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蜗牛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
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难点: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教学准备】小组:白玉蜗牛一只、珍珠棉板、棉签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新朋友,它是谁啊?2.创设情景:小蜗牛今天来到我们的教室是有事想请大家帮忙,动物园要举办一场运动会,小蜗牛也想参加,但之前它从来没有参加过,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它想请小朋友陪它一起去,帮它成功参加运动会。
二、观察蜗牛身体1.来到报名处小兔给了小蜗牛一张报名表,报名表的第二栏要填小蜗牛的照片,可小蜗牛没有带照片怎么办?(预设:画一画)2.学生分组观察,单独完成报名表。
注意:观察时我们要保持安静才能够观察仔细画的更像。
3.展示一下设计的报名表(巡视中挑选学生绘制的蜗牛,进行分享说一说画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结合几位画的好的部位组合蜗牛的简图画在黑板上。
)3.看来大家观察的都很仔细,把小蜗牛身体相对应的部位都画了出来。
(一对长触角、一对短触角,其中眼睛在长触角上,短触角中间有它的口,它还有个厚厚的壳、软软的身体。
)1.请大家对照黑板,检查自己给小蜗牛画的画像,给大家1分钟时间修改,看看有没有画遗漏的部分请及时补上。
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一种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下科学的一课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一种动物,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动物的图片和观察记录表,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观察植物的内容,对观察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但观察动物可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对观察动物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学会观察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特征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观察动物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种动物的图片和观察记录表。
2.准备动物模型或实物,方便学生进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
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观察和思考。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保护动物和爱护环境。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观察动物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保护动物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思维。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观察动物的重要性,并通过观察掌握动物的习性、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常识。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观察动物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有效的观察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行为、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准确描述并总结归纳。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动物的过程,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观察动物的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便学生观察时进行参考。
2、准备好观察记录表格,让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总结。
3、准备好有关动物的生态知识和习性,以便在课堂上做相关的讲解和引导。
4、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方便学生进行观察。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一种动物”的主题,解释观察动物的重要性和目的。
2、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观察过哪些动物,以及观察动物的感受和收获。
3、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观察方法1、教师示范如何观察动物,从外貌、行为、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观察。
2、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3、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记录表格记录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三步:实地观察动物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动物园等地方实地观察动物,让他们亲眼看到动物的生活状态。
2、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观察任务,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3、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和总结。
第四步:总结归纳1、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格,总结分析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让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梳理归纳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动物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关爱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观察一种动物》| 教科版
2.3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一、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
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
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3《蚕长大了》(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蚕长大了【教材简析】第一节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
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观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发现蚕宝宝的外部形态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通过前课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对蚕的饲养活动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观察欲,部分学生可能也拥有了一些初步的养蚕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同学的发现交流,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养蚕活动是一个学生长期探究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这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蚕的观察,了解蚕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发现它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着眠和蜕皮等现象。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分析幼蚕身体变化与生命活动变化的联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蚕的身体结构与其生命活动相适应。
探究实践:能用尺子、放大镜等工具对蚕进行观察,利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描述和记录幼蚕的形态特征,认识到蚕的结构特征及生命活动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饲养蚕,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前期养蚕观察记录情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 观察一种动物 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一年级下册2.3节“观察一种动物”是本册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一种动物,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动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达到对动物特征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动物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动物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动物的特征,如外形、颜色、大小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可以让学生触摸动物的皮肤,感受其质地;观察动物的牙齿,了解其食性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李张宇【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1.教材育德要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担负着调查学生有关动物的前概念的任务,在调查学生对动物已经知道了什么,寻找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在观察中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研究动物、认识动物的兴趣,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关爱和保护动物。
在与动物亲密接触后,还渗透给孩子要洗手消毒,讲究卫生的习惯。
2.与课标联系要点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知道动物都是生物,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
教材内容与设计理解教材共有三个部分。
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动物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科学学习必须贴近生活才会服务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观察、拍摄身边熟悉或喜欢的1-3种动物并上传到学乐云平台。
课堂上先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再让学生观看、分享他们自己拍摄的动物视频,表达他们对动物的原有认知,同时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在认识动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中开展本课的学习。
探索——“分小组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我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别(哺乳类、昆虫、爬行类)的动物观察。
在观察时还要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同时绘画、记录这些特征。
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不会记录。
处理时采用了教师引领范画,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记录。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中的逐渐养成,培养学生亲近动物、研究动物、关爱动物的意识。
研讨——通过多种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在外形结构特征的相似性。
再通过追问玩具狗也有头、脚等外形特征,那它是动物吗?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如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会运动、需要空气等,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蝴蝶等小动物特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小动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观察一种动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观察小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实践活动,他们不仅掌握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还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蝴蝶的特征,说明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3.环境观念: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4.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5.团队合作:在小组合作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观察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如使用放大镜、观察盒等工具进行观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使用放大镜、观察盒等工具时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提前做好工具使用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
针对以上反思,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技巧;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置有趣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观察一种动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小动物?”(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小动物的奥秘。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观察一种动物-教科版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也有利于第 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四、【教学重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难点】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1一. 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动物的分类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于动物的分类知识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动物,对动物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动物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动物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动物的分类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视频、实物等,用于展示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用于学生记录和绘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一种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这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观察报告。
4.巩固(5分钟)教师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拓展(5分钟)教师讲解动物的分类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一种动物》教科版
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不过从一般情况来看,选取常见的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
本课的聚焦板块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
探索板块主要分为蜗牛的身体特点、应激反应和运动三大方面。
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利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察蜗牛的运动。
最后通过研讨板块,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上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
拓展板块通过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
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
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
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观察所得。
在科学情感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认识蜗牛身体上的壳、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知道这些结构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学生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学生知道蜗牛能用腹足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爬行时腹足会细波浪状运动并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经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蜗牛的探究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地观察,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认识蜗牛身体上的结构。
2.学生通过棉签触碰蜗牛,发现蜗牛的应激反应。
小学科学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观察一种动物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动物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行为和生活习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本课以观察一种动物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描述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和准确地观察动物的外表特征。
2. 学生能够描述动物的行为和习性。
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推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展示板或幻灯片,呈现不同种类的动物。
b. 图片或实物,展示所要观察的动物的外表特征。
2. 学生准备:a. 笔记本和笔。
b. 观察动物的工具,如放大镜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动物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学生对观察动物的兴趣。
步骤二:呈现观察对象(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选出一种适合观察的动物,并在展示板或幻灯片上展示该动物的图片。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该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该动物的好奇心。
步骤三:观察动物的外表特征(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该动物的实物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表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帮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
步骤四:描述动物的外表特征(20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用笔记本写下动物的外表特征描述。
同时,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补充彼此的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步骤五: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例如: 动物的食物来源、活动方式、休息和睡觉的方式、繁殖方式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动作、音频和视频资料,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情况。
步骤六:描述动物的行为和习性(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所得,用笔记本写下动物的行为和习性的描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第3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一种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对于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
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描述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本节课相关动物的特点,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观察一种动物,了解其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种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如体型、颜色、斑点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更准确的描述。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饮食、睡眠、运动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更准确的描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观察一种动物》 教科版
教学设计表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在教学环节中融合文学、艺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实现了学科融合,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度,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游戏互动、小组合作交流、让孩子在课堂上玩得认真、学得高兴,在玩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小组合作分享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蚕变了新模样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观察蚕蛹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
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
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
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
二、教学背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
蚕结茧后经过2天——3天,就会变成蛹。
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
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
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蚕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班科学观察小仓鼠教案
中班科学观察小仓鼠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幼儿对小仓鼠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小仓鼠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1.3 教学过程:1.3.1 展示小仓鼠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小仓鼠的外貌特征,如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
1.3.2 引导幼儿观察小仓鼠的生活习性,如它们喜欢吃什么,如何活动等。
1.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幼儿能够说出小仓鼠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第二章:观察小仓鼠的外貌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小仓鼠的外貌特征,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2.2 教学内容:让幼儿观察真实的小仓鼠,并描述小仓鼠的外貌特征。
2.3 教学过程:2.3.1 准备一只真实的小仓鼠,让幼儿近距离观察。
2.3.2 引导幼儿观察小仓鼠的外貌特征,如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
2.3.3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小仓鼠的外貌特征。
2.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真实的小仓鼠,幼儿能够描述出小仓鼠的外貌特征。
第三章:观察小仓鼠的生活习性3.1 教学目标:让幼儿能够观察小仓鼠的生活习性,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3.2 教学内容:让幼儿观察真实的小仓鼠,并描述小仓鼠的生活习性。
3.3 教学过程:3.3.1 准备一只真实的小仓鼠,让幼儿近距离观察。
3.3.2 引导幼儿观察小仓鼠的生活习性,如它们喜欢吃什么,如何活动等。
3.3.3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小仓鼠的生活习性。
3.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真实的小仓鼠,幼儿能够描述出小仓鼠的生活习性。
第四章:观察小仓鼠的感官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小仓鼠的感官,并能够观察到小仓鼠如何使用它们的感官。
4.2 教学内容:让幼儿观察小仓鼠如何使用它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4.3 教学过程:4.3.1 准备一只真实的小仓鼠,让幼儿近距离观察。
4.3.2 引导幼儿观察小仓鼠如何使用它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4.3.3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小仓鼠如何使用它们的感官。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观察一种动物教科版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
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
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给各小组发棉签,并指导
棉签的使用方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4.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五、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
(以画图的形式记录:壳、触角、眼睛、口等)
六、观察蜗牛的运动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厉害!接下来我们请蜗牛为我们表演表演,但我们可要做文明观众,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2.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四种材料,分别是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我们要请小蜗牛在这四种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3.每个小组先发菜叶进行爬行观察。
教师根据各小组观察进程不定时下发其余材料。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
(记录腹足、黏液等信息)
七、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班级记录单)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课堂活动记录是用简图记录蜗牛的身体外形。
经过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和本册《动物》单元前两课的学习。
学生对于简图记录方式的掌握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蜗牛真实、完整地用简图画下来。
在交流汇报阶段也可以把老师提供的科学词汇标注上去:口、触角、眼、壳、腹足等。
2•1•c•n•j•y 拓展活动中,“把蜗牛放在玻璃片上,翻过来,看它爬行,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在分小组观察活动过程中开展,这时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出观察的建议。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腹足的运动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为蜗牛能倒挂在玻璃上运动而感到惊奇第二个问题“蜗牛能听到声音吗?”作为课后的拓展更合适,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操作起来不难,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
2.5《观察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