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划区的概况

1.1规划区范围

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苏中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其范围为: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扬州至海安县328国道~拼茶运河以北,海堤以西。介于东经11908~12056北纬3225~3407之间。呈一碟形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位于省里下河地区的东南角,地处海安县西北部,东以通榆运河为界,西于姜堰接壤,南以通扬运河为界,北于东台市毗邻。海安县里下河是南通地区的低洼地。现辖九个乡镇的全部和四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422.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1%,总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为南通市唯一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表1: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基本情况表(1999年)

地区人口

(万人)

总面积

(km2)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农作物产量

(亿kg)

海安县里下

河地区39.0 422.4 20.65 2.86 1.2区域特征

1.2.1地形、地貌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为整个里下河地区的高地,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向西北倾斜,同时根据地形地势和水利条件,该地区分为两片:南片为半高地,总面积168.4 km2,地面高程3.0—4.0m(废黄河基准面,下同),无专门防洪除涝设施;北片为低洼圩区片,总面积254 km2,地面高程平均2.5 m,最低

的仅1.6 m,已筑堤封闭,并建闸、站配套。

表2: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情况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以水网区和低洼圩区为其地貌特征。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黄泛沉积物,属水稻土和沼泽土。植被以栽培作物为主,自然植被较少,夏熟作物以三麦二豆及油料作物为主,秋熟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主,辅以种植胡桑果树、西瓜蔬菜等。

1.2.2水文、气象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均日照2176.4小时,平均无霜期222天。

(2)降水

该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1.3mm,最大年降水量1623.5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485.3mm(1978年)。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77%左右,而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田田间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全年降雨天数大于10mm 的天数为31.9天,大于等于25mm的天数为10.7天,大于50 mm

的天数为2.8天,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1.7天,月最大降水量287.1 mm ,历年最大三日暴雨量为556.5 mm(1960年8月2-4日)。

(3)内河水位

本区内河正常水位 1.20m,警戒水位 1.90m,每年短时间水源紧张时水位0.50~1.20m。

该流域最高水位都是集中暴雨形成的,如1960年8月4-5日,最低水位主要原因是长江(枯)水位和工农业生产集中大量用水造成,

(4)地下水埋深

多年平均汛期地下水埋深为0.5m左右,非汛期为0.7m左右,雨季接近地面。

1.2.3水系概况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与外界连接的一级河道有新通扬运河和通榆运河。新通扬运河通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泰州引江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提供主要的灌溉水源和涝水入江的通道;通榆运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涝水入海的主要通道。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情况见下表:

表3: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

河名长度

(km)

河底

青坎

高程

(m)

宽度

(m)

高程(m)

宽度

(m)

新通扬运河19.50 -1.0~-1.5 10 1:2 3.5~4.5 0~10

通榆运河8.98 -1.0~-1.5 10 1:2 3.0~ 4.0 0~10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内部有8条骨干河道构成内部骨干河网,

东西向的有3条:墩北河、海溱河、官河;南北向的有5条:串场河、胡墩河、瓦南河、戚湾河、东塘河。海安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情况见下表:

表4: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

1.2.4历史灾情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因其地势低洼,河网纵多,既是鱼米之乡,也是多灾之邦。历史上平均二、三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7年中(1950~1997),曾出现水旱灾害22次。其中1954、1962、1965、1991出现大涝,1953、1959、1966、1978、1992、1994、1997年为大旱。洪涝为其主要灾害,其次才是干、渍灾害。

1954年,梅雨。自6月12日至7月30日梅雨期长达49天,面平均雨量641mm,大面积农田受淹。

1962年,台风暴雨。从9月5日至7日,14号台风过境。全区普降大雨242.9mm,加上沿海垦区高水倒入里下河地区5

亿m3,全区农田全部受淹,损失惨重。

1991年,梅雨。自5月21日至7月15日,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多30天,入梅时间较常年早20天,梅雨总量大,连续暴雨多,是建国后里下河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表5: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水灾统计表(1991年)

表6: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干旱统计表(1997年)

1.3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涝水外排出路不畅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的排洪是通过四大港(黄沙港、斗龙港、新洋港和射阳港)东排入海的,因远离四大港,又受下游洪水的顶托,排洪十分缓慢,每遇较大汛情,外河水位长期居高不下。1991年特大洪涝期间,从7月16日雨止后的3.29m水位降到8月3日的1.94m,历时19天,平均每天仅退水7cm。又因骨干排涝河道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整治,现普遍深浅不一,宽窄不等,又完道多,小滩多,且河床淤积严重,排涝迂回不畅。

1.3.2防洪隐患没有完全消除

现有750.56km圩堤仍有159.5km未达标(堤顶高程不低于4.5m,顶宽不少于2.5m),部分圩堤规划不尽合理,阻碍了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