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优选.)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首先,葬礼的准备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丧葬仪式是十分庄重的,一般由家族的长辈负责举办。
在丧葬之前,家属会为逝者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进行安葬。
一般来说,这个地点是在家族墓地内,如果没有家族墓地,就会选择在逝者喜爱的地方进行安葬。
丧葬地点的选择是根据家族的传统、地理位置和祖先的喜好来决定的。
其次,葬礼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葬礼通常会分为三个步骤:追悼、告别和安葬。
追悼是亲友们为逝者送行的环节,亲友们会戴上孝帽、穿上孝服,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告别是送葬仪式的一部分,亲友们会载着逝者的灵柩前往葬地,为逝者送行,并宣告逝者归天。
最后,安葬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地下的环节,这一步极为庄重,通常有专门的司仪引导,同时还有祭祀仪式来追念逝者,并祈福逝者在来世得以安宁。
另外,陪葬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陪葬品是用来陪伴逝者去到来世,并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古代,陪葬品的种类很多,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家庭财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贵族或富人的陪葬品往往是金银器物、珍珠宝石和古董艺术品等,以展现逝者的地位和财富。
而一般人的陪葬品则包括食物、服饰和工具等,供逝者在来世中使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种庄重、肃穆而笃定的文化形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家族和传承的尊重与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和来世的思考和仪式化的表达。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为逝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告别仪式,并在家中供奉逝者的遗体。
2.在逝者葬礼期间,家人和亲戚会穿上纯黑色的服装,并在逝者的灵柩前鞠躬、拜祭。
3.在逝者的葬礼中,会有人打扮成鬼的样子,跳起来打扰家属,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
念之情。
4.在葬礼后,家属会在家中放置供品,并点燃香烛,以祭奠逝者。
5.为了纪念逝者,家属会在葬礼后的第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四十五天等特定日
子举行祭祀活动,并点燃香烛、供奉食物等。
6.在葬礼后的一年内,家属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
中国的殡葬文化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自古以来,中国殡葬文化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殡葬习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一、传统殡葬观念1. 入土为安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人们认为,死后葬于土地,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方式。
因此,土葬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家属会在墓地周围种植树木,以寄托哀思,祈求死者安息。
2. 风水选址风水学在我国殡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们认为,风水宝地能够保佑后代繁荣昌盛。
因此,在选址时,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指点,力求为死者选一个风水绝佳的墓地。
3. 丧葬礼仪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丧葬礼仪繁多。
从报丧、守灵、出殡到下葬,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家属需遵循这些礼仪,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尊重。
二、殡葬文化的变迁1. 火葬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为了节约土地,我国政府提倡火葬。
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殡葬方式。
火葬后的骨灰可存放于骨灰堂、骨灰墙或撒入大海、山川,实现了殡葬方式的多样化。
2. 生态葬的兴起近年来,生态葬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
生态葬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将死者骨灰埋入土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殡葬方式既节约土地,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殡葬礼仪的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殡葬礼仪逐渐简化。
许多繁琐的仪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庄重的告别仪式。
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殡葬文化的理性看待,更加注重生前的孝道和关爱。
中国殡葬文化在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发展。
从传统土葬到现代火葬,从繁琐礼仪到简约仪式,殡葬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死亡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殡葬文化的优良传统,倡导绿色、文明的殡葬方式,让殡葬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四、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1. 地域性殡葬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殡葬习俗各有千秋。
例如,在南方地区,水葬较为常见,而在北方地区,土葬则更为普遍。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等级森严的丧俗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的席位。
:“生,事之以礼;,诸侯曰薨,,,常让只是为了在《马大卑而定,,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
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延请名师精工细作,极尽奢华;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
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
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铭旌有一定的等级,历代制度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和苦难,西天净土才是最理想的去处。
死者的躯体虽然停止了生命,但灵魂仍灾难深重,要进入西天极乐世界,必须举行种种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使死者的灵魂彻底解脱。
否则必入地狱,受??、烧、舂、磨等酷刑,死者的家人也不能安居乐业。
丧作佛事最初限于释门子弟,后被人们普遍接受,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唐宋以后尤为盛行。
现在有些老人都通宵不睡去看人家做佛事,俗称“放焰口”。
可见,在封建社会后期,佛教与丧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末。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墓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鬼魂世界每每是现实社会的再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葬地,颇有讲究,形成了一套充满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方法,精通此道和以此为业者民间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
古人迷信,每逢营造之事,在兴工动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环境和山川形势,看它是否得“风”得“水”,以择吉避凶。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对死者的尊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下面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特点:一、尊重死者中国古代对死者的尊重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古人认为死者虽然身体已逝,但是其灵魂仍然存在,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追思。
因此,丧葬时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例如设帷帐、守孝、行儒礼等。
在丧葬仪式中,要为死者穿上宽袍,系上裙带,罩上苍纱,佩戴饰物,以示尊重。
同时也会为死者焚香祭拜、燃烛点灯,寄托对死者的追思和祈愿。
二、隆重丧葬中国古代丧葬十分隆重,这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不无关系。
古代人们认为家族是血脉相连的,丧葬时要让家族成员一起前往,共同送别亡者。
在丧葬过程中,要进行三步走礼——送葬、告别、入土,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丧葬活动要华丽隆重,花费很大,人们认为这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家族的面子和地位。
三、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认为墓葬是死者安身立命的地方,需要精细制作,以示尊重。
墓葬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如神兽、神仙、龙、凤、麒麟等,这些都是寓意着死者的荣耀、尊贵和长寿。
传统的墓葬建筑风格也比较讲究,具有神秘、庄重、华美等特点。
例如,唐代的大墓、宋代的墓穴和元代的神坛等墓葬形式,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丧葬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四、坟墓制度中国古代对坟墓制度也有详细规定,包括各种丧葬用具的配置、填坑时间的确定、坟墓的位置和朝向等。
古代人们认为坟墓是死者的栖息之所,需要好的风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免影响死者的安息。
在坟墓中,还会置放墓主人喜好的东西,如金银器、玉器、书画、器乐等,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死观。
在今天这个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珍贵价值。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1、焚葬:指将死者的尸体经过火化后,再将火烬埋葬在地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丧葬方式,古称“尘葬”、“仰葬”或“火葬”,又称“微火”或“天火”。
2、祭祀:是指将遗腹的尸体悬挂起来,举行祭礼祭拜的一种方式,又可以叫做引,祭祀古称“礼葬”。
3、回尸:指把遗尸送回家乡,家乡的亲友火化尸体后掩埋的一种方式。
4、积尸:指临终者在卧室放置一棺,放进遗体,再覆盖上板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将遗体火化后埋葬,没有进行祝祷仪式的方式。
5、放冷葬:是指尸体未经任何火化处理,直接放置在冰柜或冰箱里,殉葬。
6、断连葬:指将死者的尸体割断脐带,然后将身体分割为两半,焚烧掩埋的一种丧葬方式。
7、流葬:指用船将死者的尸体运河另放,然后火化殉葬的一种丧葬方式。
8、崩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放在山洞中焚烧埋葬的一种方式。
此种方式被用于古代封建社会南方部分地区的家庭及少数族类。
中国古代有八种丧葬方式,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观念和价值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表达出古人对丧葬的特殊重视以及对死者的敬畏。
各种不同的丧葬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多的了解和鉴赏。
丧葬的文化传统
丧葬的文化传统
在人类社会中,丧葬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古老而又深刻的仪式,它承载着人们对
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畏。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丧葬仪式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习俗,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死和永恒的思考和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仪式被视为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仪式。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和亲友们会穿着素衣,戴着白色的丧帽,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在丧葬过程中,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逝者在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也是一种庄重而又肃穆的仪式。
在基督教文化中,丧
葬仪式通常会包括弥撒和祈祷,以及对逝者的悼念和缅怀。
此外,还有人们会在墓地上栽种花卉或者点燃蜡烛,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丧葬的文化传统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死和永恒的思考和追求。
它们让人们在悲伤和失落中找到了一种宽慰和安慰,让人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丧葬的文化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和永恒的敬畏和敬意,是人类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 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 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 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 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 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守 灵
下 葬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 不缉边,儿子与未嫁女儿,承孙皆为父母丧服,妻为夫 丧服,服三年. 二是次重之"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为祖 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 月. 三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堂兄弟, 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 四是"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 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 丧五个月. 五是"缌(思音)麻",用最细熟麻布做成,为从曾祖父母, 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
◇入殓师◇
口含玉、胸放钱、手执棍
口含玉
打狗棍
丧葬禁忌
忌双日出殡 灵前忌猫 忌理发 忌泪洒尸身 忌用缎子 忌用皮毛 忌日禁乐 忌正午出殡 忌棺从门出 忌火葬
禁忌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讲究不能哭。认为死 者正在绝气之际身上 ,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给死 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 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并烧化纸钱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一)葬法葬法是指遗体安葬的方法。
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
土葬,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形式,不仅汉族以土葬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
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将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为标记。
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方形土坑,也有“亚”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
地下筑室墓穴多为皇宫、贵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
土葬与农业发展有关,农业地进步及与此相关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意识支撑并推动了土葬的发展,成为汉民族的代表葬法。
中国古代有女娲持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人们普遍认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还应回到土中去。
而民间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与土葬是相一致的。
苗族有多次采取“复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后待棺木朽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
回族依照宗教礼俗,至今还沿用土葬。
到客家人居住的梅县地区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于山腰或筑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地所吸引。
在汉民族中,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坟地建造很有特点,他们实行二次拾骨葬。
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
他们对治丧安葬礼的习俗特别重视。
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
老人看着用大杉木制作的棺材,为自已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和归宿而欣慰。
他们一高兴,精神愈发健旺,身板更加硬朗。
不过,生老病死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当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临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日夜守护伺候。
待老人咽气去世(客家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帮助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
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隆重的家祭。
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出殡送葬。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如下:
报丧:死者去世后,家人会立即向亲友报丧,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
报丧的方式包括口头通知、电话通知、发讣告等。
守灵:在死者去世至下葬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守灵,陪伴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守灵期间,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平安幸福。
入殓:在死者去世一段时间后,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入殓,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中。
入殓前,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净身、更衣,让死者体面地离开人世。
出殡:在死者去世后的特定日子,家人和亲友会为死者举行出殡仪式,将死者的棺木送到墓地安葬。
出殡仪式通常包括抬棺、送葬、路祭等环节,以表达家人和亲友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安葬:在墓地,家人和亲友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入墓穴,然后封土、立碑,完成安葬仪式。
安葬后,家人和亲友会定期扫墓、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墓地祭奠:在墓地或守灵的地方,家属会点燃纸钱、纸金元宝和其它纸制品,以供亡灵使用。
穿白色丧服:在汉族葬礼中,家属必须要穿着白色丧服,头发也要整齐梳理,以此表示牵念已故亲人,并帮助亡灵获得更多的神灵庇护。
总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汉
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人的关爱。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丧葬文化都有哪些讲究?
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丧葬文化都有哪些讲究?人生难免生老病死,谁家没有喜事?没有丧事?但是每个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所用的丧葬用品也会有差异,让我为您细细道来。
一、丧葬习俗讲究: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
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
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
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
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
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
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
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
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
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
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
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
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
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
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灵堂二、丧葬文化都有哪些讲究古代的丧葬文化传承许多年,那在丧葬方面都有什么样的讲究呢?看过赵本山小品的伙伴们都知道,赵本山小品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管你生前多么富贵,房子修得再大再豪华,死后那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中国民族丧葬习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色。
在中国,丧葬习俗多样,因地域、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下面将就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进行探讨。
一、丧期与服饰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有严格的丧期制度,佛教和道教的丧葬习俗通常为百日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通常为三天丧。
在丧期期间,家属不参与娱乐活动,穿着素服,不戴鲜花和装饰物。
丧服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丧服的主要色彩是白色,因为白色被认为是吉祥、纯洁的颜色。
而在现代,丧服多为黑色或深色。
此外,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丧服还会与亲缺相关的服饰进行搭配,如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服饰搭配等。
二、殡葬仪式扫灵是丧葬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家属和亲友会在亡者遗体前进行吊唁,祭奠过去的生活。
而入殓是将遗体装入灵柩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安放灵柩时,家属要将亡者的遗体按照习俗摆放在灵柩中,而摆放的方向也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是头朝向巍峨的山脉。
告别仪式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亲友们会聚集在葬礼现场共同悼念亡者。
在仪式中,中国有许多传统仪式,如撒掼水、烧纸、丧礼舞狮等,这些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火化或土葬是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两种常见方式。
火化是指将遗体在火中烧毁,将骨灰放入骨灰盒后安葬。
土葬则是将遗体安放在地下墓穴中,以土葬为主的地区主要有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
三、祭祖与守孝守孝是中国丧葬习俗中家属们对亲人丧失的悲痛表现。
守孝期间,家属穿着素服、不送客,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有所限制。
在守孝期间,家属还会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总结: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代表了对亲人的哀思和思念,更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文明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仍然被遵循和尊重,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
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
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古人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
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
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
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
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
代哭。
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
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
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衣”。
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
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
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
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
产物。
佛教认为, 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和苦难, 西天净土才是最理想的去处。
死者的躯体虽然停止了生命, 但灵魂仍灾难深重, 要进入西天极乐世界, 必须举行种种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 使死者的灵魂彻底解脱。
否则必入地狱, 受 、烧、舂、磨等酷刑, 死者的家人也不能安居乐业。
丧作佛事最初限于释门子弟, 后被人们普遍接受, 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唐宋以后尤为盛行。
现在有些老人都通宵不睡去看人家做佛事,俗称“放焰口”。
可见, 在封建社会后期, 佛教与丧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末。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
墓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鬼魂世界每每是现实社会的再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葬地, 颇有讲究, 形成了一套充满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方法, 精通此道和以此为业者民间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
古人迷信, 每逢营造之事, 在兴工动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环境和山川形势, 看它是否得“风”得“水”, 以择吉避凶。
直至今天,仍存在着这种现象。
现代墓地也因所谓的风水好而大肆提高价码!但迷信的人们依然不惜重金,只希望找到好的安息之地。
既为自己好,也为庇佑后世子孙。
安葬死者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 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千姿百态, 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 安葬死者的方式多种多样。
古代葬式除最为常见的土葬外, 比较流行的还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火葬的流行与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佛家是主张火葬的, 即“戒火自焚”, 佛门弟子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
但依汉族的传统观念, 死者最理想的归宿是九泉黄壤, 火葬“惨虐之极, 无复人道”, 是难以容忍的“焚如之刑”。
只有一些生前恶贯满盈的“极恶”之人, 死后往往被掘坟剖棺, 焚尸扬灰。
也通常诅咒人死无葬身之地。
而现今,火葬已成为规定的安葬方式,并有专门的殡仪馆提供服务。
殡仪业也因此成为除网游外又一项成本低,收入高的产业。
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
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 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
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
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葬埋愈厚,盗掘愈甚。
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
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殉节”。
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
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
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
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烈女”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
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
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