前共有26所高职院校。

2012年,所有学校参加了面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的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

据统计,高职面向中职的春季对口招生专业中的文化相关专业,占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相关文化专业数的近80%,一些专业如文化事业管理、图书档案管理、雕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等没有列入对口招生专业。

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要突破薄弱环节,巩固关键环节,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

三是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文化相关职业分析,获取工作内容、任职资格等信息,根据工作分析结果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达到人职匹配;要针对职业群,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打牢思想基础,保证文化创作和演出的正确方向。

要加快全方位整合文化类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紧扣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路,使知识与技能真正转化为实际的文化产品。

校企合作:明晰立法与融合发展的对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对接的有效载体。

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作用,积极采取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式合作培养,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把课堂搬到车间,挪到工作室,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各地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校企合作也做了各种探索和实践。

2010年6月,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宣布成立。

一个由职业院校、传媒机构、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按照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原则组成的产教联合体由此诞生。

从法律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法》,并且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中也对职业教育做了规定,但宏观条款多,微观条款少,缺少可执行条款,无法应对校企合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缺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法律机制。

当前,不少地方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制定出台了地方区域性的政策规定和办法,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大学生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一些地方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出台了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性文件,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等。

但这些文件不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无法从法律制度的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难题。

因此,参照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

一是大胆突破,对企业肩负的职业教育义务作出清晰、明确、具体的硬性规定。

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职业教育最需要的是企业的参与,最大的难处就在校企合作。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应当设定学徒岗位,预留专用实习设备,配备带训员工,安排固定实习时间,确定实习生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

企业需求由行业组织汇总,向职业教育行政机关公布,形成对接。

二是政府切实主导,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改变对学校的单投入,实现对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的双投入,通过按接受人数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金融扶持等方式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允许企业适当提高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列入成本开支;同时,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住宿便利和一定的生活相关补贴。

三是明确学校的义务,在教学计划、学校师资等方面做出要求。

规定校企双方的安全义务,要求学校或企业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小结纵观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较为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用专业人才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和要求,深度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与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领域的制度设计和立法建设,建设若干个全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文化工作者和技能型文化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1]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EB/OL].(2011-11-23).http:///2011/11-23/45396833321154.html.[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1-04-01).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22/201005/xxgk_87384.html.[3]关于转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EB/OL].(2004-12-30).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946.[4]米靖,田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5):23-28.[5]罗仕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J].职教论坛,2011(9):20-26.作者简介:汪荣青(1976-),男,浙江龙游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

吉兴华(1978—),男,管理学硕士,天津滨海新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综合处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