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2.《说文》四大家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4.《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
转变大有帮助。
5.甲骨文p30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因而称为“卜辞”。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
6.金文p32
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它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绵至秦汉。而这里的字体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7.小篆p35
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8.六书
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总共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异体字P80
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涙”、“村”和“邨”、“並”和“竝”。
10.分化字P84
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于是人们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词职能,其中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被称为分化字,原有兼多个记录职能的字被称为源字。如“女—汝”,女,有女子、第二人称代词。汝,有汝水之意。借汝记录第二人称代词。这时,汝为女的分化字。
11.通假字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作假借字,简称借字。如“寤”与“牾”,难产(庄公寤生);“脩”与“修”,治理(脩的本意是腊肉)。
12.繁简字
指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及其对应的繁体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如礼禮、干幹亁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3.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
半舌、半齿。
14.韵
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把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建立的类这些字就组成一个韵)
15.韵部
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16.四声别义
四声别义,汉语利用四声(平、上、去、入)区别一个中文字义,通常用来区别词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多音字(因字义多于一个而有多个读音,并非同一字义但有不同读音)有多于一个读音,每一个读音代表的字义又不同,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这就是四声别义。
17.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18.五经正义p312
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魏王弼注《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汉毛亨传《诗经正义》、汉郑玄注《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
19.十三经注疏p313
唐代“五经正义”魏王弼注《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汉毛亨传《诗经正义》、汉郑玄注《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加上贾
公彦撰郑玄注《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杨世东撰范宁注《春秋谷梁传注疏》、许彦撰汉何休解诂《春秋公羊传》;北宋邢昺撰《论语注疏》何晏注、《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尔雅注疏》郭璞注;南宋孙奭撰赵岐《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20.春秋三传
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传》、《谷梁传》重在阐明《春秋》体例和经文大义。
21.郑玄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22.《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23.疏不破注
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24.王氏四种
父王念孙《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与儿子王引之《经义述闻》25.章句