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制取硫酸铜晶体
摘要
本实验旨在制备硫酸铜晶体。

在此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25毫克硫
酸铜和100毫升温水得出了溶液,并在加热的情况下加热了溶液。

而后将
溶液冷却,冰碴加入悬浮液中,当晶体凝结之后,收集晶体,并脱水。

最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获得的结果是硫酸铜晶体的粒径为
5.5μm,形状为长方体,颜色为青色。

介绍
硫酸铜(CuSO4·5H2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无机盐类,常温下为
无色粉末,有挥发性。

具有毒性,可见光无色透明液体,无特殊气味,可
用于药物制备。

作为水热合成反应中,CuSO4·5H2O晶体具有高熔融温度
和易溶解性,因此可用于合成低温溶剂。

实验原理
在此实验中,将使用水热反应方法合成硫酸铜晶体,即将硫酸铜加入
温水中,并加热溶解。

该方法的原理是,当硫酸铜溶解在温水中时,它的
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即水分子会与硫酸铜粒子结合形成溶液,随着温度
的升高,晶体的溶质会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晶体。

实验步骤
1.准备环境:预先准备有100毫升温水,25毫克硫酸铜,加热装置,冰碴,及盛放收集晶体的容器。

2.用酚红滴定法对25毫。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探究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探究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探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制取硫酸铜大晶体的方法,了解晶体的形成过程和晶体生长原理。

实验原理: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离子、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周期性结构。

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晶体化合物,制取硫酸铜大晶体的方法一般有溶液结晶法和熔融结晶法。

实验材料:硫酸铜、蒸馏水、容器、加热器、磁力搅拌器、滤纸、玻璃棒、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1.取适量的硫酸铜加入到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硫酸铜。

2.在加热器上加热溶液,加热至溶液开始沸腾,使硫酸铜充分溶解。

3.将溶液慢慢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并加入几滴蒸馏水,搅拌均匀。

4.将容器放置在恒温器中,保持恒定的温度条件,让溶液慢慢降温。

5.在溶液表面观察到出现晶核后,继续保持恒定温度条件,让溶液逐渐晶体生长。

6.当晶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停止加热,让溶液冷却至室温。

7.使用滤纸将晶体从溶液中过滤得到纯净的硫酸铜大晶体。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我成功制得一颗硫酸铜大晶体。

晶体呈现出深蓝色,呈现规则的形状。

晶体很结实,且具有光泽。

实验讨论:1.溶液结晶法是通过溶液中物质的饱和度逐渐提高,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在制备硫酸铜大晶体的实验中,温度是影响晶体生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保持恒定的温度条件,可以使溶液中的硫酸铜逐渐沉淀生成晶体。

2.在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加热时间和降温速度。

如果加热时间过长或降温过快,容易形成小晶体而不是大晶体。

3.晶体的大小和形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以上条件来控制晶体的大小和形状。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成功制备了硫酸铜大晶体,并了解了溶液结晶法制备晶体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学到了控制温度、溶解度等因素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晶体生长的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晶体生长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晶、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观察硫酸铜晶体的生长过程,探究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CuSO₄)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通过将硫酸铜溶液加热浓缩,使其成为过饱和溶液,然后缓慢冷却,溶质便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三、实验用品1、仪器:烧杯(250ml 两个、500ml 一个)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蒸发皿表面皿2、药品:硫酸铜粉末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配制硫酸铜饱和溶液在250ml 烧杯中加入约100ml 蒸馏水,然后慢慢加入硫酸铜粉末,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粉末不再溶解,得到饱和溶液。

2、加热浓缩饱和溶液将上述饱和溶液倒入 500ml 烧杯中,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液蒸发浓缩,直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

3、冷却结晶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

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硫酸铜晶体逐渐析出。

4、过滤分离晶体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将晶体与母液分离。

5、晶体的洗涤和干燥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晶体,以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杂质。

然后将晶体放在表面皿上,自然晾干。

五、实验现象及记录1、在配制饱和溶液的过程中,随着硫酸铜粉末的不断加入,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最终成为深蓝色的饱和溶液。

2、加热浓缩过程中,溶液不断蒸发,体积逐渐减少,溶液表面出现晶膜。

3、冷却结晶时,溶液中逐渐出现蓝色的小晶体,并不断长大。

4、过滤后,得到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晶体呈规则的几何形状。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成功制备出了硫酸铜晶体,晶体的颜色鲜艳、形状规则。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包括溶液的浓度、冷却速度、是否搅拌等。

在本次实验中,溶液的浓度较高、冷却速度适中,有利于晶体的生长。

3、实验过程中,加热浓缩时要注意控制火候,避免溶液溅出。

过滤时要确保滤纸与漏斗贴合紧密,防止晶体流失。

七、注意事项1、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防止溶液局部过热而飞溅。

硫酸铜的制备实验报告

硫酸铜的制备实验报告

硫酸铜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由氧化铜制备硫酸铜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3、培养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氧化铜(CuO)与稀硫酸(H₂SO₄)反应生成硫酸铜(CuSO₄)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 + H₂SO₄= CuSO₄+ H₂O三、实验用品1、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2、药品: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浓度约为 2mol/L)。

四、实验步骤1、称取 5g 氧化铜粉末,放入 100mL 烧杯中。

2、用量筒量取20mL 稀硫酸,缓慢倒入装有氧化铜粉末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氧化铜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3、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待氧化铜完全反应后,进行过滤操作,将未反应的氧化铜固体和杂质滤除。

过滤时,先将滤纸对折两次,打开后放入漏斗中,用蒸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将玻璃棒的一端靠在三层滤纸处,将反应后的溶液沿玻璃棒缓慢倒入漏斗中,滤液收集在另一个干净的烧杯中。

5、对滤液进行蒸发浓缩。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溶液局部过热而飞溅。

当溶液表面出现晶膜时,停止加热。

6、冷却结晶。

将蒸发皿中的溶液自然冷却,硫酸铜晶体逐渐析出。

7、过滤分离晶体。

用过滤器将晶体过滤出来,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晶体,以除去表面附着的杂质。

8、干燥晶体。

将过滤得到的晶体放在表面皿上,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得到硫酸铜晶体。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氧化铜粉末与稀硫酸反应时,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这是因为生成了硫酸铜溶液,铜离子在溶液中呈现蓝色。

2、过滤操作中,滤液澄清透明,说明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完全,未反应的氧化铜固体和杂质被成功滤除。

3、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逐渐减少,当表面出现晶膜时,说明溶液已接近饱和。

4、冷却结晶时,硫酸铜晶体析出,晶体呈蓝色,形状规则。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陈述之杨若古兰创作前言冷却热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硫酸铜晶体,但晶体析出的情况、外形大小都会因实验用品的差别、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有所分歧.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参照初三化学【下册】课本P40中明矾晶体的制取方法和借鉴往届先生建造硫酸铜晶体的经验,结合网上查找到的相干材料,进行制取硫酸铜晶体的实验,共耗时10天才成功完成.一、实验仪器、药品、材料线圈,碗一个,硬纸片一张、硫酸铜粉末若干.二、实验步调1.在烧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20℃的水,并加入充足硫酸铜;2.用筷子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克不及再溶解;3.待溶液天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5℃时,把模型放入碗中;4.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5.取出线圈后往烧杯中加入温水,使其成为比室温高10~15℃的溶液,并弥补适量硫酸铜,使其饱和;6.用硬纸片盖好,静置过夜;每天观察,反复5、6项的操纵过程.7.三、实验留意1. 所用试剂必须纯净,如含有杂质就很难获得完好的晶形.2. 控制溶液的浓度,如果溶液过浓,析晶速率太快,不容易构成晶形完好的晶体;如超出饱和溶液浓度不大,结晶速率太慢,小晶体慢慢长大.制备小晶体时,用高于室温20℃~30℃的饱和溶液;当前添加的饱和溶液应是高于室温15℃~20℃的溶液,每次加入量约为原溶液的1/10,添加时要把晶体取出,等溶液温度均匀后再把晶体浸入.3. 留意环境温度的变更,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可用布或棉花把烧杯包好.白日温度较高时可把晶体取出,到早晨再放回溶液中.4. 所用容器必须洁净,要加盖以防灰尘落入.四、实验过程五、实验结论(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严酷控制温度的变更,有益于加快晶体的成形速率;(2)使用铁丝作为模型,不克不及使硫酸铜饱和溶液结晶,因为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能与CuSO4反应(Fe+CuSO4=Cu+FeSO4)生成绿色的硫酸亚铁和铜;(3)铜丝概况缠上棉线的模型,能较好地析出硫酸铜晶体:(4)模型必须吊挂在溶液中,若模型与杯壁贴合,冷却后溶液析出的晶体将附着在线圈和杯壁之间,成形的晶体外形不规则.六、成绩与探究Q:为何分歧的材料结晶情况分歧?A:根据结晶道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晶核概况不竭堆积的结果,对澄清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是不会发生晶核的,必须靠外界加入的晶种,才干使溶液中的溶质生长到晶种的概况上,而溶液中的固体杂质、微粒、尘埃、容器界面的粗糙度、容器的震撼等都会引发成核.如果晶核“泛滥”,就没法构成大晶体.因为棉线和铜丝的概况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棉线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彼此堆积、彼此挤压,导致晶体没法成长.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平分散性较好,容易构成大晶体.这一点,突出表示在了:用棉线作晶种,因为棉线概况存在着大量粗大的棉纤维,构成大量的晶核,是以在棉线上“挂”了大量的、不成型的硫酸铜晶体.。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方法;2.熟悉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3.探究影响硫酸铜晶体生长的因素。

实验原理: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是利用溶液中的溶质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溶液中的硫酸铜溶质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逐渐析出形成硫酸铜晶体。

实验器材与试剂:1.硫酸铜五水合物(CuSO4·5H2O);2.蒸馏水;3.试管;4.烧杯;5.显微镜;6.恒温恒湿箱。

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硫酸铜五水合物溶解于足够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备成浓度适当的硫酸铜溶液。

2.将制备好的硫酸铜溶液倒入干净的烧杯中。

3.将烧杯放入恒温恒湿箱中,并控制温度为25摄氏度、湿度为100%。

4.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烧杯内的晶体形态变化,记录下晶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

5.取出部分晶体,将其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细节结构。

6.重复以上步骤,但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并比较晶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制备硫酸铜晶体,观察到如下结果:1.随着时间的推移,烧杯中的晶体会逐渐增多,并且晶体的尺寸也会增大。

2.初始阶段,晶体主要以细小且不完整的结晶形式出现。

3.随着时间的推移,晶体逐渐完整并增大,形态变得更加规则。

4.晶体的颜色呈现出明亮的蓝色,非常美观。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硫酸铜晶体的生长是一个逐渐从溶液中析出过程。

溶液中的硫酸铜溶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晶体结构,并逐渐增大。

晶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可能与晶体的生长速率、溶液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硫酸铜晶体,并观察到晶体生长的过程。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逐渐析出形成规则且美丽的硫酸铜晶体。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溶液浓度是影响晶体生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晶体的形态和颜色的变化,这可能与晶体的生长速率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晶体实验报告

晶体实验报告

“海上花”成长记——制作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制作硫酸铜晶体实验用品: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硬纸板、玻璃棒、滤纸、棉线、硫酸铜晶体、蒸馏水【第一次实验】实验过程:1、制取晶簇在盛400mL水的烧杯里,加入硫酸铜粉末150g,加热,使晶体完全溶解。

加热到80℃,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个洗净烧杯里,过滤后把棉线固定在铁圈上,使棉线能浸入滤液中。

2、盖上硬纸板静置一夜3、棉线上出现晶体,重复操作1配置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添加到原溶液中。

我的简易工具初步成果实验结果与改进:意外出现了,由于棉线被腐蚀了,晶体摔成碎晶。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硫酸铜溶液显酸性,会腐蚀棉线,所以我决定用粗铜丝代替棉线继续晶体制作的探索。

【第二次实验】实验过程:1、制取饱和硫酸铜溶液为制作更大的晶体,我加大了药品用量。

在盛1.8L水的烧杯里,加入硫酸铜晶体800g,加热,使晶体完全溶解。

加热到80℃,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个洗净烧杯里,过滤后把铜丝固定在铜圈上,使铜丝能浸入滤液中。

2、盖上硬纸板静置一夜3、当溶液冷却时便在铜丝上长出小晶体,并且重复1配置饱和的硫酸铜溶液。

晶体“沐浴中”在反复的改进中,我们的晶体终于长成了。

实验感想:经过了第一次失败,我们在做实验前考虑的更周到了,从材料到实验过程我们都一一做了规划和准备。

当我们看着自己做的“海上花”一天天长大,感觉新奇而有趣,也越来越期待这蓝色精灵长大后的样子。

过了三个星期,我们的“海上花”终于长大了。

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刚开始我怎么也想不到一杯普通的蓝色溶液可以结成大晶簇。

更没有想到的是,做出来后它会像天然的蓝宝石般的工艺品。

家长感受:这次的实验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不但培养了孩子对化学的兴趣,而且做事情更有耐心和更加细心,并且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孩子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们探知世界的热情,并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求知求真,不断完善的过程。

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之令狐文艳创作

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之令狐文艳创作

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3学时)令狐文艳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重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基本原理。

2.练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3.掌握加热、溶解、蒸发浓缩、结晶、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为可溶性晶体物质。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的不同,可溶性晶体物质中的杂质包括难溶于水的杂质和易溶于水的杂质。

一般可先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晶体物质中所含的难溶于水的杂质;然后再用重结晶法使可溶性晶体物质中的易溶于水的杂质分离。

重结晶的原理是由于晶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热的饱和溶液冷却时,待提纯的物质首先结晶析出而少量杂质由于尚未达到饱和,仍留在母液中。

粗硫酸铜晶体中的杂质通常以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铁[Fe2(SO4) 3]为最多。

当蒸发浓缩硫酸铜溶液时,亚铁盐易氧化为铁盐,而铁盐易水解,有可能生成Fe(OH)3 沉淀,混杂于析出的硫酸铜晶体中,所以在蒸发浓缩的过程中,溶液应保持酸性。

若亚铁盐或铁盐含量较多,可先用过氧化氢(H2O2)将 Fe2+氧化为 Fe3+,再调节溶液的pH值约至4,使Fe3+水解为Fe(OH)3沉淀过滤而除去。

H≈42Fe2++ H2O2+ 2H+=2Fe3++ 2H2O Fe3+ + 3H2O = Fe(OH)3 + 3H+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台秤(公用)、烧杯(100rnl)、量筒、石棉网、玻棒、酒精灯、漏斗、滤纸、漏斗架、表面皿、蒸发皿、铁三脚、洗瓶、布氏漏斗、油滤装置、硫酸铜回收瓶。

2.试剂 CuSO4·5H2O(粗)、H2SO4(1rnol·L-1)、H-1)。

2O2(3%)、pH试纸、NaOH(0.5 mol·L四、实验内容(-)称量和溶解用台秤称取粗硫酸铜4g,放入洁净的100mL烧杯中,加入纯水20mL。

然后将烧杯置于石棉网上加热,并用玻棒搅拌。

当硫酸铜完全溶解时,立即停止加热。

大块的硫酸铜晶体应先在研钵中研细。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探究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探究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大晶体实验探究报告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班级:初三(4)班组员:丘子贞、郑康维、谢广俊作品名称:《蓝色妖姬》实验名称:制取硫酸铜大晶体实验探究实验目的:①培养化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简单分析能力②探究如何制取形状规则的硫酸铜大晶体实验用品:250ml烧杯两个、碗、玻璃棒、医用纱布、小水盆、保鲜膜、棉线、头发、笔、小刀、小盒子、透明指甲油、五水硫酸铜(分析纯)试剂一瓶(500g/瓶)前期实验记录(准备期):STEP 2(4).趁热用医用纱布将溶液过滤到底部直径较大的、洁净的面碗中,碗放在水盆中保温,等待溶液缓慢冷却,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一天。

①碗底出现许多完整的蓝色菱形小晶体,长约1.2cm。

②小晶体似玻璃光泽,呈半透明。

①溶液温度降低时,硫酸铜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以晶体方式慢慢析出。

②溶液受外界杂质、振动干扰越少,析出的晶体形状就越规则。

③硫酸铜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结论:①制作晶核时应控制溶液降温速度,使其缓慢冷却。

②冷却后的溶液一定要进行过滤。

③在溶液析晶的过程中要意防尘。

④尽量选用底部直径较大的碗培养晶核。

STEP 3. 从碗中选取2颗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分别用棉线和头发绑紧。

棉线(头发)另一头拴在笔杆中间。

后期实验记录(培养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与结论STEP 4.用STEP1方法配置培养硫酸铜大晶体用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200ml。

将溶液过滤到另一烧杯(以下称作培养烧杯)中。

培养烧杯放在热水盆中保温。

STEP 5(1).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过程中把用棉线拴住的晶核悬挂在溶液中,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

不久,溶液在晶核表面析出细小晶体。

一颗颗细小晶体逐渐长大,覆盖晶核,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晶体。

棉线上也出现大量碎晶,与不规则晶体大部分上表面粘连。

一夜过后不规则晶体明显变大。

①溶液在降温过程中,析晶速率较快,细小晶体会在晶核表面迅速析出。

且降温过程中的溶液温度分布不均匀,即各处析晶速率不平均,破坏粒子原来的有序排列,晶核表面的细小晶体以各自为中心各自生长,导致晶体失去原有的规则形状。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目的:1.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方法;2.体验晶体生长过程;3.观察和研究硫酸铜晶体的性质。

实验器材:1.硫酸铜(CuSO4·5H2O)2.蒸馏水3.灯泡或其他可以加热的装置4.温度计5.玻璃容器6.过滤纸7.称量瓶8.纱布或滤纸9.镊子实验步骤:1.准备硫酸铜溶液:称量出适量硫酸铜(如10g),加入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搅拌均匀。

2.过滤溶液:将溶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去除杂质。

3.装填晶种:在玻璃容器中放置一小片已有硫酸铜晶种的滤纸或纱布。

4.成核:将过滤后的清澈溶液倒入玻璃容器中,放入温度控制装置中。

5.控制温度:打开灯泡或加热装置,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在25-30摄氏度之间),并用温度计进行实时监测。

6.晶体生长:观察晶体在溶液中逐渐生长,直至达到预期大小。

7.分离晶体:使用镊子将晶体小心地从溶液中捞出,置于纸巾或滤纸上晾干。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制得了一些硫酸铜晶体。

晶体呈现出蓝色,形状成长规则,大小不一、有些晶体呈现出六角形,有些呈现出四方形。

观察下来,晶体表面光滑,透明度较高。

晶体质地坚硬,有些晶体有一定的透明度。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晶体的形态和尺寸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晶体形态和尺寸有一定影响。

较高的浓度和温度有助于晶体生长,但过高的浓度和温度可能导致晶体形态不规则或结晶速度过快。

此外,晶体的生长速度和晶种的质量也会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硫酸铜晶体,并观察到了其形态和性质。

晶体的制备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浓度等因素,以获得优质的晶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晶体生长的过程,提高了我们对晶体的认识。

此外,实验还加深了我们对溶液过滤和晶体分离的操作技巧。

单晶硫酸铜制作实验报告

单晶硫酸铜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单晶硫酸铜的制备原理和方法;2. 掌握单晶硫酸铜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单晶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

其制备原理是利用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使硫酸铜结晶析出,形成单晶。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量筒、滤纸、细线、铅笔、显微镜等;2. 药品:无水硫酸铜、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无水硫酸铜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2. 制备饱和溶液:将烧杯放置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不断搅拌,使溶液温度升高,观察溶液的变化;3. 降温结晶:将烧杯从热源上移开,静置一段时间,使溶液自然降温,观察晶体析出情况;4. 晶体收集:待晶体充分析出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晶体;5. 晶体清洗:用蒸馏水冲洗晶体,去除杂质;6. 晶体生长:将清洗后的晶体用细线悬挂在铅笔上,放入盛有饱和溶液的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晶体生长情况;7. 晶体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制备出单晶硫酸铜,晶体呈蓝色,形状规则,表面光滑;2. 结果分析:本实验成功制备出单晶硫酸铜,说明实验操作正确,原理掌握较好。

晶体生长过程中,注意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有利于晶体生长和形状保持。

六、实验讨论1.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浓度、晶体悬挂位置等都会影响晶体生长。

适当调整这些因素,有利于晶体生长和形状保持;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溶液的温度变化,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晶体生长;晶体悬挂位置应尽量保持垂直,避免晶体生长不均匀;3. 实验结果评价:本实验成功制备出单晶硫酸铜,晶体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说明实验操作正确,原理掌握较好。

硫酸铜提纯 实验报告

硫酸铜提纯 实验报告

硫酸铜提纯实验报告
《硫酸铜提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硫酸铜提纯实验,掌握硫酸铜的提纯方法,熟悉化学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原理: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可通过晶体生长法进行提纯。

晶体生长法是利用化合物在溶液中过饱和度的变化,使其结晶析出,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实验步骤:
1. 将硫酸铜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2. 将饱和溶液慢慢冷却至室温,观察并记录晶体的生成情况。

3. 将生成的硫酸铜晶体过滤并洗涤,得到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成功得到了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观察晶体的形态和颜色,验证了提纯的效果。

实验结论:通过硫酸铜提纯实验,我们掌握了晶体生长法的操作技巧,了解了硫酸铜的提纯原理,提高了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总结:硫酸铜提纯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还加深了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制备硫酸铜晶体,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和特点,掌握结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CuSO₄)在水中溶解形成硫酸铜溶液。

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在适当的条件下(如缓慢冷却、静置),溶质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晶体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在溶液中有序排列,逐渐形成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三、实验用品1、仪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漏斗、滤纸、药匙。

2、药品:硫酸铜粉末、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配制饱和硫酸铜溶液用药匙取适量的硫酸铜粉末放入烧杯中。

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硫酸铜粉末不再溶解,得到饱和硫酸铜溶液。

2、过滤准备好漏斗和滤纸,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放入漏斗中,用蒸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沿着玻璃棒缓慢倒入漏斗中进行过滤,去除溶液中的不溶性杂质。

3、蒸发浓缩将过滤后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用石棉网垫着,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溶液飞溅。

当溶液表面出现晶膜时,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

4、晶体生长将冷却后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中会逐渐析出硫酸铜晶体。

五、实验现象及记录1、在配制饱和硫酸铜溶液的过程中,随着硫酸铜粉末的加入,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最终成为深蓝色。

2、过滤时,溶液经过滤纸变得澄清透明,滤纸上留下少量不溶性杂质。

3、蒸发浓缩时,溶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溶液的浓度不断增大,颜色也变得更加浓郁。

当溶液表面出现晶膜时,停止加热。

4、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开始出现小的晶体颗粒,随着时间的推移,晶体逐渐长大,形成较大的硫酸铜晶体。

六、注意事项1、加热蒸发时要不断搅拌,防止溶液飞溅伤人。

2、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3、晶体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心等待。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本次实验成功地制备出了硫酸铜晶体,晶体的形状较为规则,颜色鲜艳。

硫酸铜的合成实验报告

硫酸铜的合成实验报告

硫酸铜的合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硫酸铜的合成方法。

2、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3、了解硫酸铜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可以通过氧化铜与硫酸反应来制备,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 + H₂SO₄= CuSO₄+ H₂O三、实验用品1、仪器电子天平、烧杯(250mL、500mL)、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药匙。

2、药品氧化铜(黑色粉末)、浓硫酸(98%)。

四、实验步骤1、称取5g 氧化铜粉末,用药匙小心地将其转移至250mL 烧杯中。

2、用量筒量取 20mL 浓硫酸,缓慢地沿着烧杯壁倒入装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氧化铜与硫酸充分混合。

3、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说明反应正在进行。

继续搅拌一段时间,让反应充分进行。

4、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进行过滤,除去未反应的氧化铜固体。

5、把滤液转移至 500mL 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同时用酒精灯加热,使溶液蒸发浓缩。

6、当溶液表面出现晶膜时,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

7、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硫酸铜晶体逐渐析出。

8、用过滤的方法收集硫酸铜晶体,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晶体 2 3 次,以除去表面残留的杂质。

9、将得到的硫酸铜晶体放在干燥器中干燥,得到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在向氧化铜中加入浓硫酸时,会有热量放出,溶液温度升高,这是因为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2、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这是因为生成了硫酸铜溶液,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

3、过滤时,滤纸上会留下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滤液为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4、加热蒸发浓缩时,溶液的体积逐渐减少,浓度逐渐增大。

5、冷却后,有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六、注意事项1、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浓硫酸接触到皮肤和衣物。

2、加热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溶液局部过热而飞溅。

硫酸铜的提纯报告

硫酸铜的提纯报告

硫酸铜的提纯报告摘要:本实验采用溶剂的结晶法对硫酸铜进行了提纯。

通过反复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步骤,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硫酸铜晶体。

经过分析测试,得到了硫酸铜晶体的纯度为99.8%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的结晶法可有效提高硫酸铜的纯度,适合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1.引言硫酸铜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电镀、农药、化学实验等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硫酸铜常常会受到杂质的污染,降低了其纯度和稳定性。

因此,对硫酸铜进行提纯是必要的。

2.实验设计2.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溶剂的结晶法对硫酸铜进行提纯,并测试提纯后硫酸铜晶体的纯度。

2.2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仪器:电热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热水浴、电子天平等。

试剂:硫酸铜、蒸馏水、无水乙醇。

2.3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取适量的硫酸铜,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

2)将溶液过滤得到蓝绿色的硫酸铜溶液。

3)在加热板上加热溶液,使其慢慢蒸发,形成结晶。

4)将结晶过滤、洗涤,并放入热水浴中进行干燥。

5)称重并测试硫酸铜晶体的纯度。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步骤,得到了硫酸铜晶体,并进行了称重和纯度测试。

实验结果如下:3.1硫酸铜晶体的外观硫酸铜晶体为深蓝色结晶体,晶体形状较规则,无明显杂质。

3.2硫酸铜晶体的称重和纯度测试经过称重,获得了硫酸铜晶体的质量。

通过红外光谱仪对硫酸铜晶体进行了纯度测试,结果显示硫酸铜晶体的纯度为99.8%以上。

4.结论本实验采用溶剂的结晶法对硫酸铜进行了提纯,并得到了纯度较高的硫酸铜晶体。

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的结晶法能有效提高硫酸铜的纯度,适合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提高硫酸铜纯度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制备硫酸铜实验报告

在制备硫酸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由不活泼金属与酸作用制备盐的方法;2.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和方法;3. 学习水浴加热、蒸发、浓缩,以及倾泻法、减压过滤等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SO4·5H2O。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不活泼金属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铜。

铜与稀硫酸不直接反应,需加入氧化剂(如浓硝酸)将铜氧化成Cu2+,再与SO42-结合得到硫酸铜。

未反应的铜屑用倾泻法除去。

利用硝酸铜的溶解度在273K~373K范围内均大于硫酸铜溶解度的性质,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析出硫酸铜,经过滤与可溶性杂质硝酸铜分离,得到粗产品。

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用重结晶法提纯。

在粗产品硫酸铜中,加适量水,加热成饱和溶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滤液冷却,析出硫酸铜,过滤,与可溶性杂质分离,得到纯的硫酸铜。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烧杯、蒸发皿、玻璃棒、漏斗、滤纸、表面皿、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托盘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等。

2. 药品:铜屑、稀硫酸、浓硝酸、蒸馏水、五水硫酸铜晶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称取一定量的铜屑,灼烧至表面呈现黑色,冷却后放入蒸发皿中。

2. 配制反应溶液:将稀硫酸和浓硝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反应溶液。

3. 反应:将灼烧后的铜屑加入反应溶液中,盖上表面皿,水浴加热,视反应情况补加硫酸和浓硝酸。

4. 分离:当铜屑基本溶解后,趁热倾泻法分离,未反应的铜屑留在滤纸上。

5. 蒸发浓缩:将反应溶液置于蒸发皿中,水浴加热,蒸发浓缩至晶体膜出现。

6. 冷却结晶:将蒸发皿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析出硫酸铜晶体。

7. 过滤:将析出的硫酸铜晶体过滤,得到粗产品。

8. 重结晶:将粗产品溶解于适量水中,加热成饱和溶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冷却滤液,析出硫酸铜晶体,过滤,得到纯硫酸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硫酸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陈述之老阳三干创作前言冷却热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硫酸铜晶体,但晶体析出的情况、形状大小都会因实验用品的差别、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有所不合.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参照初三化学【下册】课本P40中明矾晶体的制取办法和借鉴往届学生制作硫酸铜晶体的经验,结合网上查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制取硫酸铜晶体的实验,共耗时10天才成功完成.一、实验仪器、药品、资料线圈,碗一个,硬纸片一张、硫酸铜粉末若干.二、实验步调1.在烧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20℃的水,并加入足量硫酸铜;2.用筷子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克不及再溶解;3.待溶液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5℃时,把模型放入碗中;4.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5.取出线圈后往烧杯中加入温水,使其成为比室温高10~15℃的溶液,并弥补适量硫酸铜,使其饱和;6.用硬纸片盖好,静置过夜;每天不雅察,重复5、6项的操纵过程.7.三、实验注意1. 所用试剂必须纯净,如含有杂质就很难获得完整的晶形.2. 控制溶液的浓度,如果溶液过浓,析晶速率太快,不容易形成晶形完整的晶体;如超出饱和溶液浓度不大,结晶速率太慢,小晶体慢慢长大.制备小晶体时,用高于室温20℃~30℃的饱和溶液;以后添加的饱和溶液应是高于室温15℃~20℃的溶液,每次加入量约为原溶液的1/10,添加时要把晶体取出,等溶液温度均匀后再把晶体浸入.3. 注意环境温度的变更,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可用布或棉花把烧杯包好.白日温度较高时可把晶体取出,到晚上再放回溶液中.4. 所用容器必须洁净,要加盖以防灰尘落入.四、实验过程五、实验结论(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严格控制温度的变更,有利于加快晶体的成形速率;(2)使用铁丝作为模型,不克不及使硫酸铜饱和溶液结晶,因为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能与CuSO4反响(Fe+CuSO4=Cu+FeSO4)生成绿色的硫酸亚铁和铜;(3)铜丝概略缠上棉线的模型,能较好地析出硫酸铜晶体:(4)模型必须悬挂在溶液中,若模型与杯壁贴合,冷却后溶液析出的晶体将附着在线圈和杯壁之间,成形的晶体形状不规则.六、问题与探究Q:为什么不合的资料结晶情况不合?A:按照结晶原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晶核概略不竭堆积的结果,对澄清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是不会产生晶核的,必须靠外界加入的晶种,才干使溶液中的溶质生长到晶种的概略上,而溶液中的固体杂质、微粒、尘埃、容器界面的粗糙度、容器的震动等都会诱发成核.如果晶核“众多”,就无法形成大晶体.由于棉线和铜丝的概略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棉线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相互堆积、相互挤压,致使晶体无法成长.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中分离性较好,容易形成大晶体.这一点,突出表示在了:用棉线作晶种,由于棉线概略存在着大量细小的棉纤维,形成大量的晶核,因此在棉线上“挂”了大量的、不成型的硫酸铜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取硫酸铜晶体实验报告
令狐文艳
前言
冷却热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硫酸铜晶体,但晶体析出的情况、形状大小都会因实验用品的差异、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有所不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参照初三化学【下册】课本P40中明矾晶体的制取方法和借鉴往届学生制作硫酸铜晶体的经验,结合网上查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制取硫酸铜晶体的实验,共耗时10天才成功完成。

一、实验仪器、药品、材料
线圈,碗一个,硬纸片一张、硫酸铜粉末若干。

二、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20℃的水,并加入足量硫
酸铜;
2.用筷子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
3.待溶液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5℃时,把模型放入
碗中;
4.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
5.取出线圈后往烧杯中加入温水,使其成为比室温高
10~15℃的溶液,并补充适量硫酸铜,使其饱和;
6.用硬纸片盖好,静置过夜;每天观察,重复5、6项的
操作过程。

7.三、实验注意
1. 所用试剂必须纯净,如含有杂质就很难获得完整的晶
形。

2. 控制溶液的浓度,如果溶液过浓,析晶速率太快,
不易形成晶形完整的晶体;如超过饱和溶液浓度不大,结晶速率太慢,小晶体慢慢长大。

制备小晶体时,用高于室温20℃~30℃的饱和溶液;以后添加的饱和溶液应是高于室温15℃~20℃的溶液,每次加入量约为原溶液的1/
10,添加时要把晶体取出,等溶液温度均匀后再把晶体浸入。

3. 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可
用布或棉花把烧杯包好。

白天温度较高时可把晶体取
出,到晚上再放回溶液中。

4. 所用容器必须洁净,要加盖以防灰尘落入。

四、实验过程
五、实验结论
(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有利于加快晶体的成形速率;
(2)使用铁丝作为模型,不能使硫酸铜饱和溶液结晶,因为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能与CuSO4反应
(Fe+CuSO4=Cu+FeSO4)生成绿色的硫酸亚铁和铜;
(3)铜丝表面缠上棉线的模型,能较好地析出硫酸铜晶体:
(4)模型必须悬挂在溶液中,若模型与杯壁贴合,冷却后溶液析出的晶体将附着在线圈和杯壁之间,成形的晶体形状不规则。

六、问题与探究
Q:为什么不同的材料结晶情况不同?
A:根据结晶原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晶核表面不断堆积的结果,对澄清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是不会产生晶核的,必须靠外界加入的晶种,才能使溶液中的溶质生长到晶种的表面上,而溶液中的固体杂质、微粒、尘埃、容器界面的粗糙度、容器的震动等都会诱发成核。

如果晶核“泛滥”,就无法形成大晶体。

由于棉线和铜丝的表面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棉线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相互堆积、相互挤压,致使晶体无法成长。

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中分散性较好,容易形成大晶体。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了:用棉线作晶种,由于棉线表面存在着大量细小的棉纤维,形成大量的晶核,因此在棉线上“挂”了大量的、不成型的硫酸铜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